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募緣,不做會,不傳法,不收徒,不講經,不傳戒,不應酬經懺。」印光法師開創的靈巖道風,聞名遐邇。作為古蹟聖地和風景勝地,一元錢的門票,舉國皆無,這是印光法師與明學長老兩代高僧堅守後留下的一片淨土。——純道題記
2015年3月27日,靈巖山寺為明學長老舉行九十三生日慶典,祈願老和尚久住世間,弘法利生。3月21日,由上海畫家金焰先生創作的油畫《明學長老》已順利送達靈巖山寺。(關注《禪藝會》後輸入「90H」可查詢詳細資訊)
靈巖山寺位於江蘇省蘇州城西附近的靈巖山上,毗鄰木瀆鎮,距蘇州市西南方十五公裡,山高海拔二百二十公尺,是我國著名的佛教淨土宗道場之一。靈巖山寺也是國內外馳名的名勝古蹟和風景遊覽勝地。山門朝南,俯臨太湖,居高臨下,湖光山色,蔚為壯觀。
東晉司空陸玩曾居此山,因聞佛法,舍宅為寺,從此,便成為靈巖道場之開端。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西域梵僧智積來寺開山,賜匾額智積菩薩顯化道場。靈巖山寺又名崇報寺,梁時名秀峰寺,唐代始稱今名。
宋初改為秀峰禪院。紹興年間賜匾額顯親崇報寺。明洪初年,賜匾額報國永祚禪寺。明永樂十年重新修繕,明弘治年間被毀。清順治六年,寺僧重新修建。清康熙十四年布政使慕天顏重建大殿。清聖祖康熙和清高宗乾隆二帝南巡時,在山頂築有行宮,鹹豐十年毀於兵火。
清宣統二年,真達和尚接任住持,至民國十五年改為十方專修淨土道場,名崇報寺。後至印光法師,仍恢復靈巖山寺舊名。現存殿主要為印光法師於三十年代重建。靈巖山寺的中軸線上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念佛堂三進殿堂,東部為多寶塔、鐘樓、香光廳等建築,西部為花園。
天王殿正中供奉天冠彌勒,後為持杵坐像韋馱,兩旁為彩塑四大天王像。大雄寶殿高25米,寬20米。正中供奉釋迦牟尼佛像,高6米。兩旁侍立迦葉和阿難兩大弟子像。山頂有琴臺,半山有觀音洞,俗稱西施洞。
大雄寶殿後是念佛堂,1932年建造,是僧人念佛修持的場所。正門懸掛著印光法師手書「淨土道場」四字。堂內供奉彌陀、觀音、勢至西方三聖像,周圍是僧人打坐念佛的禪凳。樓上是藏經閣,珍藏著清刻《龍藏》7000多冊,影印宋磧砂、頻伽等藏經和歷代佛教文物,共有佛經4.7萬多冊。
大雄寶殿右邊的花園,就是春秋時期娃宮的御花園,留有許多名勝古蹟。有圓形的吳王井,又稱日井,相傳是西施照影整容的地方。還有八角形的智積井,又稱月井,原為吳王宮井,經南朝智積修浚,題為智積井。
井邊有玩花池和玩月池,當年西施曾在此觀花賞月,採蓮為樂。在吳王井後,有梳妝檯,是西施梳妝之所,現臺上建長壽亭。在池西,有琴臺,是西施操琴鼓瑟處,這裡是靈巖山絕頂,景致佳絕,「下瞰太湖及洞庭西山,滴翠叢碧,如在白銀世界中」,風景秀麗,遊人駐足。
靈巖寺塔位於大雄寶殿東側,別名多寶佛塔,始建於南朝梁代,五代吳越、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兩次重修。塔九級八面,木構腰簷及塔剎於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被雷火焚毀,僅存磚砌塔身。今佛塔凌空高聳,與三重飛簷之鐘樓相呼應,成為靈巖山之突出標誌。
1989年9月,靈巖山寺籌集了80多萬元資金,對多寶佛塔進行了全面修復,並參照宋代營造法則,恢復了塔剎、塔基、平臺和塔簷。1990年竣工。重修後的寶塔恢復了宋塔原貌,使靈巖山寺更為壯觀。拾級登臨,可眺望太湖風光,觀賞蘇州風貌。
鐘樓建於1919年,高15.13米,樓上懸掛著清康熙六年(1667年)鑄造的大銅鐘。「靈巖晚鐘」曾被列為蘇州十景之一。樓下為千佛殿。
靈巖山寺開創後,高僧輩出。晉、唐間的住持已無可考,自宋以後,如宋之園照、慈受、佛海,元之石湖、清之弘儲等,均為著名高僧。至民國十五年,淨宗十三祖印光法師卓錫靈巖,遠紹廬山東林,力闡淨土宗。
印光(1861-1940年)法師是近代佛教的著名人物。他原名趙紹伊,陝西郃(今合陽)人,自幼學習儒家經典,20歲出家,法名聖量,別號常慚愧僧。他一生專修淨土宗,並在普陀山、上海、江蘇各寺廟講經說法,寫下大量宣揚淨土宗的文章,一生所收海內外在家弟子10餘萬人,被尊為淨土宗第十三祖。
1937年至1940年,印光法師避居靈巖山寺,專心念佛。他制定了五條規約,要求僧人堅持「不募緣,不做會,不傳法,不收徒,不講經,不傳戒,不應酬經懺。專一念佛,每日與普遍打七功課同。」經過印光法師的弘揚倡導,淨土宗在中國和東南亞一帶盛行。靈巖山寺也成了江南最著名的淨土道場。
至1981年寺內修訂靈巖山寺共住規約時,仍將印光大師所訂立五條規約列入首位,嚴格執行。現在,寺內僧人有一百餘人,他們「專心念佛,除打佛七、念普佛外,概不應酬經懺佛事」。每日修持,早晚課誦,半月誦戒,堂內念佛,寒暑無間。1983年9月1日,靈巖山寺舉行了佛像開光和印光法師舍利入塔儀式,分別由靈巖山寺方丈明學法師和蘇州市佛協會長明開法師主持。
1949年後,僧眾淨業和農林生產,並行不懈。靈巖淨土道場之名,聞於中外。1966年寺宇遭破壞,僧眾被逐,象法蕩然。一九八〇年三月十八日,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來靈巖山寺時,為山門題字:"靈巖山寺",並賦詩以寄雅興。詩曰:欣隨謝公屐,重上吳王臺;湖山觀意態,林木感興衰。梵唄斷還續,慈鳥散復來;柳條見春色,畫境逐雲開。
1980年,靈巖山寺開辦了中國佛學院靈巖山分院,分專科班和本科班兩種學制。自辦以來,培養了上百名愛國愛教的佛教僧伽人才。1983年,該寺被定為漢族地區中國重點寺院。寺院方丈明學大和尚曾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和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
靈巖山寺名勝古蹟很多。明朝詩人王鏊曾在山頂題字刻石"吳中勝跡"。歷代名人中均有登靈巖山者,如南朝梁簡文帝、唐朝大詩人韋應物、白居易、劉禹、李商穩等,宋範仲淹、宋釋園照等,明朝文徵明、唐寅、高啟等,清之康熙、乾隆二帝,歷史家畢沅以及現代田漢、鄧拓等,他們都有有詩文流傳於世。
唐白居易遊靈巖寺詩:高高白月上青林,客去僧歸獨夜深。葷血屏除能對酒,歌鐘放散只留琴。更無俗物當人眼,但有泉聲洗我心。最愛曉亭東望好,太湖煙水綠沉沉。
宋釋圓照靈巖山居頌:蕭灑靈峰上,塵虛夏亦寒。松夢敷翠嶺,殿塔聳雲端。靈洞門高下,山房路屈盤。其中實幽隱,何必畫圖看。
明文徵明靈巖絕頂望太湖詩:靈巖山正當胥口,落日西南望太湖。雙島如螺浮欲吐,片帆和鳥去俱無。閒論往事何能說,不見高人試一呼。慎勿近前波浪恐,大都奇絕在模糊。
清聖祖康熙登靈巖詩:霏微靈雨散春煙,按轡逍遙陟翠巔。香水通流明若鑑,琴臺列石勢如拳。諸峰盡在青蘿外,萬井全依仗前。聞是吳宮花草地,空餘種罄梵王筵。
(禪藝會圖文歡迎其他微信平臺和網站轉載,轉載無需事先徵得同意,但請註明出處。本輯圖片由禪藝會主編實地拍攝,圖文版權屬原創者所有,其他人不得用於商業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