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裡只剩下幾百元錢,悲觀的人會愁眉苦臉:只有這點錢了,吃、住、行怎麼解決?樂觀的人會給自己打氣:幸好還有幾百元,還能扛幾天。
悲觀與樂觀,是我們看待生活的一種態度。兩者是對立統一的關係,每個人都不會完全的悲觀或樂觀。我們看待生活時,會或多或少地偏向於悲觀或樂觀,也就造成了我們悲觀或樂觀的性格。
中國有句俗語:「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長期以來,人們一直以為悲觀、樂觀的性格都是天生的,很難改變,我們就此自暴自棄、聽天由命。
積極心理學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卻發現,我們是可以改變自己的想法和性格的,「人可以選擇他想要的思考模式,悲觀跟其他價格物質不一樣,它不是固定不變的」。
被稱為「積極心理學之父」的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在《活出最樂觀的自己裡》用大量令人信服的試驗和調查證據告訴人們:樂觀是可以後天習得的,並教會我們如何學會樂觀,改變自己的想法和生活。
塞利格曼認為,悲觀的想法源自於習得性無助。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呢?就是面對現實的中一些無法控制的事情,試都不試就放棄了,是一種很無助的心態。這是塞利格曼博士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發現的。
研究人員把三組狗相繼放到箱子裡,接受電擊。
第一組,之前被教會用鼻子控制電擊按鈕的狗進入箱子後,幾秒鐘之內就發現自己可以跳過矮閘逃避電擊。第三組,未受過訓練的狗進入箱子後,也是在幾秒之內就跳過了矮閘。而第二組,之前被訓練無論怎麼做電擊都不會停止的那組狗,進入箱子之後一直都停留在有電機的這一邊忍受電擊,什麼也沒做。
由此作者得出了一個習得性無助的結論:人們只有在覺得做什麼都於事無補的時候才會產生放棄的念頭,就像實驗中的第二組狗一樣,它們經歷的過程是,不管做什麼電擊都不會停止,也就是研究人員對狗狗製造了習得性無助。相反,在人們覺得他對一件事有控制力的時候,他是不會放棄的,就像實驗中的第一組狗一樣,它們知道電擊是可以控制的。
試驗指出,習得性無助的來源,那就是「經驗」,一個人或者是小動物,如果他們學到不管怎麼做都沒用,他們的行為不能帶給自己想要的東西,那麼這個經驗就會讓他們覺得,在未來,他們的行為依然是無效的。也就是說,習得性無助的經驗,造成了一個人悲觀的思維方式。
如果一個學生幾次考試成績都不理想,老師和家長批評、沒有正確的指引,孩子覺得無論我怎麼學都學不好,我就不是讀書的料,久而久之,他就完全放棄了努力,遇到困難就退縮,他的習得性無助會造成他悲觀的想法。
如果一個人有過幾次失敗的戀愛經歷,感情上受過創傷,無人開到,很容易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中,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不敢再戀愛,成為一種無法走出的傷痛。
很多人發現自己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控制局面,以失敗告終,鬥志就會隨之喪失,有了無助的心態,悲觀的想法。以後碰到困難,馬上會想「我不行」,試都不試就會放棄。
習得性無助的經驗,造成了一個人悲觀的思維方式。
解釋風格,是人們對一件事為什麼會發生的習慣性解釋方式和解釋習慣。
為什麼有的人遇到挫折可以立刻爬起來,從頭來過,有的人則不能從打擊中復原,為什麼有的人只有在與他學習到無助相同的情境下才會變得無助,但有的人在全新的環境下也會放棄?
塞利格曼發現,人們對惡劣情境的解釋風格決定了他是樂觀還是悲觀。解釋風格上的差別是區分一個人是樂觀者還是悲觀者的標誌。
解釋風格有永久性、普遍性和人格性三個維度。
第一個是永久性維度,決定一個人對厄運的解釋是永久的還是暫時性的。比如老闆今天批評了你,悲觀型的會認為「老闆從來不喜歡我」(認為厄運是「永遠」的),樂觀型的認為「老闆只是今天心情不好」(相信厄運是「有時候」、「暫時」的)。
第二個普遍性的。具有普遍性特點的解釋風格會在許多不同的情境中造成無助,而特定性的解釋風格只會在某些問題領域內造成無助。同樣是被老闆批評,悲觀型的會認為「我什麼都做不好」(普遍性),樂觀型的則認為「我只是這件事做得不對」(特定性的)。
第三個是人格化。就是不好的事情發生時,是怪罪自己(內在化)還是怪罪旁人或環境(外在化)。被老闆批評,悲觀型的會認為「我真笨,沒理解老闆的意圖」(內在化),樂觀型的則會認為「都怪他,沒傳達清楚老闆的意見」(外在化)。
樂觀的解釋風格,可以阻止習得性無助,而悲觀的解釋風格會使無助感延伸到未來,使無助感擴散到生活的各個層面。對挫折採取永久性和普遍性解釋風格的人容易在壓力下崩潰,這個崩潰是長期的,而且是全面的。
一個人的解釋風格跟天生的人格特質並沒有太大關係,而是跟後天習得的思維方式有關。
研究證明,悲觀者可以通過學習來變得樂觀,永遠地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習得性樂觀教你在遇到挫折失敗時如何與自己對話,學習在受到打擊時,從更具鼓勵性的角度來考慮挫折或者困境。
塞利格曼在阿爾伯特·埃利斯著名的ABC模式的基礎上,做了改進,在後面加上了D,反駁,disputation,和E,激發,energization。形成了學習樂觀技術的ABCDE練習法。
情緒ABC理模式。A----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B---belief,代表你對這件事的想法,C----consequence,代表你依照自己的想法做出的行為,也就是後果。
一般看起來好像是A不好的事自動地產生C後果,但是其實是B,對不幸事件的看法與解釋,才會引起C的後果,它是我們放棄、頹喪或振作、再嘗試的關鍵。
比如我最好的朋友沒有回我的電話(A),我想她肯定是嫌我煩,不願意搭理我(B),這樣想著,我一天情緒都很低落(C)。
但同樣是我最好的朋友沒有回我的電話(A),我想她這兩天肯定很忙(B),這樣想著,我的情緒肯本不受任何影響(C)。
想法是情緒產生中最重要、最關鍵的一環,當想法改變了,情緒後果也將隨之改變。
悲觀的解釋風格會導致被動和頹喪,而樂觀的解釋風格會讓人振奮。
1、記錄生活的ABC
要找出這些ABC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作,最好的方法是寫日記。花一兩天把每天發生的事記錄下來,記錄5個ABC的案例,找出想法和後果的關聯。
找出了想法和後果之間的關係後,就可以用反駁和激發來改變悲觀的解釋風格了。
2、反駁和激發
人們往往認為,自己頭腦中的想法一定是真實的,但其實在遭遇失敗或挫折時,我們的想法和解釋往往是偏離實際的,甚至是扭曲的。我們可以通過反駁最初的想法,提醒自己更客觀的看待所發生的的事情。
與自己爭辯,其實就是反駁自己,用尋找證據、尋找其他可能性、暗示和用處,這四種途徑,可以反駁更有效。
舉個例子:A不好的事:老公帶孩子出去玩,沒看管好,兒子摔了一跤,流血了。B想法:老公太不靠譜了,連個孩子都看不好,肯定是在玩手機,自私自利的傢伙。C後果:太讓人生氣了,把老公臭罵一通,覺得跟這樣的人沒法過下去D反駁:小孩子喜歡到處跑,有時確實看不住(暗示),老公平時做事還算靠譜(證據),這次看我忙,主動提出帶孩子去玩,還算體貼(證據),事情已經發生,我再怎麼責罵他也於事無補(用處)。E激發:我們還是要多溝通,帶小孩子在外,要多留意,注意安全。ABCDE練習法,關鍵在於思考,這個思考在B裡頭,也在D裡頭。
反駁是最核心的,也是最需要學習的,只有有效地反駁了不合理的想法,才能把習慣性的悲觀想法變成樂觀的,才能從悲觀思緒裡跳出來。
結語:
樂觀者的生活跟悲觀者的一樣,也會有挫折、不如意的事發生,只是樂觀者在遭受打擊後能很快復原。對悲觀者而言,及時事情都如他意,他還是會為前面不可預知的災難而憂心。
《活出最樂觀的自己》書中所教的是一種習得樂觀的技巧,既然是技巧,那就一定得經過不斷的練習,才能熟練掌握,真正發揮作用,正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學習了樂觀的技巧,樂觀者可以在心情低落時拿來幫助自己,悲觀者更是可以通過學習變得樂觀,永遠地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質。
願我們都能活出最樂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