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導大師淨土教理的核心01:阿彌陀佛不是高不可攀的佛

2020-12-14 淨宗傳承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慧淨法師:善導淨土教理的核心01

壹、「彌陀本願力」是淨土宗根本

唐朝善導大師(六一三~六八一)是淨土法門的集大成者,也是淨土宗的實際創立者,乃淨土宗的開宗祖師。善導大師的淨土教理傳承自道綽,道綽傳承自曇鸞,曇鸞傳承自龍樹、天親,法脈傳承清晰明確。#淨土宗#

善導大師世稱「彌陀化身」,每念佛一聲,便有一道光明從其口出,聲聲佛號,聲聲光明,因此,唐朝皇帝尊稱大師為「光明和尚」。

善導大師淨土教理的核心及其獨具的特質精神,一言以蔽之,即是「本願稱名」與「凡夫入報」二句八字,亦即:「善惡凡夫,唯依本願,稱名念佛,得生報土。」而這兩個理論的根源,即是彌陀本願力。故「彌陀本願力」與「本願稱名」、「凡夫入報」三個系統理論,是善導大師淨土教理的根本,也是整個淨土宗教理的根本。

「本願稱名」與「凡夫入報」是善導大師於《觀經四帖疏》所楷定,也是盡其一生,聲嘶力竭,大力提倡與弘傳的,這在《觀經四帖疏》之〈後跋〉即已表明說:「出此《觀經》要義,楷定古今。」

貳、善導教理核心:本願稱名,凡夫入報

一、本願稱名

(一)何謂「本願」?

「本願稱名」之意義:

1.「通願」和「別願」

「願」有「通願」和「別願」之分。

「通願」:也叫做「總願」。菩薩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上求下化,必須要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每一尊佛在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時,共同要發的願,每一尊佛的成佛過程都要先發這個願,沒發這個願就不能成佛,所以叫做「總願」,也叫做「通願」。

「別願」:每一尊佛除總願之外,各自還有特別不同於其他佛的願,這叫做「別願」。譬如藥師佛十二大願,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釋迦牟尼佛五百大願。

此中,以阿彌陀佛的別願特別弘深,其深智悲願,遠超諸佛,因四十八願唯獨阿彌陀佛個別所有,是其他諸佛所不共的。《無量壽經》中彌陀自誓:「我建超世願」,釋尊在《彌陀偈經》也深贊彌陀之願而言:「發願踰諸佛。」故彌陀別願名「超世別願」,亦名「別意弘願」。

2.「因本願」和「根本願」

本願又有「因本願」和「根本願」之別,也就是說本願的「本」,有「因本」和「根本」的差別。從「因本」來講是「因果相對」,從「根本」來講是「本末相對」。

「因本」:對果末,因果相對。十方諸佛初發菩提心、行菩提道所發的願,每一願都叫做「因本願」,就是因地所發的本願,簡稱「本願」。

因此,就因本來說,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每一願每一願都是本願。因為有了這個因,才能達到那個果,也就是有了四十八大願的全部完成,才能成為阿彌陀佛,才有了極樂世界,也才有這句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廣度十方眾生。所以,從因本來講,四十八願願願都是本願。

「根本」:對枝末,本末相對。在四十八願當中,必定有一個是根本、最重要、最核心的願,是所有願當中最主要的,這就是根本願,其他的願,則是枝末願,因為是由這個根本的願所衍生出來的枝末,都是要達成這個根本願而發的,因此都得歸結到這個根本願。有了這個根本願,才能使其他的願有了目的和意義。

3.本願之根、救度之源:第十八願

四十八大願中哪一願是根本呢?是第十八願,當然,其他四十七願也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但是如果沒有第十八願的話,即使其他的願完成了,也沒有存在的意義。意思是說,其他的願是因為第十八願而產生的,第十八願就如同樹的根,因為有樹根,這棵樹才能夠生長,才能夠展枝、開花、結果;如果沒有根本,哪裡會有這棵樹?哪裡會有花果呢?一切就都沒有了。由此可知,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中的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就是阿彌陀佛的根本願。

譬如:第一願「無三惡道願」,極樂國土沒有三惡道;第二願「不更惡道願」,往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即使發願要到十方世界去度眾生,也不可能再墮入三惡道;第三願「悉皆金色願」、第四願「無有好醜願」,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都和阿彌陀佛同樣的膚色、同樣的顏貌、同樣的相好莊嚴。還有,第五願到第十願,往生到極樂世界就能獲得六種神通,乃至第十一願,往生就能不退轉而成佛。簡而言之,所有四十七願都很重要、都是必須的,可是如果沒有眾生的往生,也就是沒有第十八願的話,那麼,這些願就都缺乏存在的意義了。

阿彌陀佛的種種願,都是為了十方眾生的往生成佛。第十八願是念佛往生之願,有此願,眾生就能念佛往生,沒有此願,眾生就不能念佛往生;不能念佛往生,其他的願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所以,就這一點來講,這第十八願才是真正的本願──根本之願。

淨土法門是彌陀本願的法門,也就是彌陀本願救度的法門,也就是彌陀本願救度念佛人的法門。這裡所談的「本願」,都是指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待續)

作者:慧淨法師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相關焦點

  • 善導大師的故事
    二十多歲就能在無人指導的情況下深證觀佛三昧,大師的這一成就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律宗的開山祖師道宣律師會把比自己小十七歲的善導大師寫進《續高僧傳》裡了。 道綽大師德望很高,是當時研習淨土教理最透徹的高僧,一生講解《觀經》兩百遍,廣勸弟子念佛往生極樂淨土,著有《安樂集》兩卷,承續了龍樹、天親、曇鸞一脈的純正淨土思想,為之後淨土宗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 印光大師: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所開示勸我們專修淨土
    印光大師: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所開示勸我們專修淨土【印光大師開示】刻實論之,大乘法門,法法圓妙。但以機有生熟,緣有淺深,故致益有難得與易得耳。善導,彌陀化身也。歷敘初、二、三、四果聖人,及住、行、向、地、等覺菩薩,末至十方諸佛,盡虛空,遍法界,現身放光,勸舍淨土,為說殊勝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發願專修淨土,不敢違其所願。善導和尚,早知後人者山看見那山高,渺無定見,故作此說,以死盡展轉企慕之狂妄偷心。誰知以善導為師者,尚不依從。則依從之人,殆不多見。豈夙世惡業所使,令於最契理契機之法,覿面錯過,而作無禪無淨土之業識茫茫、無本可據之輪迴中人乎。哀哉!
  • 淨宗法師:離開善導大師,談不上淨土宗!
    淨土宗,善導大師所說就是標準;離開善導大師,談不上淨土宗。凡是與善導大師所說相違背的,通通棄而不依。我們依據善導大師的教法,得到的利益就是必定往生,沒有任何不確定性。如果依據其他的解釋,未必能達到必定往生,因為攝受的根機不一樣。
  • 善導大師:阿彌陀佛是窮人、苦人、笨人、罪人念得起的佛
    所以這樣,才需要阿彌陀佛的救度,如果需需要什麼功夫,什麼清淨,種種的條件,那基本上阿彌陀佛就不用來救我們了,我們靠我們自己修就好了,所以對阿彌陀佛要有正確的認識。阿彌陀佛,那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佛,而且,越是煩惱的眾生,越是阿彌陀佛要救的對象。這樣子的理解才是對的。我們知道有很多智尊佛,我們今天主要要講的是阿彌陀佛的特別,阿彌陀佛這一尊佛的不一樣。
  • 慧淨法師法語丨善導大師
    善導大師對第十八願(本願)有非常簡明扼要,立論堅確不移,語出警悟十方,句句顯佛悲心,字字皆放光明的解釋: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此「四十八字願成釋」可謂淨宗宗憲,放之四海皆準,俟之百代不惑。依此,百即百生,千即千生;舍此,百中難得一二,千中難得三五。
  • 善導大師、慧遠大師乃至其他祖師
    與這相反的,從曇鸞大師到道綽、善導等,一貫相承、次第開展的淨土教理與修習方法,可謂與慧遠大師毫無淵源。當然,善導大師曾深入禪定的念佛三昧,也曾撰述一部《般舟贊》,不無共通點;然而對慧遠大師的關注,在善導大師五部九卷的著作中未曾出現。
  • 念佛,是跟阿彌陀佛最親的法門
    善導大師在《法事贊》說了一首偈(《善導大師全集》三九八頁):
  • 念恩:淨土宗開宗祖師善導大師的故事
    道綽大師德望很高,是當時研習淨土教理最透徹的高僧,一生講解《觀經》兩百遍,廣勸弟子念佛往生極樂淨土,著有《安樂集》兩卷,承續了龍樹、天親、曇鸞一脈的純正淨土思想,為之後淨土宗的建立打下了基礎。已經八十高齡的道綽大師見到善導大師後大為歡喜,將自己畢生心得傾囊相授,對善導大師思想體系的建立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經過道綽大師的講解,善導大師明白了往生極樂的方法不僅僅只有在心中觀想,還可以口中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前者難,後者易。而且只要專念名號,仰靠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任何人都百分之百往生。
  • 善導大師故事全集卅二集大結局
    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華嚴經》上有個偈子說:「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恆處此菩提座。」阿彌陀佛與我們娑婆世 界緣分最深,所以彌陀化身的善導大師其實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眾生一旦緣熟,即感應到大師的加被,有的可能是以語言文字冥加,令人於讀書中、聽法時心開意 解,有的則是以種種靈奇瑞相顯引之,啟發人之信心。
  • 【祥雲法語】漫畫 | 善導大師的故事
    二十多歲就能在無人指導的情況下深證觀佛三昧,大師的這一成就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律宗的開山祖師道宣律師會把比自己小十七歲的善導大師寫進《續高僧傳》裡了。 已經八十高齡的道綽大師見到善導大師後大為歡喜,將自己畢生心得傾囊相授,對善導大師思想體系的建立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 善導大師:想往生,佛為我們選了一個重要的方法
    ——善導大師《法事贊》修學淨土的人都想往生極樂世界,可是大家對極樂世界了解嗎,怎麼才能去呢?首先,極樂世界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同在華藏世界。無量的世界總共有二十層,我們所住的娑婆世界和極樂世界同在第十三層,蓮華藏世界的教主就是毗盧遮那佛。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而且是一真當中的一真,佛中之王所創立的法界。生活在這個世界的人,不需要辛苦勞作,不需要為了生活到處奔波。只是一心求道,遍供諸佛。過著清靜無為(沒有起心動念)快樂的生活。這個美好的世界永遠不會毀滅,因為它是阿彌陀佛不生不滅的清淨心所建立的。
  • 接地氣的佛門祖師:善導大師長安城的念佛感化
    正是開創淨土宗的唐代光明和尚善導大師!,善導大師所到之處即有光明,善導大師五部九卷所在處即有光明,一切眾生念南無阿彌陀佛處即有光明。這樣一位「萬代之下,尤能感發人之信心」的祖師,每年的圓寂日,各地都會有眾多的念佛人以各種方式來紀念他,有人念佛,有人舉辦法會、講座,有人則描摹善導大師的法相。二零二零年農曆三月十四日,正值善導大師圓寂1339周年。
  •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演覺法師重磅長文:善導大師為中國淨土宗實際立宗人
    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若欲舍專修雜業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三五。何以故?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繫念不相續故,憶想間斷故,回願不殷重真實故,貪嗔諸見煩惱未間斷故,無有慚愧懺悔心故。修淨土者最常被提醒的四個字是「易行難信」。口誦佛名,心卻有疑。善導大師明確告知弟子,必須深信,方得往生。
  • 善導大師:十方諸佛來勸你,聽不聽?
    善導大師說:「決定深信《彌陀經》中,十方恆沙諸佛,證勸一切凡夫,決定得生。《彌陀經》云:六方各有恆河沙等諸佛,皆舒舌遍覆三千世界,說誠實言:若佛在世,若佛滅後,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如上六方等佛舒舌,定為凡夫作證,罪滅得生。
  • 念佛時口放大光明的善導大師
    所以善導大師這個人。他是很奇特的一個人。據有關資料啊種種渠道。來說明,他是阿彌陀佛的化身。蓮池大師也曾經說過,像善導大師這樣的千載之下,這樣感化人心的力量,縱然不是彌陀應化,也至少是觀音勢至普賢之類的人。所以善導大師這個在我們淨土中歷代祖師都對他非常非常推崇。
  • 法訊:本願法師在藍田【消災寺】開講善導大師淨土思想
    極樂世界莊嚴圖  清乾隆丁觀鵬奉敕恭繪 藍田,是善導大師(相傳為阿彌陀佛化身)開創「淨土宗」的地方,在淨土宗發展的歷史上有裡程碑意義。                              香積寺善導大師舍利塔   時值公元二零一八年,是唐朝立國一千四百周年,歷史因緣和合、法緣殊勝:在藍田湯峪【
  • 善導大師:念佛眾生和阿彌陀佛一體不分「三業一體」。
    「佛在心中,生佛憶念故」,求生極樂念佛的眾生,和阿彌陀佛是彼此不分離的,是一體的。有三種一體:往生正覺,機法一體。身心功德,機法一體。「往生正覺,機法一體」,在《第十八願講話》裡有說明,這是從阿彌陀佛的本願,也就是第十八願而來的。因為第十八願,阿彌陀佛發願說:「十方眾生,若不往生,則我不成正覺。」所以,阿彌陀佛的正覺就是為我們的往生而成的,這叫「一體」。
  • 念佛法門:往生邊地不是佛給的,是疑惑心形成的
    善導大師於公元613年出生,公元681年往生,從他往生到唐代結束,這中間有200多年的歷史,這段時期內有關往生的傳記,很少提到「邊地、疑城、上品上生、中品中生」這類概念。而到宋朝以後,這些往生的傳記裡面幾乎都有一個「上品上生」,或者是「邊地往生」了。還有些人甚至講,阿彌陀佛夢中示現,或者告訴某某人會往生到哪裡去,這個人臨走的時候看到來的是一個銀臺,還不願意去,一定要阿彌陀佛給一個金臺,才願意往生。
  • 聞其名號丨善導大師說,阿彌陀佛的淨土是報土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善導大師說阿彌陀佛的淨土是報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凡夫入報」,沒有輩品差別。有人就提問了,這個提問蠻有力量,抓住善導大師來問。善導大師判「凡夫入報」是依什麼判的?依《觀經》判的。下品就不是上品,上品就不是下品;三賢就不是十聖,十聖就不是三賢;十住就不是十行,相互之間不融通。極樂是報土的境界,「普賢行德」,品品圓融,位位圓融,每一個品位都是「無品而品」。本來報土圓融,沒有品位,是平等的境界,但是也可以顯現品位,這叫「無品而品」。
  • 虛雲大師:阿彌陀佛是十方諸佛之師
    ——《印光大師文鈔》四卷、續編《文鈔》二卷  「如趙州云:『老僧念佛一聲,漱口三日。佛之一字,吾不喜聞。』個個認為實話,遂以念佛為不屑而藐視之。不知趙州還有下文:『有問,和尚還為人否。州曰,佛佛。有問,和尚受大王如是供養(趙國父子二王,及燕王,均恭敬供養)如何報答。州雲,念佛。又僧問,十方諸佛,還有師也無。州雲,有。問,如何是諸佛師。州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