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而「反猶主義(Antisemitism)」作為一個詞彙卻是近代才有的,它由19世紀的德國記者威廉·馬爾在《猶太教戰勝德意志社會》中首次提出。但反猶的歷史可上溯到波斯帝國和羅馬帝國在徵服巴勒斯坦地區後,對猶太人進行的剝削和壓迫,猶太人面對入侵無力抵抗,於是開始遷離故土,流散異國。
西方反猶主義的起源,不得不提耶穌這位基督教核心人物。基督教認為耶穌是猶太教《舊約》裡所指的救世主(彌賽亞),並且是三位一體中聖子的位格。耶穌在三年的傳道中宣揚如何進入天國,但在耶路撒冷猶太祭司的壓力下,耶穌被古羅馬猶太行省執政官本丟彼拉多判處在十字架上釘死。因此基督徒認為彌賽亞都出現了,猶太人居然不認帳,甚至還處死了他,這就成為基督徒仇視猶太人的開端。
猶太人自認自己是上帝的選民,與其他種族是不一樣的,耶穌不是他們的救世主。於是在基督教經典中便出現了對猶太人貶低性描述,例如《約翰福音》第8章44節:「你們(指猶太人)是出於你們的父魔鬼,你們父的私慾,你們偏要行,他從起初是殺人的,不守真理。因他心裡沒有真理,他說謊是出於自己,因他本來是說謊的,也是說謊之人的父。」將這樣的經典定名為《聖經·新約》,把希伯來《聖經》稱為「舊約」是要告訴世人:上帝已將他的愛從猶太人轉向基督徒了,猶太人則從上帝的「選民」淪為了「棄民」。
公元391年天主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後,猶太人的宗教與生活開始受到限制,享有的政治和公民權利逐漸被剝奪。有意思的是宗教層面的迫害導致猶太人「被迫」走上了發家致富奔小康的康莊大道。由於猶太人不能擁有土地、當兵、擔任公職和教士,猶太人只能選擇從事貿易或者手工業為生。14世紀前後,更有意思的事情發生了,天主教會禁止其教徒借貸和收取利息,猶太人「被迫」承包了「低賤」的貸款業務。當時的歐洲人很難想到,600年後他們的後人會因此抱怨「錢都被猶太佬賺走了」。
在今天看來做貿易和金融是發家致富少有的捷徑。由於有這段歷史,猶太人不僅主導了西方的貿易和金融,還擁有了海量財富。在異國發了大財的猶太人不斷援助想打回故土的「上帝選民」,這就讓所在國大為不滿。你在我的地盤發了財,不幫忙搞建設,還把大量錢財轉移到海外去,太沒良心了。而猶太人創立的猶太教又屬於民族宗教,它很是傲嬌,只保佑猶太人,不向其他種族傳教。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了猶太人獨特的文化和習俗,導致猶太人一直把自己隔絕在歐洲民族之外,成為一個擁有獨立體系的孤獨異類。這些因素累加在一起,讓本土其他民族產生了警惕甚至敵意,歐洲諸國此起彼伏的反猶浪潮也就不足為奇了。曾經的十字軍戰士在東徵時就提出了"幹掉一個猶太人,以拯救你的靈魂"的口號。
到了近代一些反猶主義份子在舊恨的基礎上,進一步認為猶太人是「貪婪、陰險」的民族,「企圖控制世界」的集團,需對世界一切政治和經濟問題負責的「幕後黑手」,因此必須對猶太人進行更殘酷的懲罰。反猶主義自產生以來導致了無數災難性的後果,整個歐洲歷史充斥著針對猶太人的暴行,猶太人受到歧視、侮辱、壓迫和屠殺。反猶主義的最高潮公認是1933年至1945年之間的納粹種族大屠殺,造成約600萬猶太人死亡,是歐洲猶太人口的三分之二。
羅馬天主教歷史學家費蘭尼在他撰寫的《猶太人的痛苦》一書中,對過往持續不斷的反猶主義作出了一個既簡略又真實的總結。他說:"反猶主義是人類歷史上最長和最深遠的仇恨。其它仇恨的嚴重程度或許在某一歷史時刻超越了它,但這些仇恨到頭來已不復存在,或正逐漸掉進歷史的垃圾箱。有甚麼仇恨能持續23個世紀?為什麼經過600萬人的種族滅絕行動後,這種仇恨仍然存在,並且有繼續發展下去的潛質?這種歷史現象實在令人大惑不解。這種綿延不斷的仇恨和壓迫是怎樣來的?有誰應當為此負上責任?"
《這個歷史挺靠譜》千萬別再禁了!
失眠嚴重?溼氣大?小肚上貼個它,睡得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