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筱翠花最好的紀念是演好他的戲

2020-12-22 瀟湘晨報

《五花洞》 於連泉 飾 潘金蓮

《海潮珠》 於連泉 飾 棠姜 馬富祿 飾 齊莊公

《小放牛》 於連泉 飾 村姑 馬富祿 飾 牧童

◎水滿則溢

「桃葉兒尖上尖,柳葉兒遮滿了天……」當舞臺上的筱翠花唱起了《探清水河》,對這位京劇表演藝術家的所有理解、所有情感、所有紀念,都變得庸俗了。

最近在蓬蒿劇場上演的小劇場話劇《筱老闆》(又名《筱翠花與張伯駒》),不可否認是創作者對前輩京劇藝術家筱翠花的致敬之作。但遺憾的是,它不僅無法讓人充分認識和理解筱翠花這個人和他的藝術人生的獨特性,相反,還直接暴露了今天的創作者對戲曲和戲曲藝術家認識上的種種誤區:以京劇為代表的傳統藝術已經被臆想為脫離歷史、脫離現實、脫離生活的高雅趣味易碎品。

能看得出,創作者展現傳統藝術和藝術家的悲慘命運,其實是自己對當下「有話要說」。但藝術呈現的不盡如人意,讓熟悉京劇的人不能接受,而所知較少的人又看不明白,最終落得一個「噱頭」的名號——演出進行中一些觀眾提前離席,恐怕是對創作者最直接的批評了。

筱翠花唱起《探清水河》

話劇《筱老闆》全劇只有四位演員,展現的是京劇筱派花旦藝術創始人於連泉即筱翠花的藝術人生:從最初學藝、進富連成、出科成名、改革蹺功到最後的停演。但這些經歷主要通過旁白的形式講述,而非演繹故事情節和細節。

劇中更多展現的是筱翠花的代表劇目,如《烏龍院》《貴妃醉酒》《翠屏山》《小放牛》,包括他最著名的劇目《馬思遠》。這些劇目的「串燒」與旁白形成了兩條線:人生與戲生之間的相互映照形成鏡像,京劇外的筱翠花與京劇內的筱翠花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相背離之處,人與戲便這樣交織在了一起,觀眾便也可以人觀戲,以戲思人。

這樣的戲劇處理方法,固然可以展現創作者對筱翠花的理解,但最大的問題在於,作為觀眾的我們,只能看到劇中人替編導發出的感慨與哀嘆,卻看不到活生生的「人」,筱翠花的性格是什麼?他對戲的愛從何而來?戲對他的影響到底是什麼?

但即便如此,我依然相信它是一部嚴肅的具有實驗性的關於戲曲人的話劇,直到舞臺上筱翠花和張伯駒唱起了《探清水河》。

創作者安排這個曲子的用意無非是用歌詞中小六和大蓮的愛情故事來暗喻筱翠花與京劇的「愛情」。可是,這樣一首在當今已成網紅的昔日「窯調」,能否在觀眾的腦海中建立起如創作者所願的意象呢?

無論筱翠花還是張伯駒,在藝術邏輯裡,當然都可以唱時調小曲,但問題是《探清水河》實在過於「流量」了。在這種情況下,觀眾看到筱翠花和張伯駒唱《探清水河》,不會「跳戲」嗎?這首歌必然會將人們從舞臺帶回現實,從藝術的「醉態」中突然清醒過來,發出疑問:筱老闆是私生活那麼乾淨的一位「角兒」,為什麼唱舊社會被定義為「窯調」的曲兒?

於是,本來一場「文化戲」突然就變得庸俗了,不是《探清水河》這個歌兒庸俗,而是使用它的這種方式庸俗了。

「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

能看得出,《筱老闆》創作的動機裡並沒有「戲說」與「獵奇」, 最終呈現的效果讓人有「胡云亂說」之感,沒有走出如李碧華、蘆葦、陳凱歌在小說和電影《霸王別姬》中對老戲曲人,尤其男旦演員的書寫模式。

《霸王別姬》與之前一些文藝作品對戲曲藝人的書寫截然不同,例如秦瘦鷗的小說《秋海棠》呈現的是大時代背景下戲曲人人生遭際的悲劇;而《霸王別姬》藉助極端環境中特殊的人與事來探討普遍意義的人性,程蝶衣是浪漫化、理想化的戲曲藝人,更是浪漫化、理想化的「人」。

由於電影《霸王別姬》藝術性和商業性的雙成功,使得此後再去以戲曲藝人,特別是男旦為素材進行創作,很難脫離或者是在有意效仿其框架與模式:「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成為後來者在此類題材的創作中極力要表現的題旨,而雙男主的固定搭配也被演繹得「耐人尋味」。

伴隨著「程蝶衣們」被不斷神化,京劇在文藝作品中的形象和姿態也越來越神秘和異化。再配以傳播迎合與文化資本運作的助力,原本屬於世俗藝術的京劇,被塑造成一尊罩著玻璃罩的玻璃神。最終,皮黃在當代人心目中實現了從「花部」向「雅部」的「華麗」變身——但這樣真的好嗎?

當梅蘭芳成為「神」,梅蘭芳與孟小冬的故事就比梅派戲更引人關注;當程硯秋成為「神」,程派後繼弟子的奇形怪狀便比程派唱腔更為引人咀嚼;當荀慧生成為「神」,舞臺上的「假天真」層出不窮……而在《筱老闆》這齣體量不大的話劇裡,筱翠花也被有意無意地塑造成一位孤傲地唱著《探清水河》的「神」,本來就岌岌可危的「筱派」藝術又會變成何種面目呢?

至少,我在看了這部話劇之後,第一件事便是向同好友人打聽筱翠花與張伯駒之間還有什麼「秘聞」,而最終的答案也就是二人不過君子之交,且張伯駒最痴迷的還是餘叔巖的藝術。

筱翠花有話說

站在社會和歷史的高度反思舊時代的戲曲和戲曲人,固然能夠從普遍意義層面解剖人性,反思藝術、政治與個人的關係,可一旦這種「反思」走向了模式與套路,戲曲和戲曲人的特殊性抽象成了符號和標籤,這樣的創作是否能夠很好地探尋和挖掘戲曲藝術的文化精神?

我們今天是無緣筱翠花精湛的表演技藝了,甚至如《馬思遠》等代表作我們連見都沒見過。但是關於他的文字資料以及其高徒陳永玲先生留存下來的影像資料,大抵是可以感悟筱派藝術之高妙的,我們可以從這些表演技巧和觀念中總結出筱派的藝術精神和美學價值。

筱派的花旦偏向傳統美學。筱翠花延續並發展了京劇傳統花旦的表演,在這一點上他與荀慧生有著很大的不同。這種表演的基礎,是封建男權視角下的女人美。荀先生的志向在於打破這種美而賦予新的女性美的內涵——不破不立;而筱翠花的價值在於傳承並發展了這種傳統男性眼中的女人美——去粗取精。

筱派的花旦是世俗的,市井的。花旦與青衣相比,本來就更接地氣,筱派則更接地氣,更具煙火氣。這也與荀慧生先生的藝術形成了對比,這點上我們只需看二人的劇照便一目了然。

筱翠花的藝術是以美來呈現人的原始欲望,甚至是以美來揭示人的「醜惡」,達到審美與審醜的統一,例如《戰宛城》裡的鄒氏、《翠屏山》裡的潘氏、《馬思遠》裡的趙氏等。

其實,我很驚訝於筱派花旦表演的這種情形:在如此漂亮身段的包裝下,女主人公一張嘴卻是滿嘴的市井惡語——觀眾正是在這種反差中完成審視和批判。儘管有些道德批判是舊時男權社會下的認知,帶有濃厚的封建意味,可這不就是當時社會的真實體現嗎?而今天,這些藝術形象還能夠打動我們,也絕非僅僅是因為筱派的藝術技巧本身,根本上還是因為我們的價值觀念承接自過去的種種人性與道德,也因為我們終究要正視我們自己的欲望,正視人性中陰暗與醜陋的那部分,這是無法迴避的。

但筱翠花並不是頑固的衛道者,他有變革的自覺。實際上,「變革」本身就是一個傳統,在筱翠花口述、柳以真記錄的《我的學藝生活》一文中,筱翠花就說過他跟前輩花旦名家田桂鳳學戲時,田便教導他演戲要「半新半舊」,「不能完全依照老樣子演出,必須跟隨觀眾的『口味』,進行必要的改革和創造。他說舞臺上表現的一切事物,一定要使觀眾易於理解,要接近觀眾的實際生活,才能為觀眾所接受和歡迎。」

在這篇文章裡筱翠花的有些話似乎就是說給21世紀的戲曲人的:「有些人認為傳統的老的『玩意兒』總是好的,認為現在的藝術總是『不如從前』。因此就要求我們『向後看』,要求我們一成不變地把傳統老『玩意兒』在舞臺上表演。其實,這些人對於藝術和傳統,都是不夠了解的,因此這種主張也必然是不正確的。」

想來筱翠花先生的這些話也適用於那些把戲曲和戲曲人當成易碎品的現代文藝創作者,這些人把過去的戲曲藝人塑造成弱不禁風、可憐楚楚的「男美人」,而實際上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的老藝術家卻有著自覺的開放意識。

事實上,不僅在藝術創作和藝術觀念上這些老藝術家敢於創新,就是在個人的命運上,他們也有著最為樸素的抗爭精神。在生活裡一向忠厚、孝順、低調的筱翠花,在自己的藝術生涯「靠邊站」的時候,仍然四處奔走,甚至敢於在媒體上大聲疾呼「我要演戲」。

這是何等的氣魄!我們不能只看到筱翠花這一代京劇藝術家悲慘的結局,卻看不到他們的勇氣、精神和信念。事實上,藝術史中悲慘與抗爭總是交織在一起,相愛相殺,最終構築了整個人類的藝術文明。

在觀看《筱老版》這齣話劇的時候,我發現了一個令人欣慰的現象:現場觀眾幾次與舞臺上的表演有情緒上的互動都是劇中演員表演筱翠花代表作的時候。這或許是這齣話劇最大的收穫,它至少讓我們看到了那些筱派戲,尤其是由於特殊歷史原因而被禁演的劇目在今天被接受的可能。

筱翠花先生120周年誕辰,對他最好的紀念,莫過於把這些經典的筱派戲恢復在戲曲舞臺上,而不是讓他說著「導演的話」,唱著《探清水河》出現在舞臺上。

供圖/張景山

【來源:北青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對筱翠花最好的紀念是演好他的戲_文化_中國西藏網
    劇中更多展現的是筱翠花的代表劇目,如《烏龍院》《貴妃醉酒》《翠屏山》《小放牛》,包括他最著名的劇目《馬思遠》。這些劇目的「串燒」與旁白形成了兩條線:人生與戲生之間的相互映照形成鏡像,京劇外的筱翠花與京劇內的筱翠花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相背離之處,人與戲便這樣交織在了一起,觀眾便也可以人觀戲,以戲思人。
  • 尚筱菊——第一個走出青年隊的筱字科
    他是筱字科中的佼佼者,也是徒孫輩中第一個扒馬褂兒的,他的性格好像天生就是為了喜劇舞臺,這個人就是嶽雲鵬的徒弟,人稱小嶽雲鵬的尚筱菊,尚筱菊本名尚震南,是嶽雲鵬二徒弟。
  • 郭德綱的家譜中是有「霄」字輩的,為何他卻是被同音的「筱」呢
    筱字在我們的生活中並不多見,與「衣食住行」也不沾邊,所以有不少人第一次看到這個字就覺得很陌生,甚至不知道如何去讀!事實上,筱和霄雖然同音但並不相同,霄字念第一聲,而筱字念第三聲!字典裡有注釋,筱字作人名,是小竹的意思。此外筱字也多為唱戲名家所用,如電視劇《大宅門》中有一段戲名為萬筱菊的角色,受到白景琦女兒白玉婷的喜愛,郭寶昌導演曾經說過萬筱菊的原型是梅蘭芳先生!因此現在郭德綱把筱字給嶽雲鵬的徒弟們也是有些期待,是希望他們像竹子一樣不斷拔尖,有節節高的意思!嶽雲鵬的這種氣質可不像是個老師!
  • 中華戲校「四塊玉」中,侯玉蘭、李玉茹演《長坂坡》抓披的故事
    京劇表演藝術家李玉茹李玉茹1932年考入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學青衣、後習花旦兼刀馬旦,師從王瑤卿、程硯秋、筱翠花、九陣風、律佩芳、吳富琴等京劇名家,她少享大名,是「四塊玉」中的佼佼者,藝術非常全面,「四大名旦」的戲她都能演,她可算是能文能武,文武全才!
  • 廬江中學順利舉行首屆「筱湘創新班」開班儀式
    8月26日上午,廬江中學在校報告廳如期順利舉行首屆「筱湘創新班」開班儀式。廬江中學黨委書記、校長袁國道,副校長張小平等校領導出席儀式,首屆「筱湘創新班」40名新同學和部分家長參加了儀式。儀式由張小平主持。
  • 德雲社郭德綱龍字科正式收徒,幾家歡喜幾家愁,筱字科笑得好勉強
    7月5日,德雲社當家的郭德綱在網上宣布了一個好消息:「飛龍在天,庚子新貴,德雲社「龍」字科開始招生」照片裡,是刻有「龍騰四海」的精緻小木牌,古香古色,韻味十足,郭德綱充滿期待的發出問候:「你準備好了嗎?」
  • 筱山紀信:隠花な被寫體
    こじま・かなこヌード徐淳剛 | 文日本大師筱山紀信的經典女體寫真集多不勝數2008年1月23日推出的寫真集《筱山紀信×小島可奈子:隠花な被寫體》,是筱山又一力作。這部作品黑白彩色並用,尤其彩色部分,深紅光影中的美體韻味,大有當年《樋口可南子》的魔力。在極端激進的圖文大戰《決鬥寫真論》中,中平卓馬否定了全部現代攝影,只留下三個人:尤金·阿傑特,沃克·埃文斯,筱山紀信,可見筱山攝影的高超。
  • 成龍和周星馳客串拍戲,周星馳還問成龍:大哥你哪兒學的戲啊?
    周星馳拍《喜劇之王》時,成龍正在拍《玻璃樽》,兩個劇組片場離得很近,兩人約好幫對方客串。 於是就看到《喜劇之王》的那一幕,成龍被副導演叫到導演面前:「喂,過去死給導演看看。」
  • 他只因演了這部戲,躺著就收一輩子錢,就算去世後子孫繼續收!
    哈嘍,大家好,我是李夢容說娛樂!每天帶領大家看娛樂資訊,談新鮮好看的娛樂八卦哦~喜歡請關注我!今天這個社會,人人都在為自己的目標忙碌著,學生們每天早起貪學,考得好,打工者每天更是早起貪學,為的就是一個字——「錢」。
  • 演員演過幾部戲就是會演戲了嗎?
    微妙的戲中戲 是這樣的,本期短片,趙薇導了一個名為《劇場》的「戲中戲」。 王智演的資源咖,本是靠土豪咔咔刷火箭走紅的網紅,姐兒把白酒當飲料,把悲劇理解為「充滿了希望」。
  • 翠花排骨,北美華人論壇的鎮版寶菜,這可不是一般的烤肉哦!
    取名「翠花排骨」,是因為這道菜由一位網名為ID為翠花的旅美華人所首創,在網上發布後,引來無數人傳試,成為北美華人論壇的鎮版寶菜之一。翠花排骨翠花排骨製作簡便、香甜少辣,細嫩酥軟,蜜汁可口,一般是將豬小排切塊後放在大張錫紙上,將乾料均勻地塗抹再每一塊的四周,將錫紙包好避免漏氣,放進冰箱冷藏2小時;烤前將錫紙一邊開口,加澆汁後重新卷好放烤箱,在結束前
  • 《我喜歡你》大結局,林雨申發文好會玩梗,哭戲演得也太好了吧!
    除了趙露思以外,就連林雨申也都發文曬出一段視頻告別了路晉這個角色,而且看到林雨申發文的時候,竟然還玩起了網絡紅梗,不得不說林雨申好會玩梗,簡直就是5G衝浪達人啊!沒想到林雨申戲演得好也就算了,竟然還這麼會玩梗,簡直是太出乎大家的預料了,不過這樣的林雨申,也確實是挺有魅力的。
  • 哭也是有尊嚴的,筱筱長大後要去那個可以號啕大哭的城市
    剛吃完午飯的筱筱坐在酸棗樹下的小椅子上哭,但是沒誰知道她在哭。筱筱的哭聲很小,比蚊子嗡嗡嗡聲要小,比微風吹動樹葉的聲音要小,甚至比花開的聲音還要小,她用力地咬著嘴唇,不讓哭聲發出,淚水在眼睛裡打著轉,可憐的小眼神充滿了委屈和害怕。 3個月的小妞妞在旁邊的草地裡找蟲子,她知道筱筱很委屈,可她沒法幫她,作為一隻狗,她能做的就是陪伴自己的小主人。
  • 小瀋陽放棄小品,想專注演好一部戲!
    電影、廣告、商演邀約不斷!十年多的時間,卻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其實在他剛剛成名的時候,就有很多人說他紅不了多久,因為這種「男穿女裝」有點娘的形象讓人覺得他戲路很窄!爆火之後的小瀋陽,在當年真的是非常搶手,各大衛視都爭相邀約,廣告代言不斷,電影導演也邀請他演電影!小瀋陽的人生走上了巔峰!然而長江後浪推前浪,你不進步,別人就會超越你!
  • 人生如戲,全憑演技。活佛和明星告訴你修行人該如何演好人生的戲
    都說人生如戲,並不是戲說。生活就是一場戲,演得好,就是精彩的人生。對於一個學佛修行的人來說,人生真的就是一場戲:一切都是夢幻泡影,如露如電。這時就要演好學生的戲,認真從老師那裡學習東西。感恩我們所遇到的每個人,是他們能夠讓我們明白當下自己的角色。如果能時時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每出戲都是完美的表演,那這一生就是一出精彩的大戲。比如現在,我演作者,大家演讀者。那我就努力寫好這篇文章,讓更多學佛修行的同修們能夠得到益處。
  • 總裁專業戶不止王耀慶,演了幾十年戲的他,是真正的「專業戶」
    畢竟他的長相確實有著霸道總裁的氣質,所以他在出道之後演的那麼些角色裡面,總裁的角色佔了大多數。比如說創業時代裡面他就演了一個馬化騰的化身,叫做李奔騰,他也將這個角色給詮釋的十分完美。但是說到總裁專業戶,還有一個人更是不能不提,這個人,就是張晨光。
  • 《我就是演員》並不是王自健演得最好,這個人只演兩分鐘出盡風頭
    王自健的抑鬱症,於正炮轟小鮮肉,許君聰版孫悟空被爆燈叫停後與李成儒頂嘴,潘斌龍演出中喝酒被批評,引發章子怡揭內幕,曾有演對手戲的男演員因為酗酒誤戲被換。猛料一個接一個,看得網友眼花繚亂,忙不迭上網搜是哪部劇哪個演員如此不敬業,最好還是沒能確證,論造話題能力,《我就是演員》讓同行們自嘆弗如。
  • 筱山紀信談攝影
    筱山紀信(Shinoyama Kishin,1940- )也是這無數攝影家中的一個。面對東京這個城市怪獸,筱山將三四臺照相機一字排開,動用大量人力物力,與東京展開一場攝影角力。他以光怪陸離的色彩,波詭雲譎的想像,將東京這個集怪誕與荒謬之大成的城市瘋狂的一面作了充分的強調。在他的照片裡,東京成為了欲望無限膨脹,失去城市理性的超現實空間。
  • 他演的最好,卻被罵慘了!
    他演的最好,卻被罵慘了!隨著《演員的誕生》播出,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才有了第二季《我就是演員》的誕生。《我就是演員》已經播出兩期了,幾乎每一期播出都會有話題上熱搜。比如「徐璐點評完臺上嘔吐」「闞清子演技徐崢章子怡有爭議」還有張馨予受到章子怡的評價「生活中撥雲見日,舞臺上撥雲見日還要一點距離」。熱度一直俱增不減,觀眾的反應也是非常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