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可以後天習得,通過學習,《活出最樂觀的自己》

2020-12-15 秋家二丫

口袋裡只剩下幾百元錢,悲觀的人會愁眉苦臉:只有這點錢了,吃、住、行怎麼解決?樂觀的人會給自己打氣:幸好還有幾百元,還能扛幾天。

悲觀與樂觀,是我們看待生活的一種態度。兩者是對立統一的關係,每個人都不會完全的悲觀或樂觀。我們看待生活時,會或多或少地偏向於悲觀或樂觀,也就造成了我們悲觀或樂觀的性格。

中國有句俗語:「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長期以來,人們一直以為悲觀、樂觀的性格都是天生的,很難改變,我們就此自暴自棄、聽天由命。

積極心理學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卻發現,我們是可以改變自己的想法和性格的,「人可以選擇他想要的思考模式,悲觀跟其他價格物質不一樣,它不是固定不變的」。

被稱為「積極心理學之父」的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在《活出最樂觀的自己裡》用大量令人信服的試驗和調查證據告訴人們:樂觀是可以後天習得的,並教會我們如何學會樂觀,改變自己的想法和生活。

通過學習,活出最l樂觀的自己

塞利格曼認為,悲觀的想法源自於習得性無助。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呢?就是面對現實的中一些無法控制的事情,試都不試就放棄了,是一種很無助的心態。這是塞利格曼博士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發現的。

研究人員把三組狗相繼放到箱子裡,接受電擊。

第一組,之前被教會用鼻子控制電擊按鈕的狗進入箱子後,幾秒鐘之內就發現自己可以跳過矮閘逃避電擊。第三組,未受過訓練的狗進入箱子後,也是在幾秒之內就跳過了矮閘。而第二組,之前被訓練無論怎麼做電擊都不會停止的那組狗,進入箱子之後一直都停留在有電機的這一邊忍受電擊,什麼也沒做。

由此作者得出了一個習得性無助的結論:人們只有在覺得做什麼都於事無補的時候才會產生放棄的念頭,就像實驗中的第二組狗一樣,它們經歷的過程是,不管做什麼電擊都不會停止,也就是研究人員對狗狗製造了習得性無助。相反,在人們覺得他對一件事有控制力的時候,他是不會放棄的,就像實驗中的第一組狗一樣,它們知道電擊是可以控制的。

試驗指出,習得性無助的來源,那就是「經驗」,一個人或者是小動物,如果他們學到不管怎麼做都沒用,他們的行為不能帶給自己想要的東西,那麼這個經驗就會讓他們覺得,在未來,他們的行為依然是無效的。也就是說,習得性無助的經驗,造成了一個人悲觀的思維方式。

通過學習,活出最l樂觀的自己

如果一個學生幾次考試成績都不理想,老師和家長批評、沒有正確的指引,孩子覺得無論我怎麼學都學不好,我就不是讀書的料,久而久之,他就完全放棄了努力,遇到困難就退縮,他的習得性無助會造成他悲觀的想法。

如果一個人有過幾次失敗的戀愛經歷,感情上受過創傷,無人開到,很容易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中,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不敢再戀愛,成為一種無法走出的傷痛。

很多人發現自己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控制局面,以失敗告終,鬥志就會隨之喪失,有了無助的心態,悲觀的想法。以後碰到困難,馬上會想「我不行」,試都不試就會放棄。

習得性無助的經驗,造成了一個人悲觀的思維方式。

通過學習,活出最l樂觀的自己

解釋風格,是人們對一件事為什麼會發生的習慣性解釋方式和解釋習慣。

為什麼有的人遇到挫折可以立刻爬起來,從頭來過,有的人則不能從打擊中復原,為什麼有的人只有在與他學習到無助相同的情境下才會變得無助,但有的人在全新的環境下也會放棄?

塞利格曼發現,人們對惡劣情境的解釋風格決定了他是樂觀還是悲觀。解釋風格上的差別是區分一個人是樂觀者還是悲觀者的標誌。

解釋風格有永久性、普遍性和人格性三個維度。

第一個是永久性維度,決定一個人對厄運的解釋是永久的還是暫時性的。比如老闆今天批評了你,悲觀型的會認為「老闆從來不喜歡我」(認為厄運是「永遠」的),樂觀型的認為「老闆只是今天心情不好」(相信厄運是「有時候」、「暫時」的)。

第二個普遍性的。具有普遍性特點的解釋風格會在許多不同的情境中造成無助,而特定性的解釋風格只會在某些問題領域內造成無助。同樣是被老闆批評,悲觀型的會認為「我什麼都做不好」(普遍性),樂觀型的則認為「我只是這件事做得不對」(特定性的)。

第三個是人格化。就是不好的事情發生時,是怪罪自己(內在化)還是怪罪旁人或環境(外在化)。被老闆批評,悲觀型的會認為「我真笨,沒理解老闆的意圖」(內在化),樂觀型的則會認為「都怪他,沒傳達清楚老闆的意見」(外在化)。

通過學習,活出最l樂觀的自己

樂觀的解釋風格,可以阻止習得性無助,而悲觀的解釋風格會使無助感延伸到未來,使無助感擴散到生活的各個層面。對挫折採取永久性和普遍性解釋風格的人容易在壓力下崩潰,這個崩潰是長期的,而且是全面的。

一個人的解釋風格跟天生的人格特質並沒有太大關係,而是跟後天習得的思維方式有關。

研究證明,悲觀者可以通過學習來變得樂觀,永遠地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習得性樂觀教你在遇到挫折失敗時如何與自己對話,學習在受到打擊時,從更具鼓勵性的角度來考慮挫折或者困境。

塞利格曼在阿爾伯特·埃利斯著名的ABC模式的基礎上,做了改進,在後面加上了D,反駁,disputation,和E,激發,energization。形成了學習樂觀技術的ABCDE練習法。

情緒ABC理模式。A----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B---belief,代表你對這件事的想法,C----consequence,代表你依照自己的想法做出的行為,也就是後果。

一般看起來好像是A不好的事自動地產生C後果,但是其實是B,對不幸事件的看法與解釋,才會引起C的後果,它是我們放棄、頹喪或振作、再嘗試的關鍵。

比如我最好的朋友沒有回我的電話(A),我想她肯定是嫌我煩,不願意搭理我(B),這樣想著,我一天情緒都很低落(C)。

但同樣是我最好的朋友沒有回我的電話(A),我想她這兩天肯定很忙(B),這樣想著,我的情緒肯本不受任何影響(C)。

想法是情緒產生中最重要、最關鍵的一環,當想法改變了,情緒後果也將隨之改變。

悲觀的解釋風格會導致被動和頹喪,而樂觀的解釋風格會讓人振奮。

通過學習,活出最l樂觀的自己

1、記錄生活的ABC

要找出這些ABC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作,最好的方法是寫日記。花一兩天把每天發生的事記錄下來,記錄5個ABC的案例,找出想法和後果的關聯。

找出了想法和後果之間的關係後,就可以用反駁和激發來改變悲觀的解釋風格了。

2、反駁和激發

人們往往認為,自己頭腦中的想法一定是真實的,但其實在遭遇失敗或挫折時,我們的想法和解釋往往是偏離實際的,甚至是扭曲的。我們可以通過反駁最初的想法,提醒自己更客觀的看待所發生的的事情。

與自己爭辯,其實就是反駁自己,用尋找證據、尋找其他可能性、暗示和用處,這四種途徑,可以反駁更有效。

舉個例子:A不好的事:老公帶孩子出去玩,沒看管好,兒子摔了一跤,流血了。B想法:老公太不靠譜了,連個孩子都看不好,肯定是在玩手機,自私自利的傢伙。C後果:太讓人生氣了,把老公臭罵一通,覺得跟這樣的人沒法過下去D反駁:小孩子喜歡到處跑,有時確實看不住(暗示),老公平時做事還算靠譜(證據),這次看我忙,主動提出帶孩子去玩,還算體貼(證據),事情已經發生,我再怎麼責罵他也於事無補(用處)。E激發:我們還是要多溝通,帶小孩子在外,要多留意,注意安全。ABCDE練習法,關鍵在於思考,這個思考在B裡頭,也在D裡頭。

反駁是最核心的,也是最需要學習的,只有有效地反駁了不合理的想法,才能把習慣性的悲觀想法變成樂觀的,才能從悲觀思緒裡跳出來。

通過學習,活出最l樂觀的自己

結語:

樂觀者的生活跟悲觀者的一樣,也會有挫折、不如意的事發生,只是樂觀者在遭受打擊後能很快復原。對悲觀者而言,及時事情都如他意,他還是會為前面不可預知的災難而憂心。

《活出最樂觀的自己》書中所教的是一種習得樂觀的技巧,既然是技巧,那就一定得經過不斷的練習,才能熟練掌握,真正發揮作用,正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學習了樂觀的技巧,樂觀者可以在心情低落時拿來幫助自己,悲觀者更是可以通過學習變得樂觀,永遠地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質。

願我們都能活出最樂觀的自己!

相關焦點

  • 《活出最樂觀的自己》:雞湯?美國心理協會主席熬的
    三七讀書會,一年拆書300本,今天第254本,《活出最樂觀的自己》。本拆書稿正文3000字,閱讀預估用時6分鐘。第251本,《教出樂觀的孩子》:可能讓孩子受益一生的建議第162本,《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改變能改的,接受不能改的第161本,《真實的幸福》,積極心理學創始人塞利格曼的扛鼎作品一脈相承的理性情緒行為療法
  • 《教出樂觀的孩子》:孩子是否能成大器,取決於孩子是否「樂觀」
    塞利格曼認為孩子的樂觀能力其實可以通過後天形成,可以通過家長的引導和訓練獲得樂觀的能力。孩子是否能成大器,取決於孩子是否"樂觀"。馬丁塞利格曼在《教出樂觀孩子》帶來的關於"習得性無助"的啟示什麼是樂觀呢?
  • 《教出樂觀的孩子》:想要培養「樂觀」小孩,家長要用ABC法則
    在這本書中,作者把"樂觀"、"興趣"和"習慣"看做兒童最需要培養的品質。父母可以參考書中的內容,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為樂觀自信的孩子。父母不正確的表揚或者批評都能讓孩子"悲觀"馬丁塞利格曼在《教出樂觀的孩子》中提到,孩子的樂觀、自信不是先天性的,而是可以在後天習得的。
  • 用這4本書教你培養孩子的樂觀自信,這比學習更重要
    而積極心理學能讓我們走出誤區,形成樂觀思維。果媽閱讀在2018年5月曾經講過積極心理學主題,通過一個月的主題閱讀學習,習得樂觀。我們相信當孩子樂觀自信,一切都會充滿希望。下面,就將這4本書籍推薦給你。第2本《活出最樂觀的自己》《活出最樂觀的自己》是2010年8月北方聯合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萬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 [美] 馬丁·塞利格曼。
  • 習得性無助與習得性樂觀
    塞利格曼《活出最樂觀的自己》一書,是一本相當值得反覆閱讀的圖書,這幾天我又看了一遍。此書提出了兩個最核心的概念:習得性無助與習得性樂觀。重讀塞利格曼《活出最樂觀的自己》書中寫到的關於「習得性無助」的相關實驗,正好支持了「成功才是成功之母」這樣的觀點。隨後,作者提出了「習得性樂觀」,指出樂觀是可培養、可習得的。「擺脫抑鬱症、提高成就以及改善健康狀況是習得性樂觀(learned optimism)的三個最主要的應用,同時它也會帶給你全新的自我認知。」
  • 樂觀孩子才會充滿希望,怎樣教出樂觀孩子?心理學家4個教育啟示
    兒童最需要培養的品質是什麼?我認為樂觀、興趣和習慣是最重要的。沒有濃厚的興趣,就沒有成長的動力;沒有良好的習慣,就沒有成長的保障;而興趣和習慣,都離不開樂觀的生活態度。 說到樂觀的生活態度,不得不提到一位心理學教授馬丁·塞利格曼。
  • 教給孩子樂觀的解釋風格,培養孩子樂觀精神,才更容易讓他們成功
    而擁有樂觀和堅韌品質的孩子就比較能適應獨立生活,可以得心應手地面對外面的世界。樂觀和堅韌從哪來呢?和情緒風格是分不開的。情緒風格是什麼?傑出的心理學家戴維森研究大腦的運作機制多年之後,出了一本書《了解你的情緒生活》。書中中將情緒發生發展和影響娓娓道來。
  • 孩子老是自卑又悲觀,試試ABCED法則,輕鬆助你養出樂觀的孩子
    對於這一情況,蘭蘭兩口子是各種心疼,人家婆婆都是「重男輕女」,但自己遇到的卻偏偏是個奇葩,也是實屬無奈。據蘭蘭說小剛平時會比較抗拒和別人接觸,而且無論做什麼事都會比較謹小慎微,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理由都是怕自己會因為出錯而被責備。
  • 心理學:樂觀的人活得更久也更受歡迎|「絕望」之父只活了42歲
    就是樂觀,或者說積極向上。本期,《猴子心理學:換一個角度看世界》原創作者Bear將從心理學角度為讀者們介紹樂觀可以延長生命減少疾病,並通過對比現代積極心理學之父和消極心理學之父兩人的生平來從現實意義上給出樂觀比悲觀更適應生存的結論並給出樂觀的核心在於相信美好而不是逃避苦難。
  • 人生,贏在心態可以讓你變得樂觀豁達
    人活著,心態最重要,擁有一個好心態,可以讓你變得樂觀豁達;可以讓你不懼人生任何風雨;可以讓你懂得知足,淡泊名利,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 人生,贏在心態!做人,就要有一個好心態!好的心態,可以讓我們活得更健康,更快樂,更幸福。
  • ABCDE模式,告別習得性無助,擁抱積極樂觀,歪糖WhyTown
    其實我們並不是一出生就無助,而是點點滴滴的挫折和放棄,讓自己越來越悲觀,這種現象就是習得性無助。下面我們會通過一個實驗,來分析習得性無助的負面影響,最後我們會重點聊一聊怎樣使用ABCDE模式來培養習得性樂觀。20世紀60年代,賓州大學心理學系研究生馬丁·塞利格曼做過一個殘忍的實驗。
  • 養成樂觀的解釋風格是教出樂觀孩子的關鍵!!!
    第一個步驟就是教孩子捕捉他們對自己所說的話。教孩子了解即使在感到最難過的時候,也要嘗試指認出閃過腦海裡的那些想法,這些想法雖然不太能被感知到,但會嚴重影響你的情緒與行為。這項技能被稱為「捕捉思維」。比如,莉迪亞已學會捕捉對自己所說的負面想法。她是三個小孩的媽媽,最大的孩子上小學五年級,最小的上一年級。早上她為三個小孩上學做準備是她一天中最困難的時候。
  • 20「樂觀」樂觀與職場|樂觀如何幫助人才篩選和衝破你內心的高牆
    萊斯利說自己手下的員工如何的樂觀和有創造性,塞利格曼則和他分享自己過去15年都在研究習得性無助和抑鬱症的模式。萊斯利就問塞利格曼:「你有沒有研究過這個問題的另一面?研究過怎樣的人會永遠樂觀不會放棄?」最鬱悶的是不僅僅損失錢,那些員工離職的時候還悶悶不樂,處於特別抑鬱的狀態。克瑞頓向塞利格曼求助的是,能否找到其他方法,事先篩選出適合的保險業務員,節省大量的成本。成功的解釋風格理論認為,要篩選出能在挑戰性工作上獲得成功的人需要考慮三個方面:能力、動機、樂觀。
  • 樂觀的孩子,通常都是生長在這樣的家庭裡
    就你這整天動不動就批評孩子,你感到不幸福,孩子又怎麼可能會感覺樂觀和幸福呢?」小編接著對小李說:「您現在需要做的是學習如何把倩倩培養成為一個樂觀幸福的孩子,這很重要!」這套書共五本,包括《真實的幸福》《活出最樂觀的自己》《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教出樂觀的孩子》《持續的幸福》被譯為多種語言,暢銷全球。這套書全面科學系統地展現了積極心理學對人生的影響,幫助父母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做出明智的改變,幫助父母學會樂觀,獲得幸福,同時還能夠幫助父母教出樂觀的孩子。
  • 愛笑的人運氣都不會差,想要培養「樂觀」娃,家長要用ABC法則
    《教出快樂的孩子》是來自美國的一本暢銷書籍,作者賽林格曼在書中表示,人之所以會有悲觀產生,基因佔有很小的部分,後天很大原因是"習得性無助"造成的。 他花了30多年時間,在如何培養出一個樂觀的孩子這個問題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議,讓不少家長都茅塞頓開,努力的讓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父母。
  • 生活總是不盡如人意,越是身處逆境,越要樂觀積極活成自己的太陽
    01悲觀的人,先被自己打敗,然後才被生活打敗;樂觀的人,先戰勝自己,然後才戰勝生活。悲觀的人,所受的痛苦有限,前途也有限;樂觀的人,所受的磨難無量,前途也無量。在悲觀的人眼裡,原來可能的事也能變成不可能;在樂觀的人眼裡,原來不可能的事也能變成可能。
  • 對不起,樂觀的人比悲觀的人更容易失敗|你需要「防禦性悲觀」
    樂觀的人常常活在自己的幻想中,認為事情會變好,自己會變好,從而把目標定得很高,到最後都以失望告終。事實證明,沒有建立在現實基礎上的樂觀都是毫無意義的。樂觀真的不是人生的解藥,不是樂觀你就能成功,更多的時候,樂觀讓你們變得脆弱又傲慢。
  • 樂觀與悲觀,不同的人生態度不僅影響自己還影響祖國發展?
    在一次談話中,他道出心聲:「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在任何境遇下一定要保持'樂觀',只有'樂觀'才會願意去學習,才會有希望...」樂觀到底有多重要是啊,只有"樂觀"才會願意去學習,才會有希望...!而"樂觀"這兩個字也恰恰詮釋了他的前半生,奠定了他的下半生。
  • 讓人積極樂觀的十句話,送給所有人
    人活著,一定要積極樂觀的面對生活,這樣,我們才能活出自己的美好,收穫生活的快樂。 以下讓人積極樂觀的十句話,送給所有人,當你不開心,不順心,很煩心的時候,可以讀一讀。
  • 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挫折
    樂觀地面對挫折,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石。——李開復對於想成就自我的人來說,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大的能力,而是你在面對挫折的時候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只有那些能夠笑對挫折,面對困難的時候有樂觀精神的人,才能夠獲得更多的成功機會,並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