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宗各會自宗,淨土依教開宗

2021-02-08 淨宗18

1.各會自宗,釋義改轉


古今註疏三經,難以計數,然不依之為正依,不依之立淨土宗。如慧遠宗地論、智者宗天台、吉藏宗三論、窺基宗唯識,各會自宗,釋義改轉。


解釋淨土三經的人特別多,但他們並不是把淨土三經作為正依經典。比如天台宗的人,《法華經》是他們的正依經典,他們怎麼解釋淨土三經呢?是把淨土三經解釋得符合《法華經》的道理,而不是來建立淨土宗的。所以,我們不能看到解釋淨土三部經就以為都是淨土宗。


我曾談到這個問題,淨土法門、淨土教、淨土宗,這三個概念是有差別的。


下面舉了例子,淨影慧遠、智者、吉藏、窺基這幾位大師都解釋過淨土三經,但是他們的宗派不一樣。


「慧遠宗地論」,地論沒有成為八大宗的一宗,只是學派上的宗,他的思想方向,是按《十地經論》來解釋的。


智者大師以天台為宗,是以《法華經》為主的;吉藏大師是三論宗的,是龍樹菩薩般若性空系列的;窺基大師是唯識宗的,他是玄奘大師的弟子。這些人解釋三經,會有什麼樣的效果呢?「各會自宗,釋義改轉」。


什麼叫「各會自宗」?大師解經不像我們這麼隨便,不可能羅列拼湊,一定有不變的宗旨、立場和角度,這很重要,這才顯示他是大師。比如這臺攝像機,它的角度必須定好。如果另外放一臺攝像機在側面,不同角度觀察的結果是不一樣的,正面的就能看到我的正面,側面的看到的就不一樣。角度不同,對拍攝對象的展示就不一樣。


他一定要按他的角度來說,他見到什麼就說什麼。他也要知道自己在什麼位置,不能隨便動,這樣講出來的話大家才聽得懂。依我們現在的說法,就好像坐標。比如測量房子,你在正面還是在側面,都有個坐標點,從正面看,怎樣描述這棟房子,從側面又怎樣描述。你不能在正面看,聽到側面的人說「有一個山牆」,就說「我怎麼沒看見?一定是你錯了」,他也沒錯。「難道是我錯了?」你也沒錯,只是角度不一樣。


「會」,就是會歸、交集點。「各會自宗」就是說,他要會歸到他本身的立場、角度來解釋這部經典,要會到自己這一宗。唯識的,就要回到唯識宗的立場上;天台的,就要回到天台宗的立場上。不管怎麼解釋,一定是這樣的。不然就是不會解釋,人家也看不懂,因為他腳跟都晃了。攝像機東晃西晃,能拍攝清楚嗎?他一定要穩定地站在自己立場上,一定要有他的立足點。


什麼叫「釋義改轉」呢?因為宗派立足點不同,所以解釋的意義就會隨著自宗的觀點而改變、轉移。正面的攝像機,如果把它拉到側面來,看到的形象一定是改轉的。所以,天台宗這麼解釋,唯識宗又那麼解釋,禪宗又有禪宗的解釋,這叫「各會自宗,釋義改轉」。


淨土宗的人,我們的立場在哪裡?我們要怎麼來看?如果依窺基大師,他是唯識宗的;如果依吉藏大師,他是三論宗的,你要學三論宗,或者以三論宗回向淨土,可以依他的;要學天台宗,或者學天台教法回向淨土,那就可以依天台宗智者大師。


2.選定三經,依教開宗


作為淨土宗的行人,我們依什麼為標準?專學淨土宗,那依據誰?這些都依據不了,只能依據善導大師。


也就是說,諸師雖然都註解淨土三部經,但不是淨土宗;只有曇鸞大師、道綽大師、善導大師這一個系脈才是淨土宗。


比如《法華經》,從古以來非常受重視,但只有智者大師這一脈才稱為天台宗。吉藏大師也解釋過《法華經》,但是不能叫作天台宗。


諸師各有使命、責任,他們既然不是來開顯淨土宗的,當然沒有必要依淨土三經來確立正依經典,來開宗,他們沒有這個觀念,也沒有這個任務。


曇鸞大師、善導大師就不一樣了,他們有那種主觀意識,也有那種智慧、慈悲,也有那種任務和使命,要開出淨土宗;所以,就把淨土三部經凸顯出來,然後對它們的教理作詳細的剖析,建立理論架構。


開宗立教不是小事情。佛對機說法,每一部經典都有它的作用,所謂「法法平等,無有高下」。就像自然人的狀態,你是人,我也是人,我們人格平等、人權平等。但是如果要構成一個國家,就一定要有國王、大臣等等,有職位設置、組織架構,這樣大家才可以互相配合。


佛教這麼多經典翻譯到中國之後,都是獨立的。怎樣使它們系統化,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像國家的運行一樣,各部經典之間不要有矛盾衝突,各在其位,這時候就要建立完整的宗派、系統的理論。這些開宗立教的祖師就用他們的智慧來完成這項任務,那不是簡單的事情。


在淨土三部經中,阿彌陀佛的本願就好像國王,其他就是大臣、百姓,這樣就形成一個組織。從曇鸞大師到善導大師,就有這種使命,他們也完成了建立淨土宗的任務。


探究三經內在一體性之本質,選定三經作為修行根本依據的標準,即所謂「正依經典」。


這段話並不長,但是含義比較多。


所謂「探究三經內在一體性之本質」,這是指什麼呢?是指曇鸞大師說的「即以佛名號為經體」,淨土三部經以名號為體,他認為三部經的本質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個解釋不得了啊!非常高超,抓住了根本核心,是宗學理論建設方面的重大貢獻。後面我們會詳細分辨。


淨土宗怎麼能稱為淨土宗?為什麼說曇鸞大師是淨土宗的大師,是超一流的大師,而且是開宗立派的大師?


要建立淨土宗,最基本的工作要完成。比如建房子,要設計圖紙、打基礎、建梁柱,最後才是裝潢。裝潢是很重要,但是和打基礎的人比起來,他們的作用差距是很大的。


曇鸞、道綽、善導所起的作用是什麼?是打基礎,是地基、大梁、柱子,然後才能建立起淨土宗的大廈。後來的大德祖師是什麼作用?是住進去。房子早就建好了。怎麼住?這裡放一個沙發,擺設得更好住一點而已,他們的作用是不一樣的。我們不懂,以為祖師都差不多,其實差距非常大。


「選定三經作為修行根本依據的標準,即所謂『正依經典』」,就是前面引用的「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這是善導大師所開出的五種正行。這就是標準。這是善導大師所完成的,是別人沒有的,哪一位都沒有這樣說,也不可能說到這個程度。


依之系統地開演出一宗之教理,即所謂「依教開宗」的,是始於北魏的曇鸞大師(476—542),而終成於唐之善導大師(613—681)。


這樣,我們對這一脈相承法義的純正性,就會很信服,覺得靠得住,靠得穩,其中有它必然的理則。

▍摘自《阿彌陀經歸宗解》 

  (因編輯需要,略有改動)

相關焦點

  • 淨土思想、淨土教、淨土法門和淨土宗之間的關係
    淨土教是教人得生淨土的方法 至於「淨土教」,佛弟子各依有緣的經論,對佛所說「淨土三經」的解釋,都是淨土的教法。諸宗如天台宗、華嚴宗、唯識宗等,若以其本宗思想解釋淨土法門,都納入為「淨土教」。所以,菩薩祖師等有必要依淨土三經、造論判教、闡釋純粹的淨土法義,楷定古今,並有開立淨土宗。 由此可見,在次第上,先有釋尊無問自說的「淨土三經」,開立的「淨土法門」,後有諸師以聖道諸宗的理念來論釋淨土法門,是為「淨土教」,最後才有宗祖開立的「淨土宗」。
  • 淨土系諸宗的聲明:其歷史與特質
    於是,這一流派分別形成了淨土宗、西山淨土宗、真宗、時宗等宗派,直至今天。通常將這些宗派統稱為念佛宗、淨土教、淨土系諸宗等。另外,成立情況稍有不同的融通念佛宗通常也包含在其中。當然,在這些諸宗發展到今天這種形態之前,經歷了許多變遷,最能表現這一狀況者就是各宗諸流派的成立及其消長。
  • 為何說淨土宗祖師依法脈而判教,依傳承而立宗?
    宗的傳承涉及三個環節──法脈、教判和祖師談到宗的傳承,自然涉及三個環節──法脈、教判和祖師。但淨土宗的創立,既有龍樹菩薩立彌陀本願為法脈,亦有天親薩、曇鸞大師等祖師依法脈而判教,更有唐朝善導大師集大成而依教開宗,本來是十分完備。
  • 一段不可不知的「中國淨土宗」發展史實!
    竊以真宗叵遇,淨土之要難逢淨土宗的創立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件大喜事。作為開宗之祖,唐朝善導大師(公元613- 681年) 在長安悟真寺,寫了「五部九卷」的巨著──《觀經疏》、《觀念法門》、《法事贊》、 《往生禮讚》、《般舟贊》,尤其是《觀經疏》四卷為開宗立教之根本祖典。
  • 淨土宗星空多璀璨!善導大師、慧遠大師乃至其他祖師
    一宗之開宗祖師稱「宗祖」,由宗祖向上逆推,與這個宗pai淵源關係最早的祖師為「初祖」。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至隋唐時期中國佛教各宗成立,故各宗宗祖皆為隋唐時代的中國境內祖師。初祖的時間則較早,有的為中國祖師,如淨土宗以東晉時代廬山慧遠大師為初祖;有的更加上溯至印度佛教,如天台宗以佛滅後七百年出世之印度龍樹菩薩為初祖。
  • 念恩:淨土宗開宗祖師善導大師的故事
    道綽大師德望很高,是當時研習淨土教理最透徹的高僧,一生講解《觀經》兩百遍,廣勸弟子念佛往生極樂淨土,著有《安樂集》兩卷,承續了龍樹、天親、曇鸞一脈的純正淨土思想,為之後淨土宗的建立打下了基礎。在這之後,善導大師長期往返於京郊悟真寺與長安城之間,於京城的光明寺、慈恩寺、實際寺等各大寺院大弘法化,三年時間感得長安城滿城斷肉,出現了「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的盛況,真正將佛法融入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
  • 佛教宗派 :淨土宗
    淨土宗 - 佛教宗派 淨土宗,佛教宗派之一。因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的念佛法門,故名。該法門以信願念佛為正行,淨業三福、五戒十善為輔助資糧。淨土信仰是佛教的基本信仰,大乘各宗多以淨土為歸。佛法西來,東晉,慧遠在廬山東林寺建立蓮社,提倡專修該往生淨土的念佛法門,又稱蓮宗。唐代善導大師是淨土宗重要倡導與推動者,是淨土宗的實際創始人,被奉為淨土宗宗祖。淨土宗歷代祖師並無傳承法統,很多還是宗門教下的大祖師,均為後人據弘揚淨土貢獻推戴而來。
  • 淨土宗的五經一論都是什麼?
    在佛教傳入中國後,淨土宗的經綸也陸續傳入並被翻譯成漢文,到後來,專弘淨土以及涉及淨土的經綸,達到數百種之多。淨土法門大暢諸佛如來度生出世之本懷,乃一乘無上之大教。歷代祖師大德在如此豐富的淨土經綸中,慧眼擇取了五經一論作為淨土宗的根本經典。
  • 淨土宗祖師——簡介
    由是頓息諸緣,攝歸一心決意專修淨業。淨土宗第四祖:法照大師  法照大師是我國佛教淨土宗第四代祖師,但其俗世事跡,史料中不見記載。按照大師於唐代永泰年中既已在南嶽衡山三祖承遠大師處習淨土教的時間來推算,他在少年時期即已出家為僧。初因仰慕遠公之芳蹤,由東吳到廬山東林,結淨土道場,專修念佛三昧,一日入定往極樂世界,見有著垢弊衣而侍於佛側者,得佛明示,知乃衡山承遠也。
  • 藕益大師把佛教諸宗歸入淨土,倡導地藏信仰來解決現實中的苦難
    起初他著意於宣傳戒律,但根本沒有人注意他的行動,從此他潛心研究佛經,開始做禪教一致與淨土理論的工作。智旭的佛學深受天台宗學說影響,以一念統攝教禪各家,而最終則歸於念佛的當下之念。智旭告訴信徒,不要在心外覓法,法外亦無處覓心,整天參禪、看教、學律,終是歸於一念。
  • 淨土宗的正脈源頭在哪裡,一定要找到
    (一)淨土宗第一奇書曇鸞大師《往生論注》,是一部偉大的淨土教著,實為中國淨土宗史上第一奇書。一部著作能稱為「偉大」,這兩個字是不隨便用的,什麼樣的書能稱為偉大的著作?「中國淨土宗史上第一奇書」,「第一」是顯示它的時間最早,也是顯示它在法門中的地位,是一部開宗、開源的著作,它的內容是這樣的。
  • 靈巖山寺,淨土宗著名道場
    (關注《禪藝會》後輸入「90H」可查詢詳細資訊)靈巖山寺開創後,高僧輩出。晉、唐間的住持已無可考,自宋以後,如宋之園照、慈受、佛海,元之石湖、清之弘儲等,均為著名高僧。至民國十五年,淨宗十三祖印光法師卓錫靈巖,遠紹廬山東林,力闡淨土宗。
  • 淨土宗為什麼只教人念佛
    淨土宗總是強調念佛,強調專,所以他問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的回答還得費點周章,我想從六個方面來說。從宗派來說。只教人念佛,這是淨土宗的一個現象,諸宗法門就不這樣了。可能禪宗教人只管打坐、只管參禪;天台、華嚴各有不同說法。並不是所有佛教宗派都只教人念佛,淨土宗是強調這一點。在淨土宗之內,也不是上來就說「就念佛吧!」
  • 五臺山獨特風採:顯密諸宗並弘 漢藏佛教共存
    各宗高僧來臺活動,都把五臺山作為弘法傳宗的基地,使五臺山佛教呈現出顯密諸宗並弘,漢藏佛教共存的獨特風採。 一、華嚴宗 《華嚴經》是大乘佛教重要典籍,是五臺山為文殊道場的主要依據。從北魏時候起,五臺山一直是傳播、研習《華嚴經》的主體基地,華嚴學在五臺山興起最早。
  • 淨宗法師:離開善導大師,談不上淨土宗!
    b 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善導大師集淨土宗之大成,他的淨土思想最豐富,最圓滿,不管是教理上的判釋,還是行持、儀軌方面的建立,都是最完備的。不論是佛教研究者,還是淨土宗的行人,教內、教外都公認善導大師是淨土宗的實際創立者,即所謂「開宗立教」的祖師。也就是說,善導大師淨土思想就是這一宗、這一法門的旗幟。天台宗是智者大師所創,如果要修學天台宗,智者大師的思想就是標準;離開智者大師談不上天台宗。
  • 《淨土聖道》序:破淨土真宗本願念佛法門
    是故正德居士將其所著《淨土聖道》一書之初稿示餘,以邀餘之序文,讀後生大歡喜,乃造此序略抒管見,以申餘之所見及所喜焉。  古來多有淨土宗祖師教導學人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者,然而彼諸祖師所說之語,常有誤導眾生之處,譬如倡言:「生西之後即是已經脫離三界生死。」
  • 佛教:「一心念佛,往生極樂」淨土宗
    但是事實上,西方淨土只是淨土中的一種,佛經上提到的淨土還有彌勒淨土、靈山淨土、密嚴淨土、琉璃淨土,等等,非常多。只是因為淨土宗的巨大影響,使西方淨土成為中國佛教最有影響的淨土信仰。淨土宗,就是認為專修念佛即可往生阿彌陀佛淨土的中國佛教宗派。念佛不光是口宣佛號,而是禪觀的一種,是要通過念佛使心念安定達到禪定(三昧)的境界。
  • 顯教和密教是一體的,​淨土宗是密教的顯說(黃念祖大德)
    雖然兩宗之間可以各有一些特色,那都是可以的。不但是兩宗之間有特色,就是顯教之中還有各派各宗的特 色,比如日本把一個淨土宗分成了十幾宗,各有特色。合掌的姿勢上不一樣,念佛方式上也不一樣,念佛珠也不一樣……最特別的是念佛珠,多少人一起共修,大家合拿一個大念佛珠,圍著坐一圈,拿著大念佛珠就好象在流水作業,到每個人面前,每個人管一個,到你面前你就推一個,並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 淨土宗祖師——曇鸞大師
    《往生論》是印度天親菩薩的重要論述,淨土三經一論中的論即是此。大師反覆研讀之後,深明其中真義,並為其作注,即《往生論注》。這是中國本土第一部系統闡釋淨土法門的著作,被譽為淨土宗第一奇書。隨後大眾齊聲念佛,大師於日初出時往生淨土,春秋六十七。在場大眾都看見空中滿是花蓋幢幡,聽見有音樂從西方而來。曇鸞大師是淨土宗歷史上極其重要的一位祖師,首次將淨土法門帶到了平民百姓、凡夫俗子的生活中。
  • 漫畫|35張高清美圖,帶你極速了解淨土宗高僧道綽大師的一生!
    12.這一次,大師來到了山西石壁玄中寺,這裡是淨土宗祖師曇鸞大師晚年住錫的道場,此時離鸞祖往生過去了69年。13.寺內有記錄鸞祖生平的碑文,大師目睹之後豁然醒悟,百感交集。鸞祖所倡導的淨土法門,不正是自己苦苦追尋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