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不了解于謙老師的人來說,拍電影可是「跨界」表演了,然而專業捧哏20年的于謙老師卻是位深藏不露之人,在電影《老師·好》中一鳴驚人,不僅是主演還是監製,更是憑藉「霸道」老師苗宛秋一角,獲得了第11屆澳門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和首屆「光影中國」電影榮譽盛典「2019年度榮譽推介男演員」獎。
褪去名人的光環和十幾位明星的客串陪跑,于謙老師主演的《老師·好》依然在諸多細節之處打動人心,雖然風格懷舊,但電影的靈魂卻是真實的。
影片《老師·好》的故事背景設定在1985年,為了還原觀眾心目中那段時期的風潮,電影將畫面調色為暖黃復古色系,在服裝、化妝、道具及制景等方面也將80年代的諸多元素融匯其中:典型的教師行頭、二八大槓自行車、卡帶錄音機和霹靂舞、綠色軍用包、「獎」字牌搪瓷杯、小零食「無花果」,極鮮明的懷舊風格,而為了更好凸顯這些時代元素,也為了對應影片中的「高考」,電影選擇夏季作為故事的展開時間。
而《老師·好》的真正拍攝時間不是夏季,而是入冬的12月份,當時的氣溫零下好幾度,細心的觀眾會發現,主角以外的群眾演員穿著的衣服會相對厚實些,為了拍攝效果主演于謙老師卻依然「清涼一夏」,但是在冬季拍戲,說話會經常出現「吐白氣」的現象,於是于謙老師整整吃了一盒冰棍來調節身體內外溫度,所以觀眾並沒有看到與夏季不符的違和感,於老師的這一舉動,讓電影的靈魂多了一份真實。
但是影片《老師·好》的靈魂,不僅僅是體現在還原美好回憶,還在於還原了師生關係的真實性,也就是說電影的靈魂是「真實」。
一言不合就「懟」自行車
導演張欒說:
「拍攝此片的初衷,就是看到如今很多失敗的師生關係,重溫懷舊那個年代的老師形象。」
電影《老師·好》中,連接老師和學生之間紐帶關係的物件就是老式的新款自行車,只要苗老師一聲吼,這自行車不是「丟盔棄甲」就是掛在燈杆上,學生認為這是給老師「警告」的最好方式,於是一言不合就「懟」自行車,以此刷個存在感。
這樣的故事設計不是憑空想像,而是抓住了當時學生的「報復」心理,每段老師和學生鬥智鬥勇的故事中都不乏類似「自行車」的案例,然而時隔多年回想起來,都覺得因為某些紐帶的聯繫的師生關係,不但沒有造成隔閡,反而是種美好的回憶。
電影將那個年代的師生關係惟妙惟肖地展現在熒幕上,真實再現了比智謀、鬥勇氣的青蔥歲月,被喚醒的記憶清晰而深刻。
好成績是優秀的代名詞
真實的東西最能打動人,一直以來,成績好的學生就是優秀和品學兼優的代名詞,不論任何時期,老師對好成績的學生適合格外的「偏愛」,電影中不論選班長還是報告,苗老師對第一名的安靜總是給予更多的關注和認同,究其背後的真正原因,其實是為學生樹立榜樣。
畢竟對於當時的大多數人來說用功讀書取得優異的好成績,是通往高品質美好生活的最好通道,這個真實的時代烙印強而有力地打在電影的畫面上,人物的語言上,甚至是苗老師一直以來誨人不倦的行為上,他希望每個學生都能獲得好成績,其實不僅是當時,任何時代的老師們共同的心願都是如此。
行走的集體榮譽感
藝術節的獎狀和苗老師手裡的「大字牌」搪瓷杯以及影片中的健美操,無一不是榮譽的象徵,尤其是苗老師手拿搪瓷杯時對榮譽的解讀,和記憶中的太像了,堪稱神似。
于謙老師在談及這輩子最感謝的導師中,提到了一位小學班主任,所以在拍攝中,于謙老師會在那位老師的身上尋找可以支撐「苗宛秋」原型的特點。在論及集體榮譽感時,于謙老師字裡行間無不充滿對榮譽的敬意,不論上下課還是回家,都會帶著「獎」字樣的搪瓷杯,如同行走的集體榮譽感,時代的真實性再次被還原了。
深藏在骨子裡善良
于謙老師說:
「但願《老師·好》這部電影能讓「尊師重道」這個中國人的傳統美德重新回到某些人的潛意識當中!」
電影《老師·好》有一幕特別感人,至今都記憶猶新,就是苗老師發現安靜給家鄉的同學補課,後遣散他們,卻在自家免費的給學生們補課,甚至還搶了隔壁喬杉的「生意」,其實在當時,這樣的老師並不是個別的少數。
在早前一段時間,聽父輩說起當時的教學經歷,就有過相似的案例:學生成績不理想,請家父補課,分文未收,家長盛上一碗荷包蛋聊表心意,家父羞愧難當,而「尊師重道」的意識已然種下,恭敬有加。
在老師的心裡,希望盡全力給學生「傳道受業解惑」,不求回報,這是深藏在骨子裡的善良,不論是給學生「補課」還是陪學生去醫院,都是真實的再現了老師真誠善良的一面,感人至深,催人淚下。
整體來說,于謙主演的《老師好》,雖然風格懷舊,但電影的靈魂卻是真實。
【今日一敘】關於電影《老師·好》你有什麼想說的嗎?歡迎留言交流,子琪等你喲。
請關注「子琪曰電影」,每天一部電影,和您佳片有約哦。我是子琪,願我們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上一期內容精彩回顧:于謙老師男一號,十幾位明星「跑龍套」,其實他是老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