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氏歷史|黃國被滅後黃歇首次崛起

2021-02-13 黃氏大家族

春申君黃歇

對於黃姓來說,公元前648年是一段最為傷心悲痛的歷史,它是當時黃姓國破家亡的年代,也是黃姓歷史轉折的一個年代。了解更多資訊歡迎搜索關注黃氏大家族。黃國的滅亡,昔日的王公貴族突然淪為亡國之奴;經過戰爭還活下來的黃國子民,一下淪為奴隸,變為楚國異族統治下的臣民;黃姓也由一個有著千多年悠久歷史文化的王族國姓,興落成了普通的姓氏。這是怎的一場悲劇啊!
不過,黃國滅亡後,仍然留在潢川故地的那中分遺民,他們並沒有完人絕戶,相反,經過300年艱難的奮鬥、裂變,黃姓重又獲得了新生,他們開始以普通平民族姓的身份去面對生活,迎戰未來,通過徵戰、仕途、務農、經商、講學等各種方式,來重振黃生宗族的聲威。戰國晚期,以黃歇為代表的黃氏族姓在沉淪了數世紀之後首次崛起,成為黃姓中興的代表。
黃歇,是黃國的後代。鄧明世《古今姓氏書辨證》云:「楚滅黃,其族仕楚,春申君黃歇即其後。」元代黃晉《族譜圖序》亦云:「黃國為楚所滅,子孫仕楚得有黃歇。」《廣輿記》也有這方面的記載:「貢歇宅即光州治。」說明黃歇是留居故地的黃國遺民的後代。各地黃姓族譜,都與此說相同。

據各地黃姓家乘,特別是江蘇、安徽、福建等地的許多黃姓族譜的記載,黃歇仕楚期間,因為才能出眾,最後掛印封侯,稱雄諸侯,成為戰國四君子之一。官任左待,後至楚相,封春申君,封原在黃國故地淮北江縣。楚考烈王時改封於江東吳國墟,即今江蘇常州至上海一帶。這樣,黃歇家族也自河南潢川一帶東遷至東吳一帶。因為封地大,黃歇在這些地方都分另別自設都邑,派族人管理。如在今江蘇江陰縣有君山,也叫黃山,據傳即因春申君居此而得名。又有水名申浦,有地名黃田、申港,也都因此而得名。今日之黃浦江,又名申江,據傳都是因黃歇而得名,因為傳說春申曾邑設在今黃浦江邊。據說上海簡稱申,也都緣於春申君之名。這些在江蘇、上海的黃氏家譜中,比如上海《黃氏雪谷公支譜》,都有較詳細的敘述。
因春申君與王舅李園之間的鬥爭,後來,春申君被李園殺死。《史記·春申君列傳》說春申君被殺後,李園「遂使吏盡滅春申君之家」,似科春申君的子孫被殺盡了,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黃歇子孫眾多,而且散居各地,他們在政變後,確實大部分被滿門抄斬,介倖存下來的也還不少,他們或外逃避難,或隱姓埋名,頑強地生存延繼續上來。

據有關家譜古籍記載,春申君的子孫倖存並傳衍下來的至少有五支:一支為東吳派,如江西金溪雙井譜所記的黃詠,吉安雙井譜所記的黃歇之子黃堂,當為一人。妝譜說黃詠於順墟(今江蘇蘇州)建黃堂,後譜則乾脆將其人取名黃堂,說了曾官至會稽太守,黃姓「四品黃堂」的典故即出於此。另有一支,傳說是黃歇長子黃尚,這一支避亂而隱居江夏縣黃鶴鄉;也有的說是幼子黃婉(即黃究)一支,並說這一支即形成後來的江夏黃氏。學有一支,即遷居黔中府的那一支,《中湘四修黃氏族譜》因此說黃歇「居黔中,子孫繁衍」。了解更多資訊歡迎搜索關注黃氏大家族。另有一支,傳說遷居中原陽夏,金溪雙井譜說,黃歇次子黃俊,遷居陽夏。《元和姓纂》卷三有一條很重要的記載:「春(氏),《風俗通》雲楚相黃歇號春申君,子孫氏焉。」可見春申君的子孫中,確有一支為避禍而隱姓埋名,改姓春氏,成為黃姓的一支重要分支姓氏。此外,楚幽熊提,實際上是春申君的私生子,理應是黃氏的一支。

春申君黃歇被殺後,黃國的這支本應是最發達的事裔,卻或遭殺戮,中改性隱居,或逃難異國,宗族的展又一定中衷。《湖南黃氏世譜》因稱:「考烈王率,諸黃避李園之禍,始別著籍。」也說明了黃氏當時散奔四方、以待來日的歷史境遇。

🎵【家有姓黃人快看看!有福了!!】

相關焦點

  • 黃帝黃國黃氏之源流
    《宋學士集》說:少昊世代為水官之長,顓頊時他被封於汾川,後世尊其為汾水之神。春秋時臺駘的後裔建立了沈、姒、蓐、黃等國,後被晉國一一滅掉,其中黃國的公族子孫以國為姓,成為黃姓的一支,晉國的黃淵便是其後裔。亡國後的黃氏遺民,有的逃至即河南中部,大批被遷到中原即湖北境內,及福建入閩始祖黃元方(字彥豐又名黃允)官晉安郡守居於福州黃巷,有的在楚國做了官。據說即黃岡、黃陂、黃梅等地,都是因為黃人遷來而得名的。
  • 黃歇的身份考證,他到底是黃國後裔,還是楚國王室子弟?
    黃國滅亡後,黃國公室後裔流散各地,鮮有記載。黃歇大約出生於公元前314年,距離黃國滅國三百多年,中間的譜系是斷裂的,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黃歇是黃國公室後裔。 即便黃歇是黃國公室後裔,按照西周禮制,黃歇的身份也是士族,士族雖然沒有實際政治待遇,但身份依然屬於貴族。 黃歇早年出任楚國左徒。
  • 江夏黃氏的由來
    黃人以國為氏,其後裔為黃姓宗族的族源之一。但後來日見衰落,湮沒無聞。漢東「西黃」(參見何浩《楚滅國研究·西黃》),位於湖北宜城縣東南,古隋國西南的漢水以東,即今鍾祥縣一帶。在公元前七世紀中葉被楚國所滅。後裔也是衰微不昌。河南潢川之黃,即江黃道柏之黃。這個古黃國的故城在歷史上的光州定城縣四十裡,即今河南潢川西北6公裡淮水之南,潢河西岸的隆古鄉。黃國所轄地域未見載於史冊,而地方文獻卻有記載。
  • 黃氏榮耀,萬古流芳
    」加入黃氏大家庭!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黃氏在線」,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和世界各地黃氏宗親交流!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黃氏文化,共建家族文明!
  • 江夏黃氏
    這一支黃人,是顓頊時從河南黃水西遷到山西汾水下遊的,所建的黃國,於春秋早期為晉國所滅,這也是黃氏姓源之一。 在歷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黃氏有一些人融入壯、瑤、侗、水、布依等少數民族。亡國後的黃氏遺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遷到今湖北境內,有的在楚國做了官。據說今黃岡、黃陂、黃梅等地,都是因為黃人遷來而得名的。
  • 世界黃氏宗親總會名譽主席、世紀金源集團董事局主席黃如論宗長
    ,巍巍黃氏,在歷史長河中,黃氏歷代先賢始終為民造福,為國爭輝,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許多感天動地的事跡,對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今天,在這裡,我作為黃氏的後裔,作為一個懂得黃氏歷史的裔孫,感到有責任毫無保留地把我們黃氏的宗功祖德,把我們的遠祖是誰,跟大家說明白。否則,就是對黃氏歷史不負責,對黃氏子孫不負責任了,那就給自己的良心過不去了。    大量的國史,地方志都記載,天下黃姓的源在潢川,天下黃姓的根在江夏。我們黃姓遠祖可以追溯到黃帝。我們的血緣祖先陸終,因佐大禹治水有功,大禹賞賜光州這片土地,作為他的封地。
  • 何光嶽題黃氏譜序
    封建糟粕毀之貽盡,使中華歷史文化受盡毀滅浩劫,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絕大多數為封建歷史,我儔先人皆封建時代人物豈可廢之貶之而消除之哉,無知之至,狂暴之甚矣,可悲可嘆也夫,而黃帝元《黃氏族譜》幸而猶存,因上天之庇護黃氏者亦黃子黃孫之念祖承宗所然也。
  • 【江夏黃】黃氏族譜
    公元前 21世紀 夏代初年,在今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建立黃國。春秋時期的周襄王四年(前 648年) ,黃國被楚國所滅,子孫以國為姓,成為歷史上黃姓宗族的族源之一,後裔 大批遷往湖北省等地。公元前 16世紀,原屬於東夷集團的殷商部族在成湯的領 導下不斷強盛起來,最後滅了夏王朝,建立殷商帝國。黃國與商族同屬原東夷集 團,黃國人參加商族反夏、滅夏的鬥爭。商朝建立後,黃國成為商之聯盟。
  • 【黃氏淵源】黃歇與黃浦江
    【黃族淵源】黃歇與黃浦江在十裡洋場的上海外灘,滔滔黃浦江滾滾東流。它源於浦縣的澱山湖,至吳淞口入長江,全長114公裡,寬約400米,是歷史上最早人工開鑿疏浚的河流之一。作為上海這座文明之都燦爛文化的象徵和歷史見證,黃浦江,又稱春申江,總是散發出一特殊的的韻味,吸引了歷史上無數的文化名人。
  • 了解江夏堂來龍去脈,傳承江夏黃氏精神
    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黃氏文化,共建家族文明!
  • 黃氏家譜
    」加入黃氏大家庭!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黃氏在線」,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和世界各地黃氏宗親交流!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黃氏文化,共建家族文明!
  • 【黃氏家譜源流】黃姓遷徙
    2、黃國人的遷徙上古黃國之一的潢川黃國在今河南潢川縣的古中原境內。自從公元前648年潢川黃國被楚國滅亡後,黃姓族人有少數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則被迫內遷到楚國腹地,定居在湖北黃岡、黃陂、黃安、黃梅、黃石等縣。據說就是因黃國江夏人遷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內遷到楚都郢(今江陵、荊州),形成秦時著名的江陵黃氏。
  • 黃氏族譜-黃姓是最優秀、傑出的氏族
    曾輔佐商湯滅夏桀建立殷商王朝、任四朝宰相,倍受先秦百家經典讚譽的大政治家、軍事家、大學者黃尹,就是那一時期黃氏最傑出的代表。春秋早期,古黃國先後為勢力強大的晉國和楚國所滅,歷史悠久的王族國姓淪落為普通姓氏;大部分子民戰死疆場,倖存者離鄉背井,逃至中原各諸侯國避難,或向楚國腹地內遷;留在黃國故地的,則成為異族統治下的臣民。從此,贏姓黃國民眾以國為氏,姓黃,成為黃姓宗族的族源。
  • 黃氏歷史 | 潮汕黃氏人口九十萬
    歷史悠久姓源遠黃姓主要來源:(1)傳說4000多年前的炎黃時期,華北燕山的東夷部落
  • 這裡古代稱作光州,是中華黃氏發源地,有河洛重鎮吳楚上遊之美稱
    文/史間一壺酒前幾年,一部《羋月傳》熱播,讓我們認識了黃歇。歷史上的黃歇曾任楚相,博聞善辯,被賜淮河以北十二縣,封為春申君。他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齊國孟嘗君田文並稱為「戰國四公子」。黃歇的老家是河南省潢川縣,這裡歷史上是黃國故城,黃歇只是黃國後裔罷了。潢川在黃帝時期為光國,春秋時為黃國。春秋時期,黃國為諸侯國之一。楚國稱霸,黃國不服,充分利用自己處於「黃淮」和「江淮」之間的軍事要塞、交通樞紐的地域優勢,團結周邊的國家力量,在相當階段與楚抗衡,創造了輝煌歷史,後終被楚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