大家都看過鹿鼎記,對於鰲拜這個角色都不陌生,其實鰲拜這個人是真實存在的,作為清朝的大官,鰲拜出身瓜爾佳氏,是大清王朝比較重要的一個將領,在戰場上有著顯赫的戰功,前後一共經歷了三代皇帝,在大清屬於骨灰級人物的存在,在後來也是康熙非常重要的臣子,經歷三代皇帝的鰲拜前半生的功勞是很顯著的,後來的大清朝能夠成功入關,鰲拜也是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關於結局,鰲拜的和電視劇中還是很類似的,晚年很悽慘。
在鰲拜年輕的時候走南闖北,一直在戰場上,為了清軍入關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皇太極病逝後,鰲拜一直與多爾袞對抗,戰功赫赫。在當時的封建社會中,唯有權力是很奪有野心的人爭搶的東西,人如果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力,他的心裡自然就會產生很多的想法,鰲拜在厲害也是人,他在權力面前和普通人一樣,迷失了自己。
鰲拜為了這個目的開始了自己的計劃,開始他只想稱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清朝裡邊,有些人是鰲拜的敵對勢力,對他一直存在威脅,所以鰲拜想方設法要除掉這幾個人,加上自己一共死人他們都曾經為大清朝立下過汗馬功勞,同樣作為輔臣,其他三位一樣德高望重,相互之間都有牽制,這樣哪一方都獨大不了,只能一直為皇帝賣命,單個拿出來對於康熙都不至於造成威脅。
有了剷除異己的想法後,鰲拜一直在等待時機,後來,三人之中的索尼病逝,他認為這是最佳時機,四個人少了一個,難以維持平衡,權力關係要重新定,本來是蘇克薩哈來做這個為首的位置,可他本人上書不要,這讓鰲拜有點莫名其妙,如果他這個時候站出來和皇帝說他不要我來當,難免引起康熙的猜忌,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在這種進退兩難的時候,鰲拜絕不可能放棄這個位置,他決定除掉蘇克薩哈,即使在康熙得到消息之後還是無能為了,因為當時康熙的勢力雖是皇帝,但還不敢輕易動鰲拜,這和電視劇中有一些相像。
蘇克薩哈被鰲拜處死,借用皇帝之名剷除異己,這個時候康熙已經清楚鰲拜的真面目,自然鰲拜稱為了輔臣之首,權力更大一步。所有異己都剷除完之後鰲拜變得得寸進尺,絲毫不在把小皇帝放在眼裡,認為自己就是大清的王,康熙這個時候已經對鰲拜忍無可忍,他開始謀劃怎麼能除掉鰲拜,除了鰲拜在朝中的勢力外,他本人對大清確實有很高的貢獻,想除掉鰲拜似乎還並沒有那麼容易。鰲拜的手下覺察到康熙對主人的懷疑後,他們催促鰲拜要先皇帝一手,儘快剷除,免得自己被皇帝所殺。此時的鰲拜一事特別自信,再者從開始他並沒有想上王位,經歷三代皇帝,他對大清其實還是有感情的。
康熙雖然是自己親政,但主要的權力其實並不在他手裡,很多關鍵性事情還是由鰲拜來處理,時間久了,康熙就被架空,更多時候都是一味的忍讓,但鰲拜的仇家很多,加上宮裡看不慣鰲拜的人,都想聯手剷除鰲拜,沒多久,康熙謀劃其他人成功抓了鰲拜,但最終並沒有處死他,鰲拜的晚年很悽涼,最終死在了獄中。鰲拜從心裡到底有沒有想當皇上呢?這個或許只有他本人才知道,鰲拜的滅亡是自食其果,畢竟他對皇帝的江山穩固起到了威脅,即使沒有招來殺身之禍,還是引來了牢獄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