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有蛋炒飯,紅燒牛肉麵,回鍋肉蓋飯,你選擇吃什麼?今天電影院有《復仇者聯盟》,《可可西裡》,你選擇看什麼?
這都不是事,閉著眼睛選一個,最多只是後悔所做的選擇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好,後果並不嚴重第二天還能重來。
美國政府要求字節跳動必須在三個月之後做出決定,要不將tiktok出售給美國公司,要不就退出美國市場。
這個決定背後牽扯巨額利益和長期發展,假設你是張一鳴,你該如何做決定?
網上有無數人為此分析給出方案,但不是本人很難感受到那份壓力和責任。
對於普通人,你可以說我們永遠也成為不了張一鳴那樣,不會遇到這麼重大的問題決策,那麼下面這些類型問題我們很大概率會碰到,同樣如果決策錯誤,我們將遭受損失或痛苦。
畢業了,現在有兩份工作,一份是國企,工資低,但是工作穩定,第二份是民企,工資高,但是不穩定,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倒閉。
你選擇哪個?
兩個女孩,一個漂亮但是脾氣差,另一個普通但是賢惠。
你選擇哪個?
選擇國企,也許你錯過的是起步的阿里巴巴,選擇漂亮的那個,也許有一天你會被折磨的死去活來。
所以不管是位高權重的重要人物還是天天面對柴米油鹽的普通老百姓,擁有一套良好的決策系統都是必須的。
1.承認自己的無知,多維度的思考論證
從單一角度來思考問題往往會有局限,最後做出的決定也往往片面而不長遠。
大的決定比如是否修建三峽大壩這樣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項目,國家會集合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長期的論證討論,綜合利弊,最終得出結果。
對我們普通人面臨的一些問題,同樣也需要多角度來思考。決定很容易做出,但是決定的後果就需要有人來長期承擔,而且這個過程很多時候是不可逆的,之後可能很難彌補。
我們就拿兩個女孩的選擇舉例,選A還是選B?
如果僅僅考慮單一維度比如外表,也許你會馬上得出選漂亮的那個,大部分還是喜歡外表好的,這沒問題。
但是如果這樣來做出選擇,很大概率你會後悔,因為你沒有一個正確的思考過程,忽略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
也許之後你會發現她除了外表好其他一無是處,跟她相處會很累,處處需要包容照顧她。
這時候其實你應該拿出筆和紙,畫一個表格,橫向是兩個選擇,縱向能想到的所有維度,比如外表,性格,認知匹配等等,每個維度設置不同的權重,比如下面這樣。
理性客觀的做對比,最後得出結論是選A還是選B,而且權重也可以隨意調節,比如你特別看重外表,那麼你可以給它多些分數比重。
有時自己一個人思考還不夠,還需要諮詢其他人的意見,特別是那些領域專家或者資深人士。他們的意見會更加客觀有價值,也更貼近現實情況。
你還可以給不同層次的人設定不同的權重,比如那些你認為信任度權威性更高的人應該具有更高的權重比分,而有些人只是聽聽作為參考就行了。
2.雙我思維
對於那些比較困難拿不定主意的事情,在腦海中設定兩個小人,一個做正方或選擇A,另外一個則反方或者選擇B,讓他們來辯論PK,別小看這種思維方式,它可以培養人的批判性思維。
很多名人他們都採用這種方式來思考,這也是他們獲得成功很重要的工具之一。
比如富蘭克林的「道德代數法」就是雙我思維的一種應用。他就是在自己的腦海中設置兩個小人,然後把他們的意見在紙上寫出。完成這一步相當於是把所有意見可視化,直觀的呈現出來。然後客觀的為每一項意見打分,最後將這些分數綜合匯總,比較出最後那個小人的得分最高,就採納這方的決定。
再複雜難以解決的問題經過這個流程都會變得清晰明確,得出的決定也是更加公正客觀。
而查理芒格則用的是「雙軌分析法」,也是把自己拆分成兩個人:「理性的我」和「潛意識的我」,他先問「理性的我」:「哪些因素真正控制了涉及的利益」,再問「潛意識的我」:「哪些潛意識會使大腦自動形成雖然有用,但往往失靈的結論?」。
這個方法看起來有點難以理解,我們知道我們每個人的大腦中都有兩套系統,快系統和慢系統,快系統來自於原始人類積累下來的經驗,對於一些突發情況潛意識直接做出反應,為逃生贏得時間。而慢系統則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客觀評判出結果和決定。
「潛意識的我」就是快系統,而「理性的我」則是慢系統。
對於一個問題需要做出決定,我們的快系統首先會做出判斷和認知。但是這時候我們最好不要直接基於這個做出決定,讓那個「理性的我」出來,認知分析。
比如路上遇到一個陌生人突然對你破口大罵,你會怎樣應對?
我們第一反應是這個人在無理取鬧,缺乏教養。這就是「潛意識的我」作出來的認知,如果我們基於這個認知做出決定也許是教育他,跟他理論。
而如果經過」理性的我「做出分析就會推測:1.也許他認錯人了,但是這個人很衝動 2. 他可能是個精神病患者 3. 你無意中侵犯了他的利益,他控制不住情緒。
所以你首先要搞清楚是哪種情況,然後再做出回應,這樣就不會直接基於表象來做出決定。
3.復盤決策過程
對於決策者面臨的一個挑戰並不是做出決策這個動作,而是事後對決策過程的評估。
我們並不能單純的基於結果來判斷決策的正確與否,因為這中間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比如時機,運氣,風險以及其他人的不理性等。
拿股票舉例,並不能單純的用買完之後股票的漲跌來判斷當時買這個動作的正確與否。
假設我們買一支股票之前,經過了詳盡的分析,你認為未來漲的概率是73%,跌的概率是27%。最後你決定買它,買完之後發現股票卻開始下跌。
但是這並不能說你買錯了,因為股票的漲跌跟很多因素有關,比如國家政策,國際局勢,參與者的心理,經營者的風險等等,這些因素我們並不可控,所以最後的結果無論是那73%還是27%都是正常的。
我們事後要做的是,在這個決策過程中有什麼因素我們沒有考慮到的,哪怕買的股票漲了,也許只是運氣,跟之前分析的因素毫無關係。
復盤的目的就是為了區別地評估決策水平和運氣。
4.迭代決策
做完復盤,我們就需要用以往的經驗和客觀事實來迭代我們的決策系統,讓下一次的決策更優秀。
很多高手面對一個全新的環境或問題,一開始做出的決定也跟我們一樣,並沒有太高明的地方,但是隨著事情的推進,他們會根據現實情況逐步改進升級他們的決策系統,以後的決策越來越理性高效。
比如有一個袋子,裡面有紅球有白球,我們先做一個紅白球的比例假設,然後根據每次取出球的顏色來不斷的調整比例數值,取得越多這個比例就越接近真實情況。
這種用逆向反推概率的方法稱之為貝葉斯定理,根據貝葉斯定理,我們面對一個未知的情況,不斷出現的信息都會影響我們原先的概率假設,我們必須依據這些信息來調整我們的決策。
決策系統的打造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對於孩子我們要鼓勵他們多自己做決策,不要害怕他們出錯或失敗,因為如果沒有大量的實踐和練習,他們是沒辦法一下子擁有良好的決策能力,就比如讓他們看大量的視頻教學錄像不實際跳入水中練習,而希望他們能一下子學會遊泳是痴心妄想。
有了案例的積累,我們還需要復盤和總結,讓每一次決策都是建立在之前案例經驗的基礎之上,運用一個更加長期宏觀的貝葉斯定理。
最終打造出一套高效優秀的適合我們自己的決策系統,這能讓我們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