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在京揭曉的第17屆全國音樂作品評獎(合唱、室內樂)中,楊鴻年教授作曲的無詞歌《引子與託卡塔》榮獲合唱作品一等獎,是本屆評獎活動(合唱、室內樂)唯一獲得一等獎的作品。
據悉,由文化部主辦的全國音樂作品評獎是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音樂創作領域的政府獎項。包括合唱與室內樂、交響樂、民族器樂3個類別。據文化部藝術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注重獲獎作品的含金量是本屆評獎活動的一大特點,獲獎作品要能夠代表當前音樂創作的最高水平。本屆評獎甚為嚴格,室內樂作品一等獎空缺,楊鴻年教授成為唯一的一等獎獲得者,得到了評委和業界的高度讚揚。
《引子與託卡塔》選自合唱套曲《古越情懷》,2010年,楊鴻年教授受某團體參加國際比賽委約而作。為了更好的進行創作,楊教授奔赴浙江進行考察、採風,古老的江浙文化深深地感染了他,「古越情懷」題材非常適合當地特點,《孔雀東南飛》、《梁山伯與祝英臺》、《祥林嫂》、《秋瑾》等越劇中的音樂元素,加之楊教授生長於江南水鄉,諳熟故土的鄉音鄉韻,成就了這部經典之作。作品共4段:第1段「引子——在湖畔」、第2段「託卡塔——嬉戲」、第3段「悲情」、第4段「仙境」。作品採用無詞歌的形式,用不同元音和各種唱法的變化描繪著煙波蕩漾、如水墨畫意境般的江南生活美景。這首以情動人,音樂形象鮮明,民族元素與現代技法相融合的作品,曾由少年合唱團在俄羅斯、匈牙利參加的國際合唱比賽中,均獲得國際知名作曲家與指揮家的高度評價;2012年6月,中央音樂學院青年合唱團在耶魯大學演出該作品帶鋼琴伴奏的新版本(由我院附中王天陽老師編配並擔任伴奏),受到了廣泛的歡迎。該作品以其可唱性、民族性、技法的多元性等特點,成為本屆評獎以堅持作品的專業性、技巧性與旋律性、傳唱性並重,倡導通俗易懂、雅俗共賞亮點作品。
採訪中,楊教授對當今音樂創作的一些傾向和現象談了許多很有見地的觀點,不主張空洞的追新求異的創作心理。他在鼓勵創新的同時,認為音樂是心靈的語言,創新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表現人類情感,技法是把心裡的音樂襯託得更好,並始終堅持技法是要為內容服務的。在對學院為師生們提供寬鬆學術氛圍表示感謝的同時,希望通過各種作品比賽進一步喚起學界對聲樂作品創作的重視,繁榮聲樂作品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