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面「黃氏在線」加入黃氏大家庭!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黃氏在線」,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和世界各地黃氏宗親交流!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黃氏文化,共建家族文明!概況
黃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因幫助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後裔有14支。其中的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即河南潢川建立黃國。春秋時期,南方的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責備黃國不向楚國進貢,黃國國君錯誤地分析形勢,既不理會楚國的責問,又不進行任何防備,結果於當年夏天被楚國滅掉。黃國(夏朝公元前2148年—春秋末年公元前648年)據《史記》與《黃國故城志》所載黃國建國創始人為贏姓伯益長子大廉,建於公元前2148年春光州定城西十二裡故城古隆鄉。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姓氏,就是黃氏。無論是黃姓出自伯益,還是陸終,總起來說是帝顓頊的後代,屬於以國為氏之類。關於黃姓的起源,還有一種說法是出身於少昊之後。這一支黃人,是顓頊時從河南黃水西遷到山西汾水下遊的,所建的黃國,於春秋早期為晉國所滅,這也是黃氏姓源之一。在歷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黃氏有一些人融入壯、瑤、侗、水、布依等少數民族。亡國後的黃氏遺民,有的逃至即河南中部,大批被遷到即湖北境內,有的在楚國做了官。據說即黃岡、黃陂、黃梅等地,都是因為黃人遷來而得名的。漢代以後,黃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別向大江南北遷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陽。江夏黃元方字彥豐又名黃允入居福建,始於晉代。宋元之際,黃氏稱盛於閩粵,至明末清初,開始移居到臺灣,後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黃姓為當即中國8大姓。另外,黃姓在臺灣人中更為常見,與鄭姓共同享有"黃鄭排滿街"之美譽。
源騰
在遠古蒙昧洪荒時代的中國東部地區,有許多以鳥為圖騰的原始人群,生活在這一廣大地區,典籍稱之為東夷。其中有九支氏族最為強盛,組成為部落聯盟集團,史書稱其為九夷。據史籍《古本竹書紀年》,這九夷是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鳳夷、陽夷。其中的黃夷氏族,就是黃姓的最古老的族源。黃夷是因為崇拜黃鳥而得此名。其發源地在即內蒙古東部、燕山之南的遼河西源西拉木倫河流域。遠古時代,在燕山南面的古幽州一帶,棲息著各種鳥類,其中有一種後人稱為黃鸝、黃鶯的黃鳥。這種黃鳥,不僅小巧精靈,色澤豔麗,而且叫聲清脆,婉轉悅耳。因對黃鳥的喜愛之情,轉而變為尊敬,後來發展至頂禮膜拜,就把它當作自己氏族的守護神和標誌,因而也就成為這一氏族的圖騰。這個氏族就叫做黃鳥族、黃氏族,簡稱為黃夷、黃族、黃人,成為東夷族鳥夷的一支。黃氏族人所居之地,地名多帶黃字。遼河西源西拉木倫河,古代叫黃水,後來才改為「潢水」。史籍《熱河志》第七十一卷這樣介紹:「《新唐書》始作潢字,遼金史因之。《清一統志》原本謂別於西黃河,故曰潢。」後來,黃人由內蒙東部向東南部方向遷徙,經河北遷安縣西的黃山和束鹿縣的黃丘進入山東半島,加入東夷集團,成為九夷之一的黃夷。即山東黃縣東南部有古黃城,掖縣南有黃山,興博縣有黃山,黃阜、濟南西南部三十公裡處也有黃山。這一帶就是遠古黃夷棲息活動的地區。在東夷集團中,黃人的勢力發展非常迅速,很快就成為東夷集團中勢力強大的一支,因而被推尊為部落聯盟首領。在野蠻時代中期,東夷部族集團由鳳夷氏族的少昊金天氏為部落聯盟大首領時,黃夷就與風夷結成了婚姻氏族,後來又加入了少昊部落。當時,東夷集團都普遍崇拜鳥。由於東夷集團大首領少昊氏族的圖騰是鳳,因此鳳便成為百鳥之王,成為了神鳥。鳳鳥中有一種雌性的鳥,叫做皇(後寫作凰)。這種鳥與黃鳥一樣,通身都鮮豔亮麗的黃色羽毛,而且這兩種鳥名的讀音完全相同。皇鳥是鳳鳥的配偶,恰巧黃夷又是鳳夷的婚姻氏族。這些相同、相似、相通之處,黃人便自然地用凰鳥來取代原來作為氏族圖騰的普通小黃鶯,崇拜的對象改成了凰鳥。這樣,黃鳥變成了皇 (凰)鳥,黃夷的圖騰由黃鸝鳥變為金鳳凰。當歷史進入到野蠻時代中期,大約是炎黃之世時,東方黃夷部落部分成員陸續內遷到了華北平原和黃河中下遊地區時,展現在他們眼前的儘是一片黃色:黃色的平原,黃色的山巒,還有橫穿北部中國的黃色的大河,人們便崇拜起大地和大河並把這條河叫做黃河。由於黃人內遷中原,用原本是黃鸝鳥的顏色「黃」字來指稱大地的顏色,所以才有了《說文解字》的注釋:「黃,地之色也」。黃氏人加入東夷集團後,與少昊氏結成了婚姻氏族的關係。後來,少昊氏族勢力越來越強大,少昊就成為東夷部落集團的大首領,這樣,黃夷降而為少昊部落的附屬氏族,它與少昊鳳鳥族的關係也由婚姻氏族變為父子氏族。因此,黃夷便以少昊為本族始祖。《宋學士集》說:少昊世代為水官之長,顓頊時他被封於汾川,後世尊其為汾水之神。春秋時臺駘的後裔建立了沈、姒、蓐、黃等國,後被晉國一一滅掉,其中黃國的公族子孫以國為姓,成為黃姓的一支,晉國的黃淵便是其後裔。亡國後的黃氏遺民,有的逃至即河南中部,大批被遷到中原即湖北境內,及福建入閩始祖黃元方(字彥豐又名黃允)官晉安郡守居於福州黃巷,有的在楚國做了官。據說即黃岡、黃陂、黃梅等地,都是因為黃人遷來而得名的。漢代以後,黃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別向大江南北遷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陽。黃知運子黃元方居福建,始於晉代。宋元之際,福州候官晉安黃氏稱盛於閩粵,至明末清初又移居到臺灣,後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
黃國歷史
黃國(夏朝公元前2148年—春秋末年公元前648年)據《史記》與《黃國故城志》所載黃國建國創始人為嬴姓伯益長子大廉字太康,建於公元前2148年春光州定城西十二裡故城古隆鄉。黃夷南下中原,東夷少昊的後裔--黃夷的後代嬴姓伯益長子大廉建立了黃國。《竹書紀年》載:"(夏)後相即位,二年,徵黃夷。"商代黃夷已在淮水之濱建立國家,與商王的關係不是十分和諧,卜辭中有"伐於黃尹"的記載。周人滅商後,黃人歸服,得以保留。從出土的東周時期黃國及相關的青銅器看,嬴姓黃國與姬姓曾國等一直保持婚姻關係。黃國故城位於河南潢川縣西北6公裡處的隆古鄉。城址長方形,周長6700米,城牆殘高5米-7米,時代為西周到春秋時期。在黃國故城西南約20公裡的光山縣寶相寺一帶,發現黃國貴族墓地。1983年發掘出黃君孟夫婦墓,1988年發掘出黃季佗父墓。在黃國疆域內的羅山、光山、潢川等地都出土不少珍貴的黃國文物,時代多為春秋早期。黃國史實見於《左傳》者,始於桓公八年(前704年)。這時楚國方興,在楚地約會諸侯,黃、隨二國都沒參加,結果,漢陽的隨國受到討伐,淮水的黃國由於相距較遠,躲過一劫,但也遭到楚國的斥責。魯莊公十九年(前675年),楚文王首次伐黃國。面對勢力已擴張到淮河中上遊的楚國,黃國採取了依靠強齊抵禦強楚的策略。魯僖公二年(前658年),黃國參加了在宋地舉行的謀劃伐楚的齊國、宋國、江國、黃國等四國會盟。第二年,四國又在山東陽穀盟會。前655年秋天,黃、江二國伐陳。隨著齊國霸主地位的形成,淮域諸國紛紛叛楚附齊。極力北上爭霸的楚國當然不甘示弱,前655年就將黃國的姻親小國弦國滅掉,弦子逃奔黃國。6年後,即前649年冬,楚國藉口"黃人不歸楚貢",出師由伐黃。半年後,即前648年夏,黃國終於被楚成王吞併黃國[夏朝2148公元前—春秋戰國公元前648年]存在1500年黃國開國國君大廉字太康約延續繁衍50代子民。黃國在原始社會晚期至夏朝商朝和西周時期稱黃邑,東周列國時期稱黃國。夏襄王四年癸酉(公元前648年)被楚國所滅,地名依然稱黃邑。進入封建社會以後稱光州,地理位置在即河南省潢州川縣隆古鄉境內,黃國都城的遺址成了河南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據《黃氏族譜》記載,黃帝的第八代孫,顓頊帝的曾孫南陸公受封黃邑,食邑黃城,以地為姓,成了黃氏的肇基始祖,成為黃邑的統治者。黃氏宗族就是以貴族的地位在黃國的土地上一代傳一代地繁衍分支,發展起來的。到周襄王四年(公元前648年)被楚國吞併以後,黃氏宗族結束了一兩千年的貴族地位,變成了平民百姓,變成了自食其力的勞動者,融合在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之中,走上新的生活旅程。黃國都城舊址建在即河南潢川縣城以西約十公裡的隆古鄉南面,故城略呈長方形,周長為6720米,城牆用灰沙夯土築成,牆高5-7米,基寬5.9米,現尚存三處城門豁口,是目前河南省東南地區發現的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城遺址。由於它在公元前648年夏被楚國所滅,黃國遺民們又從春秋戰國迄即經過2650多年的改朝換代和災荒戰亂,時過境遷,古城荒廢倒塌,即天的黃國都城已經蕩然無存,已經掩埋在一片田野百植之中。即天到黃國都城能夠看到的古蹟,只有黃國宮殿池和1996年潢川縣黃氏宗親會重修的春申君歇公祖墓。在黃國都城故址的一個小山崗上有一個小水池,池邊豎著一塊石碑,石碑上邊刻著「歷史文物重點保護單位,黃國宮殿天池,潢川人民政府立」。在黃國都城的西面,有戰國四君子春申君黃歇公的墳墓,是公元1996年潢川縣黃氏宗親會重修的,其餘的古蹟蕩然無存。解放後發掘黃國都城時的700多件青銅器的歷史文物,被中國歷史博物館珍藏。黃氏宗族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之下來到黃國當統治者,過著統治者的貴族生活。夏、商、周曆代王朝,遵循先祖帝王分封制度,承認黃國的王侯地位,從夏朝公元前2148年世襲相傳1500年約繁衍50代至公元前648年被楚國所滅之後,黃氏宗族結束了統治者的地位,與當地人民和睦相處,共謀生存,共謀發展。隨年代的向前推移和黃氏宗族人口的增長,人口的增多,歷代分支繁衍,必須採取分支遷居的方式,來維持宗族的繁衍與發展的局面。因此,黃氏宗族根據中華民族的留長遷幼的方式,各房留長子往黃國繼承祖業,次子以下的兄弟外遷移居他鄉,另創基業,各自立自強,興旺發達。經過四千多年的歷代遷移傳播,大江南北,黃河之濱,長城內外,海內國外,五洲四海,處處都有黃氏宗親在居住,在創業,在發展。黃氏子孫,勤勞智慧,遵紀守法,艱苦創業,處處繁榮昌盛,丁財日熾,人文蔚起,形勢喜人。黃國是黃氏宗族的發祥地,是黃氏宗族的祖宗鄉。黃國人民勤勞樸實,民風民俗清雅,令海內外每一個到潢川縣尋根訪祖的遊子十分佩服。潢川縣當地政府和人民正在積極發掘黃氏的文化品牌,正在籌建黃都古蹟旅遊景點和相應的旅遊設施,吸引海內外黃氏宗親到祖宗鄉投資置業,觀光拜祖,為黃都增添光彩。由於黃國被楚國所滅和都城的倒塌,黃氏宗族地位的改變,黃氏宗族逐步遷居外地他鄉,另謀發展。即天的黃國都城舊址,幾裡路內儘是田野,沒有鄉村,更沒有一戶黃姓人家,十幾裡路內的鄉村,黃氏鄉親少之又少。國內外新編的有關黃姓的志書族譜中,對黃國都城的美好描寫提請改寫,不要盲人說瞎話,不要誤導海內外鄉親。等到海內外鄉親同心協力,共建黃都旅遊勝地完成之日,才是我們黃氏宗族開心之時。潢川縣城地處中原腹地,城市規模不大,城市布局合理,城市規劃恰當,街道縱橫有序,街路清潔整齊,令人心曠神怡。潢川縣的父母官,對於尋根訪祖的黃氏鄉親十分熱情,帶領你到黃國都城實地參觀。隆古鄉是黃都所在地,鄉政府官員每年接待著一批又一批的海內外黃氏宗親,黃國的父母官的行為令人欽佩黃國的人民令人可敬。
黃氏精神
縱觀黃氏發展的歷史,自始至終,貫穿著積極進取的開拓精神。根據史學家的考證,黃族的發祥地在即遼河上源之一的黃水一帶,後改稱潢水(在即內蒙古東),輾轉延徙,歷經河北、山東,最後定居中原,由一個崇拜黃鸝鳥的狩獵小氏族,發展成以金鳳凰為標誌,地位次於鳳鳥氏族的農牧鳳鳥氏族。在上古惡劣的艱難環境和不斷與各族競爭中,生存下來,並不斷發展壯大,形成一個既善治水,又精製玉器,崇拜黃色的黃族。在這種社會大變遷中,許多氏族被淘汰了,只有那富有積極開拓精神的氏族,才能適應新環境,生存發展起來,建立黃國,歷夏、商、周三代二千餘年。
從夏朝公元前2148年世襲相傳1500年約繁衍50代至公元前648年的春秋末年,黃國被楚國吞併以後,遺族的留居故土,艱苦堅守著殘破的家園,繼續生存下來;有的流落四方,戰勝重重困難,從頭重創家業。歷亡國之痛後,到了戰國,在開拓進取中,以春申君黃歇為代表的黃族又興起了,留下大批黃名的「黃陂、黃岡、黃安、黃梅、黃墩和黃浦江(又稱春申江)」等等,黃族聚居過的地方。
西晉末年,史稱「五湖亂華」的時代,北方幾個遊牧民族侵擾北方各地,中原好多氏族紛紛向東南遷徙,「八姓衣冠入閩,黃姓為首。」我族福州晉安黃氏的富有的開拓精神,鼓舞著一批一批的黃姓成員向東南未開發的地區進軍,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黃姓在開發閩粵的過程中,自身不斷壯大,成為當地的大姓。明清之際,黃氏的子孫又大批東渡臺灣,打退何蘭殖民者,建設寶島,成為臺灣的第三大姓。
唐朝到後唐時期,以晉代福建入始祖黃元方(字彥豐又名黃允)為代表的江夏晉安莆陽黃氏,相繼在中華黃姓科舉史上奪魁的武狀元、節度巡官黃仁澤和文狀元、端明殿掌院學士黃仁穎,福建莆陽(即莆田)成為名副其實的文武魁星交映相輝的江夏黃氏東南望族。而後唐末期的福建邵武峭山公送子奔騰的壯舉,更是黃氏開拓精神最典型和最完善的體現。他的二十一個兒子,除留三個祖媽的長子侍奉外,其餘十八個分赴各地開基創業。他鄭重告誡:「池內之魚,遠遜雲間之鶴。好男兒不必戀此一方故土,而應志在四方,放眼天下!」又說:「漫雲富貴由天定,三七男兒當自強。」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開拓精神。
激勵黃氏子孫的開拓精神,歸結起來是:(1)遠大的眼光,既不安於現狀,又處變不驚,能居安而思危,識否極則泰來;(2)志在四方,不戀故土,積極向外發展的開拓精神;(3)頑強的適應能力和艱苦奮鬥的精神,適應並創造新環境;(4)強烈的自信心和戰勝自然的精神,勇於積極創業。福建莆陽黃氏祖訓:「駿馬登程出莆陽,任從黃巷立綱常。旅居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朝夕莫忘黃岸公,晨昏當薦江夏香。但願蒼天多保佑,庇吾子孫永熾昌」。
黃氏史料
1、出自嬴姓。據《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關資料所載,黃姓為陸終之後,其後建立黃國,後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是「帝顓頊之苗裔」,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後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即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2、出自金天氏之後。據《古即姓氏書辨證》所載,黃氏起源於金天氏之後。臺駘是上古時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為水官之長,顓頊時受封於汾川,後世尊為汾水之神。春秋時,臺駘的後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後來都被晉國滅掉了。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成為黃姓。
3、據《東夷源流史》所載,遠古顓頊時代,黃人從河南黃水西遷到山西汾水下遊,建立黃國,以國為姓。陸終。上古時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吳回之子。後其繼任祝融。周代時,其後被封於黃(即河南省潢川西十二裡),建立了黃國。黃國後來被楚國所滅其後代子孫分散到了各地,他們不忘亡國之恨遂以原國名為氏稱黃姓。並尊陸終為其得姓始祖。
4、出自他姓改姓。上古時代及後朝的王、陸、巫、吳、金、範、丁皆有改為黃姓者。
5、出自回族中的黃姓來源有二:
① 即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數蒲姓回族為避元代「反色目」的誅殺而改黃姓。但由於出自不情願,放將黃姓故意寫成「苗」(莆)字,因苗(莆)與蒲同音,若被人發覺,落下加上兩點就是黃字,久之便成了「黃」姓。
② 元代黃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蘭教其後裔融於回族並姓黃。黃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寧夏部分地區。
6、黃淵始祖主要流行於江西、福建、雲南等省的一些地區,如雲南威信譜在「淵」字條下明言:「世譜錄淵公為一世始祖。」又引《十朋譜》之語:「淵公字好善,遷居黃崗之地,子孫多以公為始祖。」
遷徙
1、黃姓的原始祖先——黃夷的流徙
黃夷的發源地在即內蒙古東部、燕山之南的遼河西源——西拉木倫河流域。後來向東南遷徙,經河北遷安縣西的黃山和束鹿縣的黃丘進入山東半島,加入東夷集團,成為九夷中的一支。再往後,在華夏與東夷的大融合之中,黃夷和其他許多少昊子孫氏族,跟隨顓頊從山東半島內遷到了中原地區。
2、黃國人的遷徙
上古黃國之一的潢川黃國在即河南潢川縣的古中原境內。自從公元前648年潢川黃國被楚國滅亡後,黃姓族人有少數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則被迫內遷到楚國腹地,定居在湖北黃岡、黃陂、黃安、黃梅、黃石等縣。據說就是因黃國江夏人遷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內遷到楚都郢(即江陵、荊州),形成秦時著名的江陵黃氏。還有一支內遷到江夏安陸(即湖北雲夢縣東南一帶),後來發展成漢代最著名的江夏黃氏。亡國後,一部分黃國遺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堅守家園,頑強生活。戰國時期,黃國貴族後代黃歇事楚頃襄王,於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任楚相,被封為春申君,最早的封地在即潢川縣,所以,直至清代,潢川城都一直叫春申鎮。後來,黃歇改封於吳 (即江蘇省蘇州),他的13個兒子,有的就定居於江蘇。據《客家姓氏淵源》所載,黃歇曾因避難而遷居於距江夏縣城30裡的黃鶴鄉仁義村,其子孫散之四方。從戰國晚期起,江夏郡(即湖北省武漢一帶)成為黃氏繁衍發展的中心,如漢丞相黃霸、贈太尉孝子黃香及子宰相黃瓊與曾孫太尉黃琬都世居江夏,中華黃氏第一狀元黃鳳麟,也出在江夏郡黃州,故其天下黃姓共以「江夏」為郡號。
3、兩漢到兩晉的遷徙
漢代以後,主要由於任官的原因,黃氏分別向大江南北遷徙,北遷至河南固始、南陽等地,南遷至江西、湖南、四川等地,黃氏也是從晉代開始大批人居福建。《閩書》載:「永嘉二年 (308年),中原動蕩,衣冠始人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據福建早期黃氏族譜記載,兩晉之際,江夏黃氏族人黃元方(字彥豐又名黃允),為官晉安太守,後定居福建,嘗以道學倡閩,有萬卷書樓在福州三山榴花洞,成為福建歷史上最早的黃氏望族——晉安黃氏。據說,後來的侯官黃氏、莆田黃氏、軍城黃氏和四安黃氏等,都是黃元方晉安黃氏的後裔。
4、隋唐五代時期的遷徙
唐高宗時,陳政、陳元光開漳州,中原58姓將官隨其入籍漳州,漳州黃氏即為其中之一。臺灣《江夏黃氏歷代世系表》亦有這方面的記載:有名黃彥豐者,於晉永嘉年間(300年)八姓衣冠人閩居候官黃巷,墾荒致富,唐朝進士開國公諡忠義桂州刺史黃岸入莆,黃衝公長子;字宗極,又字魁傑,號彥忠,(674年農曆正月5日-756年農曆3月29日),唐朝秘書監,初居湖北黃州江夏,中徙河南光州固始,再遷福建侯官縣(即福州東街南后街)黃巷,最後遷入泉州郡莆陽縣延壽裡國歡院(即涵江區國歡鎮黃霞村)。自少俊逸,能文章。698年,以才德兼全科及第進士,歷任弘文院編修,徐州牧,廣西桂州刺史,陳十要道於唐玄宗,治為天下第一,755年歸養。有惠政,封開國公,進升為金紫光祿大夫,諡「忠義」。為福建東南望族,其莆陽後裔十分顯赫,若包括外徙科第出仕鼎甲宰相人物,則為狀元者有10位:文狀元者7位五代黃仁穎、宋代黃公度、黃定、黃由、黃樸,明代黃觀、黃士俊;武狀元者3位唐代黃仁澤、明代黃鉞、清代黃仁勇;為榜眼者3位:宋代黃洽、黃艾、明代黃鳳翔;為探花者3位:宋代黃桂、明代黃暘、清代黃叔琳。為宰相者10位:宋代黃鏞、黃洽、黃祖舜,明代黃景昉、黃鳴俊、黃士俊、黃道周,清代黃機、黃錫袞、黃廷桂;配趙(封開國夫人),配邱(封吉國夫人);子三(黃謠、黃典、黃樂)其子孫蕃昌為閩中著姓大族。又有浯州牧馬監陳淵,也在唐朝初期率許、蔡、張、黃等12姓入閩,復居福州黃巷。即廣東南雄黃氏,多為這支入閩後徙莆田始祖封開國公桂州刺史諡忠義黃岸次子黃典的後代。唐末,洛陽人黃子稜隨父入福建,事後梁太祖朱全忠義子,累官侍御史,後避亂居於建陽之東。唐末五代時期,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朝、王審知兄弟人據八閩,中原黃姓特別是固始黃氏紛紛渡江南下入閩,前往投奔。如宋人黃椿,其祖先光州固始人也,五季之亂,從王審知入閩為判官,因家焉。後析而為三:一居福清之嗒林,一寓閩邑之黃巷,一居長樂北鄉之黃壠。再如黃振龍,「九世祖黃碣(新唐書、十國春秋有傳)自光州固始從王氏入閩,因仕焉居,言路有直聲,後遷至中丞。」
5、宋元時期的遷徙
黃姓迅速發展和空前繁榮的時期,據《黃氏淵源》載,宋代,軍城黃氏初祖黃中庸其先江夏人也,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樞密院副使,其玄孫翰林院館閣校勘黃安石重修《江夏軍城黃氏家譜》,呈奏皇帝,得到了「軍城黃氏,忠孝兩全(唐忠臣黃碣宋孝子黃廓),江夏無雙,四代聯登,簪纓世濟,積學多才」的御批。宋代還有莆陽黃巷遷潮始祖黃詹(一名黃汝詹),子孫散處廣東各地,居潮州者為多,後發展成為廣東大姓。
① 金華黃氏:始祖是黃香裔孫黃苾。自江夏遷婺(金華府)之浦陽(即浙江金華市浦江縣)。黃苾,是東晉時人,黃香的第十代孫。最初在兗州(即山東鄆城縣)做官,後來升為金陵(即江蘇南京市)按察,故族譜上稱他為按察公。當時,金陵鎮守長官吳英,很賞識黃苾的才幹,便招他為婿。後因金陵一帶戰亂頻仍,黃苾夫妻便隱居於浦陽。以後子孫繁衍興旺,成為東南大族浦陽黃氏。黃峭山名黃峭,字峭山,又名嶽,字實登,號十郎。唐末五代人,是邵武黃氏始祖黃惟淡之孫。黃惟淡原籍河南光州固始。據福建《麟峰黃氏家譜·舊序》,唐末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九月,以王潮為福建觀察使,「潮始人閩」。黃惟淡也於此時帶領家族隨王朝、王審知兄弟自光州固薴遷徙至福建,初居建州浦城(即福建浦城),不久遷居邵武,薴籍邵武平灑鄉(即邵武市水北鄉舊縣村),成為後世聞名的邵武黃氏一派始祖。
② 客家黃氏 (屬邵武分支)寧化客家黃氏是峭山公的支裔,其開基始祖是峭山公的第九子黃化,字惟枋,號從章。又名黃寧,或黃朝化,都是因遷居地「寧化」而得名。他生於五代後梁癸酉年(913年)正月十一日,原籍邵武禾坪。公元951年邵武黃氏大分析時,黃化即領家室自禾坪再向西南徙居汀州府寧化縣,落籍寧化石壁村,開拓新的基業。黃化在宋初中第十九名進士,官任左御史、廣州刺史等職。黃化的後裔,在閩粵為官任職的不少,子孫極為興盛,遍布閩、粵兩省各地。黃化被尊為閩粵客家黃氏的始祖,為許多黃氏家譜所尊稱的著名的「寧化公」。
6、明清時期的遷徙
① 遷往臺灣的黃姓:明末清初,閩粵一帶的黃氏,有一部分遷往臺灣,人丁興旺,與陳姓、林姓、鄭姓,成為臺灣的四大姓,素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的美稱。後來,黃氏又播遷到了海外。早在明代以前就開始東渡海峽,遷徙人臺。爾後,他們世世代代生息繁衍於此,開拓寶島,艱苦創業。臺灣的發展歷史進程,將深深地銘記下他們不朽的功績。明朝天啟末年(1625—1627年),福建大旱,鄭芝龍便舟載饑民數萬人人臺,其中有大批黃姓成員。但見於史籍記載的最早遷臺黃氏,是明末南安人黃正束,他在明崇禎十年 (1637年)移居即臺灣馬公,後支分澎湖湖西。這以後,黃姓之人臺者,便源源不斷,到了清代的前期和中葉,便形成丁高潮。他們大多來自福建的泉州、漳州、汀州和廣東的嘉應、潮州、惠州等地,散居於臺灣各地。他們往往成為後世臺灣黃姓各支派的人遷始祖。據《閩臺關係族譜資料選編》節選《桃源蓬萊黃氏族譜》記載,福建永春縣桃源蓬萊黃氏家族第十四世的黃毓盼,第十五世的黃宗選、黃宗琅、黃宗瑤,第十六世的黃文令、黃紹養、黃紹禁,第十七世的黃克涼、黃克甚、黃克讀、黃克爐,第十八世的黃鴻釵、黃鴻胖、黃開倉等大批族人,都先後渡海徙居臺灣。晉江《安海金墩黃氏族譜》即記載,該族第十一代有黃貽鼐,第十二代有黃微熔、黃素官、黃光輝,均居臺灣,還有金墩後裔新加坡已故總統黃金輝,金墩安平黃恩瑞曾孫菲律賓前總統辦公廳主任、農業部長黃嚴輝。潘湖遷臺灣淡水艋岬潘湖、臺北龍山潘湖(金墩潘湖之簡稱)種德堂大宗祠。光緒《臨海黃氏家譜》(抄本)所載,福建泉州臨海黃氏,在清乾隆年間便有人開始遷往臺灣。此後,該族子孫多有徙居臺灣淡水、基隆等地者。如第六代有儒生黃王藝,於雍正時遊學臺灣邦寮浪橋,後來就落籍臺灣;第八代有黃佳和遷往基隆、黃昕移居淡水;第九代有黃豆附徙臺灣、黃牒居淡水、黃情遷鹿港;第十代有黃公體、黃蜂、黃熙等遷居臺灣,臺灣黃姓,遍布全省各地,尤以澎湖列島和臺灣西海岸的基隆、淡水、桃園、新竹、苗慄、鹿港、南投、虎尾、臺南、屏東沿線地區為多。
② 移居海外的黃姓 東南亞印支半島、南洋、歐美澳等世界各地,到處都有他們在拓荒,在建設,在創造奇蹟。越南 黃姓移居越南,很可能早在黃國滅亡後不久就開始了。當時有大批黃姓遺民被楚國強迫遷徙到江南越人居住地區,加入了越人隊伍。隨著越人的不斷南遷,黃姓也隨之遷入越南。不斷南遷的黃姓中,有秦漢山越黃氏,有六朝唐宋的黃洞蠻,有明清嶺南壯、瑤等族黃姓。越南人中的黃姓,絕大部分是上述移民的後裔。這些越人黃姓後裔,又從越南繼續擴展,至即已廣布於印支半島各國。在歷史上,還有一些黃姓中國人,由於政治避難、經商等原因遷居越南。明亡後,許多黃姓遺民不甘事清,紛紛外逃避難,如清代潘湖黃伯柳與黃進懷徙越南郡宅福逢埔安南郡金塔裡。1679年,中國龍門副將黃進與總兵楊某等,率3000餘眾、戰船50餘艘,逃往越南。阮氏王朝迫使他們進入東浦(當時屬柬埔寨)地區,清代潘湖黃伯流徙柬埔寨高綿南榮城金塔大佛色裡。從此,這批人及其後代便在東浦定居下來。當即,黃姓已繁衍成為越南十大姓之一,在越南全國的200餘個姓氏中,黃姓是人口數排在第八位的大姓。泰國。是中國黃姓移民較早、人數很多的國家之一。據有關資料統計,泰國黃姓現有30餘萬,在泰國華人社會中有很大的影響。泰國黃姓華僑、華人,清代潘湖黃高拱徙暹羅國即即泰國望國街不僅建立有自己的宗族組織「泰國黃氏宗親會」,還積極參加當地華僑華人的社會活動與社團組織。南洋。大約是在元朝末年,黃姓移居南洋。當時泉州金墩黃氏有一位名叫黃元壽泉州郡熙春鋪市曹巷金墩宅天麒黃松長孫因在雲南騰衝衛森屏灘戰功赫然被朱元璋賜名森屏的官員奉命出使婆羅國(即汶萊)。
他到達婆羅後,便在婆羅國留居下來。之後,他以傑出的才幹被推為汶萊華人的領袖。後來,成了整個婆羅國的統治者——蘇丹(實即國王)。他去世後,葬在汶萊,子孫世代留居於此,且極為顯赫。黃森屏生有一子黃克遜,於明洪武八年(1375年)嫁給渤泥(即汶萊)第二蘇丹阿合曼。阿合曼逝世後,黃森屏的女兒便繼位為汶萊國王。自此以後,汶萊國王按男性血緣世系傳遞。第一位渤泥女王黃氏去世後,王位傳給了她與阿合曼蘇丹所生之子。至本世紀,汶萊國王已傳20餘代,他們都是黃森屏諱元壽的兒子黃克遜直系後裔。歷史上汶萊王室便奉黃森屏為始祖。明代開始,遷徙南洋的黃姓大增,如潘湖黃伯枰高升第六子配金陵宋氏徙居南京金陵府衙湖口黃宅子二長鍾瑞徙緬甸次鍾端分泰國汶萊黃厝,公元19世紀,由於中國封閉的國門被西方殖民列強的大炮轟開,因而出現了沿海居民移居南洋的高潮。黃姓也是如此,移居南洋的人數迅速增長,僅據菲律賓殖民政府1893年和1894年的統計資料表明,在當時移居菲律賓的近10萬華人中,來自福建晉江、同安、南安、龍溪等地的黃姓華僑就有數千人之多,在當時旅菲華人七大姓中名列第二,僅次於陳姓。至即,菲律賓黃姓人口已發展到了5萬餘名。此外,在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也有大量的黃姓華人華僑。近代以後,南洋黃姓華僑華人為了聯絡同宗,都紛紛建立了各種宗族組織。在菲律賓,建有黃江夏堂;在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建有江夏公所。此外,南洋黃姓華僑還在新加坡建立了統一的「南洋黃氏總會」。移居歐美澳黃姓移居美洲的歷史,始於19世紀50年代。在早期的美洲華僑各姓中,黃姓人數最多,主要來自廣東,其次是福建。廣東華僑,又主要來自興寧、新會、開平、恩平四地,故稱「四邑人」。在1850年成立的美國華僑社團「四邑會館」中,黃姓人數最多;1854年由廣東興寧華僑創建於舊金山(即聖弗朗西斯科,又稱舊金山)的寧陽會館中,黃姓人數在26姓中排名第一;在1876年由開平、恩平兩地僑民在舊金山成立的合和會館中,黃姓在7大姓中名列第二。至即,在全美華裔各姓宗親中,黃姓宗親人數仍然是最多的。
黃氏名人
1、黃歇(前320~前238年)遊學博聞,楚考烈王以之為相,封為春申君。相楚二十餘年,食客三千多人。娶李園之妹,知其有孕,納於考烈王,生幽王。後李園用事,忌春申君,遂伏死士於棘門刺殺之,卒年壽八十有三。
2、黃霸(前170~前51年)字次公,西漢淮陽陽夏人。少學律令,武帝末,補侍郎謁者,歷河南太守丞,時吏尚嚴酷,而霸為政寬和。嘗從經學家夏庚勝治尚書。官至丞相,封建成侯,卒諡定。
3、黃香(18~106年)是我國東漢時期的一位文化名人。他為官的品位並不高,最高職務是魏郡太守,大約也就是一個四品官員。但他生命歷程中有兩個亮點:一是他9歲時,母親去世,他對父親格外孝敬,夏天他將床枕扇涼,冬天用身體把被褥溫暖後,才讓父親安睡;二是他很小的時候,便廣泛閱讀儒家經典,精心鑽研道德學術,能寫文章,當時京師稱譽為「天下無雙,江夏黃童」。漢章帝還曾特許他到宮中藏書之所東觀讀書。孔子曾說:「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尊敬長輩,友愛兄弟,是做人的根本。黃香的這種品行正符合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標準。舊傳元代郭守正挑選了歷史上的二十四位孝子,輯成《二十四孝子》一書,作為做人的楷模,黃香名列其中。子黃瓊曾孫黃琬相繼拜相黃香一直被人們所推崇。
4、黃鳳麟(555~626年)字魁熹號江夏逸叟,系中華黃姓歷史上第一位狀元。湖北江夏郡黃州黃岡縣黃鶴鄉仁義村人。《湖北通志》之「人物誌·選舉表」和《江夏曆代黃氏世恩》中記載:「隋煬帝乙丑科進士第一(即隋朝605年乙丑科狀元),黃州江夏人。歷官宏文館編撰、直學士、比部員外郎、侍御史」,梁建安公蕭淵明乙亥年正月初五日亥時生,唐高祖武德丙戌年十二月十五日戌時病卒,壽七十有二,配胡氏馬氏二夫人,葬江夏黃岡山之原金鳳披霞穴。
5、黃巢(820~884年)唐曹州人。出身鹽商,積財聚眾,尤好收留亡命之徒。唐懿宗以來,因皇室奢侈過度,賦稅沉重,加上連年發生水﹑旱災,遂致民不聊生,盜匪群起。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王仙芝率盜匪起事,翌年黃巢起兵響應,乾符五年王仙芝敗死於湖北,黃巢被推舉為沖天大將軍,率眾攻掠江﹑浙﹑閩﹑粵等地,廣明元年(公元880)陷洛陽、長安,僖宗逃奔成都,巢自號為帝,國號大齊。唐以官爵籠絡李克用相援,大敗黃巢,巢自刎身亡,為害十年的黃巢之亂始告結束,史稱為黃巢之亂。
6、黃仁澤(890~965年)福州侯官倉山下林(古稱白林)人,黃璞(867-950年)五子,唐乾寧乙卯科武狀元,官節度巡官(系中華黃姓第一武狀元)黃仁澤,又名黃諷,字仁諷號倉山生。據史記載:黃璞第五兒子,唐朝乾寧乙卯(895年)武狀元,累官至偽閩諫議大夫、節度巡官,始遷侯官倉山下林(古稱百林)事跡載福州志。葬上林。妣文氏子慕華居倉山,慕風徙翁潭前黃。王鴻鵬等主編《中國歷代武狀元》(解放軍出版社)有載。
7、黃中庸(1030~1110年)《紅樓夢》四大家族中生活原型黃氏先祖,字長行,號軍城居士,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福建興化軍城西府西巷(即莆田城西雷山巷110號黃侍中第尚存)黃太常卿第。北宋景祐甲戌進士,從小受到其父宋進士寶文閣大理寺評事黃寵的薰陶,學習刻苦,勤奮上進,皇祐四年(1052年)中福建鄉試解元,次年,赴京會試第一,經殿試中進士二甲第一名,即傳臚。此後,司馬光溫國公薦其才任太常博士擢廣西北海通判,旋任邵武知府,後入朝為中奉大夫、太常寺卿,入值總理太常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禮賓司廟會,起草禮儀詔誥。後擢侍中兼樞密院副使,與歐陽修、包拯、趙抃、劉敞、文彥博、富弼、王堯臣、韓琦等齊名,天性渾厚,為人仁惠。溫國公司馬遷薦其才,授浙江提刑。為官寬惠,能斷奇獄,所活甚眾,浙人德之。去日,士民乞留,以溫公論薦累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樞密副使。後蔡京惡之,貶為太常博士,辭之,名入元祐黨禁而致仕焉。
8、黃庭堅(1045~1105年)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又號涪翁,宋分寧(即江西修水縣)人。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合稱蘇門四學士。工詩,為江西詩派的開創人,並擅行、草書。著有山谷內集、外集、別集、詞等。
9、黃道婆(1245~1330年)元朝時擅於紡織技術的女工藝家。曾隨崖州黎族學習紡織技術,學成後返鄉從事紡織工作,促成棉紡織業的進步,使元明以後的松江細布聞名於四方。紡織業者遂立祠祭之,以感其功。亦稱為黃婆。
10、黃鼎鳳 (1830- )壯族民族英雄。
11、黃士俊 (1583-1661年)字亮恆,廣東順德甘竹右灘人,福建莆田黃氏始祖唐桂州刺史開國公諡忠義黃岸三十世孫。明萬曆進士。字亮坦,一字象甫,號玉嵛。明萬曆丁未(1607年),殿試第一、狀元及第,任修撰。歷官宮諭少詹,升禮部侍郎,晉禮部尚書。崇禎九年(1636年)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參預機務(行相事)。歷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傅,十一年罷相。後相永明王,年過九十,不能決事,辭職歸鄉,清順治十八年(1661).卒於家,諡文裕。被後人戲稱為「鴨蛋狀元」。
12、黃錫袞(1621年—1707年),又名炳朱,字宗麟,號肇盛,晚號潘湖叟。福建晉江潘湖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進士。清康熙間任兵部左侍郎,因密助聖祖主政於朝,平撫三藩榮績素著,深受聖祖倚重,累官至東閣大學士。著有《潘湖鳴鳳集傳》《金湖白葉黃武烈記》《潘湖叟黃大學士文集》十卷、《金墩黃府集傳》《肇盛炳朱詩集》《潘湖叟起鳳隱讀集》等。
13、黃興(1874~1916年)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原名軫,字廑午,號杞園,又號克強,後改名興。湖南善化(即長沙)人。父黃筱村是秀才,教館為生。黃興早年入長沙城南書院讀書。二十二歲中秀才。1898年入武昌兩湖書院學習。署名競武、慶午。革命時期曾用化名李有慶、張守正、岡本、即村長藏。湖南省長沙府善化縣高塘鄉(即長沙縣黃興鎮涼塘)人。中華民國開國元勳;辛亥革命時期,時人多稱其為黃克強。黃興與孫中山常被以「孫黃」並稱,卒於上海。
14、黃紹竑(1895.12.1~1966. 8.31 )字季寬,廣西容縣人。著名愛國將領,桂系三巨頭之一。曾任民國政府三省主席。
15、黃現璠(1899—1982),原名甘錦英,壯族,祖籍廣西扶綏縣。中國現代民族學奠基人之一,中國民族學的第一個學派——八桂學派的開派領袖。
郡望堂號
1、郡望
江夏郡:漢高祖置郡此支黃氏為東漢大臣黃香之族所在。治所在安陸(即湖北省雲夢)。
會稽郡:秦時置郡。此支黃氏,出自東漢黃昌之後。治所在吳縣(即江蘇省蘇州市)。
零陵郡:治所在零陵(即廣西全州西南)。
巴東郡:東漢時置郡此支黃氏出自東漢蜀將黃權之後。治所在魚復(即四川省奉節東)。
洛陽郡:即即洛陽,為江夏分支。
晉安郡:治所在福建侯官(即福州市東街南側黃巷)。
濮陽郡:治所在濮陽(即屬河南省)。
東陽郡:治所在長山(即浙江省金華)。
南安郡:治所在豕原道(即隴西渭水東岸)。
西 郡:為酒泉黃衍之後。在即甘肅省永昌一帶。
江陵郡:在即湖北省荊州。
松陽郡:治所在即浙江省西南部。
固始郡:治所在即河南省固始。
2、堂號
江夏堂:後漢黃香,小時死了母親,他對父親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親的蓆子扇涼,冬天把父親的被褥暖熱。人誇他的孝:「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大量黃氏族譜記載:因惠連公受封於黃國而得勝。黃國被楚所滅之後,子孫四奔他鄉,大部分向楚國腹地內遷,分別定居於湖北的黃岡、黃陂、黃安、黃梅、黃石等地,並逐步形成黃氏不同分支。其中一支遷徙至江夏、安陸(即湖北省雲夢縣東南至武漢市)一帶,繁衍為漢代最著名的江夏黃氏。這支黃姓宗族世居江夏,代為冠族,至孝子黃香,才傾天下,黃瓊、黃琬位至三公,名震宇內,時人譽稱「江夏黃氏,天下無雙」。即海內外黃姓子孫萬派朝宗江夏,認江夏為郡望與發祥地。江夏堂源此。
寬和堂:漢代黃霸為河南太守。當時的官吏都很嚴肅,黃霸為政獨尚寬和。宣帝時,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關在監獄。從官到民一齊為他呼冤,終於平反昭雪。此外,黃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小堂號:「思敬堂」、「孝友堂」、「四士堂」、「檀樾堂」;僅金墩黃氏就有「千頃堂」、「萬卷堂」、「禮耕堂」、「敦本堂」、「種德堂」等
雙井堂:為蘇門四學士黃庭堅後裔。即陝南有黃姓為此堂號。
祠聯
〖黃姓宗祠門楣題辭〗
江夏世家 春申遺風 叔度高風 東觀流徽 山谷騰輝
「春申遺風」,頌楚國名相黃歇風範。戰國時期黃歇曾任楚國宰相近三十年,政績卓著,封春申君,是戰國著名四君子之一。蘇東坡贊春申曰:「宏才偉略,大度深思,三千朱履,百萬雄師,名列四傑,聲振華夏。」「叔度高風」,說的是東漢黃憲,字叔度,傳見《後漢書》。「東觀流徽」,說的是東漢黃香,黃香出自官宦世家,九歲失母,為子極孝,當時的江夏太守劉護聞名召見題「門下孝子」;《三字經》雲「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香少聰穎,博通經典,以文章聞名京師,時人稱「天下無雙,江夏黃童」」。
〖黃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教化第一;
孝友無雙。
——佚名撰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丞相黃霸,字次公,淮陽陽夏人,少學時學律令。武帝時未補侍郎謁者,歷河南太守丞。時吏尚嚴酷,而霸獨用寬和為名。宣帝時為廷尉正、揚州刺史、潁川太守。後官至御史大夫、丞相,封建成侯。漢世方治民吏,皆霸為首。為政對外寬和,對內嚴明,後世將他和龔遂作為封建「循吏」的代表,並稱「龔黃」。下聯典指後漢尚書令黃香。
飄飄意氣;
汪汪澄波。
——佚名撰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進士黃伯思,字長睿,別字霄賓,自號雲林子,元符年間進士,官秘書郎。下聯典指後漢孝廉黃憲,字叔度,博學,善言談,被當時名士荀淑譽為顏回。年十四,與友人語移日不能去。大臣陳蕃、周舉嘗謂曰:「時月之間,不見黃生,則鄙吝之蔭,復存於心。」郭泰少遊汝南,稱叔度:「汪汪若千頃波,澄之不清,淆之不濁。」曾舉孝廉,有人勸他做官,他也不拒絕,但去到京城後,馬上又回來了,什麼官也不做。
徽流江夏;
景煥陽春。
——佚名撰黃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黃氏郡望為江夏郡。戰國時楚國貴族春申君黃歇,頃襄王時任左徒,考烈王時任令尹,受封淮北,又改封於吳。門下有食客三千,為戰國四公子之一。曾派兵攻秦救趙,後滅魯國。考烈王死後,他在內亂中被殺。因曾住江夏黃鶴鄉仁義村,從戰國以後,江夏一直是黃氏發展繁衍的中心。
江夏世澤;
淮陽名家。
——佚名撰黃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東漢·黃香,江夏人,以孝聞名。
潁川課最;
江夏無雙。
——佚名撰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黃霸,擢潁川太守,治績最優。下聯典指東漢·黃香。
潁川德政;
江夏賢聲。
——佚名撰黃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湖南省寧鄉縣箭樓黃氏祠堂牌坊聯。全聯追宗溯源典指潁川的黃霸和江夏的黃香事典。
南邦相業;
東觀書馨。
——佚名撰黃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湖南省寧鄉縣箭樓黃氏祠堂正殿聯。全聯講典指楚相春申君黃歇和東漢黃香的功名業績。
汪洋叔度;
孝友庭堅。
——佚名撰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黃憲,字叔度。下北典指北宋·黃庭堅,蘇軾謂其有「瑰偉之文,妙絕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黃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江夏源北國;
萬石肇南雄。
——佚名撰廣東省南雄縣梅嶺山珠璣巷黃氏宗祠聯
南雄珠璣巷位於梅嶺山下,是廣東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稱為「廣東第一巷」珠璣巷的得名始於唐代張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後為表彰其孝義特賜珠璣絛環。從福建莆田遷入南雄始祖黃岸公子黃典居珠璣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發祥地,海外華僑的祖居。據珠璣巷南遷後裔聯誼會搜集的各地南遷後裔143姓族譜記栽,由珠璣巷播遷粵、港、澳、臺及海內外的後裔數千萬人,都承根認脈,均稱珠璣巷為「七百年前的桑梓鄉」。
〖黃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赤日遠銜葵影;
薰風濃帶荷香。
——佚名撰黃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末工部侍郎黃峭山《夏》詩句聯。
宋代奎章學士;
中華開國元勳。
——佚名民國時撰黃姓宗祠通用聯
〖黃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江夏垂德源流遠;
三七遺芳世澤長。
——佚名撰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黃姓的郡望是江夏。下聯典指峭山事跡。名流驚世詩書士;
技藝超人紡織娘。
——佚名撰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又號涪翁。下聯典指元初女紡織家黃道婆,松江烏泥涇鎮(即上海市華涇鎮)人。詠詩句春歸何處;
題菊花秋豔幾時。
——佚名撰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摘自黃庭堅《清平樂》詞中名句。下聯典指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884),曹州冤句(即山東省菏澤東南)人。率百萬眾,攻入長安,即皇帝位,國號大齊。長安被圍後撤季,後不屈自殺。他曾有《題菊花》、《菊花》等詩作傳世。
江夏金墩黃氏祖祠聯
金墩入閣兩相國;
黃府進士四尚書。
安平潘湖金墩源,
沙堤鐘山清江流。
鳳翔叔琳卿督及第;
榜眼探花文武巍科。
光升汝良,錫袞治國;
法司宗伯,宰輔安邦。
金墩大方公介父子同登龍榜 ;
玉塘雙牌燾勳兄弟齊身鳳池 。
金章觀鉞文武登賢書齊鼎元 ;
墩裡尚賓長白躍龍榜共蟬聯。
金墩積善堂樞介雲吉德維方勝;
武林揚雪臺機閣飛智紹繩尚樸 。
——臺灣清末四大翰林之一進士章京黃彥鴻撰
臺灣軍城黃氏祖祠聯
三山榴花祖築萬卷樓倡閩道學,
四德兼全裔建千頃堂昭國史書。
閩祠屹銅海鞏溪儀彩鳳;
臺堂立東山軍城起文龍。
興化詩書禮樂宋洋澤;
軍城金堂玉馬定樸聲。
江夏流芳千秋冠裳承雨露;
鞏溪分派萬代俎豆肅春秋。
山牌時宜三士教授潭州守 ;
杜塘大器五經博士孝子家 。
軍城中庸能誦古芬淵源江夏 ;
金墩黃府勉承先績衣被潁川 。
一門樞相祖舜昭北鬥耀景陟;
兩狀大魁定樸暉南宋映鞏溪。
軍城四代聯登繼祖德千秋世澤 ;
中庸五子科第承宗功萬載偉業 。
祖編修孫學士一堂翰苑 ;
唐忠臣宋孝子萬古綱常 。
——臺灣清末四大翰林之一進士章京黃彥鴻撰
歡承淥淥鹹康俗;
忙詠田園魯直詩。
——佚名撰黃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北宋·黃庭堅事典。
詩罷春風榮草木;
書成快劍斫蛇龍。
——黃庭堅撰黃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黃庭堅詩句聯。
看花臨水心無事;
嘯志歌懷意自如。
——黃慎撰黃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畫家黃慎(1687-1761)自題聯。黃慎字恭壽,福建寧化人。久寓揚州,為「揚州八怪」之一。雍正布衣,與鄭板橋友誼甚深。字學懷素,善草書。以對母孝順為人稱道。
萬象函歸方丈室;
四圍環列自家山。
——黃遵憲撰黃姓宗祠通用聯
馮驥才著《陰陽八卦》第八回《黃家後門聯》語。
朝夕莫忘親命語;
晨昏當薦祖宗香。
——佚名撰黃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佚名作黃姓《七律·認宗》詩之頸聯。詩的全文是:「駿馬登程往異方,任從勝地立綱常。身居外境猶吾境,久住他鄉即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當薦祖宗香,根深葉茂同庥慶,三七男兒總熾昌。」
綿綿世澤留孫子;
赫赫家聲繼漢唐。
——佚名撰黃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黃氏源流」歌之聯句。「黃氏源流歌」,即「內八句」全文是:「梅江江上舊華堂,閥閱相傳江夏黃。百裡華封留政績,千年翰院擅文章。綿綿世澤留孫子,赫赫家聲繼漢唐。如見普譜應起敬,即人遠仰昔高陽。」詩中梅江,指廣東嘉應(梅州)。高陽即顓頊。西晉倫常南粵士;
〖黃姓宗祠門楣題辭〗
江夏世家 春申遺風 叔度高風 東觀流徽 山谷騰輝
「春申遺風」,頌楚國名相黃歇風範。戰國時期黃歇曾任楚國宰相近三十年,政績卓著,封春申君,是戰國著名四君子之一。蘇東坡贊春申曰:「宏才偉略,大度深思,三千朱履,百萬雄師,名列四傑,聲振華夏。」「叔度高風」,說的是東漢黃憲,字叔度,傳見《後漢書》。史稱黃憲雖家境貧寒,卻是一位非凡才氣的大才子,他十四歲時,就被全國名流稱為師表。
世系
第1世(中華民族總始祖):
少 典——有熊國君;配有蟜氏之女;子二(炎帝、黃帝)
第2世:
炎 帝——少典長子;與黃帝同為華夏族祖先。
黃 帝——少典次子;生於軒轅之丘,故曰「軒轅氏」,因奠定了傳男制度,又號公孫,國於有熊,受禪於神農氏而有天下,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長而墩敏,成而聰明」,開物成務,文明漸啟,黃帝是中國古代野蠻時期華夏部落聯盟的大首領,後世之「炎黃子孫」由此出也,娶四妃生25子,得其姓者14人,其中各有兩人同姓,12姓為:姬(兩人同姓)、酉、祁(祈)、己(妃)(兩人同姓)、滕、箴、任、荀、僖、姞(吉)、儇(嬛、環)、依(衣);配西陵氏之女螺祖為正妃,配女節,配彤魚氏,配嫫母;史載子四(昌意、玄囂、青陽、苗龍)第3世:昌 意——黃帝次子(本宗);受封姬姓;配蜀山氏之女昌僕;子二(高陽、日安)第4世:橋 極——玄囂之子;子一(高辛)高 陽——昌意長子;即顓頊帝,是我國遠古時代社會秩序的建立者,自幼敏睿,10歲時成為氏族酋長,12歲時率領本族東遷少昊(即嬴摯)東夷部落所在地窮桑地區(即山東曲阜一帶),得信任而輔佐少昊帝,少昊去世後,20歲的顓頊即帝位,不久又內遷中原,承繼中原華夏部落聯盟的大首領,初國於高陽,後都於帝丘,在位78年;配鄒屠氏,騰皇氏;子十六(姒鯀、駱明、窮禪、季番、歡頭、瘦約、伯服、檮杌、蒼舒、聵凱、檮盛、大監、寵降、中容、仲達、稱)日 安——昌意次子;居於西方,後入中原,子孫以安為姓。第5世:高 辛——橋極之子;即嚳帝;配陳峰氏之女慶都,配娵訾氏之女;子二(娵訾氏生摯,慶都生放勳)窮 禪——高陽三子;子一(敬康)稱 公——高陽十六子;(本宗)子一(卷章)第6世:卷 章——稱公之子;即老童;(本宗)子二(重黎、吳回)第7世:吳 回——卷章次子;其兄重黎被誅後,繼兄位為祝融火神,後人在天水關,築火神苗宇來紀念之;子一(陸終)第8世:陸 終——吳回之子;(本宗)配鬼方氏;子六(樊、惠蓮、籛鏗、會人、曹安、季連)第9世:季 連——陸終六子;受封羋姓,封地在即河南省東北、山東省西南之地,其後裔有季氏、熊氏、英氏、嵇氏、嬴氏等;子一(女修)第10世:女 修——季連之子(本宗);子一(皋陶)第11世:皋 陶——女修之子;即大業(本宗),名繇,字庭堅,是歷史上著名的傳說人物。據《帝王世紀》的說法,他出生於曲阜少昊之墟。曲阜,偃地,故舜帝賜其為偃姓。據《世本》和劉向《說苑·君道》,皋陶當上了大理之官,作五刑,即負責氏族政權的刑罰、監獄、法治。史書上說當時天下無虐刑,無冤獄,小人畏懼,天下太平。舜帝對他的成績極為讚賞,便把他封於皋,所以,又叫「皋繇」。因為上古「陶」、「繇」讀音相同,所以又寫作「皋陶」、「咎陶」、「咎繇」。皋陶幫助夏禹當上了中原華夏部落政權的領袖,夏禹很感激,便指定他為自己的接班人,正準備讓位,但皋陶卻於這時去世了。死後,葬在六地,即即安徽六安縣。古時,這裡有皋陶墓,世人又稱為「公琴」;配少典氏之女女華;子一(伯益)第12世:伯 益——皋陶之子;原姓伊氏,字賾凱,又字虞餘,是傳說中的一位大英雄。年輕時的伯益,就很聰明,有才智,最早發明打井取水。由於伯益富有才華,夏禹就向當時中原氏族聯盟政權首領帝舜推薦他,帝舜派他輔佐夏禹治水。帝舜命大禹、伯益、后稷共同治水13年。伯益制出第一張水利地圖。治水成功後,被帝舜賜封為贏姓,成為贏姓14氏之血緣始祖,時間約為公元前2100年左右。14氏為:黃氏、徐氏、趙氏、秦氏、江氏、莒氏、郯氏、終黎氏、運奄氏、莬(wèn)裘氏、將梁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伯益來自東夷少昊鳥氏族,所以傳說他能知禽獸之言,能與飛鳥通話,《漢書》云:「伯益知禽獸」。《後漢書》云:「伯益綜聲於鳥語」。夏啟即天子位以後,便開始消滅伯益的勢力,在夏啟六年,將伯益殺害。伯益死後,夏啟以隆重之禮厚葬伯益,又「歲善犧牲以祠之」,即每年都以犧牲來祭祀他的亡靈。伯益雖然被害,但他的家族後裔卻十分繁榮昌盛,所分衍出黃、趙、江、秦等十多個姓氏,都尊他為始祖。伯益娶塗山氏之女;子三(大廉、若木、恩成)第13世:大 廉——伯益長子;號東方,夏帝啟在殺害伯益之後,為籠絡、安撫伯益部落及其後人,遂加封伯益的兩個兒子大廉和若木。封長子大廉於有黃之地的光州(即即河南潢川)一帶,建立古黃國。從此,古老的黃國一直生存延續到公元前648年,後被楚國所滅,子孫遂以國為氏,稱黃氏;公娶三苗之女;子三(文仲、懷文、隱)若 木——伯益次子;夏帝啟封若木於徐(即淮河流域),建立徐國,其後人乃以徐為姓。恩 成——伯益三子;餘情不詳。
各位宗親,如果您感覺內容不錯,請傳給更多的黃氏宗親!歡迎各位宗親提供更多的黃氏資料。
知曉黃氏天下事,敬請留意「黃氏在線」微信公眾號
送給朋友們!喜歡的請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