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慧淨法師:善導淨土教理的核心01
壹、「彌陀本願力」是淨土宗根本
唐朝善導大師(六一三~六八一)是淨土法門的集大成者,也是淨土宗的實際創立者,乃淨土宗的開宗祖師。善導大師的淨土教理傳承自道綽,道綽傳承自曇鸞,曇鸞傳承自龍樹、天親,法脈傳承清晰明確。#淨土宗#
善導大師世稱「彌陀化身」,每念佛一聲,便有一道光明從其口出,聲聲佛號,聲聲光明,因此,唐朝皇帝尊稱大師為「光明和尚」。
善導大師淨土教理的核心及其獨具的特質精神,一言以蔽之,即是「本願稱名」與「凡夫入報」二句八字,亦即:「善惡凡夫,唯依本願,稱名念佛,得生報土。」而這兩個理論的根源,即是彌陀本願力。故「彌陀本願力」與「本願稱名」、「凡夫入報」三個系統理論,是善導大師淨土教理的根本,也是整個淨土宗教理的根本。
「本願稱名」與「凡夫入報」是善導大師於《觀經四帖疏》所楷定,也是盡其一生,聲嘶力竭,大力提倡與弘傳的,這在《觀經四帖疏》之〈後跋〉即已表明說:「出此《觀經》要義,楷定古今。」
貳、善導教理核心:本願稱名,凡夫入報
一、本願稱名
(一)何謂「本願」?
「本願稱名」之意義:
1.「通願」和「別願」
「願」有「通願」和「別願」之分。
「通願」:也叫做「總願」。菩薩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上求下化,必須要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每一尊佛在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時,共同要發的願,每一尊佛的成佛過程都要先發這個願,沒發這個願就不能成佛,所以叫做「總願」,也叫做「通願」。
「別願」:每一尊佛除總願之外,各自還有特別不同於其他佛的願,這叫做「別願」。譬如藥師佛十二大願,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釋迦牟尼佛五百大願。
此中,以阿彌陀佛的別願特別弘深,其深智悲願,遠超諸佛,因四十八願唯獨阿彌陀佛個別所有,是其他諸佛所不共的。《無量壽經》中彌陀自誓:「我建超世願」,釋尊在《彌陀偈經》也深贊彌陀之願而言:「發願踰諸佛。」故彌陀別願名「超世別願」,亦名「別意弘願」。
2.「因本願」和「根本願」
本願又有「因本願」和「根本願」之別,也就是說本願的「本」,有「因本」和「根本」的差別。從「因本」來講是「因果相對」,從「根本」來講是「本末相對」。
「因本」:對果末,因果相對。十方諸佛初發菩提心、行菩提道所發的願,每一願都叫做「因本願」,就是因地所發的本願,簡稱「本願」。
因此,就因本來說,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每一願每一願都是本願。因為有了這個因,才能達到那個果,也就是有了四十八大願的全部完成,才能成為阿彌陀佛,才有了極樂世界,也才有這句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廣度十方眾生。所以,從因本來講,四十八願願願都是本願。
「根本」:對枝末,本末相對。在四十八願當中,必定有一個是根本、最重要、最核心的願,是所有願當中最主要的,這就是根本願,其他的願,則是枝末願,因為是由這個根本的願所衍生出來的枝末,都是要達成這個根本願而發的,因此都得歸結到這個根本願。有了這個根本願,才能使其他的願有了目的和意義。
3.本願之根、救度之源:第十八願
四十八大願中哪一願是根本呢?是第十八願,當然,其他四十七願也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但是如果沒有第十八願的話,即使其他的願完成了,也沒有存在的意義。意思是說,其他的願是因為第十八願而產生的,第十八願就如同樹的根,因為有樹根,這棵樹才能夠生長,才能夠展枝、開花、結果;如果沒有根本,哪裡會有這棵樹?哪裡會有花果呢?一切就都沒有了。由此可知,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中的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就是阿彌陀佛的根本願。
譬如:第一願「無三惡道願」,極樂國土沒有三惡道;第二願「不更惡道願」,往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即使發願要到十方世界去度眾生,也不可能再墮入三惡道;第三願「悉皆金色願」、第四願「無有好醜願」,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都和阿彌陀佛同樣的膚色、同樣的顏貌、同樣的相好莊嚴。還有,第五願到第十願,往生到極樂世界就能獲得六種神通,乃至第十一願,往生就能不退轉而成佛。簡而言之,所有四十七願都很重要、都是必須的,可是如果沒有眾生的往生,也就是沒有第十八願的話,那麼,這些願就都缺乏存在的意義了。
阿彌陀佛的種種願,都是為了十方眾生的往生成佛。第十八願是念佛往生之願,有此願,眾生就能念佛往生,沒有此願,眾生就不能念佛往生;不能念佛往生,其他的願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所以,就這一點來講,這第十八願才是真正的本願──根本之願。
淨土法門是彌陀本願的法門,也就是彌陀本願救度的法門,也就是彌陀本願救度念佛人的法門。這裡所談的「本願」,都是指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待續)
作者:慧淨法師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