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學藝術中心:觀察即思考——張路峰老師的手機攝影藝術展│影像•看世界

2021-02-15 規劃中國


策展機構:中原大學藝術中心

策展人:中原大學藝術中心主任 陳歷渝

張路峰目前任教於中國科學院大學,從事建築學及其理論學科的教學與研究,他造訪過許多城市和鄉村,透過他的雙眼觀察,將眼見景色拍攝並分享在微信的朋友圈中,雖然是使用手機拍攝,但因有便利性和即時性等特色,他能更即興的擷取當下眼中的畫面,除此之外,他也為每張照片加上註解,讓人莞爾之餘,也能思考照片拍攝背後的意涵。

在中國近年急遽建設的城市變動中,有新穎的摩天大廈被蓋起,也有舊式的鬥拱屋簷被拆除,種種在都市「更新」的不協調感,都被張路峰看在眼裡。

他關注到的包括中國現代建築的聯想、言不及意的指示招牌、異國的街頭意象、日常物件的擬人化、新舊交替的衝突等等,張路峰希望藉由觀賞他的影像文字,讓觀眾重新審視日常生活中的景色,也表達他對更美好的城市風景的追求與期盼。


 冰燈就這樣被玩兒壞了。
 不拆。 大理早晨空寂的街道,門店緊閉,招牌各種曖昧-1
 大理早晨空寂的街道,門店緊閉,招牌各種曖昧-2

 大衛‧切尼爾雕塑:肥水不流外人田。

註:在捷克的卡夫卡美術館前豎立著大衛‧切尼爾2004年的作品「流」,兩位男子站在池子裡解放,巧妙地用中國俗諺來解釋,就是「肥水不落外人田」。


 公共自行車呼喚公共道德。
 化缺陷為藝術-1 化缺陷為藝術-2 化缺陷為藝術-3
 老市政廳裡的「布爾諾之龍」,怎麼看怎麼像鱷魚。
 平面圖我都看不懂了,只看到一條紅色連衣裙,旁邊還有一杯紅酒。 人人都是建築師-1

 人人都是建築師-2

註:百姓為居住方便,擅自在原有建築上添了鐵籠鴿舍、搭了堵牆,整體便產生奇妙的違和感,對建築師而言,也是想都想不到的搭配方式。


 人性化商場

註:商場的指示牌上,貼心的註明「Men’s waiting area」,為的是給提著沉甸甸的購物袋、不知道在哪兒歇息的男士們一個休憩的空間,中文卻翻譯成「老公寄存處」,實在是非常有趣。


 水問
死要面子。
 一朵烏雲。
 一枝紅梅出牆來。
 正在拍照時,身後一男領女友經過,女問:這小房子嘎哈用的?男瞄了一眼說明牌,中氣十足地讀出:焚屌爐!
 中國人理解的柱式,相當於外國人理解的鬥拱吧!
 柏林在北京只是個胡同。
 城市心情。
 假裝梵谷。

 假裝有文化。

註:張路峰迴歸到建築本身,拍攝主題凸顯出新舊交替的衝突感,在中國近年急遽的城市變動中,都市「更新」的種種不協調,都被他看在眼裡。

原本米色的房屋為了「美觀」,漆上欄杆和磚瓦,除了裝修手法粗糙外,更有說不出的怪異感,但這景象卻是現正發生,一昧的求新求快,是否能在都市更新的腳步中,加入文化的美感來調劑?值得我們細細思考,慢慢玩味。


 假裝在中東。
 老百姓的私搭亂建-1

 老百姓的私搭亂建-2


 沒文化真可怕:尋訪傳說中的大報恩寺,出地鐵口循著路標「大報恩寺遺址公園」,走  著走著看到一瑱工地,圍牆上寫著「寺初建」,心裡納悶:不是已經建完了嗎?咋還初  建呢?原來此路標從右往左讀。
 每次看見這個,都想給他轉22.5度角!那得少切多少塊磚啊!這設計師是故意的?
 門廊忘了裝開關 -1
 門廊忘了裝開關 -2

 那該怎麼辦呢?

註:除了拍攝建築,張路峰也留心於形色各異的指示招牌,往往標語製作者想傳達的概念,事後經外人解讀是言不及意的,而且閱讀習慣的不同也會產生巨大的差異。

可能是為了安全上的考量,衛生間旁的標語寫著:「禁止攜帶液體進入」,但是對於情急想解放的人來說,這可就苦惱了。


 推窗一看,一摞鞋墊!
 完了,沒胃口了。
 位高權重,根基不穩。
 屋頂上的神社。
 自由廣場上的「布爾諾之鐘」,怎麼看也不像個鐘。
 當東方遇到西方。
 道行人
 燈都凍耷拉了。

 嗯,有想法。

註:圈著行道樹的溝,為了讓樹生長,挪動它堅硬的鐵條,給予一條生長之道。


 雞也得排隊。
 累了就歇會兒。


 模型好是好,就是看不見!學建築的和學遺產保護的就差這麼一點點

 摩拉維亞廣場上的神馬:脖子以下全是腿-1

 摩拉維亞廣場上的神馬:脖子以下全是腿-2
 圖解:置若罔聞。

 鄉村對我們的來訪表示驚訝。

註:房子的兩個窗成了瞪大的雙眼,對初乍到的訪客露出訝異的表情。


 欲蓋彌彰的荒涼。
 這個字實在難寫,拆不拆是個問題。

 這裡的馬是倒著騎的。

註:在參觀博物館時,張路峰發現一個有趣的創作,只見一匹馬被倒立吊掛在半空中,而一位騎士端坐在馬匹的腹部,看起來氣宇軒昂,但是馬就是反了,難道東方和西方的騎術有如此巨大的差異?


 這種顏色在中國很不常見吧!

 滋啦

中原大學長久以來追求全人教育的核心價值,強調真善美的人格陶冶。熊前校長慎幹有鑑於美育與人格養成密不可分,深思藝術教育對校園學子的重要,而相關藝文展演規劃及推廣工作,亟需專責單位來推動,於是有設立藝術中心之構想。經由首任的主任黃位政教授費心籌畫,本校藝術中心於2005年8月成立,正式開始相關的展演及營運籌劃,至今已辦理多檔重要展出,累積可觀的成果。2008年9月由陳歷渝老師接任中心主任,繼續擘劃及執行校園藝術展演與藝術教育活動推廣工作。

陳歷渝 博士/ 副教授/ 博導

中原大學藝術中心主任 

武漢工商學院客座教授

臺灣生活福祉學會秘書長

中原大學創意設計研究中心主任

                       

致 謝

謹對中原大學藝術中心陳歷渝主任的精心策展、中國科學院大學張路峰教授的授權及中原大學藝術中心助理薇婷女士的悉心整理致以誠摯謝意!

相關連結:

一個手機攝影愛好者的日常:入眼的都是故事│影像•看世界

•影像•看世界│中規院人攝影作品賞析[第1輯]

•影像•看世界│中規院人攝影作品賞析[第2輯]

•影像•看世界│中規院人攝影作品賞析[第3輯]



相關焦點

  • 夏克梁:一支馬克筆抒寫藝術人生
    曾出版書籍:2001│編著《環境藝術表現》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4│出版專著《建築畫-麥克筆表現》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5│出版專著《鋼筆建築畫寫生與創作》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7│專著《印象建築-夏克梁建築寫生創作》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8│專著《今日手繪-夏克梁》天津大學出版社  2008│編著《手繪教學課堂-夏克梁景觀表現教學實錄》天津大學出版社  2009│專著《建築鋼筆繪畫-夏克梁建築寫生體驗》遼寧美術出版社  2009│專著《夏克梁鋼筆建築寫生與解析》/第二版/東南大學術出版社 2009
  • 手機偷聽、偷窺、洩密 「讀你」千遍不厭倦
    人們對智慧手機的依賴程度愈來愈高,但對手機麥克風可能偷聽使用者對話的疑慮也層出不窮,約瑟夫的經歷就是其中之一;而波士頓東北大學(Northeastern University)一項研究也發現,智慧手機應用程式雖然不會傳送語音訊息給第三方應用程式開發商,卻「觀察」使用者在手機上的一舉一動,回傳螢幕截圖或螢幕錄影給第三方。
  • 展覽現場: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 展位 E02 | 亞洲藝術中心
    不自覺智慧型手機成為身體的一部份有何不妥;也不介意注意力淪為插頭一般無止境接收網際網路的電能;我們已喪失察覺受到牽絆約束的能力,迷醉其中,然藝術家自已也沒有逃脫這股力量。李真用《凡夫系列-光纖之一》詮釋人類願意自溺拘束的傾向。他以觀察人們對科技依靠的狀態,來用說明人性的荒謬。雖然人是嚮往自由,卻又慣於受縛,總是矛盾的在群體中製造存在感,遊蕩於兩個對立狀態的寂寞與虛榮。
  • 陌生現場 入圍獎作品 · 2016大新兩岸藝術創作獎【專輯】
    人類眼前所見一切即是真實嗎?是否有不為人知的事實隱藏在表象之後?一般大眾觀看世界萬物,多隻看見景色表面呈現給我們的感覺,見山是山,見樹是樹,徜徉於景色所給予的視覺或內心感受。對於其他事物也容易只看表面而不深究其真實的意義與其他可能性。
  • 特別專輯 青年藝術獎,昭示藝術發展新趨勢
    我從2006年開始研究蜜蜂,每日觀察蜜蜂的社會組織結構等特性,這是一種界於科學和藝術之間的研究,觀察蜜蜂的行為等特性需要有極大的耐心和毅力,其中有很多磨難與奇跡,這個獎的獲得是我堅持的結果。德國對藝術有著秉承科學精神的一貫脈絡,例如丟勒、巴赫、包浩斯(格羅皮烏斯、克利、米斯凡德羅)等藝術大師。
  • HAKUCHI推薦的攝影網站
    >act.tnnua.edu.tw· 由臺南藝術大學牽頭出版的季刊,榮獲「第三屆出版獎-優良出版品評選」特優獎(第一名)。· YALE SCHOOL ­OF ART· 耶魯大學藝術學院成立於1869年,是美國第一所專業的藝術院校。它是世界頂尖的藝術學院,同時它的攝影系也極負盛名。
  • 【IUMR】 | 數位藝術可能論
    不過,由於照片提供新的美感經驗,促使人們思索如何看?為看而看?攝影 式的看?看到什麼?這樣的思考說明了一個事實,即攝影術發明背後更為 重要的歷史意涵在於它改變了我們對藝術的認知:技術的進展使我們得以向新的 審美感知探索,同時也瓦解或鬆動了過去對藝術的看法。藝術可以不必是人為技 術(技藝)的一種展現,而或許是工業技術(工藝)的一種演繹,兩者之間有著 極為不同的藝術認知。
  • 筱山紀信談攝影
    在他的與東京同樣「微妙而又瘋狂的怪異」眼光下,東京這個怪獸的世紀末瘋狂終於獲得了一個淋漓盡致的展現。   筱山紀信於1940年出生於東京新宿,1958年畢業於日本大學攝影系。在大學學習攝影期間,他就已經是一個為攝影界關注的富於創意的年輕攝影家。筱山於1966年獲得日本攝影評論家協會新人獎。1976年,他在威尼斯雙年展上舉辦了個展《家》。
  • 「中平卓馬,已經體驗過攝影的壹切,是攝影這個領域的守護神」.《為何是植物圖鑑》
    早期的中平多以影像評論及編輯而著名,其評論往往深入攝影內容的本質,其後在東松的引導下,中平亦開始在《現代之眼》以柚木明的筆名發佈其第一批攝影作品,正式開展其作為攝影師的生涯。中平卓馬左翼的政治觀點讓他視攝影並非藝術,而是作為一件對抗及挑戰現有大眾媒體、藝術美學甚至是社會制度的武器。這亦是其創立的傳奇同人誌《Provoke》中強調的—「為了思想的挑釁式資料」。
  • 像藝術公園一樣美的「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被戲稱為臺北藝術公園,學校腹地大,學校建築依山勢而建,不論建築景觀或是藝術作品陳列,琳琅滿目,處處驚奇,說是一座藝術公園,更為貼切
  • 遞給圖像的劍 : : 後攝影時代的版權保護——基於Google街景截圖創作
    前言當數字技術融入到攝影後,攝影與現實概念的連接產生了變化,手持相機的攝影師甚至不再需要將相機對準客觀世界——專用街景車將現實掃描,將360度的照片錄入Google地圖街景展現整個世界的圖景,攝影師足不出戶則可在電腦前穿梭世界,在其中截取並創作圖像。
  • 【IUMR】 | 數位攝影與圖像時空連續體的瓦解
    這個迅猛的市場擴張讓「數位攝影」在語言使用上同義於一種相機攝影,該相機配有一個電子記錄晶片和一個內部的圖像處理軟體。 大約自2005年以來,這項技術隨著能上網的智慧型手機攝影,額外獲得強大的發展動力:在首支內建相機的日本行動電話(2000年夏普的J-SH04)發表後十年,人們已經使用超過十億臺的「照相手機」。
  • 【IUMR】 臺灣新媒體藝術──發展回顧1984-2006
    不過就歷史發展的必 然性而言,多數藝術形態都可稱之為「媒體藝術」,而「新媒體藝術」是 對應於媒體藝術的一門專有領域,汎指一種全新的溝通模式,而非只是停 留在某種特定傳播工具的認知上,因此只有相對性的「新」,而沒有絕對 性的「新」媒體概念,其重點在於透過科技力量,拓展人類精神象限上無 窮面貌與可能。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本校前身為「國立藝術學校」,成立於民國44年10月31日,49 年改制「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83年8月升格「國立臺灣藝術學院
  • 田野·青春 | 2017臺灣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大陸考古實習
    2017年暑假,來自臺灣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的我們通過中國人民大學與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的協助
  • 浮舟——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108級碩士新生展
    人們在享受經濟的巨大繁榮,享受著前所未有的自由平等,其背後卻被物的世界所操控著。物質發展層面,技術理性高度發達,人們無疑可以認為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但在精神需求方面,慣性長期壓制著我們的思維,難以找到一個突破口去尋求真正的自由,也無疑是個最壞的時代。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噤若寒蟬的話語 ,或許他們默許了人云亦云隨聲附和。作品「他」系列設想表達社會不同角色中,那些思考並質疑著,但又懼怕脫離群體的人。
  • ​【IUMR】 | 數位聲響-感知可能性與自我觀察的聲響拓展
    另外也致力於臺灣聲音場景的論述與觀察,多次主持聲音相關論壇與研討會。聲音評論散落各個藝術雜誌與評論網站,曾獲2014「臺北數位藝術評論獎」。高中時即樂器行教學,大學轉攻電腦音樂,曾在輔仁大學、臺北數位藝術中心開授課程。曾獲全國大專音樂比賽「」金旋獎五項獎項,以及49屆「金鐘獎」最佳配樂音效。數位技術所承載大量的感知載體,似乎成了當今人們無法遁逃的聲光洪流。
  • 2018年第八屆臺中國際攝影藝術展覽獲獎揭曉,大揚獲6獎!
    2018年第八屆臺中國際攝影藝術展覽獲獎揭曉,本展由臺中市攝影學會主辦,文化部、外交部、臺中市政府文化 局為指導單位.
  • 如何審視藝術?以阿多諾(Theodor Adorno)與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文化工業」之美學分析
    一、前言動機始於參觀「臺北當代藝術館」之後,覺得現在的藝術品總要用影像聲音來表現,而不能單純的用一些概念呈現出來,一般民眾進入參觀,如果沒有導覽者的解說可能會不容易看懂;一件藝術作品該以甚麼素材、故事,才能讓觀者感應到藝術家想表達的概念進而達到藝術家與觀者的溝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