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原本可能以為,到這個時候美國總統選舉形勢應該已經有一些眉目出現,但是...我們不知道。因為現在還沒有清點出足夠多選票以判斷究竟是唐納·川普(Donald Trump)還是喬·拜登(Joe Biden)會宣告勝利。事實上,由於目前美國仍處在疫情之中,大量郵寄選票清點需要花費時間,甚至可能長達數日。
新冠肺炎加拿大疫情實時數據
截止時間:2020年11月5日 14:30
截止發稿時,目前美國大選拜登暫領先 川普向4州提法律訴訟
川普團隊提訴要求喬治亞州與密西根州政府停止計票的訴訟,已先後被當地法院駁回,該兩州的點票工作會繼續進行。至於在賓夕凡尼亞州,川普團隊提訴,要求賓州暫停計票工作,指計票過程遭民主黨人隱匿。此提訴獲受理,法庭判決可讓川普團隊觀察員較近距離對費城郵寄選票進行點票監督。川普團隊提訴要求密西根州政府停止計票,指當地沒有觀察不在籍投票(absentee ballot)開票過程適當管道。不過,該提訴已遭法院駁回。法官Cynthia Stephens今天(5日)作出對提訴不受理的裁決,稱會在明天提出書面裁決聲明。美國大選的結果仍然膠著,許多州仍在計票,未有選舉最終結果。拜登與川普目前累計選舉人票都未達當選的270張門檻,但拜登居於領先地位,誰贏誰輸將取決於亞裡桑那州、喬治亞州、北卡羅來納州、內華達州和賓州的結果。川普宣稱準備好訴諸聯邦最高法院來排解計票紛爭後,其競選團隊已正式要求威斯康辛州重新計票,亦向密西根州和賓州提出訴訟,團隊並於喬治亞州提訴,最新發展是會向內華達州作出法律訴訟。Fox News報導,美國國家情報前代理總監 Richard Grenell 預定5日上午提出指控,稱內華達州選舉有弊端,會代表川普陣營提訴,要求計算每張有效票。指控是關於內華達州至少有一萬人在該州投票,指這些人並不是住在內華達州。川普團隊提訴,要求Chatham County選舉委員會將大選日晚上7時過後才寄達的選票分開鎖好,確保這些選票不納入計算範圍。川普團隊提訴要求密州州政府停止計票,指當地沒有觀察不在籍投票(absentee ballot)開票過程適當管道。不過,該提訴已遭法院駁回。法官Cynthia Stephens今天(5日)作出訴訟駁回裁決,稱會在明天提出書面裁決。川普團隊提訴,挑戰當地將郵寄投票收件日期延長的決定。若勝訴,有可能取消11月3日大選日當天之後才寄達的選票。團隊將提訴要求賓州暫停計票工作,指計票過程遭民主黨人隱匿。點票結果顯示,拜登領先川普僅2萬多票,約佔佔投下的320萬張選票0.6%。由於威斯康辛州的州法明文規定,選舉票數差距佔總投票數比例小於1%時可以要求重新驗票,川普陣營立即提出重新驗票要求。美國兩極分裂 加拿大可能出現類似情況嗎?
看到目前分裂的美國,很多人擔心是不是加拿大也會發生類似的情況。有專家分析加拿大的政治體制和社會運作型態不同,不致於發生像美國那種兩極化分歧的現象。加拿大廣播公司(CBC)報導,美國社會評論家劉易斯(Sinclair Lewis)1935年的小說《這裡不會發生》(It Can't Happen Here) 描述美國落入納粹式獨裁統治的過程。一些現代批評家認為,劉易斯的書預言了目前美國民主的崩潰。政治上的動蕩直接衝擊經濟。多倫多大學的政治學家克裡科克倫(Christopher Cochrane)曾出版《左與右:政治思想的小世界》一書,他說,就算現在的美國離劉易斯所描繪的反烏託邦還差得遠,但在兩種對立的意識形態之間如此嚴重地分裂,會讓國家運行不佳。他說,選後將會有一場關於經濟的辯論,討論什麼是發展經濟的最佳方式。「經濟不再是如過去般有共識。現在,它似乎變得政治化。」眼見美國出現的政治、經濟和法律的混亂,加拿大人擔心:同樣情況會在這裡發生嗎?
達爾豪斯大學(Dalhousie University)管理學院教授羅伊(Jeffrey Roy)曾就政治兩極化問題向政府提出研究建議,他說,加拿大的政治雖然也有兩極分化的傾向,但是卻未產生如美國般嚴重的分歧。羅伊說,當諸如明星人物奧利爾(Kevin O'Leary)等人企圖在加拿大政治上採用川普風格、傳遞民粹主義信息時,情況不太理想。此外,宗教對加拿大的政治影響力不是特別大;而且加拿大選舉有限制捐款,不會讓某些人群或組織操控選舉,這都和美國不一樣。科克倫說:「從制度上看,美國制度幾乎是為了產生兩極分化而建立的。它的選舉局有黨派控制,它還有黨派附屬的最高法院法官。所以兩黨制變得更制度化,深深影響社會。」相比之下,加拿大選舉局由首席選舉官和選舉委員會控制,選舉委員會傳統上都是無黨派人士為主。加拿大的多黨制議會體系在三級政府中體現,加上沒有黨派隸屬的審計長和議會預算辦公室,這些機構不對政黨負責,而對整個議會負責。目前為止,加拿大是幸運的,但科克倫認為,我們所有人都必須時刻保持警惕和理智,以避免出現類似美國的頑強政治態度。美國大選:歷史上五次爭議激烈、影響深遠的總統選舉
歷史不會簡單重演,但有可能跟現實相呼應。諸多跡象顯示,2020年川普和拜登之間的選戰將是一場火藥味十足的角力,其爭議和影響可能超過2016年;那次大選川普全靠選舉人團選票勝出。美國歷史上曾經有過幾次觸發時局動蕩、影響深遠的總統選舉。1824 - 安德魯·傑克遜(Andrew Jackson)和約翰·昆西·亞當斯(John Quincy Adams)1824年大選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由眾議院投票最終決定總統人選的選舉。當時參加總統角逐的有4名候選人,都來自同一個政黨 — 民主共和黨(Democratic-Republican):安德魯·傑克遜、約翰·昆西·亞當斯、威廉·克勞福德和亨利·克雷。選票點算結果是傑克遜勝出,贏得選民和選舉人團多數票。但是,他獲得的選舉人票數比當選總統所必需的票數少了32張。根據憲法規定,在這種情況下由眾議院投票決定,而且眾議院只能在得票最多的三名候選人中投票。因此克雷出局。克雷當時是眾議院議長。眾議院投票,最後選舉亞當斯出任總統。實際上,傑克遜獲得的選舉人團票數比亞當斯多,99票對84票。傑克遜是戰爭英雄,代表西部挑戰當時一直被東部精英把持的白宮,被視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代表「民粹」主義的候選人;亞當斯的父親是美國第二任總統;克雷屬於代表當時美國社會精英階層的「輝格派」。克雷及其陣營與更傾向於普羅大眾的傑克遜對立。最後,眾議院投票確定亞當斯當選總統。亞當斯組閣時任命克雷擔任國務卿,傑克遜當即怒斥黑幕操作,「腐敗交易」。傑克遜力主在美國政治精英圈「反腐」,他的敗選引發了要求廢除選舉人團制度的呼聲。當時一個重要時代背景是美國大多數州在陸續取消必須擁有一定產業才有資格投票的規定;這個規定被認為是腐蝕民主共和黨的「舊世界特權的遺毒」。傑克遜1828年再次參選獲勝,入主白宮。他是川普總統最崇拜的前任之一,還設法確保傑克遜肖像保留在20美元面值紙鈔上。不過,諷刺的是川普本人2016年靠選舉人團票數當選總統,再次引發廢除選舉人團制度的呼聲。1860 - 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和約翰·布雷金利奇(John Breckinridge)
那次大選是美國歷史上爭執最激烈、分歧最嚴重、衝擊最大的一次,一個主要原因是當時的社會背景:圍繞黑奴制的去留形成的美國南北撕裂加劇。選舉結果,林肯以獲得40%選民票當選,直接導致南加利福尼亞州宣布脫離聯邦;他宣誓就職前又有六個州先後宣布脫離聯邦。林肯是1854年成立的共和黨的旗手 ,這個新成立的黨反對新納入聯邦的西部疆域實行黑奴制。南方部分州對此恨之入骨,設法將林肯排除在候選人名單上。那次大選林肯只贏了北方各州。民主黨推舉出來跟林肯角力的是史蒂文·道格拉斯(Stephen Douglas)。他1858年曾經在國會選舉中擊敗林肯當選伊利諾斯州參議員。同時,南方各州的民主黨卻推舉了另一名候選人,布雷金利奇,來代表和保護南方的利益。那次大選中還有一位來自南方田納西州的憲法聯邦黨參議員約翰·貝爾(John Bell)。布雷金利奇和貝爾分走了部分本來可能會投給道格拉斯的選票,結果道格拉斯只贏了一個州,夾在南北方中間的密蘇裡。抵制廢奴的南方州認為林肯率領的共和黨上臺必將危及奴隸制,因此大選結束後南方掀起脫離聯邦的浪潮,南北戰爭的陰雲開始積聚。1876 - 塞繆爾·蒂爾頓(Samuel Tilden)和拉瑟福德·B·海斯(Rutherford B Hayes)1876年大選直接引發了一場憲法危機,以及終結南方重建計劃的「1877年妥協」。這次大選時,美國內戰已經結束,共和黨掌控了聯邦政府,開始在南方推行政治重建和北方模式的經濟發展,遭到強烈牴觸。到了1876年,重建努力陷入停滯,因為溫和派與激進派之間的矛盾加劇,而南方白人的抗拒日趨強烈。同時,共和黨政府從聯邦到地方各州都不斷爆出腐敗醜聞,最常見的是政客和商人之間的違法權錢交易。1873年美國經濟嚴重衰退,共和黨政府的民意支持率大跌,直接導致民主黨在1874年取得眾議院多數席位;這是內戰後第一次。在這個背景下,來自紐約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蒂爾頓1876年參選時輕鬆贏得多數選民票,在選舉人團投票中也領先對手。但是,當時民主、共和兩黨都聲稱本黨候選人在佛羅裡達、路易斯安那和南卡羅來納州勝出,因此共和黨拒絕接受那三個州的選舉人團選票,俄勒岡州選舉人團成員的人選也出現爭議。多種原因導致蒂爾頓最終以一票之差未能在選舉人團勝出。有爭議的大約是20來票。而當時選舉人團有四個州的代表缺席,眾議院正休會,因此國會不得已成立了一個兩黨共同參與的聯邦選舉委員會(FEC),成員包括眾議員、參議員和最高法院的法官。結果是海斯以185票對184票淘汰蒂爾頓,當選總統。這個結果被稱為「1877年妥協」。不少歷史學家認為,南方的政治領袖們私下跟海斯的支持者達成協議,推舉他任總統,作為交換,海斯同意將聯邦軍隊撤離南方,南部各州恢復「自治」。這筆政治交易一方面避免了第二次內戰爆發,另一方面宣告「南方重建」終結,,而獲得自由不久的黑人的境遇再度惡化。解放的黑奴曾經是共和黨在南方的鐵桿支持者,但種族隔離政策在南方大部分州捲土重來,白人至上主義得到法律保護,黑人選舉權利受到各種新規定的限制。1960 - 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和理察·尼克森(Richard Nixon)1960年,甘迺迪決定代表民主黨競選總統,跟尼克森一決高下。當時在選民眼中他並非總統最佳人選,他的得票率是49.9%,尼克森49.8%。尼克森勝出的州比甘迺迪多,但選舉人團票數比甘迺迪少。對甘迺迪勝選起了決定作用的是伊利諾斯和德克薩斯這兩個州。傳聞甘迺迪得到芝加哥民主黨的強大支持,而甘迺迪的百萬富翁父親據說用錢換來黑幫老大們對兒子競選的支持。德克薩斯則是因為甘迺迪的副總統候選人林登·詹森(Lyndon Johnson),據信這個競選搭檔對德州一些少數族裔聚居縣的投票率和點票結果有利於甘迺迪起了很大作用。面對這種情況,耳邊又有不少敦促他質疑選舉結果的聲音,尼克森最後決定接受現實,表面理由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尤其當時美國和前蘇聯關係緊張日益加劇,但分析人士認為他很清楚伊利諾斯州的選舉官員中也有涉嫌偏向共和黨的行為。代表共和黨的川普總統和代表民主黨的甘迺迪總統雖然分屬兩個政黨,但也有不少共同點:出身富裕家庭,家族財富為他們的競選起到關鍵作用;本人都緊跟科技潮流,對新媒體接受很快 — 甘迺迪競選時電視辯論還沒有人嘗試過,他和尼克森的電視辯論開了歷史先河,而川普則嫻熟運用社交媒體和電視「真人秀」。2000 - 喬治·W.布希(George W Bush)和艾爾·戈爾(Al Gore)2000年大選,因為佛羅裡達州點票出現爭議,結果懸而未決,官司一直打到最高法院,由大法官們定奪,被稱為選後大戰。當時,選舉人團投票結果是民主黨候選人戈爾267票,共和黨候選人布希246票。佛羅裡達有25張選舉人團選票,決定勝負的25票。兩人在佛羅裡達爭奪激烈,不相上下。這時,投票過程中的一些問題浮出水面,在點票階段成為爭議焦點。那是兩個不起眼的技術問題:「懸孔票」( hanging chad),即選票打孔不徹底,還有殘留孔屑,需要人工檢查核准;另一個問題是當地自己設計的選票,所謂「蝴蝶選票」(butterfly ballot) ,導致選民投票時產生困惑;蝴蝶式選票上,兩黨候選人名字排列在兩側,打孔的地方在中間。於是重新點票。當時布希的弟弟傑布·布希任佛州州長。2000年,喬治·W·布希(George W Bush)贏得了271張選舉人票,但是其實民主黨候選人阿爾·戈爾(Al Gore)在全民投票中的得票比他多50多萬(資料照片)。州政府11月26日宣布,布希以537票的微弱多數獲勝。戈爾陣營不服,要求在部分縣繼續重新點票,訴諸佛羅裡達州最高法院,法庭支持戈爾。但布希訴諸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聯邦大法官們12月12日投票,5比4推翻了佛羅裡達州法庭的裁決,叫停重新點票。這樣,布希拿到了佛羅裡達的選舉人團選票,以271對266的多數勝出。但是,他得到的選民票數比戈爾少50萬張。圍繞佛州選舉投票不規範現象的懷疑從未停息,但戈爾最後決定休戰。自那以後,廢除了打孔選票,以免重蹈舊轍,但2020 大選又帶出一個新的技術問題:「裸票」(naked ballot)。所謂「裸票」問題源自民主黨推動的郵寄投票。賓夕法尼亞的選舉官員已經宣布,如果直接把選票塞進復函信封郵寄,而不是按規定先把選票放進規定的專用小信封,然後再放進復函信封,那麼這張選票算作廢票。川普反對普及郵寄投票,認為那會給民主黨提供機會「竊取白宮」。但是,「裸票」會不會成為下一個「懸孔票」,就像歷史上幾次爭議最大的選舉一樣,還有待時間驗證。1. 【最新】龔曉華涉嫌詐騙案開審,法院禁止其離開安省
版權聲明:若該文章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
電郵:canadanewstoday01@gmail.com
小編微信ID:CanadaTodayMedia
微信號:今日加拿大
英文ID:CanadaNewsToday
(長按上面二維碼可加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