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周末和一些寶媽一起聊天,說到孩子的問題的時候,有一個寶媽說到了孩子的自卑、自信和樂觀、悲觀的問題。每一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自信又樂觀的,能夠對生活充滿希望,能夠總是保持樂觀的心態去面對任何事,這樣的孩子才會健康成長。而悲觀則更加容易導致自己對自己的評價有偏差,從而錯過很多的機會和樂趣。
同樣是半杯水,悲觀的看到了會說:"只有半杯水了",而樂觀的人則會說:"還有半杯水"。同樣是這樣半杯水,但是前者因為悲觀導致產生消極的心態,因而心裡不開心,而後者因為樂觀則能夠看到更多的希望。
因此樂觀對於孩子來說,也同樣重要,從小培養孩子的樂觀心態,有助於讓孩子從小就能夠自信樂觀,讓自己保持開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樂趣,創造更多的樂趣。
有一本書就提到了怎樣能夠培養樂觀的孩子,這本書叫做《教出樂觀的孩子》,作者是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從書名上看,就明白了這本書的關鍵詞:樂觀。在這本書中,作者把"樂觀"、"興趣"和"習慣"看做兒童最需要培養的品質。父母可以參考書中的內容,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為樂觀自信的孩子。
父母不正確的表揚或者批評都能讓孩子"悲觀"
馬丁塞利格曼在《教出樂觀的孩子》中提到,孩子的樂觀、自信不是先天性的,而是可以在後天習得的。也就是說,父母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孩子能否擁有樂觀的心態,和父母有著必要的聯繫。而生活中,父母卻常常因為不正確的表揚或者批評導致讓孩子產生悲觀的心理。
很多父母在表揚孩子的時候,都是以這樣的形式的:"孩子你太棒了,這一次做的很好!"或者"你總是這樣,不知道怎麼說你了,你真的是太不乖了!"像這樣的表揚和批評,只是含糊其辭地說出孩子的好和不好,沒有具體說出孩子哪裡做得好,哪裡做的不好。
模糊的表揚會讓孩子認為父母只是在走形式而不是真心想要表揚孩子。而模糊的批評則會讓孩子認為父母眼中的自己就是這樣不好,因而會導致孩子將批評想得過於嚴重,從而認為自己就是不好。父母就是不喜歡自己,悲觀就是這樣產生的。
讓孩子習得樂觀的四個基本技能
馬丁塞利格曼在《教出樂觀的孩子》中提出了讓孩子習得樂觀的4個基本技能,分別是以下四個:
1、 捕捉思維
我們在面對一件事的時候,腦海中總是會閃現過一些想法,而這些想法中的其中一個就決定了你對事件的判斷,這也是我們的態度。我們要讓孩子有樂觀的態度,就要讓孩子能夠在這些想法中捕捉到積極樂觀的一種。
例如,當孩子在做一道數學題的時候,他解答不出來,於是他腦海中中可能就會有類似於"我天生就是對數學做不好"這樣的想法,如果孩子捕捉到了這樣的想法,那他表現出來的就是悲觀的態度。而如果他能夠想到自己是只有這一道題不會,在努力一下就可以解決了,那麼他就能夠對數學仍然保持樂觀的想法。
2、 對自動思維進行評估
上面提到的人在面對一件事的時候腦海中會有一些想法,第一個跳入人腦海中的想法並且常常是類似的想法,就屬於"自動思維",簡單來說就是孩子腦海中中的第一想法。
如果孩子的"自動思維"常常是消極的,則孩子的腦海中很難給樂觀的思維留餘地。因此孩子必須要讓這些悲觀的"自動思維"為消極的想法讓步,讓孩子明白自己並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樣糟糕。父母就可以讓孩子在產生消極想法的時候,對這些想法做二次評估,找出其中的不合理性,排除這些消極想法。
3、 對壞事情找出"更正確的解釋"
當我們面臨壞事情的時候,會將解釋更傾向於負面的,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引導孩子打破這樣的思路,將眼前的壞事情進行分析,找出"更正確的解釋"。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將焦點放在別的地方。
比如,孩子做數學題遇到難題,在認為自己對數學沒有天分的同時,應該再想自己以前做過了哪些難題,在數學上取得了哪些好的成績。同時,也要對這道難題進行分析,是否這道題屬於自己沒有做過的類型以及思考它的難度係數,為自己當前的困境做另外的解釋,幫助自己走出消極情緒。
4、 化解災難型的思維
"災難型思維"指的就是像"我就是天生不會做數學題"、"我甚至不應該做一個學生"這樣的想法,這樣的想法很容易阻礙我們前進,讓自己掉進消極的坑中。因此父母要引導孩子通過前面的對自己的處境的解釋,評估一下自己的最壞結果,然後再對這些想法進行化解,找出更加樂觀的因素。
家長巧用ABC法則,輕鬆培養"樂觀"小孩
1、 了解ABC法則
ABC法則是作者在探究心理學上的認知療法中總結出來的關於孩子習得樂觀心態的一種方法。其中,A(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包括任何負面的事件,比如不愉快的假期、與好朋友吵架、心愛的人離去等等。C(consequences)代表後果,不愉快事件之後的感受與行為。B(beliefs)代表想法,即對不幸事件的看法與解釋,才是引起某種特定結果的決定因素。
我們一般會認為是不好的事情影響了事情的後果,但是其實我們的心態也更加重要,或許心態才是決定事情結果的主導因素。也就是說,並非A導致了C,而是B導致了C。
在這個法則中,充分說明了人的想法、心態是很重要的,心態或許能夠扭轉事情的局面。因此父母要利用ABC法則,讓孩子明白心態的重要性。
2、 多種方法分析事件原因
(1) 故事分析法
故事分析法的主要做法就是通過兩個不同結果的故事來讓孩子明白心態是否能夠對結果產生變化。父母這樣這樣做:
父母可以和孩子進行互動,給孩子講故事,書中有兩個小故事,憂愁的格雷格和充滿希望的霍利,這兩個故事分別代表了悲觀型、樂觀型的解釋風格。同樣面臨邀請別人跳舞被人拒絕,格雷格就認為自己總是被排擠,自己不適合在這樣的場合,而霍利則能夠認為是自己或許不夠友善,應當再繼續努力。
在以上兩個故事中涉及到兩個概念,一個是長久性,另一個是暫時性。父母要從兩個這樣的故事中,問孩子自己屬於哪一類人,並且詢問如果是孩子遇到這樣的情況,他會怎麼做,並且自己去分析兩人為什麼會產生不同的想法。
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將這兩則故事運用到生活中去。孩子總是會遇到一些讓他難過的事情,比如,當孩子和朋友吵架的時候,父母要及時了解孩子的情緒。並且將以上兩個故事的不同結果讓孩子進行對比,同時,孩子針對自己和朋友吵架的事情,分析出自己的各種想法,同時將自己的想法和以上故事進行對比,這樣能夠讓孩子直觀地感受到悲觀和樂觀能夠帶來的結果,引導孩子從樂觀的角度去思考自己遇到的問題。
(2) 列舉法
列舉法則是父母可以讓孩子將遇到的自己認為讓自己傷心的事情按順序列舉出來,寫在一張紙上。呈現形式包含法則中的ABC,如事件、心情、消極想法、積極想法。一件一件地列出來,然後孩子自己來分析自己遇到的事情以及自己腦海中有什麼樣的想法,再將想法所可能產生的後果也一併列出來。
將自己的心態列出來之後,要看一下自己的積極的想法多還是消極的想法多,如果消極的想法更多,那就需要再補充一些積極的想法。在列舉的過程中父母也能夠清楚孩子是屬於悲觀還是樂觀的,因此也能夠進行及時的疏導。
孩子列舉完,父母可以針對每一件事和孩子詳細解讀,幫助孩子確立樂觀的想法能夠帶來樂觀的後果的觀念,並且讓孩子去嘗試。通過這樣的做法讓孩子直觀明白樂觀與消極的對,起到培養孩子的樂觀心態的目的。
我是方韓的育兒經驗說,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