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藝術上常見的卍字紋,其起源甚早,廣見於古代非洲和亞州,早在佛教誕生之前即已出現,關於這個符號世界各國學者也有許多專文論述。
卍字也是釋迦佛的三十二相之一,在南朝的僧人齊曇摩伽陀耶舍所譯《無量義經》記第二十八相即為「胸表萬字」。「卍」字又稱為吉祥喜旋德相,在鳩摩羅什譯《大般若經》中並沒有將它列入三十二相,而是列於八十種好的第八十好,雲「手足及胸臆前,具有吉祥喜旋德相」 ①。
文獻上所載胸表萬字的佛像最早可見《高僧傳》十三釋僧護傳,記南朝粱代僧祐造剡溪大佛時(天監十五年,515年畢工);
夜中忽當萬字處,色赤而隆起,今像胸萬字處猶不施金鎛而赤色在焉 ②。
「 鎛」字《法苑誅林》作「薄」即金箔,可知當年大佛遍體施金箔,胸前萬字不施金箔而呈紅色。此像即今尚在的浙江新昌寶相寺大佛,千餘年來歷經粉飾,舊貌已失,萬字已不可見。
圖1 龍門石窟北魏開鑿的古陽洞北壁第234造像
在佛像上目前最早出現的卍字紋是龍門石窟北魏開鑿的古陽洞北壁第234龕陸渾縣功曹魏靈藏等造像(圖1),此像是太和末至景明年間所造。禪定佛像雙手作禪定印,袒右肩大衣,結跏趺坐,值得注意的是胸前有火焰寶珠紋,寶珠中心有一卍字。
圖2 北魏 龍門石窟南壁第66龕禪定坐佛
又在南壁第66龕比丘法生造像,是比丘法生為孝文帝並北海王母子所造像龕的主佛(景明四年,503)也是禪定坐佛,胸前也有同樣的寶珠紋,正中心位置也可見卍字(圖2)。這二尊像都是北魏所雕刻,可以說是目前所見最早的卍字紋,頗為少見。這個卍字位於圓光內,上方有火焰紋,應是喻意卍字的靈異之相。除龍門石窟外,這種火焰寶珠內有卍字的圖形還很少在北朝的佛像發現。
圖3 美國森特路易斯美術館藏 北魏正始二年(505)石造三尊佛立像
單尊石佛像上目前較早出現佛胸卍字的例子可見北魏正始二年(505)石造三尊佛立像(石灰巖 高188釐米 美國森特路易斯美術館藏),為一佛二菩薩立像,主尊著褒衣博帶式大衣,敞胸處可見一陰刻卐字,據光背後發願文知為汲郡汲縣(今河南汲縣)崇邑鄉的尚姓一族發願所造如來像。造像面相清瘦,體型修長,是典型的所謂河南派的佛像風格③(圖3)。
圖4 山東青州出土北齊倚坐佛像
近年山東青州出土的石佛像內有一尊倚坐佛像,(高64釐米)身著袒右肩式大衣,露膚處遍施金彩,胸前清晰可見一黑色卐字。從此像的低緩肉髻和面相以及大衣樣式判斷,應是北齊時代所雕(圖4)④。
圖5 河南安陽大留聖窟內的石佛坐像
圖6 河南安陽大留聖窟內的石佛坐像
此外在河南安陽大留聖窟內的三尊石佛坐像,每尊佛像胸前都有浮雕突起的卐字,雖然大留聖窟開鑿於東魏武定二年(544),但從這三尊石佛坐像風格分析,都是體軀飽滿,胸部寬厚,衣紋作雙U形陰刻線,是典型的北齊造像風格,故有人認為這三尊石佛原是單尊的,可能是北齊時代雕刻的後來被人移入洞內的⑤(圖5、6)。
圖7 炳靈寺第8窟西壁隋代的泥塑坐佛
炳靈寺第8窟西壁隋代的泥塑坐佛胸前也可見一清晰的卐字(圖7)。
儘管在北魏時佛胸前已出現了卍字,但直到唐武則天以前萬字的讀音和寫法,仍不規範,上述的龍門古陽洞魏靈藏等造像胸前卍字寫作「卍」,而正始二年尚姓造佛立像和北齊青州倚坐像以及安陽大留聖窟石佛坐像均作「卐」字,可見此字的寫法並不統一,卍和卐是通用的。並且從目前的發現來看,以河南地區的佛像上所見為多。
慧琳《翻譯名義集》引《篡要》雲∶「如來胸臆有大人相,形如字,名吉祥海雲,又作禮,是吉祥勝德之相。由發右旋而生似卍字,「」、「 禮」是西土字,卍卍萬方,是此土字,同呼為萬。即佛胸前之吉祥紋飾,類似「」字或「禮」字,喻吉祥海雲或吉祥勝德之相,但這兩個符號是因與吉祥紋飾類似而代用的,是西土的符號,不是漢字。因為佛發右旋呈卍字,又有萬方連綿之意,故讀音為萬。這個字的正式寫法和讀音是武則天在長壽三年(694)下令正式在佛經中制卍字,讀音為萬。意為吉祥萬德之所集⑥。
注釋∶
①⑥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文物出版社 1984年
②《大正藏》卷五十 史傳部
③松原三郎《中國佛教雕刻史論》吉川弘文館 1995年
④青州博物館《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藝術》山東美術出版社 1999年
⑤中國石窟編委會《中國石窟雕刻全集》6 北方六省 重慶出版社 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