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為何只用一群少年擒拿鰲拜而未驚動大內高手?鰲拜:不講武德

2020-12-17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新版《鹿鼎記》雖然網上評分很低,但是一點都不妨礙這部電視劇成為熱播劇。

其實鰲拜作為歷史人物,他的熱度應該遠不如李自成、張獻忠、吳三桂、鄭成功、李定國這些明末清初的著名歷史人物。

鰲拜之所以耳熟能詳,究其主要原因,不是因為鰲拜自帶流量,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著名武俠小說家金庸先生寫的經典武俠小說《鹿鼎記》。

在武俠小說中,金庸先生塑造了一位權勢滔天的權臣、奸臣的鰲拜。

但是在真實歷史上,鰲拜是否真如同《鹿鼎記》小說中所描繪的那樣兇神惡煞、殺人如麻?權勢滔天、位極人臣的他為何竟會敗在年紀輕輕的小皇帝和一群摔跤少年手下?

要想了解這些問題,就不得不提真實歷史中的鰲拜和小皇帝康熙。

鰲拜,鑲黃旗人,伯父費英東是最早追隨努爾哈赤起兵的人。鰲拜後來追隨清太宗皇太極,屢建戰功,被皇太極賜予 「巴圖魯」(即勇士)稱號。

順治年間,因為多爾袞的慘痛教訓,順治帝開始疏遠皇族,於是非愛新覺羅姓氏的旗人開始受到順治帝的倚重,到了順治帝臨終前,特意把皇族排除在託孤輔政大臣序列之外,鰲拜因為戰功卓被順治帝任命為輔政四大臣(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鰲拜)之一,輔佐年幼的康熙帝執掌清朝國家大政。

其後,鰲拜開始居功自傲,本來輔政大臣以資格老的索尼為首,但是鰲拜在朝中開始結黨營私、陷害異己,不僅不把康熙帝放在眼裡,就連孝莊太皇太后和索尼都不放在眼裡。

常在小皇帝康熙面前高聲喝問,呵斥其他大臣,甚至把議政當成自己私人的事,經常把朝廷奏疏私自帶回家同自己的心腹商議。

鰲拜專權橫行的情況,被孝莊太皇太后(真實歷史上只有孝莊太皇太后,沒有太后)看在眼裡。她對此感到十分憂慮,擔心以後就算皇帝親政,也會出現大權旁落的現象,重現當年攝政王多爾袞的情形。

於是在康熙帝只有12歲的情況下,她直接提出冊立輔政四大臣之首的索尼的孫女赫舍裡氏為皇后。

她這樣做的主要意思就是:索尼若將孫女嫁給康熙帝,便會一心一意輔佐皇帝,從此不會再生二心。這對鰲拜專權就構成一種潛在的威懾。

消息傳到鰲拜耳中之後,鰲拜為此憤怒不已,他認為冊立皇后是朝堂重要的大事,孝莊太皇太后不僅沒有和他進行商議,而且還選擇了索尼的孫女。很明顯,這代表著孝莊太皇太后對他非常不滿意。

鰲拜於是勾結遏必隆,一起出面反對這樁婚事。他們聯名上疏,企圖阻擋這門親事。但孝莊太皇太后也是一個有著堅定立場的人物,她不顧鰲拜等人的強烈反對,認為清朝以「孝」治天下,康熙帝是她的孫兒,「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強硬的決定了康熙帝的這樁婚姻。

後面事態的發展,證明了孝莊太皇太后的確是一位眼光高超的政治人物。索尼一家堅定地站在康熙帝一邊,為康熙帝的皇位穩固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比如康熙帝在決定除掉鰲拜的時候,就選擇了索尼的兒子索額圖做自己的助手。

隨著小皇帝康熙的年齡越來越大,他與鰲拜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自然而然產生了扳倒鰲拜的想法。

雖然康熙帝扳倒鰲拜的意圖早就有了,但康熙帝知道鰲拜在朝廷經營多年,自己又年幼,鰲拜黨羽又遍布宮廷、中樞和地方各個主要機構,明著和鰲拜對著幹只會打草驚蛇,甚至引起朝堂上下混亂,康熙帝必須想個法子,既可以除掉鰲拜,又不引起朝堂動蕩,於是康熙帝開始了對鰲拜的試探。

康熙七年冬,原欽天監官員,比利時著名傳教士南懷仁上疏朝廷,彈劾欽天監監正楊光先所編纂的《康熙八年七政民歷》裡面的內容錯誤重重。

楊光先原本只是新安衛官生,對天文、曆法僅僅只知道一點皮毛知識。楊光先能力不咋地,但是卻非常排外,特別是對西方人,他非常妒恨西方傳教士湯若望因深受順治帝的信任而獲得自己夢寐以求的欽天監監正職位,當時曾經屢次向朝廷上疏攻擊湯若望傳教是邪說惑眾,並駭人聽聞的向皇帝說改革舊曆法是屬於僭謀造反(當時的順治帝因為湯若望重製《時憲歷》而廢止了原有的《大統歷》和《回回曆》),楊光先的聳人聽聞,引起順治帝的厭惡,因此而受到順治帝的懲處。

康熙三年,楊光先屢教不改,再次抓住機會上疏朝廷,彈劾湯若望,企圖藉機翻案,並洗掉自己身上的汙點。

鰲拜因為湯若望是順治帝的寵臣,抓住機會,不分青紅皂白,羅織罪名,將湯若望和在欽天監任職的外國傳教士南懷仁及一些積極學習西學的中國官吏抓進監獄,宣判死刑;同時廢止了更先進的《時憲歷》,重新使用老舊的《大統歷》和《回回曆》,並委任楊光先為欽天監監正。

時隔不久,北京城發生大地震,鰲拜以為這是上天對他處罰湯若望的報應,又匆忙將湯若望、南懷仁等人釋放,但卻不準他們再進欽天監。

楊光先雖然如願以償的成為了欽天監監正,但是重新使用老舊的《大統歷》和《回回曆》,結果使欽天監的天文推算出現許許多多的謬誤,最重要的錯誤就是貽誤農時,耽誤農業,從而失去了許多朝中大臣的信任,並為此受到彈劾。

康熙帝在看到南懷仁的奏摺之後,決定派大學士圖海等人親臨欽天監觀象臺進行實地考察,然後派人詢問南懷仁等人的相關意見。

觀測與推算的結果,都表明楊光先徒有虛名,計算謬誤極多,不應該再在欽天監擔任監正一職。

康熙帝決定下令撤去楊光先的監正職務,重新任命南懷仁擔任欽天監監正一職,主持欽天監工作。

對此,鰲拜極為無奈,但事實俱在,朝廷中多數文武官員也支持康熙帝的做法,他只能表示不再反對。

後來,康熙帝對鰲拜又經過了幾次小試探。

經過幾次試探,康熙帝摸清了鰲拜的性格,鰲拜雖然專橫狂暴,但卻魯莽愚蠢,缺少心計,只要多用心思,以智取勝,就能將鰲拜除掉。

康熙帝為此秘密網羅了一些心腹親信。其中皇后親叔叔、索尼親兒子索額圖就是其中之一。

他從少年時起就在宮中擔任侍衛,因對皇帝忠心耿耿,很快就從三等侍衛升至一等侍衛,康熙七年又被授予吏部侍郎。

考慮到鰲拜行伍出身、武藝高強,康熙帝決定秘密組織了一支由內監和八旗貴族子弟組成所謂的「少年武士親信衛隊」,此時索額圖了解到了康熙帝的意圖,便主動辭去吏部侍郎的職務,仍然擔任一等侍衛,效力於康熙帝左右。康熙帝於是利用索額圖職務上的便利,命令他每天率領只有十五六歲的「少年武士親信衛隊」訓練滿州傳統的摔跤運動——布庫戲

康熙帝還故意在鰲拜入宮朝見也不迴避,經常與小內監互搏,擺出一副無意於朝政的荒唐模樣。這讓鰲拜以為康熙帝還年幼,喜歡玩樂、胸無大志;也成功掩飾了自己培養培養親信的真實目的。

另一方面,康熙帝與反鰲拜陣營主要人物——輔政大臣索尼、吏部右侍郎索額圖進行秘密謀劃,商量除鰲相關事宜。史料記載,由於鰲拜在宮廷的眼線眾多,兩人會面經常是打著「奕棋」的幌子。

一切準備都妥當了,康熙八年五月的一天,康熙帝在南書房單獨召見鰲拜。鰲拜剛步入書房,「少年衛隊」乘其不備,一擁而上,將這位當年馳騁疆場的將軍當場擒拿。

接著,康熙帝將鰲拜在京同黨不下二三十人全部緝拿。不久之後,鰲拜在禁所死去。

從此康熙帝開始了自己真正的親政生涯。

相關焦點

  • 少年康熙擒拿鰲拜,為何不用武功更強的大內侍衛,而用一幫少年?
    鰲拜的功勞都是憑藉自己一拳一腳打出來的,沒有半點虛假。 隨著鰲拜在朝中的權勢越來越大,少年皇帝康熙坐不住了,康熙雖然年幼,但是有孝莊太皇太后輔佐,也有了親政的野心。而鰲拜黨羽遍布朝野,不把鰲拜剷除,康熙就不能真正親政。
  • 康熙親政前,為何要讓一群孩子生擒鰲拜,而不動用大內高手?
    ,康熙一生幾乎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他的人脈勢力根基,處處不如鰲拜。然而令人萬萬沒想到的是,幾年後,這位少年天子竟然利用一群孩子,將鰲拜生擒,最後成功奪權親政。那麼問題來了,比起這群孩子,大內侍衛明明更靠譜,康熙為啥不用他們呢?其實其中大有講究。 第1個原因,大內侍衛不可信。根據《清史稿》記載,當年鰲拜乃領侍衛內大臣,加少傅兼太子太傅。
  • 康熙生擒鰲拜時,為何要用一幫小孩,而不是紫禁城裡的大內高手?
    其中康熙皇帝,在年少時期,就已經表現出了很大的聰明才智,1669年,15歲的康熙專門召集了一幫善於摔跤的小孩,最終生擒鰲拜,順利的解決到了身邊這個心腹大患,這不由得讓人感到好奇,為何康熙選擇要讓一群小孩出手,卻不動用紫禁城裡的大內高手去解決呢?
  • 康熙少年擒鰲拜,真是既魯莽又絕情!
    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難逃,康熙下令對鰲拜實行終身監禁,而鰲拜也於當年死亡。鰲拜作為一代權臣,被擒時59歲,而康熙才16歲,按照現在的年齡,也只不過是初三學生。從此無論是史書還是文藝作品,康熙少年聖明天子的形象深入人心,而鰲拜圖謀不軌的奸臣形象也逐漸被定型。
  • 康熙擒鰲拜時,為什麼不用大內高手反用一群孩子?
    在影視作品中,康熙皇帝的出場率應該是排的上前三名的了,康熙皇帝英明神武,一生發生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故事,成功生擒鰲拜應該算是比較出名的一件了。但你們可能會奇怪,康熙要抓鰲拜,為什麼不直接用他手底下的大內高手呢?不是不想用,而是不敢用。
  • 康熙後悔擒鰲拜,還親自為其平反,為什麼說鰲拜是忠臣?
    說到康熙擒鰲拜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是非常的熟悉。對於這件事,很多人都覺得康熙是個少年英雄,年紀輕輕就敢扳倒一個三朝元老,政治手腕也是槓槓的。但大家有所不知的是,在擒鰲拜之後,康熙卻是有多後悔,到了晚年的時候,他甚至還親自為鰲拜平反,說鰲拜是忠臣,並授予了世襲的官職。
  • 康熙為什麼會找一群少年擒拿鰲拜,而不是叫侍衛負責擒拿?
    所以說鰲拜對順治這一脈繼位立有大功,如果沒有鰲拜對多爾袞的威脅,皇位很可能落到多爾袞手中,那也就沒有後來順治和康熙父子啥事了。鰲拜因為硬鋼多爾袞受到了多爾袞的嫉恨,所以在順治初期多爾袞掌權期間,鰲拜三次都險些被多爾袞整死,直到多爾袞死後,順治才敢重用鰲拜,順治也因為鰲拜對自己有擁立之功,所以將鰲拜視為心腹大臣。
  • 班布爾善不過是鰲拜的走狗,為何康熙最終只圈進鰲拜,卻把他殺了
    康熙繼位之時,由於權臣鰲拜把持朝政,不把皇帝放在眼裡。於是在康熙大婚之後,就想要除去鰲拜了。他先偷偷訓練了一批會摔跤的少年,然後等時機成熟了就將鰲拜召進宮中,最後讓這幫少年將鰲拜擒拿了。然後康熙就宣布了鰲拜30項大罪,不過康熙念在鰲拜昔日為大清立下了無數功勳,就只將鰲拜幽禁了,但是他手下的重要骨幹幾乎都被殺了,其中就包括領侍衛內大臣班布爾善。一、班布爾善的起點這個班布爾善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太祖皇帝努爾哈赤的親孫子,可以說也是一個皇親國戚,相當於康熙的叔叔。
  • 鰲拜手握40萬大軍為什麼不廢君稱帝,又為什麼會被康熙擒拿囚禁呢
    鰲拜,瓜爾佳氏,滿清鑲黃旗人,出身名門,世代功勳,乃開國元勳費英東之侄。鰲拜少年從軍,身經百戰,戰功赫赫,系三朝元勳。鰲拜為順治朝議政大臣,康熙朝輔政大臣,被譽為大清第一勇士,手掌重權,號稱手握八旗軍40萬。可是鰲拜既然手握大權,又是功臣元老,還有40萬大軍做後盾,為什麼不廢君稱帝呢?又為什麼會被康熙帝擒拿終身囚禁呢?
  • 清朝權臣鰲拜被康熙擒拿後,為何沒有殺死他?康熙到底在懼怕什麼?
    現如今的很多關於清朝的小說中,鰲拜都是被康熙帝囚禁了。歷史上的鰲拜確實被康熙囚禁了。當初康熙冒著非常大的風險的擒拿鰲拜,這其中的風險是非常大的,弄不好會搞得鰲拜逼康熙退位,這完全是有可能的。
  • 為康熙除掉鰲拜的那群少年,後來身份不一般,還成立了一個組織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康熙繼位後,因為年幼,朝政被託孤大臣鰲拜所掌控著,少年的康熙成了擺設,但康熙有一顆雄心壯志,他想奪回政權,真正領導這個帝國,一場計除鰲拜的大戲就開始了。
  • 康熙:鰲拜,你擋我路了
    鰲拜是三朝元老,經營多年,親信黨羽遍布朝廷,強行拘捕,可能導致意想不到的後果,所以,康熙就想了個辦法。 穩住鰲拜後,康熙先是把已故首席輔臣索尼之子索額圖調到身邊充當一等侍衛,又按照清朝的規矩,從滿洲貴族的八旗子弟當中招募了十幾個「布庫少年」。這些布庫都是一些體格健壯,腰腿靈活的少年。然後,康熙每天和布庫一起玩相撲遊戲,練習摔跤。
  • 鰲拜有沒有反心?康熙對鰲拜為何只擒不殺?當時鰲拜根本沒有反抗
    「智擒鰲拜」是少年天子康熙一項重要的功績,也是從這裡開始,康熙才算是正式掌權。即便當時康熙只有14歲,輔政大臣死的死,關的關,但是僅憑「智擒鰲拜」一事,足以讓朝野上下信服。當時康熙歷數鰲拜的三十大罪狀,條條都是罪大惡極,罪不容誅。但是最後,為什麼康熙只是將鰲拜關了起來,並沒有將他處死呢?縱觀鰲拜這幾十年,歷經三朝,到康熙這一代,究竟有沒有反心?
  • 康熙少年智擒鰲拜,晚年為何會後悔,鰲拜是忠是奸?
    康熙擒住鰲拜時,很多人都說康熙是英雄,少年扳倒老臣,這樣的事情在歷朝歷代都很新鮮。扳倒鰲拜後,康熙也開始走上了勤政的道路。或許很多人不知,康熙在擒了鰲拜後有些後悔了,甚至晚年還特意給鰲拜平反,追封了他官職。那麼問題來了,為何曾經想盡辦法想除掉鰲拜,除掉了之後還要為其平反呢?
  • 歷史上,那些幫助康熙擒拿鰲拜的「少年布庫」,他們的結局如何?
    但是,康熙非普通人,小小年紀的他就知委曲求全、隱而不發,見自己現在鬥不過鰲拜,他就暫時避其鋒芒,任由他胡作非為,自己在暗地養精蓄銳,靜靜等待反擊的時機。康熙八年(1669年),16歲的康熙終於等到機會,他暗中培養了一批孔武有力的少年布庫,借著這些布庫,他順利地將已變得極其鬆懈的鰲拜擒獲,而後將其囚禁於府中,繼而重掌皇權!
  • 少年康熙擒鰲拜,那些一起和他戰鬥的夥伴們最後都怎樣了?
    不過,正史中也說了鰲拜力大難以制服,選侍衛和少年勇猛者一起將其制服,可見這事並不是偶然發生的,而是早有預謀,所以,可以肯定的說當年陪同康熙一起擒鰲拜的是一群少年英雄,但是這些人裡面都有誰,書中並沒有詳細記載。
  • 幫助康熙擒鰲拜的少年,最後結局如何?韋小寶:康熙是好皇帝
    康熙繼承大統,與順治帝當年頗為相似,同樣是年幼登基(一個八歲,一個六歲),順治帝為康熙做了最後的安排。 順治帝為康熙選拔四位輔政大臣,分別是索尼、遏必隆、鰲拜、蘇克薩哈。挑選出來的四位大臣是清朝的棟梁柱石,在這裡面有順治的精心謀劃。
  • 歷史上跟康熙捉住鰲拜的那些少年,最終結局如何?
    歷史上跟康熙捉住鰲拜的那些少年,最終結局如何?鰲拜,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三代元勳、權臣,出身將門,精通騎射。跟隨皇太極徵戰四方,攻克皮島,參加松錦之戰,平定農民起義,立下赫赫戰功,成為皇太極最信任的武將,號稱「滿洲第一勇士」。
  • 康熙八年,智擒鰲拜時,不為人知的一件事
    康熙帝智擒鰲拜,是康熙朝歷史上的重要事件。不僅對當時政局的發展起了關鍵作用,也對以後清朝政局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康熙帝擒拿鰲拜時,有一件不為人知的事。那就是擒鰲拜的具體時間。《清聖祖實錄》中對於該事件的有關記載頗為模糊。
  • 歷史上真實的鰲拜,對清王朝一直忠心耿耿,又為何被康熙除掉?
    公元1669年6月14日,16歲的康熙皇帝在武英殿,帶領十幾個訓練有素的少年,用計生擒了權臣鰲拜。由此,康熙帝掃除了他親政的最大障礙。這時,康熙卻執意要誅殺京師總督朱昌祚等人,因為他們不願意依附鰲拜,更彈劾他強行圈換百姓土地。康熙在四大輔臣的會議上,表示不同意;可此刻的康熙在鰲拜眼裡是一個無話語權的擺設,欺負他年少,大聲咆哮,甚至擼起長袖威嚇小皇帝。結果,鰲拜竟然擅自矯詔,誅殺了反對他的朱昌祚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