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巖山寺,淨土宗著名道場

2021-02-17 禪藝會

「不募緣,不做會,不傳法,不收徒,不講經,不傳戒,不應酬經懺。」印光法師開創的靈巖道風,聞名遐邇。作為古蹟聖地和風景勝地,一元錢的門票,舉國皆無,這是印光法師與明學長老兩代高僧堅守後留下的一片淨土。——純道題記


2015年3月27日,靈巖山寺為明學長老舉行九十三生日慶典,祈願老和尚久住世間,弘法利生。3月21日,由上海畫家金焰先生創作的油畫《明學長老》已順利送達靈巖山寺。(關注《禪藝會》後輸入「90H」可查詢詳細資訊)

靈巖山寺位於江蘇省蘇州城西附近的靈巖山上,毗鄰木瀆鎮,距蘇州市西南方十五公裡,山高海拔二百二十公尺,是我國著名的佛教淨土宗道場之一。靈巖山寺也是國內外馳名的名勝古蹟和風景遊覽勝地。山門朝南,俯臨太湖,居高臨下,湖光山色,蔚為壯觀。

東晉司空陸玩曾居此山,因聞佛法,舍宅為寺,從此,便成為靈巖道場之開端。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西域梵僧智積來寺開山,賜匾額智積菩薩顯化道場。靈巖山寺又名崇報寺,梁時名秀峰寺,唐代始稱今名。

宋初改為秀峰禪院。紹興年間賜匾額顯親崇報寺。明洪初年,賜匾額報國永祚禪寺。明永樂十年重新修繕,明弘治年間被毀。清順治六年,寺僧重新修建。清康熙十四年布政使慕天顏重建大殿。清聖祖康熙和清高宗乾隆二帝南巡時,在山頂築有行宮,鹹豐十年毀於兵火。

清宣統二年,真達和尚接任住持,至民國十五年改為十方專修淨土道場,名崇報寺。後至印光法師,仍恢復靈巖山寺舊名。現存殿主要為印光法師於三十年代重建。靈巖山寺的中軸線上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念佛堂三進殿堂,東部為多寶塔、鐘樓、香光廳等建築,西部為花園。

天王殿正中供奉天冠彌勒,後為持杵坐像韋馱,兩旁為彩塑四大天王像。大雄寶殿高25米,寬20米。正中供奉釋迦牟尼佛像,高6米。兩旁侍立迦葉和阿難兩大弟子像。山頂有琴臺,半山有觀音洞,俗稱西施洞。

大雄寶殿後是念佛堂,1932年建造,是僧人念佛修持的場所。正門懸掛著印光法師手書「淨土道場」四字。堂內供奉彌陀、觀音、勢至西方三聖像,周圍是僧人打坐念佛的禪凳。樓上是藏經閣,珍藏著清刻《龍藏》7000多冊,影印宋磧砂、頻伽等藏經和歷代佛教文物,共有佛經4.7萬多冊。

大雄寶殿右邊的花園,就是春秋時期娃宮的御花園,留有許多名勝古蹟。有圓形的吳王井,又稱日井,相傳是西施照影整容的地方。還有八角形的智積井,又稱月井,原為吳王宮井,經南朝智積修浚,題為智積井。

井邊有玩花池和玩月池,當年西施曾在此觀花賞月,採蓮為樂。在吳王井後,有梳妝檯,是西施梳妝之所,現臺上建長壽亭。在池西,有琴臺,是西施操琴鼓瑟處,這裡是靈巖山絕頂,景致佳絕,「下瞰太湖及洞庭西山,滴翠叢碧,如在白銀世界中」,風景秀麗,遊人駐足。

靈巖寺塔位於大雄寶殿東側,別名多寶佛塔,始建於南朝梁代,五代吳越、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兩次重修。塔九級八面,木構腰簷及塔剎於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被雷火焚毀,僅存磚砌塔身。今佛塔凌空高聳,與三重飛簷之鐘樓相呼應,成為靈巖山之突出標誌。

1989年9月,靈巖山寺籌集了80多萬元資金,對多寶佛塔進行了全面修復,並參照宋代營造法則,恢復了塔剎、塔基、平臺和塔簷。1990年竣工。重修後的寶塔恢復了宋塔原貌,使靈巖山寺更為壯觀。拾級登臨,可眺望太湖風光,觀賞蘇州風貌。

鐘樓建於1919年,高15.13米,樓上懸掛著清康熙六年(1667年)鑄造的大銅鐘。「靈巖晚鐘」曾被列為蘇州十景之一。樓下為千佛殿。

靈巖山寺開創後,高僧輩出。晉、唐間的住持已無可考,自宋以後,如宋之園照、慈受、佛海,元之石湖、清之弘儲等,均為著名高僧。至民國十五年,淨宗十三祖印光法師卓錫靈巖,遠紹廬山東林,力闡淨土宗。

印光(1861-1940年)法師是近代佛教的著名人物。他原名趙紹伊,陝西郃(今合陽)人,自幼學習儒家經典,20歲出家,法名聖量,別號常慚愧僧。他一生專修淨土宗,並在普陀山、上海、江蘇各寺廟講經說法,寫下大量宣揚淨土宗的文章,一生所收海內外在家弟子10餘萬人,被尊為淨土宗第十三祖。

1937年至1940年,印光法師避居靈巖山寺,專心念佛。他制定了五條規約,要求僧人堅持「不募緣,不做會,不傳法,不收徒,不講經,不傳戒,不應酬經懺。專一念佛,每日與普遍打七功課同。」經過印光法師的弘揚倡導,淨土宗在中國和東南亞一帶盛行。靈巖山寺也成了江南最著名的淨土道場。

至1981年寺內修訂靈巖山寺共住規約時,仍將印光大師所訂立五條規約列入首位,嚴格執行。現在,寺內僧人有一百餘人,他們「專心念佛,除打佛七、念普佛外,概不應酬經懺佛事」。每日修持,早晚課誦,半月誦戒,堂內念佛,寒暑無間。1983年9月1日,靈巖山寺舉行了佛像開光和印光法師舍利入塔儀式,分別由靈巖山寺方丈明學法師和蘇州市佛協會長明開法師主持。

1949年後,僧眾淨業和農林生產,並行不懈。靈巖淨土道場之名,聞於中外。1966年寺宇遭破壞,僧眾被逐,象法蕩然。一九八〇年三月十八日,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來靈巖山寺時,為山門題字:"靈巖山寺",並賦詩以寄雅興。詩曰:欣隨謝公屐,重上吳王臺;湖山觀意態,林木感興衰。梵唄斷還續,慈鳥散復來;柳條見春色,畫境逐雲開。

1980年,靈巖山寺開辦了中國佛學院靈巖山分院,分專科班和本科班兩種學制。自辦以來,培養了上百名愛國愛教的佛教僧伽人才。1983年,該寺被定為漢族地區中國重點寺院。寺院方丈明學大和尚曾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和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

靈巖山寺名勝古蹟很多。明朝詩人王鏊曾在山頂題字刻石"吳中勝跡"。歷代名人中均有登靈巖山者,如南朝梁簡文帝、唐朝大詩人韋應物、白居易、劉禹、李商穩等,宋範仲淹、宋釋園照等,明朝文徵明、唐寅、高啟等,清之康熙、乾隆二帝,歷史家畢沅以及現代田漢、鄧拓等,他們都有有詩文流傳於世。

唐白居易遊靈巖寺詩:高高白月上青林,客去僧歸獨夜深。葷血屏除能對酒,歌鐘放散只留琴。更無俗物當人眼,但有泉聲洗我心。最愛曉亭東望好,太湖煙水綠沉沉。

宋釋圓照靈巖山居頌:蕭灑靈峰上,塵虛夏亦寒。松夢敷翠嶺,殿塔聳雲端。靈洞門高下,山房路屈盤。其中實幽隱,何必畫圖看。

明文徵明靈巖絕頂望太湖詩:靈巖山正當胥口,落日西南望太湖。雙島如螺浮欲吐,片帆和鳥去俱無。閒論往事何能說,不見高人試一呼。慎勿近前波浪恐,大都奇絕在模糊。

清聖祖康熙登靈巖詩:霏微靈雨散春煙,按轡逍遙陟翠巔。香水通流明若鑑,琴臺列石勢如拳。諸峰盡在青蘿外,萬井全依仗前。聞是吳宮花草地,空餘種罄梵王筵。

(禪藝會圖文歡迎其他微信平臺和網站轉載,轉載無需事先徵得同意,但請註明出處。本輯圖片由禪藝會主編實地拍攝,圖文版權屬原創者所有,其他人不得用於商業用途)

相關焦點

  • 靈巖山寺的兩代高僧
    靈巖山寺也同樣被付之一炬。又要再過半個世紀,正好是清末鼎革之際,木瀆鎮和靈巖山於同一年復興。辛亥革命前後,木瀆鎮的鄉紳嚴良燦發心奉獻,特意去普陀山三聖堂設立於上海的下院供養庵,請三聖堂當家師真達上人來靈巖山接管寺院。不過,即使嚴良燦發心、真達上人接管,靈巖山寺並沒有立即復甦。實在一個甲子的摧折,病去抽絲,還須所託得人。
  • 宏度法師在蘇州靈巖山寺晉院儀式上的講話
    再一次踏入靈巖道場,巡禮祖師大德的足跡,讓我倍感慚愧。承蒙國家宗教事務局、江蘇省宗教事務局、蘇州市委統戰部和民宗局等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與厚愛,以及中國佛教協會、江蘇省佛教協會、蘇州市佛教協會諸位大德長老的慈悲加持和十方善信的護持與信任,使我深感任務艱巨、責任重大。    靈巖山是享譽海內外的淨土宗道場,印光大師創立了堪稱典範的靈巖家風,為佛教界四眾弟子景仰。
  • 緬懷追思丨一代高僧明學長老追思法會於靈巖山寺舉行
    一代高僧明學長老追思法會於靈巖山寺舉行(攝影:妙梵)圓滿菩提,常光現處幻緣滅。莊嚴淨土,本有徹時真智生。2016年12月8日8時30分,明學長老追思會在蘇州靈巖山寺大雄殿前隆重舉行。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成都市佛教協會會長、成都文殊院方丈宗性法師受明學長老治喪委員會委託,主持追思會。
  • 靈巖山寺方丈宏度法師升座時的恢宏場面
    祈願靈巖山寺道場慧燈永續(圖片來源:菩薩在線 攝影:妙雨)上午9時,領導嘉賓、諸山長老於靈巖山寺門前合影。由靈巖山寺兩序執事迎請,學誠法師與宏度法師緩步進入大雄殿。隨後,學誠法師為宏度法師掛珠、送座。宏度法師發願「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法會結束後,升座典禮在大雄殿前舉行。秋爽法師主持典禮。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法師向靈巖山寺新任住持贈賀禮。
  • 淨土宗祖師——簡介
    淨土宗第四祖:法照大師  法照大師是我國佛教淨土宗第四代祖師,但其俗世事跡,史料中不見記載。按照大師於唐代永泰年中既已在南嶽衡山三祖承遠大師處習淨土教的時間來推算,他在少年時期即已出家為僧。初因仰慕遠公之芳蹤,由東吳到廬山東林,結淨土道場,專修念佛三昧,一日入定往極樂世界,見有著垢弊衣而侍於佛側者,得佛明示,知乃衡山承遠也。
  • 淨土系諸宗的聲明:其歷史與特質
    於是,這一流派分別形成了淨土宗、西山淨土宗、真宗、時宗等宗派,直至今天。通常將這些宗派統稱為念佛宗、淨土教、淨土系諸宗等。另外,成立情況稍有不同的融通念佛宗通常也包含在其中。當然,在這些諸宗發展到今天這種形態之前,經歷了許多變遷,最能表現這一狀況者就是各宗諸流派的成立及其消長。
  • 菩提禪院:澳門最重要的淨土宗道場丨粵港澳大灣區佛寺巡禮
    在2020粵港澳佛教文化交流會正式開始前,鳳凰網佛教推出特別策劃「粵港澳大灣區佛寺巡禮」,帶你深入了解粵港澳大灣區的佛教道場。澳門普提禪院佛像(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徐上傑)菩提禪院是佛教淨土宗在澳門最重要的道場,又名菩提園,位於氹仔盧廉若馬路,建於清光緒年間,也是澳門地區主要的佛教勝地之一。
  • 淨土宗的五經一論都是什麼?
    在佛教傳入中國後,淨土宗的經綸也陸續傳入並被翻譯成漢文,到後來,專弘淨土以及涉及淨土的經綸,達到數百種之多。淨土法門大暢諸佛如來度生出世之本懷,乃一乘無上之大教。歷代祖師大德在如此豐富的淨土經綸中,慧眼擇取了五經一論作為淨土宗的根本經典。
  • 《淨土聖道》序:破淨土真宗本願念佛法門
    是故正德居士將其所著《淨土聖道》一書之初稿示餘,以邀餘之序文,讀後生大歡喜,乃造此序略抒管見,以申餘之所見及所喜焉。  古來多有淨土宗祖師教導學人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者,然而彼諸祖師所說之語,常有誤導眾生之處,譬如倡言:「生西之後即是已經脫離三界生死。」
  • 中佛協《法音》2016年12期重磅長文:善導大師為中國淨土宗實際立宗人
    淨土宗祖庭較多,著名者有東林寺、悟真寺、光明寺、實際寺、玄中寺、香積寺等,其中尤以東林寺、玄中寺、香積寺最著名,但佔據最重要歷史地位的應該是悟真寺。這些祖庭構成了淨土宗祖庭文化寶庫,其中包括佛教史、教派源流、高僧行跡、淨土傳承、佛事儀軌、佛教軼事、佛教藝術、佛教建築、佛教文學、淨土傳播、國際交流等,它們已經成為整個佛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佛教宗派 :淨土宗
    淨土宗 - 佛教宗派 淨土宗,佛教宗派之一。因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的念佛法門,故名。該法門以信願念佛為正行,淨業三福、五戒十善為輔助資糧。淨土信仰是佛教的基本信仰,大乘各宗多以淨土為歸。佛法西來,東晉,慧遠在廬山東林寺建立蓮社,提倡專修該往生淨土的念佛法門,又稱蓮宗。唐代善導大師是淨土宗重要倡導與推動者,是淨土宗的實際創始人,被奉為淨土宗宗祖。淨土宗歷代祖師並無傳承法統,很多還是宗門教下的大祖師,均為後人據弘揚淨土貢獻推戴而來。
  • 淨土思想、淨土教、淨土法門和淨土宗之間的關係
    淨土教是教人得生淨土的方法 至於「淨土教」,佛弟子各依有緣的經論,對佛所說「淨土三經」的解釋,都是淨土的教法。諸宗如天台宗、華嚴宗、唯識宗等,若以其本宗思想解釋淨土法門,都納入為「淨土教」。所以,菩薩祖師等有必要依淨土三經、造論判教、闡釋純粹的淨土法義,楷定古今,並有開立淨土宗。 由此可見,在次第上,先有釋尊無問自說的「淨土三經」,開立的「淨土法門」,後有諸師以聖道諸宗的理念來論釋淨土法門,是為「淨土教」,最後才有宗祖開立的「淨土宗」。
  • 五臺山獨特風採:顯密諸宗並弘 漢藏佛教共存
    白雲寺,五臺山唯一的淨土宗道場。(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各宗高僧來臺活動,都把五臺山作為弘法傳宗的基地,使五臺山佛教呈現出顯密諸宗並弘,漢藏佛教共存的獨特風採。 一、華嚴宗 《華嚴經》是大乘佛教重要典籍,是五臺山為文殊道場的主要依據。從北魏時候起,五臺山一直是傳播、研習《華嚴經》的主體基地,華嚴學在五臺山興起最早。
  • 淨土宗祖師——曇鸞大師
    中國本土也是高僧輩出,影響力最大的當屬淨土宗祖師曇鸞大師。曇鸞大師,南北朝時期北魏人,出生於山西雁門,毗鄰佛教聖地五臺山。大師從小就聽聞五臺山的種種神異傳說,心生嚮往。十四歲時便離家暢遊五臺,遍尋仙蹤遺蹟。不久即在佛光寺剃度出家。大師精研四論學說和佛性義理,造詣高深,皇帝尊稱其為「神鸞」。
  • 佛教:「一心念佛,往生極樂」淨土宗
    但是事實上,西方淨土只是淨土中的一種,佛經上提到的淨土還有彌勒淨土、靈山淨土、密嚴淨土、琉璃淨土,等等,非常多。只是因為淨土宗的巨大影響,使西方淨土成為中國佛教最有影響的淨土信仰。淨土宗,就是認為專修念佛即可往生阿彌陀佛淨土的中國佛教宗派。念佛不光是口宣佛號,而是禪觀的一種,是要通過念佛使心念安定達到禪定(三昧)的境界。
  • 【三晉名人】​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
    慧遠大師(334—416),俗姓賈,東晉雁門樓煩(今山西代縣)人,是佛教淨土宗的開山祖師、廬山白蓮社的創始者,代表性佛典有《法性論》《沙門不敬王者論》。廬山修行的慧遠在佛教界和王公大臣中的影響日益增大,四方聞名而來的信徒也日益增多,急需一個較大的道場,於是慧遠以東林為道場建造東林寺。在當地官員桓伊的協助下,東林寺兩年後建成。自此,慧遠便遁跡廬山,孜孜為道,譯經講經,探討義理,弘揚佛法。由于慧遠的聲聞,東林寺成為當時南方佛教的中心,與北方以鳩摩羅什為核心的長安僧團,一南一北,被稱為「南慧遠,北羅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