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不可不知的「中國淨土宗」發展史實!

2020-12-14 重樓逾陀

竊以真宗叵遇,淨土之要難逢

淨土宗的創立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件大喜事。作為開宗之祖,唐朝善導大師(公元613- 681年) 在長安悟真寺,寫了「五部九卷」的巨著──《觀經疏》、《觀念法門》、《法事贊》、 《往生禮讚》、《般舟贊》,尤其是《觀經疏》四卷為開宗立教之根本祖典。

善導大師是「得道」高僧,曾兩次證得三昧──觀佛三昧和念佛三昧,恐怕在中國佛教史上,只此一人而己。善導大師是淨土宗的始創者,是依淨土三經及相承祖師的論注,集淨土宗理論的大成者。

但善導大師處事嚴謹,在《觀經疏》玄義分之「後跋」,即云:「竊以真宗叵遇,淨土之要難逢。」自知集記撰寫《觀經又疏》,事關重大,不敢怠慢,三次謙恭地在佛像前標心結願,云:

「敬白一切有緣知識等:餘既是生死凡夫,智慧淺短。然佛教幽微,不敢輒生異解,遂即標心結願,請求靈驗,方可造心。」最後,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結語說:「此義已請證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減,欲寫者一如經法。應知。」

淨土宗的開立是千載難逢的叵遇,諸佛證定、「楷定古今」的淨土要義終於面世了,娑婆世界的六道罪苦眾生有希望了,能領受佛回施的真實的大利!沒有善導大師,就沒有淨土宗;只因有「彌陀化身」的善導大師,才有淨土宗,讓阿彌陀佛本願名號的救度法代代相承,傳於後世,直至將來「經道滅盡」 ,還能使此救度法「止住百歲」。

「會昌法難」一場浩劫,淨土宗祖典失傳

一直以來,中國佛教界對善導大師很推崇,認為他是「彌陀化身」,而且中國人普遍崇尚念佛,皆受惠於善導大師的教化和感化,所謂「家家彌陀,戶戶觀音」,但最遺憾的是,善導大師的著作在我們中國並沒有完整地傳承下來。

可是,素信道教的唐武宗即帝位後,召集眾道士入宮,發動滅佛,拆寺焚經,迫令數以十萬計僧侶還俗,史上稱此浩劫為「會昌法難」,致使晚唐以後一百多年,諸宗者衰頹不振,元氣大傷,中國淨土宗的傳承陷入最黑暗的時期,中斷了!

「會昌法難」被視為中國佛教由盛轉衰的分水嶺,對於當時政治、社會及後代宗教、文化有深遠的影響。加上後來的五代戰亂,民不聊生,可以說是雪上加霜,很多典籍在中國失傳。不單是有名的天台三大部,律宗、密宗的部分典籍,而且淨土宗祖典,如曇鸞大師的《往生論注》、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等也在中國失傳了;但《往生禮讚》除外,因智升法師收集把此《贊》在《集諸經禮懺儀》中,但這本書並不普及流通,鮮為人知。所謂「失傳」,就是經書名錄上有,但找不到。

雖然宋明淨土宗的祖師都推崇善導大師,但他們著書立說,弘揚淨土思想,幾乎沒有引用到善導大師的著作。顯然他們未曾完全研讀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尤其是開宗立教之根本祖典《觀經四帖疏》。

楊仁山居士把淨土宗的祖典從日本請回到中國

時至民國初年,中國佛教史竟出現了一段「奇妙」的因緣。中國學者楊仁山居士,是清朝的外交使節。他在大英博物館遇到一位日本的佛教學者南條文雄,言談之間,說到古代的一些失傳的典籍,才知日本完整地保留著。原來唐朝時代,有不少日、韓人士到長安留學、經商,並攜大量漢文典籍,包括宗教、文化、醫書等回到本土,視如瑰寶,流傳至今。

楊仁山約定南條文雄,把淨土宗的祖典從日本請回到中國。後來,楊仁山在金陵刻經處,把這些祖典刻印出來。除了善導大師的《觀經疏》、《觀念法門》、《般舟贊》、《法事贊》,曇鸞大師的《往生論注》、道綽大師的《安樂集》,還有一些他宗的書籍,都一起回歸中國,並且都重新把它們編排出來,為中國佛教發展開拓新的一頁。

印光大師讀過善導大師的著作,讚嘆不已,云:「善導和尚系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闡淨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實處,教人修持。

至於所示專雜二修,其利無窮。專修謂身業專禮,口業專稱,意業專念。如是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

雜修謂兼修種種法門,回嚮往生。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則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

但印光大師於1940年圓寂,未及整理祖典,及弘揚善導大師淨土思想,恢復淨土宗的本來面貌,將淨土法脈傳承下去。

慧淨法師專宗專弘善導淨土一脈,中興淨土宗

直至1993年夏,留日回國的慧淨法師著手整理龍樹、天親、曇鸞、道綽、善導一脈淨土論著,深入淺出,專宗專弘,旗幟鮮明地弘揚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上契彌陀度生本願,下合眾生一切根機」,期使中斷千餘年之法脈得以延續,中興淨土宗,大暢諸佛如來出世本懷。

當前淨土宗的發展仍處於萌芽階段,還需一段時間讓大家認同、了解和接受。這個認宗歸宗的趨勢非常正面和明顯,如淨宗法師說:因為聽聞到善導大師的教法,都好像黑暗中見到了光明,恐懼中得到了安慰,覺得內心有一股清流,讓我們得到安心。所以它的發展勢頭還是很強的。

另一方面,也因為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和我們這個時代完全相應。這個時代,大家看,就是一個他力的時代。在我們的生活中,一切都在展現他力。在一個世人皆仰靠他力的年代,我們在修行,呼喚他力救度,這也是必然的,大勢所趨,人們不願意靠自力。

慧淨法師說:聖道法門靠自力修行,聖道諸宗,在這個時代,法勢越來越弱,因為能相應的根機越來越少。現在是淨土的時代,也是大勢所趨。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中也說了,「當來之世,經道滅盡」,眾生都沒辦法靠自力修行了,故「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可見淨土這一宗超勝,歷久不衰。

相關焦點

  • 為何說淨土宗祖師依法脈而判教,依傳承而立宗?
    但淨土宗出現一種奇怪的現象,給人的印象總不似是獨立一宗,亦即是所謂「寓宗」,即寄居於他宗的一個「宗」。何解呢?如上文所述中國淨土宗發展岀現了一段鮮為人知的史實──祖典失傳,致令宋明年代的淨土宗不但不能開放包容、吸取融合他宗的相關思想,反而被他宗「同化」了。淨土一法成為「共宗」,成為「寓宗」(寄居他宗之內),成為中國最不具宗派特色的最大的「宗派」。
  • (二)淨土宗
    當我們用功作觀或念佛,用到著力時,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孜孜兀兀,除佛念外,別無他念,這生死命根——妄念,即將終斷。到最後忽然根塵脫落,一心不亂,當下即親見真佛,生到淨土了。   到那時,方知娑婆即是極樂,極樂即是娑婆,平日分東分西、說淨說穢,皆如白日做夢。故云真生淨土者,生而無生,去而不去也。如果仍有娑婆、極樂之分,淨土、穢土之別,正是心未清淨、妄念未盡也。
  • 佛教:「一心念佛,往生極樂」淨土宗
    但是事實上,西方淨土只是淨土中的一種,佛經上提到的淨土還有彌勒淨土、靈山淨土、密嚴淨土、琉璃淨土,等等,非常多。只是因為淨土宗的巨大影響,使西方淨土成為中國佛教最有影響的淨土信仰。淨土宗,就是認為專修念佛即可往生阿彌陀佛淨土的中國佛教宗派。念佛不光是口宣佛號,而是禪觀的一種,是要通過念佛使心念安定達到禪定(三昧)的境界。
  • 淨土宗:我們對善導大師有多少了解
    說起善導大師,大家都知道他是淨土宗的第二代祖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如此而已。如果再問問善導大師留下了什麼著作,大師對於修持淨土宗是怎麼說的,怎麼樣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很多人就說不上來了。這也難怪,善導大師作為中國淨土宗的實際創立者,建立了最完整的最權威的淨土宗理論依據,構建了最純正的淨土宗思想。可是這些著作在唐末會昌法難或五代戰亂期間相繼失傳,只留下了一部《往生禮讚》,一千多年以來,大家對於善導大師已經非常的陌生了。只知其名不知其人。
  • 淨土思想、淨土教、淨土法門和淨土宗之間的關係
    淨土教是教人得生淨土的方法 至於「淨土教」,佛弟子各依有緣的經論,對佛所說「淨土三經」的解釋,都是淨土的教法。諸宗如天台宗、華嚴宗、唯識宗等,若以其本宗思想解釋淨土法門,都納入為「淨土教」。所以,菩薩祖師等有必要依淨土三經、造論判教、闡釋純粹的淨土法義,楷定古今,並有開立淨土宗。 由此可見,在次第上,先有釋尊無問自說的「淨土三經」,開立的「淨土法門」,後有諸師以聖道諸宗的理念來論釋淨土法門,是為「淨土教」,最後才有宗祖開立的「淨土宗」。
  • 淨土宗祖師——曇鸞大師
    距今大約1500年的南北朝時代,是佛教在中國蓬勃發展的第一個高峰。很多高僧大德從印度和西域來到中國,一葦渡江的禪宗祖師達摩即是其中最負盛名的。中國本土也是高僧輩出,影響力最大的當屬淨土宗祖師曇鸞大師。曇鸞大師,南北朝時期北魏人,出生於山西雁門,毗鄰佛教聖地五臺山。大師從小就聽聞五臺山的種種神異傳說,心生嚮往。
  • 淨土宗祖師——簡介
    淨土宗第二祖:善導大師  善導大師生於隋大業九年,臨淄人,是我國佛教淨土宗的第二代祖師,少年出家,看見西方圖頗有所感,夙期往生淨土,受戒之後和妙開律師共讀《觀無量壽經》,曉得此經的觀門是解脫生死之法。唐貞觀中到并州去拜謁道綽大師,接受念佛往生的法門。進入長安廣度民眾,寫了數萬卷《阿彌陀經》,畫了三百卷的極樂淨土圖。最初住過終南山常常來光明寺說法。
  • 《淨土聖道》序:破淨土真宗本願念佛法門
    如是淨土行者,亦是修善止惡之大乘行人,卻因久被淨土宗古今善知識誤導故,往往不慎誤犯大妄語業,自稱可以生西之後即得解脫;卻不知生西之後,其實仍然不離三界中之有為境界相,仍有十八界法中之一一界,仍是三界中境界。
  • 淨土宗和禪宗有什麼不同呢?
    ■  淨土宗和禪宗同屬大乘八宗,那麼,禪宗與淨土宗究竟有何異同?而中國禪宗,就是印度禪宗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傳入的。南北朝時期,菩提達摩受其師父囑咐到中國傳法,言:「震旦(即中國)之人有大成氣象,上上根器。」
  • 淨土宗星空多璀璨!善導大師、慧遠大師乃至其他祖師
    直到唐初二百多年間,他的淨土思想與修行方法對當時淨土行者並沒有多大影響,也沒有廣泛傳開。若論淨土思想,慧遠大師沒有系統的淨土宗著作;若論修行方法,慧遠大師修行的是難行道,能修學的人很少。所以,大師圓寂之後,直到唐初兩百多年間,都是默默無聞的。這有什麼例證呢?上人例舉了唐初迦才大師的一段文。
  • 佛教宗派 :淨土宗
    淨土宗 - 佛教宗派 淨土宗,佛教宗派之一。因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的念佛法門,故名。該法門以信願念佛為正行,淨業三福、五戒十善為輔助資糧。淨土信仰是佛教的基本信仰,大乘各宗多以淨土為歸。佛法西來,東晉,慧遠在廬山東林寺建立蓮社,提倡專修該往生淨土的念佛法門,又稱蓮宗。唐代善導大師是淨土宗重要倡導與推動者,是淨土宗的實際創始人,被奉為淨土宗宗祖。淨土宗歷代祖師並無傳承法統,很多還是宗門教下的大祖師,均為後人據弘揚淨土貢獻推戴而來。
  • 你想了解淨土宗,一定要知道淨土5種經典!
    淨土宗是漢傳佛教十宗之一,是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佛教宗派。淨土宗獨尊念佛,與禪宗共同成為影響中國佛教最大的兩個宗派。淨土宗的開山祖師是東晉慧遠大師,其側重於在禪境中念佛。歷代以來,中國淨土宗的祖庭是江西廬山東林寺,以及陝西西安的香積寺。
  • 淨土宗的五經一論都是什麼?
    在佛教傳入中國後,淨土宗的經綸也陸續傳入並被翻譯成漢文,到後來,專弘淨土以及涉及淨土的經綸,達到數百種之多。淨土法門大暢諸佛如來度生出世之本懷,乃一乘無上之大教。歷代祖師大德在如此豐富的淨土經綸中,慧眼擇取了五經一論作為淨土宗的根本經典。
  • 靈巖山寺,淨土宗著名道場
    (關注《禪藝會》後輸入「90H」可查詢詳細資訊)靈巖山寺開創後,高僧輩出。晉、唐間的住持已無可考,自宋以後,如宋之園照、慈受、佛海,元之石湖、清之弘儲等,均為著名高僧。至民國十五年,淨宗十三祖印光法師卓錫靈巖,遠紹廬山東林,力闡淨土宗。
  • 淨土宗的正脈源頭在哪裡,一定要找到
    (一)淨土宗第一奇書曇鸞大師《往生論注》,是一部偉大的淨土教著,實為中國淨土宗史上第一奇書。一部著作能稱為「偉大」,這兩個字是不隨便用的,什麼樣的書能稱為偉大的著作?「中國淨土宗史上第一奇書」,「第一」是顯示它的時間最早,也是顯示它在法門中的地位,是一部開宗、開源的著作,它的內容是這樣的。
  • 念恩:淨土宗開宗祖師善導大師的故事
    道綽大師德望很高,是當時研習淨土教理最透徹的高僧,一生講解《觀經》兩百遍,廣勸弟子念佛往生極樂淨土,著有《安樂集》兩卷,承續了龍樹、天親、曇鸞一脈的純正淨土思想,為之後淨土宗的建立打下了基礎。各地僧眾仰慕大師盛德,紛紛前來拜師求道,悟真寺規模不斷擴大,至大師43歲時,已擁有佛寺群落六處,僧眾千餘人,殿宇庭堂四千多間,山上山下綿延四公裡之多,大師在此開展教學與弘法,悟真寺也因此成為了淨土宗的根本祖庭。大師不僅佛法造詣深厚,還具有卓越的藝術才華。
  • 就要檢討自己 | 淨土宗宗風
    那就要檢討自己淨土宗宗風 13 宗風二—— 俗諦 學佛之人,服膺真理,求真求實 一個真正學佛的人,遇到惡緣逆境,甚至遭人傷害時,不但不瞋恨,反而生大悲,並將功德回向他;即使不能生悲心,至少也不可生恨心,否則便非真正學佛者。 人的一切思緒行為,都是由心主導推動的,有怎樣的心就會有怎樣的言語和行為,產生怎麼樣的命運,變成怎麼樣的結果。
  • 淨土系諸宗的聲明:其歷史與特質
    於是,這一流派分別形成了淨土宗、西山淨土宗、真宗、時宗等宗派,直至今天。通常將這些宗派統稱為念佛宗、淨土教、淨土系諸宗等。另外,成立情況稍有不同的融通念佛宗通常也包含在其中。當然,在這些諸宗發展到今天這種形態之前,經歷了許多變遷,最能表現這一狀況者就是各宗諸流派的成立及其消長。
  • 諸宗各會自宗,淨土依教開宗
    比如天台宗的人,《法華經》是他們的正依經典,他們怎麼解釋淨土三經呢?是把淨土三經解釋得符合《法華經》的道理,而不是來建立淨土宗的。所以,我們不能看到解釋淨土三部經就以為都是淨土宗。我曾談到這個問題,淨土法門、淨土教、淨土宗,這三個概念是有差別的。
  • 中佛協《法音》2016年12期重磅長文:善導大師為中國淨土宗實際立宗人
    他強調的念佛三昧,著重自他二力的修證,以禪觀證悟,棲神淨土,兼仰佛力。於是形成由入三昧,進而從禪觀見佛,接受佛力加持,最終獲得往生西方之果報。初祖慧遠的禪觀念佛奠定了中國淨土宗的基本思想,對當時及後世都產生了極大影響。   如果初祖之後的門人一直遵循禪觀念佛這一法門,中國淨土宗的創始人當屬初祖慧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