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真草千字文》: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

2020-12-16 石不言齋

《智永真草千字文》,傳隋代釋智永書。此帖抄錄南朝梁代周興嗣所撰的「千字文」,分真、草兩種,故名。此帖傳世主要有三種,一種是唐代流傳到日本的墨跡本(小川簡齋藏),一種是北宋大觀三年(1109)的薛嗣昌刻本(又稱關中本),還有一種是《群玉堂帖》四十行殘本。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本共26頁,每頁29.3×14.2釐米,8行,行10字,共計202行,2000字。真書與草書分列兩行,此種以真書對釋草書的方式,屬智永首創。真書祥靜,草書流動,二者點畫均秀潤圓勁,真書的點畫相對輕靈,而草書的點畫則較豐腴,各盡其宜。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本

蘇軾云:「永禪師書,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觀陶彭澤詩,初若散緩不收,反覆不已,乃識其奇趣。」

一、《千字文》的來由及智永其人

《千字文》是由南北朝時期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編纂由1000個漢字組成的韻文,是中國早期的蒙學課本,由於涵蓋了天文、地理、自然、社會、歷史等多方面的知識,與《三字經》、《百家姓》一道成為啟蒙和教育兒童的最佳讀物。

《梁史》記載:「上以王羲之書千字,使興嗣韻為文。奏之,稱善,加賜金帛。」還流傳有周興嗣因一夜成書,用腦過度,鬢髮皆白的故事。

釋智永,俗姓王氏,名法極,生卒年不詳,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居永欣寺,由陳入隋,系王羲之第七世孫,世稱「永禪師」。曾閉門學書數十年,所退筆頭可盛五大簏,葬而為「退筆冢」。工正書、草書,索書者踏破門限,因以鐵來裹門限,故有「鐵門限」之稱。 史傳智永手書《千字文》八百本分贈浙東諸寺,以供沙彌學習用。

智永能傳王羲之家法,是江左王氏筆法由陳隋入唐的過渡性人物,在書法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智永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的重大貢獻有二個方面:一為發「永字八法」之旨趣,逐成隋唐學者宗匠;二為臨集《千字文》,開後代書法家書寫《千字文》之風,為《千字文》的流傳起了很大的作用。許多人不但把它當作一部啟蒙教材來讀,而且作為學習書法的範本。著名的有懷素、宋徽宗、趙孟、文徵明等,他們的作品流傳很廣,書體與風格各異,可謂千字千姿,影響也很大。

二、《智永真草千字文》的書法藝術特色

唐諸多評論家以為智永書法的繼承性遠遠大於創造性,自蘇軾開始則看到智永書法平淡高妙的境界,其中蘊含著一種不易發現的創造性。首先,智永學書數十年臨池不輟,可以看出他在技能錘鍊上下的工夫之深。歐陽修云:「作字要熟,熟則神氣完實而有餘。」這就是書寫技巧精熟的功用。智永擁有王羲之的書帖,在書法上紹繼王氏家法,對王羲之不激不厲的技法體系和特定內涵完成了實踐上的體認。

關中本《智永真草千字文》

其次,智永臨池學書,下筆沒有刻意炫奇,而是平實地寫字,以不激不厲之筆寫不偏不倚之字,這種情況下,智永精熟的書寫技能就發揮了作用,即落筆該如何便如何,看起來不經心、不造意,卻是因地制宜、觸境生發的創造性過程。因此,這種「淡」不是毫無滋味、平平無奇的「淡」,而是「外枯中膏」的淡,其內質充實而絢爛,從容而膏潤。

在《真草千字文》中,右軍的方折之筆,大令的長形字態,以及點捺俊美的逸筆時時躍然於紙上。前人曾評道:「智永精熟,學號深矣,專範右軍,精熟無奇。」又云:「智永真草千文真跡,氣韻飛動,優入神品,為天下法書第一。」

《智永真草千字文》的書法藝術特色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法度嚴謹,筆力遒勁。此帖用筆恪守王法,十分精到,點畫圓潤合拍,線條健肥適宜,楷書沉靜深穩,強調空中取勢,露鋒入紙,力透紙背,靜穆而蘊藉,頗有餘韻。其草書部分,用筆清晰簡潔,點畫果斷分明,遒婉生動,截然不同於北魏字貌,而深得魏晉書風。無論真、草書,尤重筆力,每一字中都有一二筆是特別加重筆力得,使字于謹嚴法度中,更富有天然的風神。正如何紹基所云:「智師千文,筆筆從空中落,從空中住,雖屋漏痕,猶不足以喻之。」

唐 蔣善進臨本
蔣善進臨作與原作的比較

2、溫雅清逸,風神奕奕。此帖於嫻熟的用筆中,更展示了氣息的清雅,它沒有劍拔弩張的槍棒氣,也沒有故弄玄虛的酸腐氣,而恰 似蛻盡人間煙火,進入爐火純青的化境。其草書取法於《十七帖》,字字獨立,循規蹈距,斯文秀媚;其正書,融草法情性,端莊中見俊逸,渾穆中寓清淡,具有很高的藝術美學價值。蘇軾曾云:「永禪師書,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觀陶彭澤詩,初若散緩不收,反覆不已,乃識其奇趣。」這是對《智永真草千字文》最好的評價。

元 揭傒斯臨作

相關焦點

  • 千年最佳:智永《千字文》賞析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版本很多,達八百多本,其實,傳世的智永《真草千字文》共有兩本。
  • 書法字帖 @ 智永《真草千字文》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達八百多本,傳世的智永《真草千字文》共有兩本。一為唐代傳入日本的墨跡本,一為保存於陝西省西安碑林的北宋董薛嗣昌石刻本。此卷早在唐代已隨歸化之僧、遣唐之使流傳到東鄰日本,對日本書道產生過不小的影響。其餘在中國本土者,南宋之後,俱成劫灰。只有保存於西安碑林的北宋大觀三年(1109年)薛嗣昌石刻本。
  • 手機字帖 | 智永《千字文》高清注釋版、學習攻略
    《真草千字文》真草二體,是智永傳世代表作,也是我國書法史上的留傳千古名跡。據載智永曾書《千宇文》八百本,散布江東諸寺。  蘇軾評價智永書「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宋米芾《海嶽名言》評曰:「智永臨集千文,秀潤圓勁,八面具備」。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說他學鍾繇《宣示表》,「每用筆必曲折其筆,宛轉回向,沉著收束,所謂當其下筆欲透紙背者」。
  • 乾貨 智永草書《千字文》最好教程,事半功倍!(附高清下載)
    相傳40年不下樓,書《千字文》八百餘本,分送浙東各寺。退筆頭置大筆簏中,簏受一石餘,五簏皆滿。唐張懷 《書斷》評其書:「微尚有道之風,半得右軍之肉,兼能諸體,於草最優。」北宋蘇軾《東坡題跋》言:「永禪師書,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本嫵媚俊挑,今人疑為唐人摹本。然墨本較之刻本更易直觀顯現古人筆法,故為習書首選範本。
  • 智永真草千字文
    千字文原文
  • 《蕭軍六體千字文》新書座談會在濟南物華堂藝術館成功舉辦
    書中以漢簡、章草、隸書、楷書、小草、行書六種字體並列呈現,充分展示了《千字文》書法的魅力。為了進一步了解《蕭軍六體千字文》背後的創作故事,12月9日下午在濟南物華堂藝術館還舉辦了《蕭軍六體千字文》新書座談會。活動由濟南時報副總經理、濟南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臧文濤先生主持,多位藝術家、媒體記者、書法愛好者分別就《蕭軍六體千字文》一書、蕭軍先生為人為藝等話題展開熱烈暢談。
  • 把《千字文》寫的奇美,王羲之是他祖先
    古代的那些和尚身上往往都帶有一些神秘色彩,比如幫助朱棣奪取江山的黑衣僧人姚廣孝,再如將《千字文》寫到極致的智永和尚,實在是讓人欽佩之至。而咱們今天要來說的,就是智永和尚,這位書法史上最牛氣的和尚之一。智永和尚(生卒年不詳),南朝、隋朝人,本名王法極,字智永,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書聖王羲之七世孫。
  • 顏真卿有沒有傳世的《千字文》作品
    千字文歷來被書家所好,許多書法家都有寫千字文的作品傳世,但不同時代,千字文的版本是不一樣的。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命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編成,我們一般認為最早的隋代智永真草千字文,或者唐代歐陽詢楷書千字文為正確版本,或者說「原版」。
  • 宋徽宗瘦金體——《賜闢雍詔書碑》考釋與《千字文》
    他身通百藝,書畫尤工,創立的楷書中的《瘦金 體》,鐵畫銀鉤、筆道瘦硬,頗有特色。此碑再現了「瘦金體」的書法藝術。《宋徽宗賜闢雍詔書碑》高大厚重,由碑身、碑座、碑頭三部分組成。現僅存碑身。碑身高280釐 米,寬110釐米,厚36釐米。碑上部為宋徽宗趙佶 撰文並書寫的賜昭明文。正書,15行,238字,字方 寸餘。
  • 墨裡·乾坤|一夜兩鬢皆斑白——《四體千字文》
    日本古籍字帖《四體千字文》,慶長丙午年(公元1606年)書。慶長(けいちょう)是日本的年號之一,接在文祿之後,元和之前。指1596年到1615年為止之間。南朝梁武帝時期(502-549),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奉皇命從王羲之書法中選取1000個字,編纂成文,是為《千字文》。文中1000字本來不得有所重複,但周興嗣在編纂文章時,卻重複了一個「潔」字(潔、絜為同義異體字)。因此,《千字文》實際只運用了999字。全文為四字句,對仗工整,條理清晰,文採斐然。
  • 這精妙入神的《千字文》,讓後人難以企及
    元朝時期,有一位「通才」式的人物,他詩文書畫樣樣頂尖,尤其是書法方面,更是五體皆通,五體皆精,此人就是趙子昂。趙子昂,漢族,號松雪道人,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員、書法家、畫家、詩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
  •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古錢幣上的千字文是什麼意圖呢?
    《千字文》是一首以儒家思想為主體,兼納自然學科和社會常識的優美的四言長詩。曾作為許多國家的漢字初級讀本。宋徽宗草書千字文錢幣上的千字文在中國歷代古錢幣中,光緒小平鑄有千字文,不過,只是選用了幾個字,被認為不吉利的「洪、荒」並未使用。
  • 宋徽宗瘦金體《千字文》真跡
    另外,徽宗獨創的瘦金體書法獨步天下,直到今天相信也沒有人能夠超越。這種瘦金體書法,挺拔秀麗、飄逸犀利,即便是完全不懂書法的人,看過後也會感覺極佳。傳世不朽的瘦金體書法作品有《瘦金體千字文》、《欲借風霜二詩帖》、《夏日詩帖》、《歐陽詢張翰帖跋》等。此後八百多年來,迄今沒有人能夠達到他的高度,可稱為古今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