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會自宗,釋義改轉
古今註疏三經,難以計數,然不依之為正依,不依之立淨土宗。如慧遠宗地論、智者宗天台、吉藏宗三論、窺基宗唯識,各會自宗,釋義改轉。
解釋淨土三經的人特別多,但他們並不是把淨土三經作為正依經典。比如天台宗的人,《法華經》是他們的正依經典,他們怎麼解釋淨土三經呢?是把淨土三經解釋得符合《法華經》的道理,而不是來建立淨土宗的。所以,我們不能看到解釋淨土三部經就以為都是淨土宗。
我曾談到這個問題,淨土法門、淨土教、淨土宗,這三個概念是有差別的。
下面舉了例子,淨影慧遠、智者、吉藏、窺基這幾位大師都解釋過淨土三經,但是他們的宗派不一樣。
「慧遠宗地論」,地論沒有成為八大宗的一宗,只是學派上的宗,他的思想方向,是按《十地經論》來解釋的。
智者大師以天台為宗,是以《法華經》為主的;吉藏大師是三論宗的,是龍樹菩薩般若性空系列的;窺基大師是唯識宗的,他是玄奘大師的弟子。這些人解釋三經,會有什麼樣的效果呢?「各會自宗,釋義改轉」。
什麼叫「各會自宗」?大師解經不像我們這麼隨便,不可能羅列拼湊,一定有不變的宗旨、立場和角度,這很重要,這才顯示他是大師。比如這臺攝像機,它的角度必須定好。如果另外放一臺攝像機在側面,不同角度觀察的結果是不一樣的,正面的就能看到我的正面,側面的看到的就不一樣。角度不同,對拍攝對象的展示就不一樣。
他一定要按他的角度來說,他見到什麼就說什麼。他也要知道自己在什麼位置,不能隨便動,這樣講出來的話大家才聽得懂。依我們現在的說法,就好像坐標。比如測量房子,你在正面還是在側面,都有個坐標點,從正面看,怎樣描述這棟房子,從側面又怎樣描述。你不能在正面看,聽到側面的人說「有一個山牆」,就說「我怎麼沒看見?一定是你錯了」,他也沒錯。「難道是我錯了?」你也沒錯,只是角度不一樣。
「會」,就是會歸、交集點。「各會自宗」就是說,他要會歸到他本身的立場、角度來解釋這部經典,要會到自己這一宗。唯識的,就要回到唯識宗的立場上;天台的,就要回到天台宗的立場上。不管怎麼解釋,一定是這樣的。不然就是不會解釋,人家也看不懂,因為他腳跟都晃了。攝像機東晃西晃,能拍攝清楚嗎?他一定要穩定地站在自己立場上,一定要有他的立足點。
什麼叫「釋義改轉」呢?因為宗派立足點不同,所以解釋的意義就會隨著自宗的觀點而改變、轉移。正面的攝像機,如果把它拉到側面來,看到的形象一定是改轉的。所以,天台宗這麼解釋,唯識宗又那麼解釋,禪宗又有禪宗的解釋,這叫「各會自宗,釋義改轉」。
淨土宗的人,我們的立場在哪裡?我們要怎麼來看?如果依窺基大師,他是唯識宗的;如果依吉藏大師,他是三論宗的,你要學三論宗,或者以三論宗回向淨土,可以依他的;要學天台宗,或者學天台教法回向淨土,那就可以依天台宗智者大師。
2.選定三經,依教開宗
作為淨土宗的行人,我們依什麼為標準?專學淨土宗,那依據誰?這些都依據不了,只能依據善導大師。
也就是說,諸師雖然都註解淨土三部經,但不是淨土宗;只有曇鸞大師、道綽大師、善導大師這一個系脈才是淨土宗。
比如《法華經》,從古以來非常受重視,但只有智者大師這一脈才稱為天台宗。吉藏大師也解釋過《法華經》,但是不能叫作天台宗。
諸師各有使命、責任,他們既然不是來開顯淨土宗的,當然沒有必要依淨土三經來確立正依經典,來開宗,他們沒有這個觀念,也沒有這個任務。
曇鸞大師、善導大師就不一樣了,他們有那種主觀意識,也有那種智慧、慈悲,也有那種任務和使命,要開出淨土宗;所以,就把淨土三部經凸顯出來,然後對它們的教理作詳細的剖析,建立理論架構。
開宗立教不是小事情。佛對機說法,每一部經典都有它的作用,所謂「法法平等,無有高下」。就像自然人的狀態,你是人,我也是人,我們人格平等、人權平等。但是如果要構成一個國家,就一定要有國王、大臣等等,有職位設置、組織架構,這樣大家才可以互相配合。
佛教這麼多經典翻譯到中國之後,都是獨立的。怎樣使它們系統化,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像國家的運行一樣,各部經典之間不要有矛盾衝突,各在其位,這時候就要建立完整的宗派、系統的理論。這些開宗立教的祖師就用他們的智慧來完成這項任務,那不是簡單的事情。
在淨土三部經中,阿彌陀佛的本願就好像國王,其他就是大臣、百姓,這樣就形成一個組織。從曇鸞大師到善導大師,就有這種使命,他們也完成了建立淨土宗的任務。
探究三經內在一體性之本質,選定三經作為修行根本依據的標準,即所謂「正依經典」。
這段話並不長,但是含義比較多。
所謂「探究三經內在一體性之本質」,這是指什麼呢?是指曇鸞大師說的「即以佛名號為經體」,淨土三部經以名號為體,他認為三部經的本質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個解釋不得了啊!非常高超,抓住了根本核心,是宗學理論建設方面的重大貢獻。後面我們會詳細分辨。
淨土宗怎麼能稱為淨土宗?為什麼說曇鸞大師是淨土宗的大師,是超一流的大師,而且是開宗立派的大師?
要建立淨土宗,最基本的工作要完成。比如建房子,要設計圖紙、打基礎、建梁柱,最後才是裝潢。裝潢是很重要,但是和打基礎的人比起來,他們的作用差距是很大的。
曇鸞、道綽、善導所起的作用是什麼?是打基礎,是地基、大梁、柱子,然後才能建立起淨土宗的大廈。後來的大德祖師是什麼作用?是住進去。房子早就建好了。怎麼住?這裡放一個沙發,擺設得更好住一點而已,他們的作用是不一樣的。我們不懂,以為祖師都差不多,其實差距非常大。
「選定三經作為修行根本依據的標準,即所謂『正依經典』」,就是前面引用的「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這是善導大師所開出的五種正行。這就是標準。這是善導大師所完成的,是別人沒有的,哪一位都沒有這樣說,也不可能說到這個程度。
依之系統地開演出一宗之教理,即所謂「依教開宗」的,是始於北魏的曇鸞大師(476—542),而終成於唐之善導大師(613—681)。
這樣,我們對這一脈相承法義的純正性,就會很信服,覺得靠得住,靠得穩,其中有它必然的理則。
▍摘自《阿彌陀經歸宗解》
(因編輯需要,略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