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31/mutualhunter/author:Maize_Zhang)
忙碌、刺激並挑戰的獵頭工作,在入職的第二個月逐漸進入正軌, 日常工作中的每一道工序也有了進一步的體驗。
對於當年20歲出頭的我來說,每天都覺得時間不夠用,打不完的CC和approaching call,翻不完的黃頁和Database資料, 收不完的候選人CV......
陝小的辦公室空間,讓我們三個人的日常工作顯得更為緊張:L忙著上樓下樓面試候選人,我忙著找人聯繫人,F忙著做report。
之前2年在外企做inhouse時無限憧憬可以加個班的願望,很快得到了實現。
不得不提一下,當年的德國公司是沒有加班文化的,公司不鼓勵員工加班,在德國人眼裡,加班就意味著效率低下,所以在德國公司工作時,supporting職能的我根本沒有機會加班。
現在想想當年的自己,真的是個閒不住的主,用我媽媽的話說就是「自討苦吃」。
新職位來了
第二個月的一天上午,L接了一個新職位,是一家荷蘭的一家專業做戶外工具的貿易公司要找一個Accounting Supervisor。
客戶公司當時是沒有HR的,這個職位是負責運營的副總經理W直接打電話給L(據說W是L朋友,關係是多麼重要)。
這是一個獨家操作的職位,月薪可以給到10K- 15K,2000年1萬多的月薪,已經是個蠻可觀的收入了(當初上海市區內環以內的房價每平米價格只有3000~4000+)。
L放下電話,從傳真機上取下客戶發過來的英文版JD,把我叫到他的辦公室桌前接受工作任務。
隨後把那張還有溫度的傳真紙遞給我,另取一張A4紙開始把這家公司的情況一邊口述的同時,把公司的organization chart畫好給我,並特意標註了這個職位的上下層關係,老闆的背景和風格,這個職位的具體工作內容和要求,找人的方向和時間節點的安排等一系列工作指示後,最後說了句:「這個職位我決定讓你獨立操作,客戶希望我們兩周內能有推薦,所以候選人的面試你也自己來,做完以後把具體情況匯報給我就可以了!」
「What?老闆,你確定讓我做,我可才入職1個多月噢,你不怕我搞砸了?」我有點不知所措地問L。
L露出一貫的咪咪笑臉:「當然,我覺得你完全可以,這個級別的職位,我覺得你肯定可以駕馭!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的!」他那對小眼睛在說這句話的時候還特意睜大了一點。
好吧!看來沒有退縮的餘地了。
回到自己的辦公桌,理了理思緒,準備開工了。文科生的我,對財務一竅不通,拿著英文版的JD,看著上面寫著一組財務專用縮寫詞,一個腦袋兩個大。
無數個問題在我腦子裡晃:
候選人比我資深,我該如何駕馭?
G/L, A/P, A/R是什麼?
我什麼都不懂,怎麼面試?怎麼判斷候選人是否合適呢?
候選人challenge我怎麼辦?
開場白怎麼做?
面試流程是什麼?
有什麼必須問的,有什麼不該問的?
用英文還是中文合適?
......
不想了,工作吧!反正沒有過不去的坎,這的確是我當初真實的想法,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當年真有點像噢。
第一步,先找人!啟動公司database search! 把一刀財務的紙質簡歷從頭翻到尾,挑出來十幾份看上去職位和職能匹配的簡歷,一電話溝通意向並更新個人信息。
第二步,打了個電話給我一個做財務的同學,臨時補了補專業知識,記下很多知識點,當然也沒忘記讓他幫我推薦。
第三步,人脈推薦的工作全面鋪開。當然,L這個老闆還是給力的,他的個人人脈在很短的一個小時內已經給了幾個目標人選的推薦名字和電話,讓我跟進。
前三步工作在項目開展後的一天內全部搞定。
做獵頭的最初期印象最深的當數approaching目標候選人時,每每提到我是獵頭公司,一半的候選人很驚喜並有禮貌地找個隱蔽的空間壓低聲音和我們進行電話溝通,另一半的人(特別是通過CC聯繫到的)壓根不知道我們是幹嘛的,需要花很多的口舌來解釋我們的工作內容和打電話給他/她的目的。
電話中也有碰到候選人的種種不理解,甚至有些人認為我們這種挖牆角的行為是可恥的,有序但信息量超大的工作讓每一天的我都有過山車的感覺,但每一天都是值得體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