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山紀信談攝影

2021-02-28 藝術與財富

像東京這樣的現代都市巨無霸,已經成為無數優秀的攝影家用來證明自己才華的影像實驗室。筱山紀信(Shinoyama Kishin,1940- )也是這無數攝影家中的一個。面對東京這個城市怪獸,筱山將三四臺照相機一字排開,動用大量人力物力,與東京展開一場攝影角力。他以光怪陸離的色彩,波詭雲譎的想像,將東京這個集怪誕與荒謬之大成的城市瘋狂的一面作了充分的強調。在他的照片裡,東京成為了欲望無限膨脹,失去城市理性的超現實空間。在他的與東京同樣「微妙而又瘋狂的怪異」眼光下,東京這個怪獸的世紀末瘋狂終於獲得了一個淋漓盡致的展現。
  

筱山紀信於1940年出生於東京新宿,1958年畢業於日本大學攝影系。在大學學習攝影期間,他就已經是一個為攝影界關注的富於創意的年輕攝影家。筱山於1966年獲得日本攝影評論家協會新人獎。1976年,他在威尼斯雙年展上舉辦了個展《家》。1981年,他出版了《筱山紀信──絲綢之路》8卷本攝影集。1987年,巴黎的蓬皮杜藝術中心舉辦了《筱山寬幅東京》展。1991年,他在東京舉辦個展《新宿》。筱山紀信是日本為數極少的幾個與平面傳播媒介緊密合作的高産攝影家之一,已經出版有各種攝影書籍與作品集上百冊,其中包括在日本社會各個階層引起巨大反響的《睛天》及《聖塔菲·宮澤理惠》等。


筱山紀信談攝影


問:你在周刊雜誌的卷首頁上每周發表攝影作品,然後在消費後被扔掉。我認為,唯有可以被扔掉的東西才具有時代性。如果是這樣的話,在這樣的條件下,你在「拍攝什麼」這件事上是怎麼作出你的選擇的?

答:這完全憑著一種動物的感覺。我拍攝的東西並不全部是時代的東西,當然會有我自己的選擇。是我的感覺、或者說近似於本能與生理的東西來作決定的。比如說吧,電視不是播出了宮澤理惠的婚姻破裂記者會嗎?在緊緊盯著這個播出的時候,我是把聲音去除的。如果聽到語言,人就會馬上悲傷起來,一同情的話還要想哭什麼的。但如果把聲音去掉,只看她的面孔特寫綿綿不斷地播出的話,就會看到一種不一樣的東西。那孩子心中的一種魔性、清純聖女般的聖性,也就是說不屬於這個世界的東西,是一種無從說起的奇怪的美。我想大家被吸引住的就是這個。我是本能地湊上去拍攝這種魔性與聖性。不是憑什麼理智。因此,她至今為止的人生、經歷,或者說這次婚姻破裂所引起的她自身的變化,我並不太關心。把我在一瞬間看到的東西、感覺到的東西拍攝下來是我的做法。

問:是不是在第一次見到拍攝物件時就已經明白了?

答:是的。在我的攝影中,不管是什麼人,如果是第一次見面時不能拍攝好的話,那麼今後一生也拍不好他。如果是感覺輕快的人的話,以後也能順利拍攝他。

問:我有時會想,你的照片是沒有聲音的世界。所謂照片,基本上是無聲的。但是,卻會有從中聽出聲音的事。我們會從攝影家那裡聽到,在看到某個風景時聽到在那裡流動的音樂,如果是酒店的話,則是酒店的音樂,如果是海濱的照片的話,則是回響在海濱的歡聲笑語。這是支撐這張照片的語境、或者說社會狀況……

答:人生呀、故事呀,從這當中出現的感動等。

問:我想是與這些東西有關的。但是,在你的照片裡,卻完全沒有聲音。

答:這是把攝影純粹化了。也就是說,從聲音與語言中會有非常多的資訊生髮出來。

問:我認為,重新思考1970年代對自己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為此也調查了相當多的資料,但是,卻沒有自己經歷過的1970年代的清晰的形像。就在這個時候,我看到了你的《晴天》,這本攝影集給我的強烈印象是它與我認為的1970年代的形象相當一致。這讓我非常吃驚。所謂的1970年代,處在結束了節日狂熱氣氛的1960年代與開始瘋狂消費的1980年代的中間,公害呀石油危機呀這樣的陰暗的事很多。但是,我還是從這個時代受到了許多影響。從這個意義來說,這本攝影集很好地保留了1970年代,看同時代的繪畫與雕塑,卻感受不到這麼多的東西。

答:在我的攝影集中相當重要的一點是,比如我從船上拍攝的伊豆洋面的地震引發的火災光景,決不是要揭發自然的威力;也沒有由於拍攝了核能船而就原子能問題表達什麼意見。也就是說,我拍攝的是在時代當中的突出人士、不管有名無名只要觸動了我的琴弦的人、變故、風俗、事件等,我只是以我的直覺與生理來輕鬆地拍攝,「核能船也是一艘很漂亮的船呀」、「地震引起的火災的火可真好看呀」等這樣的感覺。沒有對看我照片的人發送什麼資訊。

在照片的量變得龐大,集成一冊的時候,對像你這樣在1970年代成長起來的人來說,也許就是這個道理。但是,其他人的看法還會不同吧。我所拍攝的一個一個的人,只是我的生理、興趣與欲望的體現。因此,如果從其他語境來看他們的話,就會擁有另外的意義。我的照片不會強加於人。最初看上去沒有主體性與個性,人家會批評說你怎麼一點也沒說應該說的話呀,但是我認為所謂的攝影不是自我表現的裝置。因此,我是一個一邊與時代一起前進、融入時代,一邊貪婪地拍攝觸動了我的眼睛與欲望的東西的攝影家。

問:最近有一種把攝影看成是藝術的樣式之一的傾向。但我認為這有點危險。通過給予攝影與繪畫、雕塑等一樣的地位,攝影本來擁有的力量不就要失去了嗎?

答:我不認為那些東西是攝影。應該是使用了照片的美術作品吧。像我在做的才是攝影。

問:比如說以攝影為專業的美術館也出來了,你對此有什麼看法?

答:這是好事情。但我不是為了進美術館、或者被美術館所評價而拍照片的。

問:我認為好的照片是無法在美術館裡留下來的,因為照片是為了被扔掉而出現的。

答:越是想要使作品帶上20年後的附加值,就越是會削弱攝影本來擁有的生動力量。進入1980年代後,出現了電腦設計的手段。有人說電子統治一切,攝影的末日已經來臨。但是,泡沫破了。

就像我剛才所說的,想拍攝的生理或者說欲望這種東西,是非常私人化的。在表現這種私人性的東西並向誰傳達的時候,實際上沒有比攝影更合適的媒介了。與其他媒介相比,它預算低、時間短,更可以印刷、複製、大量發表。而且視覺超越語言,直接進入到人的當中去。最重要的一點,沒有受到政府的管理。在攝影中,比如說使用未成年兒童而違反兒童福利法呀、暴露陰毛的問題呀什麼的,存在各種問題。但是,如果做得聰明的話,可以表現得相當自由。因為上面沒有辦法全面控制媒體。沒有比這更自由的現代表現媒介了。如果是電波的話,最終是由郵政省來管理的。

而說到大量印刷、低價的特點,周刊雜誌所具有的意義非常之大。所謂周刊雜誌,就是拍攝、沖洗、第二天發稿、一周後在報亭出售、兩天後賣完這麼一個過程。接著是下一期出來。這就是速度。這才是今天的表現方式。而對美術以前所具有的原作信仰,這可是不能接受的事。

問:是的。我對美術中的波普藝術有著特別的興趣,英國波普的創始者、藝術家理察·漢密爾頓曾經發表過波普藝術十條這樣的東西。面向大小⒀u作流行的東西。因為製作費用低,所以以青年人為目標。可以大量生産,魅力十足。

答:說到魅力的話,那是情色。就是非常色。對攝影來說這是很重要的。攝影是一種情色的媒介。

問:也就是說,漢密爾頓說現在只有可以大量消費的東西才能成為藝術。如果是這樣的話,雖然流行音樂、攝影等不被認為是藝術,但反過來說,波普藝術以後的藝術才是正道。因此,可以說攝影才是先進的藝術風格。

此外,繪畫與雕塑保留了它們從零開始的一種創造性神話,這與原創性的想法有聯繋。而攝影則不同。它是一種把已經存在的世界最好的地方裁剪下來的作業。說真的,只有優秀的美術家才會有攝影式的想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如果不認識到繪畫與雕塑至少是一種落後時代的東西的話┅┅

答:從零開始做的想法已經不行了。在攝影還沒有的時代也是如此。

問:你有本以新宿的照片為中心而構成的攝影集《東京未來世紀》。這本攝影集一定要經過一段時間再來看它,才可以思考那個時候東京的事。就像現在的《睛天》刻錄了1970年代那樣。

答:這本攝影集越是讓它束之高閣就越是有意思。攝影真正令人著迷之處是魔性、情色、不知不覺中的妖豔這種東西,是這些東西使事物成為事物。只要能夠感覺到這種東西的話,就拍得到照片。著名的人還是默默無聞的人、男女老少、人人皆知的建築、無人知道的建築、散落在街道上的垃圾、只要有某種東西吸引了我,我就會快步上前拍攝下來。結果,是神降臨了或者說是神在那裡出現了,儘管我並不知道,但會發生特別的事情。

問:你說的特別的事情的確是有的。前幾天,我在夢中到一個島附近圍海造田的地方去,那裡有某種聲音在響。「滋──」這樣的討厭聲音,聽著聽著頭就疼起來了,感覺到眼珠子要飛出來了。後來問了人家後,說是地上的蟲子。不管這是真的還是假的,但卻有奇妙的說服力。在《東京未來世紀》裡,你不也是在看著這樣的地方嗎?

答:不光是圍海造田這樣的地方,整個東京全部都變得怪異起來了。我本能地感覺到有什麼怪異的地方。但是,光是去新宿拍攝是不行的,因此我在夜裡讓裸體的女人站在那裡,打了燈再拍攝。在取景時借用各種各樣的東西,來強調微妙而又瘋狂的怪異。

問:在拍攝這些照片的時候正好是東京都市政廳剛好建起來的時候。

答:那時正好是泡沫經濟最繁榮的時候,因此各種建築像毒蘑菇似地「嗖嗖」地躥了出來。在事物出現的時候,它的磁場就會湧現能量。因為是把舊的事物破壞掉,所以在新與舊之間就會湧現能量。我就一路聞著這種氣息去拍攝的。

問:現在還在拍攝東京嗎?

答:與其說是拍攝東京的事物,還不如說是拍攝住在東京的怪人。希望大家不要産生誤解,所謂「怪人」只是「住在現在的東京的人」這個意思。就像我剛才說的那樣,因為東京這個都市本身已經怪了,因此,如果人不怪的話就住不下去。也就是說,我也怪,你也怪。

因為在為各種各樣的雜誌拍攝人物,因此當我的直覺感覺到「這個人怪」的時候,我就用8×10英寸的相機、黑白膠片來拍攝他。這可真是有意思的工作。都是我很喜歡的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象徵了現在的東京。因此,我給這些照片起的題目是「東京人」。

問:你就這樣在不斷地大量拍攝被消費的圖像呢。幾十年過去後,隨著時間的累積,這些照片會作為完全無法消費的東西再次出現。橫尾忠則(譯註:日本當代平面設計師,畫家)最近把自己在20年前拍攝的東西整理而成一部名為《記憶的透視法則》的攝影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照片還是現在來看更有意思。在這本書裡出現的人中,已經有20多個人去了另一個世界,儘管如此,他們卻活在了這本攝影集中。

答:如果在量方面積累龐大的話,就會成為一樁不得了的事。因為在那個時候也許我已經死了,但照片卻留了下來。不過,如果帶著要留照片下來的意識的話,結果反而留不下來。攝影就是每天認真地不斷拍攝,攝影就是這樣的東西。

相關焦點

  • 對不起,我攝影不是為發朋友圈,而是為了到澳門賺錢拿大獎!
    開闊眼界探索海陸空奧秘俗話說:不談錢的老闆都不是好老闆,那麼不談錢的比賽能是好比賽?你過來,濠江盛匯攝影大賽就是要跟你談錢!濠江盛匯"工銀澳門"杯攝影大賽與濠江盛匯共同成長,舉辦多年。本月26日下午4時將開幕「第四屆工銀澳門杯'濠江盛匯5週年攝影回顧展'」,屆時將展示歷屆三展的各項活動近百幅具有深刻意義的代表作,其中就包括往屆「工銀澳門」杯攝影大賽優異作品。
  • 歐洲攝影學會2019第二屆「騎士獎」國際攝影大賽盛會及攝影作品欣賞
    歐洲攝影學會主席鄧尚喜致辭、歡迎海內外嘉賓、攝影家出席頒獎盛典。主持人宣讀了來自海內外攝影組織和個人發來的賀電、賀信,他們是:中國前駐匈牙利、荷蘭大使、現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中匈友協會長朱祖壽先生、中國前駐匈牙利、伊朗、阿富汗大使館外交官餘波先生、中國華僑攝影學會、塞爾維亞東方之家、加拿大溫哥華攝影協會、馬來西亞攝影家協會、孟加拉國攝影家協會等國際攝影組織,對歐洲攝影學會第二屆騎士獎國際攝影大賽成功舉辦表示祝賀!
  • HAKUCHI推薦的攝影網站
    · Fisheye Magazine· 來自法國創立於2013年的攝影雙月刊,致力於從經濟、美學、文化、技術、社會學等角度關注世界上的攝影新聞,持續探尋著當代攝影的發展風向。· Paper Journal· 小眾藝術雜誌出版商Paper Journal以刺激又有趣的方式呈現攝影,它將精彩的攝影作品與易讀的藝術批評相結合,力圖把不一樣的樂趣帶給每一位愛好攝影的讀者。
  • 筱山紀信:隠花な被寫體
    こじま・かなこヌード徐淳剛 | 文日本大師筱山紀信的經典女體寫真集多不勝數2008年1月23日推出的寫真集《筱山紀信×小島可奈子:隠花な被寫體》,是筱山又一力作。這部作品黑白彩色並用,尤其彩色部分,深紅光影中的美體韻味,大有當年《樋口可南子》的魔力。在極端激進的圖文大戰《決鬥寫真論》中,中平卓馬否定了全部現代攝影,只留下三個人:尤金·阿傑特,沃克·埃文斯,筱山紀信,可見筱山攝影的高超。
  • 「中平卓馬,已經體驗過攝影的壹切,是攝影這個領域的守護神」.《為何是植物圖鑑》
    《為何是植物圖鑑》 中平卓馬這個名字在攝影中,一直以一種傳奇的形式存在,其個人的攝影理論即便在多年後仍影響著不少攝影創作者。但由於中平卓馬在其攝影生涯的前後有著完全矛盾的攝影觀,因此讀者如只從他作品去了解這位攝影傳奇,往往陷入不明所以的局面。因此,作為中平卓馬藝術生涯唯一一本攝影理論集 —《為何是植物圖鑑》中文譯本的出版,剛好補足了中平攝影理論方面的出版空白,對喜愛和希望了解中平卓馬的創作者來說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 哭也是有尊嚴的,筱筱長大後要去那個可以號啕大哭的城市
    剛吃完午飯的筱筱坐在酸棗樹下的小椅子上哭,但是沒誰知道她在哭。筱筱的哭聲很小,比蚊子嗡嗡嗡聲要小,比微風吹動樹葉的聲音要小,甚至比花開的聲音還要小,她用力地咬著嘴唇,不讓哭聲發出,淚水在眼睛裡打著轉,可憐的小眼神充滿了委屈和害怕。 3個月的小妞妞在旁邊的草地裡找蟲子,她知道筱筱很委屈,可她沒法幫她,作為一隻狗,她能做的就是陪伴自己的小主人。
  • 對筱翠花最好的紀念是演好他的戲
    最近在蓬蒿劇場上演的小劇場話劇《筱老闆》(又名《筱翠花與張伯駒》),不可否認是創作者對前輩京劇藝術家筱翠花的致敬之作。但遺憾的是,它不僅無法讓人充分認識和理解筱翠花這個人和他的藝術人生的獨特性,相反,還直接暴露了今天的創作者對戲曲和戲曲藝術家認識上的種種誤區:以京劇為代表的傳統藝術已經被臆想為脫離歷史、脫離現實、脫離生活的高雅趣味易碎品。
  • 子筱與子荍
    子筱是犬子,現在已經是一個帥氣的大小夥子了。             筱,紫竹子。
  • 《四海華人 緣聚光影》——攝影藝術作品聯展
    各會簡介廣州市越秀區珠江攝影學會成立於1985年5月,原為珠江影友會,1987年5月28日更名為「廣州珠江攝影學會」。加拿大溫哥華中藝攝影學會成立於一九七四年, 為加拿大第一個非牟利之華裔攝影組織,定期主辦學術講座, 展覽, 比賽, 集體攝影旅行團等活動, 績極推動本地華人攝影藝術文化
  • 濕版攝影是如何進行的?(內含配方)
    世紀的古老攝影技術,在幹凈的玻璃上塗佈火棉膠為主材的溶劑,再浸入硝酸銀,取出趁著濕的時候進行拍攝,然後顯影,定影,根據喜好,把底片做成正片或者負片的攝影技術。雖然這種攝影技術需要大量時間來拍制一張作品,也會受到不同因素影響成像,但是這就是濕版攝影的魅力,單純的看著顯影的過程已經讓他覺得很美好。濕版攝影藝術傢納達爾十九世紀初,人們對攝影術已展開瞭初步的探索及已取得一定的成果。
  • 【IUMR】 | 數位攝影與圖像時空連續體的瓦解
    (前揭書,頁3) 當數位「圖像」不是一個無可質疑必然存在的實體,而是作為「飛逝」的資料在電子記憶體中隨時供作存取時,在龐梅洛眼裡,數位攝影的每位使用者從結構來說就也是數位攝影的生產者。對這些西岸的攝影藝術家而言,接收與生產之間的界線似乎以一種新的方式流動著,而且彷彿無窮無盡地通透。龐梅洛談及一個新的「存續」:「在數位攝影中,『記憶體的存續』遇見了『視覺的存續』。
  • [ 國際影藝 ]臺灣著名攝影家林浩然的攝影藝術作品
    臺灣攝影家林浩然現 任   亞洲影藝聯盟 秘書長   桃園市攝影學會 學術顧問   臺灣探索攝影學會顧問曾 任   臺中市攝影學會第27、28屆理事長   第25屆亞洲影藝聯盟大會會長   臺中.員林.臺北.中華國際沙龍  評審委員   高雄陳啟川攝影紀念獎  評審委員   中華郎靜山攝影紀念獎  評審委員   北京PSA(China)國際影展  評審委員   國際攝影家聯盟(IUP)國際影展 評審委員   凱西歐錦繡中國賽影大賽  評審委員
  • 抉擇 : : 第三次遊戲攝影作品徵集!
    攝影的功能從誕生的那一天開始就持續在消亡。現實世界的有限、社會發展速度的放緩、人心的相似使之漸露疲態。攝影作為獨立的藝術種類被定義的艱難之處為,需要有繪畫、電影、舞臺劇、建築、時裝等別的藝術媒介作為它的註腳。而它的自由性也正在於此:隨著技術的發展,遊戲內容越來越使人信服,使得遊戲作為藝術媒介,可以給攝影帶來新的、取之不盡的素材與更遼遠的前景。」
  • 尚筱菊——第一個走出青年隊的筱字科
    他是筱字科中的佼佼者,也是徒孫輩中第一個扒馬褂兒的,他的性格好像天生就是為了喜劇舞臺,這個人就是嶽雲鵬的徒弟,人稱小嶽雲鵬的尚筱菊,尚筱菊本名尚震南,是嶽雲鵬二徒弟。
  • WHAT'S ON 「時代記錄者」——奧地利攝影大師埃裡希•萊辛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近期展出了奧地利攝影大師埃裡希•萊辛(Erich Lessing)的影像作品。此次展覽題為「時代脈搏——戰後歐洲的社會剪影」,聚焦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歐洲,從幾乎囊括了攝影大師一生創作的40,000件作品之中精心挑選出約百幅作品進行展覽。現已92歲高齡的埃裡希•萊辛生於奧地利一個猶太家庭,1939年被迫逃離本國去往相對安全的巴勒斯坦。
  • 林路:攝影大師筱山紀信之樋口可南子
    這些攝影家主要有細江英公(Eikoh Hosoe,1933-    )、筱山紀信(Kishin Shinoyama,1940-  )、藤井秀樹(Hideki Fujii)等。細江英公的人體作品有一種夢幻般的感覺,並且以其系列形成獨特的風格,增加了畫面的神秘色彩,主要作品有畫冊《男人與女人》(1961年)和它的續集《擁抱》(1971年)等。
  • 筱億薄荷塘: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2019年,小易分享何老師手作「筱億彎弓」高杆古樹茶之時,所了解到的消息,或按照何老師的話說,就是在還沒有正式上市分享前,他的茶,就在圈子內分享了,還有一些比較特殊的茶品,毛料剛「守」來,就被圈內人士瓜分了。
  • 《傳說對決》新英雄介紹-浩然一炁 筱清
    今天給大家推送的是《傳說對決》推出的新英雄-浩然一炁 筱清(國服對應英雄達摩)「吾養 吾炁 正浩然!」
  • 筱山紀信:我只拍感興趣的,不只有少女人體
    1981年出版了《筱山紀信——絲綢之路》8卷本攝影集。1987年,巴黎的蓬皮杜藝術中心舉辦了《筱山寬幅東京》展。1991 年,他在東京舉辦個展《新宿》。1975年開始,35歲的筱山紀信以少女和性感女郎作為拍攝對象,其攝影作品衝擊著日本攝影界乃至整個社會。他被認為是日本人體攝影暴露尺寸最為開放的始作俑者。
  • 對筱翠花最好的紀念是演好他的戲_文化_中國西藏網
    最近在蓬蒿劇場上演的小劇場話劇《筱老闆》(又名《筱翠花與張伯駒》),不可否認是創作者對前輩京劇藝術家筱翠花的致敬之作。但遺憾的是,它不僅無法讓人充分認識和理解筱翠花這個人和他的藝術人生的獨特性,相反,還直接暴露了今天的創作者對戲曲和戲曲藝術家認識上的種種誤區:以京劇為代表的傳統藝術已經被臆想為脫離歷史、脫離現實、脫離生活的高雅趣味易碎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