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真草千字文》,傳隋代釋智永書。此帖抄錄南朝梁代周興嗣所撰的「千字文」,分真、草兩種,故名。此帖傳世主要有三種,一種是唐代流傳到日本的墨跡本(小川簡齋藏),一種是北宋大觀三年(1109)的薛嗣昌刻本(又稱關中本),還有一種是《群玉堂帖》四十行殘本。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本共26頁,每頁29.3×14.2釐米,8行,行10字,共計202行,2000字。真書與草書分列兩行,此種以真書對釋草書的方式,屬智永首創。真書祥靜,草書流動,二者點畫均秀潤圓勁,真書的點畫相對輕靈,而草書的點畫則較豐腴,各盡其宜。
蘇軾云:「永禪師書,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觀陶彭澤詩,初若散緩不收,反覆不已,乃識其奇趣。」
一、《千字文》的來由及智永其人
《千字文》是由南北朝時期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編纂由1000個漢字組成的韻文,是中國早期的蒙學課本,由於涵蓋了天文、地理、自然、社會、歷史等多方面的知識,與《三字經》、《百家姓》一道成為啟蒙和教育兒童的最佳讀物。
《梁史》記載:「上以王羲之書千字,使興嗣韻為文。奏之,稱善,加賜金帛。」還流傳有周興嗣因一夜成書,用腦過度,鬢髮皆白的故事。
釋智永,俗姓王氏,名法極,生卒年不詳,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居永欣寺,由陳入隋,系王羲之第七世孫,世稱「永禪師」。曾閉門學書數十年,所退筆頭可盛五大簏,葬而為「退筆冢」。工正書、草書,索書者踏破門限,因以鐵來裹門限,故有「鐵門限」之稱。 史傳智永手書《千字文》八百本分贈浙東諸寺,以供沙彌學習用。
智永能傳王羲之家法,是江左王氏筆法由陳隋入唐的過渡性人物,在書法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智永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的重大貢獻有二個方面:一為發「永字八法」之旨趣,逐成隋唐學者宗匠;二為臨集《千字文》,開後代書法家書寫《千字文》之風,為《千字文》的流傳起了很大的作用。許多人不但把它當作一部啟蒙教材來讀,而且作為學習書法的範本。著名的有懷素、宋徽宗、趙孟、文徵明等,他們的作品流傳很廣,書體與風格各異,可謂千字千姿,影響也很大。
二、《智永真草千字文》的書法藝術特色
唐諸多評論家以為智永書法的繼承性遠遠大於創造性,自蘇軾開始則看到智永書法平淡高妙的境界,其中蘊含著一種不易發現的創造性。首先,智永學書數十年臨池不輟,可以看出他在技能錘鍊上下的工夫之深。歐陽修云:「作字要熟,熟則神氣完實而有餘。」這就是書寫技巧精熟的功用。智永擁有王羲之的書帖,在書法上紹繼王氏家法,對王羲之不激不厲的技法體系和特定內涵完成了實踐上的體認。
其次,智永臨池學書,下筆沒有刻意炫奇,而是平實地寫字,以不激不厲之筆寫不偏不倚之字,這種情況下,智永精熟的書寫技能就發揮了作用,即落筆該如何便如何,看起來不經心、不造意,卻是因地制宜、觸境生發的創造性過程。因此,這種「淡」不是毫無滋味、平平無奇的「淡」,而是「外枯中膏」的淡,其內質充實而絢爛,從容而膏潤。
在《真草千字文》中,右軍的方折之筆,大令的長形字態,以及點捺俊美的逸筆時時躍然於紙上。前人曾評道:「智永精熟,學號深矣,專範右軍,精熟無奇。」又云:「智永真草千文真跡,氣韻飛動,優入神品,為天下法書第一。」
《智永真草千字文》的書法藝術特色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法度嚴謹,筆力遒勁。此帖用筆恪守王法,十分精到,點畫圓潤合拍,線條健肥適宜,楷書沉靜深穩,強調空中取勢,露鋒入紙,力透紙背,靜穆而蘊藉,頗有餘韻。其草書部分,用筆清晰簡潔,點畫果斷分明,遒婉生動,截然不同於北魏字貌,而深得魏晉書風。無論真、草書,尤重筆力,每一字中都有一二筆是特別加重筆力得,使字于謹嚴法度中,更富有天然的風神。正如何紹基所云:「智師千文,筆筆從空中落,從空中住,雖屋漏痕,猶不足以喻之。」
2、溫雅清逸,風神奕奕。此帖於嫻熟的用筆中,更展示了氣息的清雅,它沒有劍拔弩張的槍棒氣,也沒有故弄玄虛的酸腐氣,而恰 似蛻盡人間煙火,進入爐火純青的化境。其草書取法於《十七帖》,字字獨立,循規蹈距,斯文秀媚;其正書,融草法情性,端莊中見俊逸,渾穆中寓清淡,具有很高的藝術美學價值。蘇軾曾云:「永禪師書,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觀陶彭澤詩,初若散緩不收,反覆不已,乃識其奇趣。」這是對《智永真草千字文》最好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