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陳獨秀眼裡,它可以和《新青年》相提並論,魯迅胡適也「愛」它

2020-12-14 京報網

魯迅有言:「我以為許多事是做的人必須有一門特長的,譬如標點只能讓汪原放,做序只能推胡適之,出版只能由亞東圖書館。」


《胡適留學日記》原本

今年9月,一批「亞東遺珍」現世,包括18冊50萬字的《胡適留學日記》手稿、陳獨秀《序》手稿、胡適《跋考證(一)(二)》以及胡適與友人往來信札等8種,被喻為「新文化運動的歷史遺產」。

別看上海亞東圖書館只存在了40年,但它在陳獨秀、胡適兩大新文化運動主將的關心影響下,團結了一批文人志士,出版了大批新銳期刊、「五四」文集、白話小說,創造了出版史上的諸多「第一」,推動了中國文化史乃至思想史的轉型與進步。

初版《胡適留學日記》

「一億兩千一百萬,最後一次!是您的了,恭喜1065號。」

10月16日晚,經過長達60分鐘的激烈競投,《胡適留學日記》手稿以1.3915億元(含佣金)的成交價,創下了「最貴日記」的世界拍賣紀錄。

這部日記的片段在網上流傳已久,其中的「打牌」「抽菸」等內容,成了網際網路上的段子。不過,那些被今人拿來自嘲的片段,僅是海量日記的幾個浪花。

與魯迅言簡意賅的「記帳」式日記不同,胡適留美日記共18冊、50餘萬字,詳實記錄了赴美國留學及歸國後的大量私生活和思想變化,可以說,是其從上海灘浪子蛻變為新文化運動旗手的「思想草稿」。

除了「記事、自我療愈」以外,手稿中,還隨文粘貼了450多張珍貴照片、中英文剪報,以及與友人往來的書信、便箋,涉及中美的思想學術、新聞歷史諸多方面,簡直就是個「手帳愛好者」。

在近代中國,留學的青年學生成千上萬,寫日記者也不乏其人,真正在作者存世時以「留學日記」題名並出版的卻只有《胡適留學日記》一部。而那些珍貴的手稿能歷經時代變遷,奇蹟般地存活下來,更是奇蹟。

這部日記能夠傳世,首先得益於胡適的好友許怡蓀。


許怡蓀

相比胡適的鼎鼎大名,許怡蓀鮮為人知。胡適一生,上至達官顯貴,下及走卒販夫,交遊之廣舉世皆知,故有「我的朋友胡適之」一說。但在胡適心中,知己並不多,許怡蓀便是其一。

胡適與許怡蓀是安徽績溪同鄉,又是上海中國公學和中國新公學的同學,在校時同住一室,志趣相投,感情深厚。

1909年,因公學解散、家道中落、親人病故等一連串的打擊,年輕的胡適一度心灰意冷,「又遇著一班浪漫的朋友,就跟著他們墮落了」,吃花酒、打牌、打架,靠典當衣物度日,甚至酒後鬧事被抓進了警察局。

有人根據胡適日記統計:在59天內,打牌16次,喝酒14次,進戲園、捧戲子19次,逛窯子10次。這批「揭短」日記,是亞東骨幹編輯章希呂住在胡適家,為他整理日記時發現的,能夠在胡適聲名顯赫時出版,可見胡適沒什麼名人包袱。

為了讓少年胡適重新振作,許怡蓀力勸他參加「庚子賠款」第二期官費留學考試。胡適卻一直在猶豫,一是他的母親沒有經濟來源,二是他還欠了一些債款,最後就是缺乏去考試的盤纏。

許怡蓀仗義疏財,幫胡適聯絡親友,解決了這些問題。胡適考取後,即函許怡蓀致謝:「皆出足下力勸吾行乃有以致此」,故「感激無地」。

若沒有許怡蓀的棒喝和資助,胡適很可能在上海的花花世界中墮落了。為此,胡適在《嘗試集》中,有「自視六尺軀,不值一杯酒。倘非朋友力,吾醉死已久」,說的就是這段往事。

許怡蓀作為諍友,在寄往美國的第一封信中,就勸胡適去除舊習,胡適當然明白老友指的是什麼,回復「當書之座右,奉為箴言」,還希望許怡蓀「時時痛下針砭」。

二人雖為摯友,但實際相見的時間並不多,胡適1910年去美,兩人一別就是7年。1917年胡適歸國後在北大任教,而許1916年從日本回國,由胡適介紹,執教於南京河海工程學校,見面機會也極少。更令人扼腕的是,1919年許便病故了。

從1909年到1919年許怡蓀去世前夕,他們通信長達十年。這十年,正是胡適一生中的重要時期,他事無巨細都要跟許怡蓀商量,還通過書信分享讀書、治學之心得,寫信不過癮,就讓許怡蓀看其日記和札記。

胡適留美的前兩年,在康奈爾大學學農,日記側重於上課、讀書心得、日常見聞。後期社會活動豐富,多是思想碎片、文學主張、觀劇心得、論文、講演的一些梗概。他在1913年2月寫給許怡蓀的信中說,「公私交迫,日記亦廢。現擬廢日記為札記,有事則記之,無事則不著一字。」

胡適對札記十分看重,許怡蓀也心領神會,費心地將札記重新整理抄錄。當胡適還在國外忙於寫博士論文的時候,《藏暉室劄記》就已經在《新青年》上陸續連載了。

「藏暉」取自李白的詩「至人貴藏暉」,意為收藏鋒芒,是胡適在上海時給宿舍起的名,雖然他向來反對中國文人用某某堂、某某氏、某某齋署名,認為這是舊習慣,需要修正,但既然是許怡蓀為他所定的連載書名,也就遵從了。

1939年,《藏暉室劄記》由亞東圖書館(以下簡稱亞東)整理成書時,為了紀念英年早逝的亡友,胡適沿用舊名,沒有修改。畢竟,「這部札記本來是為他記的,它的印行也是他最盼望的」。

在亞東版《自序》中,胡適寫道:「這些札記其實最初只是為自己記憶的幫助,後來因為我的好朋友許怡蓀要看,我記完了一冊就寄給他看,請他代我收存。到了最後的三年(1914年-1917年),我自己的文學主張、思想演變,都寫成札記,用作一種『自言自語的思想手稿』……有時候一天可以寫幾千字。」

胡適對亞東出版社情有獨鍾,已經在亞東出版了的《嘗試集》《胡適文存》《先秦名學史》《神會和尚遺集》《胡適文選》《四十自述》等,這些著作可以說是他畢生學術研究的精華,而《藏暉室劄記》是亞東為胡適出的最後一本書。

1947年商務印書館重印此書時,改名為《胡適留學日記》。不過,商務印書館顯然是直接使用了從亞東獲取的紙版,儘管書名改了,書頁上還是用的「藏暉室劄記」。

自商務印書館1947年重印後,《胡適留學日記》之名確立,之後多次再版重印,均參照亞東版。因原稿從未披露過,亞東版日記的完整性、準確性一直難以考證,而今年10月拍賣的這套《胡適留學日記》,就是所有版本的源頭。

在《許怡蓀傳》中,胡適寫道:「他同我做了十年朋友,十年中他給我的信有十幾萬字,差不多個個都是楷書,從來不曾寫一個潦草的字。」受此影響,胡適在外也多用楷書,日記手稿現世,人們才得以見到他用蘸水筆寫的一手行草。

許怡蓀剛去世時,亞東圖書館已經認識到這部通信集的價值,不僅做了挑選和編輯加工,且已謄抄成稿,準備出版。但後來不知何故,並未實施,兩人書信也不知所蹤。

所幸的是,這部謄抄稿由收藏家梁勤峰先生於2013年同《胡適留學日記》手稿本一同覓得,終於使之得以在百年後重見天日。

為《新青年》做媒

胡適與商務印書館總經理王雲五等出版人是密友,為什麼要把書交到規模很小的亞東圖書館出版呢?可以說,這裡是他的發軔之地,與陳獨秀的相識,以及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都是亞東老闆汪孟鄒做的媒。

1910年6月12日,胡適就在日記裡提到了汪孟鄒。當時,由汪孟鄒創辦的蕪湖科學圖書社是安徽才俊們的活動據點,19歲的胡適正準備赴美留學,他在日記中特別讚賞了汪孟鄒不苛求的態度。

同鄉情誼是汪孟鄒與胡適結交的契機,不過他倆畢竟差著輩分,汪與新文化運動另一旗手——陳獨秀的關係,才叫相濡以沫。

《哭汪希顏》是至今為止所能找到的陳獨秀最早的一首古體詩。標題中的「汪希顏」是汪孟鄒的兄長,也是亞東「二當家」汪原放的父親。汪希顏早逝,臨終前曾把弟弟託付給了陳獨秀,其實汪孟鄒比陳獨秀還大一歲。

1904年陳獨秀寫信給汪孟鄒,希望合辦《安徽俗話報》。兩人雖未謀過面,但想起哥哥所提的「皖南志士」,汪欣然同意以圖書社作為發行機構。就這樣,陳獨秀背著一個包袱,拿著一把雨傘,從老家安慶到了蕪湖,寄居在圖書社樓上,辦起了報紙。

辛亥革命勝利後,陳獨秀出任安徽都督府秘書長,汪孟鄒架不住朋友勸說,找陳獨秀謀一官半職。陳獨秀見面就說:「做什麼?這裡是長局嗎?以後是要變的!你聽我的趕快回去,回到蕪湖,賣你的鉛筆、墨水、本子,然後我找人幫忙,幫你到上海辦一個書店」。

1913年,汪孟鄒果然帶著侄子汪原放到了上海,在四馬路(今天福州路)租了個小房子,掛個洋鐵皮牌子,亞東圖書館開張了。政局也果然如陳獨秀所料發生了變化,8月,陳獨秀亡命上海,寄居在亞東樓上,為汪孟鄒編書。

「亞東圖書館的名字是陳獨秀給起的,開館序言也陳獨秀寫的,辦館宗旨還是陳獨秀定的調子,所以亞東圖書館與陳獨秀的關係,密切到了可以說不分彼此的地步。」

出版研究專家章宏偉說,汪孟鄒對於陳獨秀可說是言聽計從,「但很遺憾,新文化運動的標誌,陳獨秀主編《新青年》雜誌,本來肯定要擱在亞東圖書館,可限於經營理念,當陳獨秀想辦這麼一份雜誌的時候,汪孟鄒覺得很為難。首先他經濟上捉襟見肘,沒有錢,另外《甲寅》雜誌(創辦人章士釗,當時已經是名牌雜誌)正在他那兒,相當多的精力放在這上面,所以只好把《青年》雜誌聯繫給了群益書社,失之交臂。」

汪原放在回憶錄中轉述汪孟鄒的話:「他(陳獨秀)想出一本雜誌,說只要十年、八年的功夫,一定會發生很大的影響,叫我認真想法。我實在沒有力量做,後來才介紹他給群益書社陳子沛、子壽兄弟。他們竟同意接受,議定每月的編輯費和稿費二百元,月出一本,就是《新青年》。」

一個「竟」字道出汪孟鄒作為徽商對這門生意並不看好。1915年9月《青年》雜誌在上海出版,開始的時候沒有名氣,沒有稿源,基本都是陳獨秀一個人在寫。因為名字侵權,又停刊一段,直到1916年9月才改名《新青年》。

每當囊中羞澀的時候,陳獨秀都要靠汪孟鄒救濟。汪孟鄒曾說:「仲甫真是一個硬漢,他從來不開口要錢。我看見他坐的時候多了,總要問他一句:『要拿一點錢罷?』他點點頭。拿了一元、兩元,再坐一會,回去了。」

為了幫雜誌打開銷路,汪孟鄒「鞍前馬後」出了不少力,特別是在陳獨秀與胡適之間穿針引線。《青年》才出第一期,汪孟鄒就把它寄給了遠在美國的胡適,並附上了陳獨秀的約稿信,結果石沉大海,汪又求了幾次,胡適才給陳獨秀回信。

信中提出「今日欲為祖國造新文學,宜從輸入西歐名著入手,使國中人士有所取法,有所觀摩,然後乃有自己創造之新文學可言也」。胡適在1916年2月的日記中記錄了這封信。

在1916年10月出版的《新青年》上,陳獨秀發表了胡適8月從美國寫給他的信,在這封通信中,胡適初步提出了文學革命的八項主張。陳獨秀對胡適的文學革命主張大為讚許,回信要求胡適做更進一步的闡述,這才有了1917年1月發表的《文學改良芻議》。

《新青年》創刊之初,由於發行量不大,承擔雜誌發行的群益書社和承擔銷售任務的亞東,配合還算默契,但隨著《新青年》銷量增加,發行和銷售之間的脫節日益明顯。

陳獨秀想促成亞東和群益的合併,成立一個大書局。1916年11月26日,陳、汪二人一同北上招股。

這次北京之行,書局的事沒辦成,卻有意外之喜。時值北大文科學長空缺,湯爾和交給蔡元培十多本《新青年》,並舉薦說陳「確可為青年的指導者」。

12月26日早上9點,蔡元培第一次到旅館造訪陳獨秀,汪孟鄒在日記裡點評他:「道貌溫言,令人起敬,吾國唯一之人物也。」這天,蔡元培正式邀請沒有學位頭銜的陳獨秀主持中國最高學府的文科。誰料,陳獨秀一心想辦書局,竟然婉拒了。

之後,蔡元培差不多天天都要來看陳獨秀,有時早上來得很早,陳獨秀還沒有起床,他就招呼茶房,不要將陳叫醒,只拿個凳子,坐在房門口等候就行。蔡元培、陳獨秀都屬兔,可陳獨秀比蔡元培要整整小12歲,應該算是晚輩。汪孟鄒和陳獨秀商量,晚上早點睡,早上要起得早一些才好。

蔡元培誠意滿滿,陳獨秀勉強答應,卻在任職演講時稱,只幹3個月,到期走人。汪孟鄒回上海後,將這些事講給侄兒汪原放等人聽,他們說:「這很像『三顧茅廬』哩!」

為了應付北洋政府教育部,蔡元培還幫陳獨秀做了假履歷,稱陳獨秀為日本東京大學畢業,曾任蕪湖安徽公學教務長、安徽高等學校校長。

陳獨秀1917年進入北大,《新青年》也移到北大出版,由北大的幾位教授輪流主編,銷量猛增,躥升至1.6萬份。同年,年僅24歲的胡適經陳獨秀舉薦在北大任教,隨後出版著名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享譽學術界。

得益於陳、胡的大力推薦,亞東獲得了北大版書籍在江南的經理權。由此開始,經營出現了轉機,用汪孟鄒的話說:「出版才上了路」。

1919年,亞東從原來逼仄的弄堂,搬到了棋盤街西首的大馬路上,在裝飾一新的店堂裡,迎來了書業經營的黃金時代,真正應驗了陳獨秀常罵汪孟鄒的那句話:「你要死,只管還縮在弄堂裡;你要活,一定要上馬路!」

1922年,汪孟鄒準備為蕪湖科學圖書社出一本20周年紀念冊,請陳獨秀題詞,陳感慨良多:「這20年,你辦了個亞東圖書館,我辦了個《新青年》,其他就別無所獲了。」在陳獨秀的眼裡,亞東是可以和《新青年》相提並論的。

不過,在亞東冉冉升起時,搬回上海的《新青年》已經奄奄一息。1920年,陳獨秀要出「勞動節紀念號」,計劃從130頁增至400頁,群益書社要求漲價,但陳獨秀認為本期內容面向普通工人,不能漲價。

汪原放說:「我的大叔兩邊跑,兩邊勸,無法調停,終於決裂,《新青年》獨立了。記得我的大叔說過:『仲甫的脾氣真大,一句不對,他竟大拍桌子,把我罵了一頓。我無論怎麼說,不行了,非獨立不可了。我看也好。我想來想去,實在無法再拉攏了。』」

1920年《新青年》與群益書社撇清關係,此後斷斷續續,辦到1926年7月停刊。日寇轟炸上海時,群益的庫房被毀,但《新青年》紙版倖免。1935年,群益倒閉,連累做擔保的亞東也遭受重大損失,便用《新青年》紙版抵償。

1936年,亞東圖書館重印《新青年》,蔡元培、胡適均有題詞。蔡元培寫道:「新青年雜誌為五四運動時代之急先鋒,現傳本漸稀,得此重印本。使研討吾國人最近思想變遷者有所依據,甚可喜也。」

印《獨秀文存》還債

五四運動後,陳獨秀在李大釗的幫助下秘密離京,又住到亞東樓上。

他在這裡會見北京學聯代表羅家倫、許德珩、張國燾等人。各地進步青年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紛紛建立文化書社,這些文化書社經陳獨秀介紹,都與亞東建立了業務聯繫。如惲代英創辦的武昌利群書社,毛澤東創辦的長沙文化書社等,陳獨秀都曾為他們作經濟擔保。毛澤東就曾拿著陳的保單,來亞東聯繫過書刊業務。

1920年8月,陳獨秀和蘇俄代表談話後,便投入到建黨大業。汪孟鄒是個精明人,十分清楚陳獨秀在幹什麼,出於對老友的信賴和理解,他儘量為陳獨秀的活動提供方便。可是,他又缺乏老友的膽略和氣魄,於是,陳獨秀便認真地對他說:「好吧,你就不要做黨員,只管站在外面,做一個同情者好了。」

中共建黨初期,陳獨秀每月只有30元黨務收入,又不理家事,妻子高君曼常有怨言。後來高君曼患了肺病,陳獨秀每月給予50元,高君曼嫌不夠,兩人為此常常吵架。陳獨秀無奈,只得以稿費補貼全家生活。這期間,陳獨秀的長子延年、次子喬年在上海勤工儉學的讀書費用,也都是按月在亞東撥付的,因此欠下亞東不少債。

1922初秋,汪孟鄒想讓陳獨秀出版《獨秀文存》,他故意說:「《胡適文存》去年出了第一集,還準備出下去,希望仲甫也能出自己的文集。」此後,已是中共中央總書記的陳獨秀事務繁多,但對《獨秀文存》,一直都沒放下。在前往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四大前,陳獨秀便將自己寫好的《獨秀文存》三卷四冊交與汪孟鄒。

《獨秀文存》有一、二兩集,第一集的內容多為民主與科學,第二集有社會主義的傾向。亞東戰戰兢兢地印了第一集,便再也沒有膽量印第二集了。當有人催問時,汪孟鄒謹慎地說:「這可不是小事,不能不看一看風頭再動手。出了事,可就吃不消了。」

同年,中共中央機關報《嚮導》在上海創刊。陳獨秀找到汪孟鄒,讓亞東籌措最好的紙張,以作《嚮導》印刷用。《嚮導》印好後,亞東還承擔了它的發行工作。因為當年的文件使用了代號,亞東對外也不敢說,所以亞東發行黨刊,很多年都不為人知。

陳獨秀的第二個兒子陳喬年,常來亞東玩,他和汪原放年齡相仿,時間久了,便成為親密朋友。陳喬年成為中共領導人後,汪原放深受影響,也入了黨。

1927年5月,汪原放按照黨的安排來到漢口,任中共中央出版局局長。汪精衛背叛革命後,武漢也和上海一樣,籠罩在血雨腥風之中,陳獨秀很不放心汪原放的安全,特地讓他去三十三軍謀了個「合法」差事,作為護身符。

不久,陳獨秀辭去總書記職務,隱居在工人住宅區。8月的一天,汪原放應召由陳喬年相陪,來見陳獨秀,只見他光著上身,肩上披著一條粗布大圍巾,手裡抓著芭蕉扇,躺在竹床上,活脫脫一個拉大車的苦力。

兩人來到屋裡,陳獨秀才說:「我想到上海去。可是,那裡的情況我又不大知曉。原放,你去趟上海吧,問問你的大叔,看看我去得去不得。」

汪原放回到上海,向汪孟鄒轉達了陳獨秀的問詢。陳獨秀一生多次被捕,每次被捕,亞東也受到牽連,汪孟鄒都要逃之夭夭,以避風頭。這次,「白色恐怖」對亞東造成的傷害更大,亞東不得不搬家,《獨秀文存》等書只能偷偷燒掉。《瞿秋白文存》都排好了,此時也不得不銷毀。汪孟鄒還在上海的銀行裡租了保險柜,專門保存瞿秋白的手稿。

即便如此,汪孟鄒仍告訴汪原放:「不要緊,仲甫可以來。」

於是,汪原放陪著陳獨秀回到上海。臨行時,由於黨組織已轉入地下,匆忙中忘了帶組織關係,與黨失去聯繫,汪原放很是焦慮,他和陳喬年談起這件事,希望找到一種補救的辦法,可是,想不到陳喬年卻說:「我來的時候,父親要我告訴你,現在你不要幹了,還是把書店事做好要緊。他說:『書店很不容易做,不進則退。』所以,你們還是帶灰一點好,千萬不可犯紅,萬一惹出事來,書便做不成了,那是得不償失的。」

1928年,陳延年和陳喬年相繼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陳獨秀長女陳筱秀來上海奔喪,憂憤之下暴死於上海醫院。一年之內三個兒女相繼離去,陳獨秀卻隱蔽於地下,無法操辦女兒的喪事,只好交汪孟鄒辦理。陳獨秀和高君曼分手後,每月給高君曼的月費,也是從亞東支取。

《獨秀文存》初版印於1922年,到1927年共印了29000部,汪孟鄒給陳的版稅高達15%,按理說應該是一筆巨款,卻仍是還不清亞東的債。陳獨秀曾經說過:「汪孟鄒是我們家的大施主。」

1932年10月,陳獨秀在獄中仍念念不忘欠帳,但精明如汪孟鄒,卻總也算不出明細帳來。由於戰亂頻仍,亞東生意慘澹,資金周轉困難。獲悉此事後,陳獨秀讓汪原放重新印刷《獨秀文存》,以結清在亞東的欠帳。汪原放回到上海後,重印《獨秀文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印4000部一次告罄。

《獨秀文存》銷售書款回籠很快,加之陳獨秀老友柏文蔚、章士釗二人的贈款,衝抵陳獨秀在亞東預支的稿酬已綽綽有餘。這時,汪原放才讓帳房抄了一份明細帳單寄給陳獨秀。

很快,陳獨秀覆信:「我猜想這帳上的主要意思是說《文存》的版費,除前透支外,現尚存洋二百六十四元。」尚存的錢,他委託亞東按月支付給在上海讀書的小兒子陳和年。

被營銷的《科學與人生觀》

大革命失敗後,汪原放遵照陳獨秀的意見,又回到亞東圖書館,重操舊業,當起編譯。這期間,汪原放協助汪孟鄒,使亞東在五年的時間內,出版了73部書,其中汪原放的譯著便有《僕人》《伊所伯的寓言》《印度七十四故事》和《一千零一夜》等。

1919至1930年,是亞東出版的鼎盛時期,共出書127種,每年營業額在7萬元左右。其中重要的、風行一時的書有孫中山的《孫文學說》,陳獨秀、胡適、吳虞等人的文集,高語罕的《白話書信》,俞平伯的《冬夜》,朱自清的《蹤跡》,豐子愷的《音樂的常識》,李季翻譯的《通俗資本論》,蔣光赤的《少年飄泊者》……

出版發行的雜誌除陳獨秀、李大釗創辦的《每周評論》外,孫中山領導創辦的《建設》,李大釗創辦的《少年中國》《少年世界》,羅家倫、傅斯年等北大教授創辦的《新潮》等。

這一時期,亞東還在中國出版史上創造了許多「第一」:中國第一本新詩《嘗試集》,中國第一本標點本古典小說《水滸》,中國第一本現代作家書信集《三葉集》……

不過,亞東最重要的柱石仍是胡適,他的著作幾乎佔了亞東1919至1922年全部出版物數量的四分之一。

除了在亞東出版著作,胡適還為汪原放標點的《水滸》寫了三萬字的《水滸考證》,為亞東版《紅樓夢》寫了創立新紅學的《跋〈紅樓夢〉考證(一)(二)》載入書中。一批知名的教授,如朱自清、劉半農、錢玄同、劉文典、俞平伯等,也是經胡適介紹給亞東的。

汪家後人朱莉評論道:「陳獨秀有點像亞東的父親,勇於不斷突破創新把握大方向,相對而言,胡適就有點像亞東的母親,他更實際,既關心亞東的方向,也關心亞東的生存,同時也關心自己著作的出版收益,他關心的事具體到編輯、市場宣傳、約稿等這些細節,幫助亞東約稿著名作者、作序、論戰、推薦文章,林林總總,永不停歇。」

亞東對胡適也是投桃報李,除每月送百元作為「顧問」酬謝外,在其作品的版稅上也格外優待。亞東的版稅一般為10%或15%,而對胡適,則按他自己的規定,初版為15%,再版為20%。

1928年11月給胡適的一份對帳單顯示:

《胡適文存》初集,十一版共印43000冊,定價2圓2角,版稅15%,計14190圓。《胡適文存》二集,五版共印18000冊,定價2圓4角,版稅15%,計6480圓。

兩筆相加,《胡適文存》兩集的版稅收入已超兩萬銀元,這在當年可是一筆巨款。那時北京一套近二十個房間的四合院,整租下來月租不過二三十元。

自1919至1939年,胡適在亞東出書11種。正如胡適研究專家耿雲志教授所言,「胡適成就了亞東,亞東也成就了胡適」,他們之間是合作雙贏、兩全其美的關係。

但亞東的鼎盛十年稍縱即逝,自1930年以後便是叫苦連天,「付版稅給作者拖拖拉拉」,也是不爭的事實。對此,胡適雖然不計較,但他的妻子江冬秀意見很大,由此還引發了多次爭吵。

胡適一面在江冬秀面前替汪孟鄒解釋,一面動用各種社會關係幫亞東脫困。這其中牽涉千絲萬縷的鄉情、親情。亞東是家族式經營,由於錯綜複雜的聯姻關係,徽州幾大家族先後有46人在亞東工作過。1925年,胡適曾在汪家居住養病,住了足足五個月。1933年,亞東骨幹章希呂被派到胡適家中,幫胡適整理日記和文集,在北京前後三年,兩人結成了亦師亦友、情同家人的親密關係。

胡適在出書上重視和信賴亞東,則是因為亞東人的敬業和嚴謹。

亞東在校對《胡適文存》時就十分仔細:「這些小(錯)處雖然不多,我們既然發現了,總要找到原文來校定。我們校書時,往往在初校就提出的問題,到二校還不能解決,一直要到三校,甚至末校,才能改定。總要考查下來,肯定是錯了的,才改定;同時立即發快信到北京和適之兄商定妥當與否。」《嘗試集》全書沒有一個錯字,是胡適親口所說。1947年11月8日,胡適在《胡適留學日記重印自序》中說:「亞東圖書館的幾位朋友校對這幾十萬字,用力很苦,錯誤很少。」

亞東也通過自身的努力得到了業界的高度評價。出版家張靜廬說:「謹慎獨步的亞東圖書館,仍在胡適之先生協助之下,埋頭於中國通俗舊小說的考證和整理,造成鉛粒的亞東版。對這亞東版的謹慎工作,我們不能抹殺汪原放先生的苦幹精神!為一部小說的校點費一年、半年的時間,和十次八次的校對,是常有的事。」

胡適在1916年給許怡蓀的信中,首次主張用新式標點取代舊式句讀,汪原放在許怡蓀家看信,並深受感召,從而成了第一個實踐者。朱莉說,汪原放的古文、白話文、外文都是自學的,給古典小說分段加標點,起初是用業餘時間,後來得到胡適的大力支持,最終讓傳統文化搭上了新文化運動這趟車,自己也成了新式標點第一人。

魯迅曾在《為半農題記》一文中,同時提到胡適和亞東圖書館:「我以為許多事是做的人必須有這一門特長的,這才做得好。譬如,標點只能讓汪原放,做序只能推胡適之,出版只能由亞東圖書館。」可見,「亞東版」是有品牌效應的。

河南大學教授張寶明認為汪孟鄒是個非常會經營的出版人,「實現了市場和思想完美的結合,是中國近代出版史和思想史上雙贏的典型範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汪孟鄒明知陳獨秀和胡適是相愛相殺的關係,還故意將這對「老朋友」引逗在一起,演繹了一波「合而不同」的思想交鋒。

1923年,亞東準備出版《科學與人生觀論戰》,汪孟鄒將序言的任務同時分派到兩人頭上。胡適的習慣是先找資料鋪滿桌子,然後開寫,而陳獨秀則是胸有成竹,一氣呵成。

待拿到成稿後,汪又以交換的形式讓兩人傳閱。可想而知,兩人都怒火中燒,於是在樣書清定之前,便又在主打的「雙序」之後次生出「雙答」來。

文集中的「雙序」「雙答」是思想上的交鋒,更是一種思想啟蒙。而這,也包含了汪孟鄒的「生意」意識、營銷手段。甚至可以說,啟蒙運動既存在於哲學家的沉思中,也存在於出版商的策劃中。

陳獨秀《〈科學與人生觀〉序》的手寫終稿,近日與《胡適日記》一同現身「亞東遺珍」的特展和拍賣場。這份手稿酣暢淋漓,幾無塗改,將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旗幟鮮明地加入到「科玄論戰」中。


圖片右側較高的樓房為亞東圖書館舊址

「亞東遺珍」化一為萬

1939年4月,亞東圖書館花大力氣,為胡適出版了《藏暉室劄記》,但原先一直在亞東出版的《胡適文存》,卻移至商務印書館出版,連汪原放自己翻譯的《魯濱孫漂流記》,也因亞東資金不足,不得不在建文書店出版。

此時的亞東,正如汪原放所說,已如「明滅的殘燈」。

先於亞東倒掉的,是亞東的「燈塔」陳獨秀。

1932年10月,陳獨秀被國民黨逮捕,差點被「斬立決」。緊要關頭,胡適聯合丁文江、傅斯年等學界名流向當局請願,又與外交部部長羅文幹致信蔣介石請求特赦;已經「絕交」的老友章士釗也不計前嫌,親自為陳獨秀辯護;汪孟鄒更冒險為還在受審的陳獨秀出版了《陳案書狀匯錄》。多方努力,終使其免於一死,關押在南京老虎橋模範監獄。

七七事變後,胡適在出任駐美大使之前,再次找汪精衛、蔣介石求情,陳獨秀這才出獄。出獄後,陳便到四川江津,開始其悽涼的晚年生活。

想到老友生計艱難,汪孟鄒決定出版陳獨秀在獄中寫的自傳,《實庵自傳》雖然只有頭兩章,但這樣就可以付稿酬了。他還希望陳獨秀能儘快寫出其餘部分,以出全本。但陳獨秀健康狀況惡化,提筆都難。

每月兩次的通信,令汪孟鄒為陳獨秀心疼和焦慮,他給時在美國的胡適去信,「希望兄能為他(陳獨秀)籌得川資,使他與他愛人潘女士得以赴美遊歷旅行,病體當可易愈……」

陳獨秀暮年,孤獨、挫敗、病體纏身,面對汪孟鄒等少數好友的幫助,不由發出「除卻文章無嗜好,世無朋友更悽涼」的慨嘆。

1942年5月,陳獨秀去世,自傳終究沒有下篇。「從戊戌到辛亥,從五四到五卅,從『國民革命』到共產革命,從共產黨到『託派』」,這是陳獨秀的人生軌跡,也是「亞東」亦步亦趨的足跡。

大革命失敗後,很多陳獨秀的朋友生活困苦,這些朋友「時常要來借一點錢,可是到後來,會拿一本稿子來還帳,所以收稿,有時不免要帶一點感情的作用」。1936年以後,因顧全感情,亞東出版了牢獄中的彭述之、鄭超麟、王凡西等人的著譯。這些書都沒什麼銷路,也不掙錢,不想卻成了亞東日後最大的汙點。

盜版對亞東的打擊也很大。汪原放、汪協如、汪乃剛辛辛苦苦地搞標點,請知名學者作序,考證版本,用最新的裝幀設計,出版「四大名著」以及《儒林外史》《鏡花緣》《兒女英雄傳》《老殘遊記》《三俠五義》……沒想到市場上一見好,盜印和翻版就出來了,還用上了毀滅性的競爭手段「一折八扣」(打1折,再扣去8折)。

在禁書、盜版、多家做「標點版」的衝擊下,獨資的亞東江河日下。戰火頻仍,社會動蕩,不僅是亞東一家,整個出版行業都面臨困境,亞東又從馬路搬回到弄堂裡。

談到《胡適文存》移到商務去出版時,胡適說:「亞東資本少,大書難印,不如移到商務,小書還是放在亞東印。」妻子江冬秀則逮住機會,痛斥汪原放,說亞東害苦了同鄉,害苦了同事,說著說著,還氣得掉下眼淚來。

不過,胡適倒是自始至終信任亞東。1949年初,他問起《藏暉室劄記》的幾本原稿。汪原放說:「店裡都收好了。」胡適道:「我很想帶到美國去。」後來又說:「還是放在你們那裡罷。」這顯然是一種託付。

1953年2月13日,亞東停業。創業於1913年的亞東圖書館,走完了它四十年的風雨歷程。幾乎與此同時,汪孟鄒也病逝於上海。

朱莉說,汪孟鄒半生慘澹經營,亞東的夥食裡幾乎常年無葷,連照張相片都不捨得照,以至於去世時難以找到一張合適的照片用。

汪原放後來也說:「大叔後來思想趕不上時代了,竟出過一批思想很不正確的書籍,落得前功盡棄,實在令人惋惜。」朱莉想起亞東來,則滿滿都是績溪汪家的家族苦難史。

亞東消失,從此成了中國現代出版史上的「化石」。汪原放曾受命整理亞東史料,完成於「文革」前夕,他通篇稱陳獨秀為「仲翁」,稱胡適為「適之兄」,在當時自然未能出版。汪原放去世後出版的《回憶亞東圖書館》,保留的內容連十分之一都不到。

2013年9月,滬上收藏家梁勤峰,偶然從香港友人處得知,胡適日記手稿在港,出賣人不想透露自己的身份,所以並未拿到拍賣會上。梁勤峰接觸後,對方覺得他人很誠實可信,並且能夠達成自己想要將其出版的意願,遂與梁成交。梁勤峰說:「賣家的要價並不高,我能夠得到是很幸運的。」

流轉到梁勤峰手上的「亞東遺珍」用舊年的報紙包裹著,已經經年沒有打開。出版界歷來認為,將文獻類原稿予以出版,是對原物最好的保護方法。可是,願意將自己收藏的寶貝影印出版的人並不多。但梁勤峰卻覺得,將《胡適留學日記》出版是他的義務,不會後悔。

這兩年,梁勤峰花大代價給200多家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圖書館贈送了高清影印版,專門供研究和學習,《胡適留學日記》手稿版、《胡適許怡蓀通信集》也陸續出版,手稿已經化一為萬,這才有了「亞東遺珍」特展,以及重磅的拍賣、天價的成交。

朱莉說,她也是通過特展,才第一次看到亞東的原始資料和收藏文獻的。「當年,亞東和汪家在上世紀50年代、70年代曾多次被抄家,90年代,編輯所最後的地址(西藏中路475弄6號)拆遷,又有一些亞東的資料被竊,連很多家書都流落四方,更別提這些重要的歷史文獻了。」

歷史跌宕起伏,朱莉的舅爺爺汪無奇在《亞東六錄》裡寫過,汪原放之子汪無功也親口講過。朱莉說,「亞東遺珍」肯定不是從汪家主動流傳出去的。

但她仍感謝收藏人有機緣重新遇到它們,把它們帶回故土,且讓更多人有機會看到它們、更多機構有機會研究它們,「總比遺失在茫茫人間更好」。

(原標題:亞東遺珍——亞東圖書館與新文化運動文緣)

來源:北京日報

流程編輯:u020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陳獨秀給它取名,胡適對它情有獨鍾:上海亞東圖書館與新文化運動的...
    與魯迅言簡意賅的「記帳」式日記不同,胡適留美日記共18冊、50餘萬字,詳實記錄了赴美國留學及歸國後的大量私生活和思想變化,可以說,是其從上海灘浪子蛻變為新文化運動旗手的「思想草稿」。可以說,這裡是他的發軔之地,與陳獨秀的相識,以及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都是亞東老闆汪孟鄒做的媒。1910年6月12日,胡適就在日記裡提到了汪孟鄒。當時,由汪孟鄒創辦的蕪湖科學圖書社是安徽才俊們的活動據點,19歲的胡適正準備赴美留學,他在日記中特別讚賞了汪孟鄒不苛求的態度。
  • 時代落選了胡適,胡適輸掉了青年
    尚未回國之前,《新青年》就發表了他的《文學改良芻議》,看起來,這是新文化運動之始,但真正蔚然成勢的,卻是後來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以及北大教授錢玄同的支持和介入,甚至包括錢玄同和劉半農假借莫須有的王敬軒而自編自演的那場苦肉計。所謂時勢造英雄,是那個時代需要一個胡適,如果沒有胡適,也會製造出一個張適或李适,並非胡適本人在實力上一定拔了頭籌。
  • 魯迅說它是「食人民族」的根源,李約瑟反駁:中國沒有它就會爛掉
    1918年5月15日,在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上,周樹人發表了署名為「魯迅」的短篇小說《狂人日記》,這是他第一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文章,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他在答覆好友許壽裳的信中說:  「前曾言中國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讀史,有許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後以偶閱《通鑑》,乃悟中國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
  • 從「普通刊物」到「名刊」,陳獨秀如何營銷《新青年》?
    1915年《新青年》(首卷名《青年雜誌》)創刊,它並非一創刊就名揚天下,景從如流,聲勢浩然,應者雲集。本文以《新青年》為視點,綜合考察《新青年》同人、論敵及局外各方的不同認知,儘可能「重返」五四前後的歷史現場,「還原」《新青年》的歷史本相。
  • ​從「普通刊物」到「名刊」,陳獨秀如何營銷《新青年》?
    1915年《新青年》(首卷名《青年雜誌》)創刊,它並非一創刊就名揚天下,景從如流,聲勢浩然,應者雲集。本章擬以《新青年》為視點,綜合考察《新青年》同人、論敵及局外各方的不同認知,儘可能「重返」五四前後的歷史現場,「還原」《新青年》的歷史本相。
  • 陳獨秀為何罵泰戈爾「人妖」?
    你把這脆弱的容器一次一次地倒空,又用新的生命一次一次地把它填滿。你已經帶著這根小小的蘆笛,翻越了無數的山谷,你已經從笛管裡吹出永恆而常新的悅耳音調。不過,最早將泰戈爾的詩譯成中文的陳獨秀,後來卻從「泰蜜」轉為「泰黑」,甚至罵泰戈爾為「人妖」,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白話文運動的領袖——胡適
    1918年加入《新青年》編輯部,大力提倡白話文,宣揚個性解放、思想自由,與陳獨秀同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他的文章從創作理論的角度闡述新舊文學的區別,提倡新文學創作,翻譯法國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從事白話文學的創作。他於1917年發表的白話詩是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批新詩。胡適信奉實用主義哲學。
  • 尤小立:傅斯年與陳獨秀!
    現在能夠看到的,是《知堂回想錄》中所載,說陳獨秀初曾懷疑傅斯年是黃侃等北大舊派教授「派來做細作的」;而傅斯年、羅家倫等人創辦《新潮》雜誌時,陳獨秀爽快答應經費由校方負擔,頗解傅等人囊中羞澀之尷尬,讓學生們也略感意外。傅斯年最早發表在《新青年》上的文章是《文學革新申義》,刊於1918年1月15日出版的4卷1號。《新青年》從第4卷開始實行輪流主編制,但4卷1號正是陳獨秀負責編輯的。
  • 胡適與魯迅,那些有關愛與不愛的小事
    事實上,無論是胡適日記書信,還是同時代人的回憶裡,都不見胡適想要和江冬秀離婚的記載,他還和曹誠英在一起時,就打定主意,將杭州的這段「神仙生涯」當成一段回憶。胡適的「讚不絕口」和梁實秋的哂然,對象不是蛋炒飯,只怕是江冬秀。文藝作品裡,常常通過驚天動地的大事,來表達愛意,事實上,愛與不愛,更多地體現在無關緊要的小事上。愛一個人,會把關於她的點滴作為,都當成豐功偉績,討厭一個人,也會從細枝末節上,感受到如泰山那麼巨大的不能忍。比如魯迅之於朱安。
  • 魯迅拒用真名罵蔣介石:文章容易寫,但上海就沒法住了
    那時候,由陳獨秀發起創辦的《新青年》已經有一段日子了,外界的議論早已沸沸揚揚,但這個自紹興來的中年人對此卻並不關心。直到舊友錢玄同前來探望他,勸他寫些文章。 同樣是在1917年夏,哥倫比亞大學博士胡適結束留學生涯,啟程回國。在此之前,由於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倡「文學革命」,他已在國內「暴得大名」。那一年,胡適26歲,剛剛歸國即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
  • 胡適 新文化運動的急先鋒
    這場運動胡適並未親身參與。至於廣義的五四新文化運動,胡適則是「首舉義旗之急先鋒」。五四新文化運動,指的是從1917年以陳獨秀、胡適為代表的知識分子以《新青年》為輿論陣地,以北京大學為思想場域掀起的思想文化運動。正是以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為信號,一場轟轟烈烈的文學革命應運而生,爾後,這場語言革命進一步演變為思想革命。五四新文化運動最核心的三位思想領導者應該是陳獨秀、胡適與蔡元培。
  • 新文化運動中的出版商和書店:生意人與思想啟蒙的雙贏
    《清朝》《少年中國》《甲寅》等很多刊物都是它出的,『五四』新銳的諸家《文存》也是它出的,你說功勞不大嗎?但它也是一家倒黴的書店。」在談論亞東圖書館的興衰時,魯迅博物館副館長陳漱渝感嘆,亞東的崛起得益於陳獨秀、胡適兩位風雲人物,這種助力,如同蔡元培之於商務印書館,胡愈之之於生活書店。陳獨秀、胡適對亞東的幫助不可替代,但亞東被取締,也是因為陳獨秀。
  • 浦江風雲:陳望道入職《新青年》編輯部始末
    這樣原來寫稿的人也可以跟過來,色彩也不被人家注意。我們搞點翻譯文章,開闢《俄羅斯研究》專欄,就是帶有樹旗幟的作用。」為達到保持影響力和宣傳新思想兩大目的,陳望道主張刊登不同思想傾向的文章,既可以照顧原有的北京同人作者隊伍,也可以將更多新人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正如他自己所說:「《新青年》既然已經是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的刊物了,為什麼內容還是那樣龐雜?
  • 李大釗與胡適惺惺相惜(圖)
    與陳獨秀、胡適合辦《新青年》雜誌。  李大釗與胡適都是以極大的熱忱投入新文化運動,共同迎接了中國歷史「新紀元」的時代英雄。  李大釗與胡適是通過《新青年》邂逅的。命運安排他們從1916年起在《新青年》先後亮相。該年9月,《新青年》第二卷第一號發表李大釗的《青春》四個月後,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也出現在《新青年》的第二卷第五號上。
  • 重讀胡適:胡適先生與白話文運動(下)
    1.胡適關於文學革命的討論文學寫作包括內容和形式,形式一般是指文體。胡適關於白話文的主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用白話文的文體去取代文言文的文體。這樣的文學革命也可以看做文學形式的革命。胡適認為「綜觀文學墮落之因,蓋可以「文勝質」一語包之。
  • 魯迅罵胡適10多年,為何後者從不還口?晚年胡適:魯迅是我們的人
    總體來說,胡適對魯迅始終都很尊重,年輕時寫日記都不忘誇上「最」高級,說什麼「周氏兄弟最可愛,他們的天才都很高」(《胡適日記》1922年3月10日)。魯迅出書,胡適更不吝施以「彩虹屁」,譽之為「開山的創作」。檢遍胡適所有作品、所有言論,你我看不到他非議魯迅的一句一字。但魯迅對胡適,開始敷衍,很快就破口責罵。
  • 講座|張仲民:「我的朋友胡適之」——那些年胡適的粉絲
    毛澤東1936年在與斯諾談話的時候說過一句話:《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運動的雜誌,由陳獨秀主編,我在師範學校學習的時候就開始讀這個雜誌了,我非常欽佩胡適和陳獨秀的文章,他是把胡適放在陳獨秀之前,他們代替了已經被我拋棄的梁啓超和康有為,成為楷模。我們再看《毛澤東早期文稿》中的文章,就能知道胡適當時與毛澤東有很密切的來往。
  • 《新青年》六大主編
    他不僅創辦了《新青年》,還作為主編與《新青年》相始終。陳獨秀在創刊號發表的《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人權」與「科學」的口號,是新文化運動第一篇綱領性文章,標誌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陳獨秀(1879-1942)(照片選自《國立北京大學廿周年紀念冊》)。安徽懷寧人。革命家、思想家、學者。1917年起任北京大學教授和文科學長。
  • 鄭全和:怎樣看陳獨秀《新青年》?激發中國最偉大思想文化運動!
    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在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發刊詞。1916年9月,雜誌改名為《新青年》。從此,《新青年》像一股颶風,激蕩迴旋在中華大地,帶來全新的思想文化視角,滌蕩幾千年一些陳腐的舊思想舊觀念舊文化舊道德,高舉「科學、民主」大旗,激起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啟蒙的大潮,引導了一百年來中國的政治思想文化的走向。陳獨秀在《敬告青年》裡,讚頌「如初春、如朝日」的青年,是社會的「新鮮活潑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