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傳入中國後,淨土宗的經綸也陸續傳入並被翻譯成漢文,到後來,專弘淨土以及涉及淨土的經綸,達到數百種之多。淨土法門大暢諸佛如來度生出世之本懷,乃一乘無上之大教。歷代祖師大德在如此豐富的淨土經綸中,慧眼擇取了五經一論作為淨土宗的根本經典。分別是:一,《無量壽經》;二,《佛說阿彌陀經》;三,《佛說觀無量壽經》;四,《普賢行願品》;五,《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下面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這些經典的內容:
一,《無量壽經》。此經有五種原譯本,雖然略有差異,但內容大體相同。本經內容詳盡,義理深邃,境界輝宏,歷來被認為是淨宗第一經。本經通過阿難發問,世尊由此開始宣說淨宗念佛大法。世尊介紹了阿彌陀佛在因地發願以及修行圓滿的經過,又具體詳細的介紹了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道場非常殊勝,依正莊嚴,事事無礙,種種勝境令人欣慕求生。於是,世尊便開示往生淨土極樂世界的因緣修持以及往生後的品位。十方眾生只要隨順佛語,依教奉行,隨其發心大小、修持勤惰、功夫淺深,便能三輩往生極樂世界。本經同時也開示了娑婆世界的眾多惡苦,講明眾生因造三毒五惡之業,招致輾轉五痛五燒之報。讓眾生認知娑婆世界劇惡極苦的真相,以生厭離之心,求生西方淨土。
二,《佛說阿彌陀經》。本經是一部最為普及的大乘經典。天下寺院叢林,宗門教下,無一不歸心淨土,晚課必念此經。此經是佛無問自說,言簡意賅,堪稱小本《無量壽經》。釋迦本師在本經詳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之相,旨在激揚凡夫冥頑不靈之心,令其生起厭離娑婆、發願往生西方之心。又開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修持方法:善男子、善女人,只要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必定前來接引,現在其前,必定往生。本經所示的念佛法門,乃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少善根福德者,不能信受。
三,《佛說觀無量壽經》。本經主要闡述了淨業三福和十六妙觀的淨宗修持方法。淨業三福乃是淨業修持的基礎,也是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修持淨業的正因。十六觀是為上中下三根開示的十六種念佛方法,前十二觀觀想念佛,是為上根人開示;第十三觀觀像念佛,是為中根人開示;後三觀持名念佛,是為下根人開示。臨終十念往生,體現出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大慈大悲與究竟方便,為眾生出離生死苦海,提供了一條簡單易行的方便之路。
四,《普賢行願品》。此經取於八十卷《華嚴經》,乃《華嚴經》之歸宿,並非淨土一門之經。普賢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遍遊佛國,學得無量法門,最後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以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圓滿佛果,因此可知,念佛求生西方,也是源起於《華嚴經》,所以晚清魏承貫居士,將《華嚴.普賢行願品》與上述三經,合歸為淨土四經。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對於將本經加入淨土四經,也給與肯定。
五,《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此經是《首楞嚴經》中二十五圓通中一章,僅二百四十四個字,卻揭示了淨宗修持的心要。印光大師一生弘揚淨宗,對此經尤為推敬,認為此經乃淨宗之最上開示,於是印祖在1934年最後確定,將本經納入淨宗根本經典,從此形成淨土五經的格局。大勢至菩薩是專修念佛三昧的祖師,是法界淨宗的初祖。大勢至菩薩為十方世界眾多念佛人樹立了一個榜樣,專修念佛,成就圓通,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大勢至菩薩成就圓通佛果的秘訣。
六,《往生論》。本經全稱為《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是天親菩薩依據《無量壽經》為主的眾多淨宗經典義理,將其宗要加以歸納總結,簡要說明,相當於天親菩薩自己修學的心得報告,屬於經、律、論三藏中的論書,是古印度諸多論書中唯一一部專說淨土宗的經典,一直受到歷代祖師大德的推崇,與淨土五經並列為五經一論。
至此,淨土宗修學的依據經論,可以說是大圓滿,不必再另外添加其他經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