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次「廢除漢字」,表面上是漢字和英語的對抗,實際上是中華文明在世界洪流中,浴火重生的標誌。
歷史證明:漢字的先進不能只靠嘴上說說,而是需要我們每一個人拼命爭取的。
第一次大危機:民族存亡下的漢字拉丁化漢字拉丁化是漢字自創造以來,所遭遇的最危險、最可怕的一次大危機。
漢字拉丁化一旦成功,你現在看到的文章,可能是用這樣的語言寫的:
01.山河飄搖中的反思
起因:鴉片戰爭以來,山河破碎,風雨飄搖,國家屢遭列強入侵,民族自信心嚴重受挫,於是「救亡圖存」的人中,有人開始反思落後的原因。
他們有些人認為因為傳統文化導致的落後。於是開始全盤否定傳統文化。覺得只要是傳統的,就是愚蠢的,且不能和西方文化相提並論的。
這其中,就包括了漢字。
「廢除漢字」,幾乎成了當時的共識!
讓我們來聽聽當時的聲音吧:
譚嗣同:盡改漢字為拼音文字。
陳獨秀:強烈地主張廢除漢字,中國文字,既難載新事新理,且為腐毒思想之巢窟,廢之誠不足惜。
而時任北大教授的錢玄同,也曾這樣說道:「欲使中國不亡,欲使中國民族為二十世紀文明之民族,必須廢孔學、滅道教為根本之解決。而廢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之漢文,尤為根本解決之根本。」
蔡元培:漢字既然不能不改革,盡可直接的改用拉丁字母了。
魯迅先生,也曾這樣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甚至這樣評價方塊漢字:「當沒有知道拼音字之前,就不會想到象形字的難;當沒有看見拉丁化的新文字之前,就很難明確的斷定以前的注音字母和羅馬字拼法,也還是麻煩的,不合實用,也沒有前途的文字。」
而廢除漢字,自然要有新的文字來替代,用什麼呢?
拉丁字母——這也是西方大部分國家所使用的。
1920年代,「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趙元任提出國語羅馬字化,並於1930年寫出著名的《施氏食獅史》,來論證「羅馬拼音」的可行性。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趙元任是想讓大眾知道,只有在類似《施氏食獅史》這種文章中,漢字才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在大多數生活中使用羅馬字,是完全可以的。
02.拉丁化新文字的誕生
而真正的開始,是源自瞿秋白。
1930年代,瞿秋白提出拉丁化新文字,並在郭質生的協助下擬訂了第一個中文拉丁化方案,並於9月29日在海參崴召開的「中國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會」上正式通過。
1932年12月,瞿秋白整理出10萬多字《新中國文草案》,簡稱新中國文版。
1934年8月,國內第一個中國文拉丁化研究團體——「中文拉丁化研究會」誕生。
1935年12月,「中國新文字研究會」在上海成立,該研究會組織蔡元培、魯迅、郭沫若、茅盾等688人提出《我們對於推行新文字的意見》,指出:
「中國已經到了生死關頭,我們必須教育大眾,組織起來解決困難。但這教育大眾的工作,開始就遇著一個絕大難關。這個難關就是方塊漢字,方塊漢字難認、難識、難學……中國大眾所需要的新文字是拼音的新文字。……」
截止1955年,海內外組建的中國拉丁化新文字各類團體已達300多個。
03.第一次推廣高潮
國內的拉丁化新文字推廣的高潮,發生在全面抗日戰爭後。
1936年7月,「上海新文字研究會」正式組建,該會擁有40多個團體會員,規模大,受眾廣。
1938年2月,「上海國際救濟會難民教育股」劃定10個收容所,試驗拉丁化新文字的學習。
1938年4月至1939年2月,「難民教育股」主任陳鶴琴先後出版過新文字與漢字對照的連環畫《yo fei》(《嶽飛》)、《xua mulan》(《花木蘭》)、《zhung-shsan siansheng》(《中山先生》)、《wu xyn》)《武訓》)、《wen tiansiang》(《文天祥》)、《zheng chenggung》(《鄭成功》)等15種新文字通俗讀物。
1938年,認為新文字的產生是「中國語文進步的結果」的漢語言學家陳望道,編制了《拉丁化漢字拼音表》。
1940年8月,因環境影響,上海新文字研究會宣布解散,轉入地下,至此,第一次拉丁化文字的推廣高潮結束。
04.第二次推廣高潮
第二次推廣高潮,是在陝甘寧邊區政府發生的。
1936年7月,志丹縣夜校開始以新文字為學習內容的掃盲實驗,同年10月,辦起了掃盲師範。
1937年3月,掃盲師範更名為魯迅師範學校,學生範圍進一步擴大,包括基層幹部及家屬。
1938年1月,「陝甘寧邊區新文字促進會」成立。發表了新文字宣傳刊物《抗戰到底》。
1940年1月,成立「新文字運動」委員會,開始將學習拉丁化新文字運動納入到與新文化運動相銜接的國家和民族文化建設的體系和格局中。
1940年11月,陝甘寧邊區政府頒發布告:規定從1941年1月1日起,新文字和漢字具有同等法律地位。
1941年1月,陝甘寧邊區銀行印製的鈔票,一面漢字,另一面新文字。
自此,陝甘寧邊區走進了新文字和漢字共存的「雙文字」時代。拉丁化新文字的推廣,迎來真正的高潮。
但這次推廣,只持續了三年,於1942年結束,對於這次結束的,相關文獻不多,但我們或許能從一段話中找出些痕跡。在「陝甘寧邊區新文字協會」發布的《成立緣起》曾這樣說道:
我們並不企圖目前即刻用新文字代替漢字,也不停止進一步 對於新文字的改造。我們擁護文字革命,也不妄想一舉完 成。漢字雖則不很合時宜,必須採取拼音文字,但漢字有悠久的歷史,不是輕易可以廢去,而必須使其逐漸演變,才能完成文字改革。目前我們所要做到的便是利用新文字來教育文盲,使他們最短時間可以用新文字學習政治與科學,也還 可以用新文字去學習漢字。
05.結語
在救亡圖存中誕生,在抗戰中達到推廣高潮後結束,拉丁化新文字見證了中華民族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
現在看來,漢字拉丁化有很多缺點,其中最為致命的一條:中國絕大多數地區的方言都能夠用漢字兼容。可一旦將漢字拉丁化,以彼時的師資力量和硬體設施,是絕對無法及時跟進同時將發音準確推廣的,在和各地方言結合後,勢必會讓漢字拉丁化轉向方言拉丁化,方言拉丁化會進一步演化成地方文化割據,進而阻礙國民經濟發展,這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
話雖如此,但這些缺點只有處在和平年代有大把研究時間的我們才能看到。
回頭想想,雖然大家都很後怕,但我們沒有經歷過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也不能因此去指責那些敢於找尋救國興邦方法的人。更何況在當時,比起複雜且多樣的繁體字,拉丁化新文字確實能夠最快的掃除文盲,同時讓勞苦大眾真正有知識,有文化。
「把新文字念會以後,要時常用新文字看書寫信。剛開始寫的時候誰也免不了有錯誤。但是不要害怕,要不斷地寫,不斷地用,一定慢慢地會熟練起來的。」
「Ba sin Wenz nianxui ixou, iao shchang yng sin Wenz kanshu siesin. Gang kaish siedi shxou, shui ie mianbuliao iou cowu. Dansh bu iao xaipa, iao buduandi sie, buduandi yng, iding manmandi xui shuliankilaidi」
選自葉籟士編《工人識字班用的拉丁化課本》
第二次大危機:資訊時代的尷尬境地01.文字的輸入和輸出
中國四大發明: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這其中和漢字直接相關的,就有造紙和印刷術。
這一次,我們只說印刷術。
在我國古代,印刷術有兩種: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
雕版印刷:顧名思義,就是將圖畫或者文字反刻在木頭上,然後刷上墨進行印刷。缺點——每一頁,就要雕刻對應的文字,效率低下。
活字印刷:每個字都單獨雕模,使用時可以重複排版。比起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的字模保管方便。
說來你也不信——活字印刷術並沒有得到廣泛應用。
原因如下:
漢字體系龐大,活字印刷意味著要從龐大的字模庫中找對應的字來排版,會耗去額外的人工,而排字也需要耗費人工,這也造成了活字印刷成本高的特點,導致一本書需要大量印刷才能收回成本。
可大量印刷的書籍,直接用雕版印刷不更好嗎?一次性弄好,免除了再排版的煩惱。
相比之下,西方使用的單詞就不同了,字庫只有二十多個字母,字庫便於尋找,比起漢字字模庫,確實方便。
爭端就此埋下伏筆。
不過在舊社會,漢字雕刻起來雖然複雜,但由於勞動人民的勤勞,漢字印刷倒也不是什麼繼續改進的「燃眉之急」。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近代,隨著機械打字機的出現,讓漢字和英語的輸入輸出差距,開始加大。
02.打字機的故事
1828年,美國的威廉·伯特製造了一部名為「排字機」的機器,世界上第一部具有實用價值的打字機。唯一的缺點是,當時的字母是按照ABCD排列的,打字時不方便。
1868年,克裡斯託夫·肖爾斯重新排定了字母在鍵盤上的排列,它是根據英文字母的使用優先級來排列的,這就是沿用到現在的QWER打字機。
中文打字機,來的比想像的還要晚,還要麻煩。
1915年,中國山東留美學生祁暄,發明了中文打字機。並於同年9月29日獲得專利。
聽起來很振奮人心,其實不然,這個打字機結構複雜,體積龐大,而且需要一個字一個字輸入。也就是說,打字員要記住字盤中上千個漢字的位置,才能使用這臺打字機。
何時才能擁有一臺和英文打字機一樣小巧的打字機呢?成了華人的共同問題。
1947年,明快打字機誕生了。他的發明者大家很熟悉——林語堂。
明快打字機將漢字以滾筒的形式儲存,一個大滾輪上有6個中滾輪,每個中滾輪上有6個小滾輪,包含了8064個字符,包括標點符號等特殊符號。打字方法也是類似漢語字典中的偏旁部首檢字,只需要記住一定的字形規律,不再要求記住每個字的位置,操作簡單。
可惜的是,由於造價高、無法量產等缺點,明快打字機還是沒能推向市場。而且這種滾筒式的打字機由於結構複雜,一旦出故障,基本上也等於報廢。
這一切,都是由於漢字龐大的字庫帶來的難題。
這種困難,一直到個人電腦的出現,也沒有解決。而與此同時,電腦的出現,也使得機械打字機沒有了存在的必要,英文輸入正式進入了資訊時代。
03.資訊時代中的漢字危機
1977年6月5日,AppleII(蘋果二代)電腦閃亮登場,比起1975年世界第一款家庭電腦MITS Altair 8800,蘋果二代可以說是傻瓜式操作,普通人也能夠操作自如。
於是,APPLE II開始進入美國的家庭,美國率先進入了「資訊時代」。
資訊時代剛一露出端倪,就馬上顯示出了拉丁字母的優勢,依託著機械打字機QWER鍵盤帶來優勢,26個字母可以排列組合成任何單詞,這極大的方便了英文的輸入與輸出。
就在美國已經用字母鍵盤熟練的進行信息輸入與輸出的時候,遠在東方的中國,危機正在醞釀。
這次危機,是印刷行業首先遇到的。
當時中國的出版業——尤其是報紙,還處在鉛字排版的時代。
當時印刷廠工人的工作:早晨熔鉛鑄字,白天對記者稿件進行排字,晚上交由負責出版的工人排版,緊接著由編輯進行校對,然後印刷。
這個步驟,你眼熟嗎?
對!就是畢昇活字印刷術的改進版——由於新聞的特殊性,導致雕版印刷根本不可能適用於報紙。
在這種背景下,同樣使用漢字的日本人,發明了漢字照排植字機——這個照排植字機,是通過光學技術,用字盤來代替鑄造鉛字,直接機械化排版印刷,省去了鑄造鉛字和鉛字排版的複雜工序。
它的出現解決了漢字在資訊時代輸入和輸出的問題,可即便如此,照排植字機的本質還是鉛字排版。
而且,它還有一個最大的弊端——不能進行及時的校對糾錯,一旦出錯,意味著要重新進行照相排版。
以此為背景,當時國內不少人把中國在計算機方面以及印刷的落後,直接歸咎於漢字。
一時間,「廢除漢字」、「漢字拼音化」的呼聲再次不絕於耳,甚至有人直接說:如果不放棄漢字,中國將無法進入資訊時代。
怎麼辦?
就在這時候,一位阻止漢字拼音化的英雄,出現了。
03.他叫王永民
在成為英雄前,王永民已經34歲了。
1978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的王永民回到了老家河南南陽,在南陽地區科委當一名普普通通的辦事員。
那一年,他在單位接觸到了來自日本的漢字照排植字機——前文當時提到過這種機器的弊端:無法及時糾錯。
為此,川光儀器廠花了9萬元做出了一個「幻燈片」似的鍵盤,來解決這個問題。
可王永民越看這個鍵盤越不順眼,他問川光儀器廠的總工:「誰能記住24個幻燈片每個膠片上究竟放的是哪273個字,你的姓又在24個幻燈片中的哪個膠片上?」
總工被激怒了:「王永民給我當徒弟,還得再學三年!」「王永民是川光廠不受歡迎的人。」
經此羞辱的王永民,下了決心:「我就要比一比,到底是你,還是我王永民講科學,我一定要發明一個鍵盤取代你的東西。」
拿著南陽科委撥來的3000元,王永民開始了試驗。
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如何輸入,也就是鍵盤問題。為此,他跑到上海、蘇州、杭州的科委情報所翻閱國內外相關資料。
但讓他失望的是,相關資料幾乎為零。能看到的,只有「電腦大王」王安基於三角碼方法的99鍵編碼。
王永民對此並不滿意。
「王安的方案我不贊成,拼音的方法,音讀不準以及不認識的漢字怎麼辦?」
1980年,王永民找到了《英華大辭典》的主編鄭易裡先生,開始研究字根。
鄭易裡漢字編碼是94個鍵,王永民僱了十幾個小姑娘,把《現代漢語詞典》中的11000個漢字全部抄到11000張卡片上,然後根據字根圖編碼。編完卡片一檢查,有800對重碼,而且,該方案還要分上下檔鍵,等於188鍵。
找來找去,沒找到合適的。王永民決定自己做。這一做,就是四年。
四年裡,從188鍵,到138鍵,再到90鍵、75鍵、62鍵、36鍵,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36鍵已經是前無古人的壯舉了。
可王永民還是不滿足。
直到1983年8月,王永民把終於字根完美的嵌入到了25個鍵裡,與英文QWER鍵盤完美契合。
只需背誦字根表,就可以將漢字輸入,而且每個字最多只需要四次按鍵,就能夠完成輸入。
而且在熟悉了字根後,完全可以實現盲打——因為這種輸入法的重碼率極低,在敲擊四次鍵盤後,幾乎不會出現重複的字。
這就是王碼五筆輸入法!王永民讓漢字從第二次危機中走了出來。
04.嘆英雄
一切並沒有因此變得好了起來,王碼五筆輸入法的推廣是個大問題,於是,王永民當住在北京府右街一處地下室裡,每天推著自行車,開始在各個機關部門進進出出。
由於由於勞累過度和營養不良(天天啃饅頭加涼水),王永民肝病復發,最嚴重時,不忍8年的心血眼付諸東流的他。在貧病交加中寫下了6000字的遺囑……
但隨著電腦的迅速發展,王碼五筆輸入法真正迎來了春天。
從此,全民學五筆的時代來臨,王碼五筆輸入法讓漢字尷尬的處境得到了緩解。
可王永民倒下了。
沒有被成千上萬漢字打倒的他,倒在了「盜版」二字上。
當時許多電腦生產商在生產過程中都預裝了王碼五筆輸入法,但就是不願向王永民的王碼公司支付專利款。為此,王永民打了5年官司,最終還是敗訴。
生產商組成的「倒王永民俱樂部」甚至倒打一耙,起訴王永民「名譽侵權。」
他們厚顏無恥的宣稱:「五筆字型技術中的字根出自於漢字的『橫』、『直』、『撇』、『點』、『折』等,這些『橫』、『直』、『撇』、『點』、『折』,都是幾千年祖先流傳下來的,是公眾所知道的。所以五筆字型技術也應是公知技術,不應受到專利法的保護。」
1997年曾流傳著「諷刺般」的一句話 :「陽光、空氣和王碼,是中國三大免費使用的東西」。
對此,王永民也只能說:
「我最大的貢獻不過是參與了漢字渡過世紀難關的科研項目,並發明了五筆,使我們的漢字沒有走入死胡同。」
王碼五筆輸入法使得中國迎頭趕上了資訊時代,危機就此度過。
結語:文字的出現,打破了「結繩記事」的局限,文明得以完整傳承。而漢字,對於中華文明的傳承,更是功不可沒。
從甲骨文,到鐘鼎文、大篆……直到繁體字、簡體字。
從刻在骨頭上、到刻在金屬上、竹簡上、紙上。
漢字一直隨著文明的進步而進步,也隨著世界風雲的變幻而浮沉。
在我看來:漢字依然有如下三個優勢:
1.「單字」信息量大。
2.象形字文字結構穩定,利於傳承。
3.也是未來最重要的一點:對於新事物,漢字的接受能力更強,不需要重新創造新字(化學元素周期表例外)。
文明是進步的,文字也是進步的。或許同樣有人能夠舉出很多例子,說英語比漢字優越。其實我們的前輩們甚至都不止一次的直面過漢字缺點帶來的苦惱。
但你要知道,文明依託於文字。又有哪個文明,敢說能夠碾壓中華文明呢?我們的「文化自信」,不正是如此嗎?
而又有誰,能夠真正理性、拋去感情色彩的評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