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了解淨土宗,一定要知道淨土5種經典!

2021-01-07 今古浮沉

淨土宗是漢傳佛教十宗之一,是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佛教宗派。淨土宗獨尊念佛,與禪宗共同成為影響中國佛教最大的兩個宗派。

淨土宗的開山祖師是東晉慧遠大師,其側重於在禪境中念佛。歷代以來,中國淨土宗的祖庭是江西廬山東林寺,以及陝西西安的香積寺。

佛陀住世時期,多次講法都提到了淨土法門。在正統的三藏十二部經典之中,主要有5種關於淨土宗的佛經,合稱為「淨土五經」。加之有一部重要的論著為《往生論》,五經與此論並稱為「五經一論」。

1.佛說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乃是淨土宗的根本經典,詳細說明了西方淨土世界形成的緣起。我們都聽佛講了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世界如何來的,這個世界的詳細情況如何?從《無量壽經》之中,就能獲知答案。該經可謂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最完善的經典,其中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2.觀無量壽佛經

《觀無量壽佛經》可謂西方淨土的理論依據,詳述了修行的方法。此經總體可分為三個重點,分別為淨業三福、十六妙觀、九品因果。

淨業三福介紹了人天之福、聲聞緣覺之福、菩薩之福,乃是修行成佛者的必備條件。十六妙觀,則闡釋了作佛作眾生皆是由心想而生的道理。九品因果則重點說明了西方極樂世界各個品位的正因。

3.阿彌陀經

佛陀宣說《阿彌陀經》的目的,主要是使眾生對於西方淨土產生根本的信心。指出信、願、行是淨土法門的宗旨。若能一心持佛名號,將得到阿彌陀佛的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4.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並非單獨的一部經,而是出自《楞嚴經》。此經雖然很短,卻極盡讚頌了念佛的功德及利益,使人生起大信心。此經絕妙的開示了念佛法門,有許多重要的觀點;若能一一理解並踐行,對於淨土之修行法門,便不再會有疑慮。

此經指出,「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若能真正收攝六根,無雜染的淨念就會相繼而生。又指出「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即是能夠真正融入念佛的境界,無須再藉助任何方便法門,內心自然敞開,而進入勝妙之樂境。

5.普賢菩薩行願品

《普賢菩薩行願品》也並非單獨的一部經,而是出自《華嚴經》。華嚴之海,浩瀚無窮,於《普賢菩薩行願品》之中,導歸極樂,指明極樂淨土是一切佛法之最終歸宿。《普賢菩薩行願品》是對於極樂淨土的總結,因此歸於第五經而收尾。

相關焦點

  • 淨土宗的正脈源頭在哪裡,一定要找到
    這種解釋的方法,這種智慧和眼目,你想都想不到,奇就奇在這裡。所以,印光大師才五體投地地說「妙絕古今」。現在很多人也解釋《往生論》,離開曇鸞大師,任何解釋都顯得軟弱無力。《往生論注》為中國祖師第一次援引龍樹菩薩「難易二道判」,判釋淨土法門為「易行道」。為什麼講中國祖師呢?這就是所謂「中國化」,來到中國之後本土化完成,就要有中國化。
  • 佛教宗派 :淨土宗
    淨土門雖然內心不清淨,雖然煩惱深重,但是,仰靠阿彌陀佛不可思議誓願的力量,今生可以達成解脫。體察自己的內心,聖道門我們修學不了,就選擇淨土門。往生背後的力量如果我們學習淨土宗的法門,還在那裡「靠我自己如何努力地修行」,這個方向就要考慮了,跟淨土宗的宗旨就有差距了。
  • 諸宗各會自宗,淨土依教開宗
    他一定要按他的角度來說,他見到什麼就說什麼。他也要知道自己在什麼位置,不能隨便動,這樣講出來的話大家才聽得懂。依我們現在的說法,就好像坐標。比如測量房子,你在正面還是在側面,都有個坐標點,從正面看,怎樣描述這棟房子,從側面又怎樣描述。你不能在正面看,聽到側面的人說「有一個山牆」,就說「我怎麼沒看見?一定是你錯了」,他也沒錯。「難道是我錯了?」
  • 淨土宗的五經一論都是什麼?
    在佛教傳入中國後,淨土宗的經綸也陸續傳入並被翻譯成漢文,到後來,專弘淨土以及涉及淨土的經綸,達到數百種之多。淨土法門大暢諸佛如來度生出世之本懷,乃一乘無上之大教。歷代祖師大德在如此豐富的淨土經綸中,慧眼擇取了五經一論作為淨土宗的根本經典。
  • 淨土思想、淨土教、淨土法門和淨土宗之間的關係
    淨土思想是大乘佛教的一大特色 淨土思想是大乘佛教的一大特色,話說釋迦世尊在大乘方等經典宣示:十方諸佛,同證三身,即每一佛皆有法、報、化三身。但言「身」者,必有身所安住的「土」,所謂「身土不二」。又,由於「身土不二」的關係,當知眾生身若能生於淨土,如阿彌陀佛的極樂報土,相當於「生諸佛家」,此身自然是具佛種性,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如佛,說經行道皆如佛。如《莊嚴經》云:「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具來我剎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
  • 淨土宗祖師——簡介
    淨土宗第三祖:承遠大師  承遠大師,俗姓謝,漢州人,唐代高僧,是我國佛教淨土宗第三代祖師。承遠大師宿根善利且天資聰穎超乎常人,自幼接受儒家的教育,隨著年歲的增長和閱歷的加深,思想境界因之改觀。對於儒家經典中主張與理念懷有疑問,內心困惑無法詮釋,常有「驚禮樂之陷阱,覺詩書之桎梏」的感受。由是時感迷茫,不明所趣。
  • 淨土宗:我們對善導大師有多少了解
    說起善導大師,大家都知道他是淨土宗的第二代祖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如此而已。如果再問問善導大師留下了什麼著作,大師對於修持淨土宗是怎麼說的,怎麼樣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很多人就說不上來了。這也難怪,善導大師作為中國淨土宗的實際創立者,建立了最完整的最權威的淨土宗理論依據,構建了最純正的淨土宗思想。可是這些著作在唐末會昌法難或五代戰亂期間相繼失傳,只留下了一部《往生禮讚》,一千多年以來,大家對於善導大師已經非常的陌生了。只知其名不知其人。
  • 修學淨土宗的弟子們,更要參透阿彌陀佛蓮花部的心要
    ,斷章取義,誤導眾生,誤人子弟,說什麼老實念佛,臨終時,阿彌陀佛會來接你,萬修萬人去之類的話,其實,阿彌陀佛與此三本佛教經典屬於蓮花部。蓮花部的修法,也沒有那麼簡單容易,念幾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來接你,沒有那麼簡單容易的事。首先聽聞阿彌陀佛與西方極樂世界,聽聞的功德利益非常大,比如中國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家知道是非常有名有實力的重點大學,那麼怎麼去清華北大,需要高考學子們的十年寒窗苦讀,分數線達到,才可以進入清華北大。
  • 淨土宗祖師——曇鸞大師
    大師承續了印度龍樹、天親兩位菩薩的淨土思想,提出了凡夫往生、他力本願、稱名如實修行、不斷煩惱得涅槃等觀點,為之後善導大師建立淨土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根據中國的國情,把印度佛教的淨土思想,進行解釋、發揮,創造出中國的淨土思想,為以後淨土宗的形成奠定基本的理論框架。中國淨土宗傳到日本後,曇鸞被日本佛教的淨土宗及淨土真宗視為中國淨土宗的初祖。曇鸞的淨土思想主要體現在他撰寫的《往生論注》、《贊阿彌陀佛偈》和《略論安樂淨土義》三部著作中。「二道二力」說則是曇鸞大師淨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 為何說淨土宗祖師依法脈而判教,依傳承而立宗?
    「淨土宗」,乃依教判立名;若依經典立名,可名「無量壽宗」或「彌陀宗」;若依行法立名,可名「念佛宗」;又有以往生淨土者皆是蓮花化生,稱為「蓮宗」,反而「淨土宗」之名,近代才普遍採用。淨土宗以阿彌陀佛因願果號為立教根本淨土宗為專稱彌陀佛名及修餘善回願,求生極樂淨土之佛教宗派,由唐代善導大師創立,奉《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即「淨土三經」為正依經典。
  • 你知道什麼是淨土嗎?今天我要告訴大家一個不一樣的淨土
    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片殊勝的淨土不知道從幾何起,只要人們一提起佛教,那就好像只局限於念佛,也有很多知識分子也因此覺得佛教太過膚淺,其實佛教真的是包融萬象,單就說佛教的經典,就被稱為三藏十二部,若是此生能有幸都能讀一遍,那簡直浩如煙海,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把所有的經典都吃透了。
  • 淨土宗和禪宗有什麼不同呢?
    ■  淨土宗和禪宗同屬大乘八宗,那麼,禪宗與淨土宗究竟有何異同?也就是說,禪宗主張頓悟法要「見性成佛」,反對拘泥於文字和經典。因本宗以參究的方法,徹見心性的本源為主旨,亦稱佛心宗。【3】特點:以心印心難度極大,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的,所以也只接應利根上器的人。
  • 淨土宗星空多璀璨!善導大師、慧遠大師乃至其他祖師
    看到衛星就著急,覺得害怕:「這顆星要跟那顆星撞上了!」為什麼要講這一段呢?其實小孩子躺在地上看,覺得衛星和天上的星是一樣高,生怕它們碰著,那是因為小孩子眼光淺、智慧低。淨土宗十三位祖師,善導大師如同天上的恆星,其他祖師如同衛星。我們認為他們高度都差不多,其實差得很遠。如果在衛星上就知道了,衛星和恆星的高度相差太遠了,但是人在地上看起來覺得差不多。
  • 靈巖山寺,淨土宗著名道場
    (關注《禪藝會》後輸入「90H」可查詢詳細資訊)靈巖山寺開創後,高僧輩出。晉、唐間的住持已無可考,自宋以後,如宋之園照、慈受、佛海,元之石湖、清之弘儲等,均為著名高僧。至民國十五年,淨宗十三祖印光法師卓錫靈巖,遠紹廬山東林,力闡淨土宗。
  • 淨土宗為什麼只教人念佛
    淨土宗總是強調念佛,強調專,所以他問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的回答還得費點周章,我想從六個方面來說。從宗派來說。只教人念佛,這是淨土宗的一個現象,諸宗法門就不這樣了。可能禪宗教人只管打坐、只管參禪;天台、華嚴各有不同說法。並不是所有佛教宗派都只教人念佛,淨土宗是強調這一點。在淨土宗之內,也不是上來就說「就念佛吧!」
  • 佛教:「一心念佛,往生極樂」淨土宗
    但是事實上,西方淨土只是淨土中的一種,佛經上提到的淨土還有彌勒淨土、靈山淨土、密嚴淨土、琉璃淨土,等等,非常多。只是因為淨土宗的巨大影響,使西方淨土成為中國佛教最有影響的淨土信仰。淨土宗,就是認為專修念佛即可往生阿彌陀佛淨土的中國佛教宗派。念佛不光是口宣佛號,而是禪觀的一種,是要通過念佛使心念安定達到禪定(三昧)的境界。
  • (二)淨土宗
    土即是心,而心又是宇宙間最大的能量,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的,無有一物超越心量之外,故也無有一宗能超乎淨土之外了。所以淨土能高能下,可深可淺。   如就淨土的本義說來,修行人的心清淨了,則一切土、一切處無不清淨、無不自在,十方世界無不同時化為淨土。心如不淨,即便在莊嚴佛土,亦復顛倒煩惱。古德云:心淨阿鼻即為淨土,心穢淨土即為阿鼻。
  • 佛教:無論你學淨土宗還是其他法門,一定要懂得這部經的根本思想
    整部《無量壽經》的根本思想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願,也可以說是整個淨土教法的根本思想。我們學習一部經典,首先就要知道這部經典的根本思想在哪裡。如果從頭到尾把經文讀完了,講的什麼不知道,就像一棵大樹,看起來很大,卻不知道根在哪裡,那就不能歸根了。所有的經典,都有主題思想。比如《金剛經》講的般若智慧(空性)就是它的主題思想。即使文字再多,也還是圍繞著主題在講。
  • 海賢老和尚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尊稱淨土宗第十四代祖師當之無愧 | 淨空老法師
    他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他想佛,佛就現身;他想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現前,真的,不是假的。見阿彌陀佛,就向阿彌陀佛要求,求佛帶他到極樂世界。佛告訴他,你修得很好,修得很如法,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做個好樣子,給佛弟子看、給念佛人看。這就是阿彌陀佛給他的任務。什麼時候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告訴他,什麼時候有人帶本書給你,你看到這本書,我就接引你往生。這本書是什麼書?
  • 一段不可不知的「中國淨土宗」發展史實!
    竊以真宗叵遇,淨土之要難逢淨土宗的創立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件大喜事。作為開宗之祖,唐朝善導大師(公元613- 681年) 在長安悟真寺,寫了「五部九卷」的巨著──《觀經疏》、《觀念法門》、《法事贊》、 《往生禮讚》、《般舟贊》,尤其是《觀經疏》四卷為開宗立教之根本祖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