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跑鞋之中,主流的緩震方式一共有兩種。一個是由阿迪達斯boost引發的「材料緩震」流派,另一個則是以長年持之以恆、美津濃為代表的「機械緩震」流派,也叫「結構緩震」。
這兩種緩震各有千秋,它們側重的方面,和各自所擁有的優勢也互不相同。對於各大跑鞋品牌來說,如何選擇這兩種緩震方式運用到跑鞋產品上,是一個需要抉擇的問題。
材料緩震
自從boost出現之後,各大品牌都從原來針對跑鞋人體工程學設計的方針中走了出來,開始重視起中底對於跑鞋的性能加成。在boost之前,其實各大品牌都只是在對EVA這種材料進行不同密度、次數的發泡處理。所做的,無非是「減重」、「軟化」兩點。
雖然Asics弄出了GEL這種不同於傳統的跑鞋中底材料,但由於GEL自身的特性, 註定它不能大面積被運用於跑鞋之中——Asics的Quantum 360系列是用了全掌GEL,但GEL依舊不是主導地位。它只是把GEL和Flytefoam做成了上下兩層複合式中底。
Boost出現之後,各品牌對於ETPU、Pebax等不同於EVA的原材料進行了深度開發,到目前為止出現了如Nike的Zoom X,李寧的,NB的Freshfoam以及特步的Dynamic foam等等。
ETPU的發泡過程要求較高,材料塑形也比較難。但是在巴斯夫公司搞出來boost之後,這項技術到了現在已經相當成熟了。很多跑鞋的中底,也開始換上了ETPU發泡出來的材料。
Pebax是目前公認的,最為完美的原材料。它的重量、耐久度以及反饋率都非常好,通過超臨界發泡技術得到的Zoom X和李寧,都是現在性能極強的跑鞋中底——這一點不吹不黑,李寧確實向市場證明了,國產跑鞋也同樣擁有不弱於其他國際一線品牌的科研技術。
機械緩震(結構緩震)
不同於依靠材料本身特性,負責跑鞋運動時的緩震工作。以美津濃為代表的機械緩震流跑鞋,利用對於跑鞋整個鞋底的結構設計,以物理方式來對衝擊力進行削減。
舉個例子,比如一些自行車上會裝有彈簧,而這些彈簧的作用就是減少自行車車體受到的衝擊力,這就是機械緩震,也叫結構緩震。
在當年所有跑鞋一窩蜂地開始對材料進行研發時,美津濃像一個倔強的老人一樣,一直在機械緩震跑鞋這條路上走下去。那個時候,如同逆水行舟一般的美津濃銷量受到了其他品牌的衝擊,下滑迅速,一度讓人以為就此會被時代潮流所拋棄。
然而時間來到最近一兩年,機械緩震重新被世人所關注。Nike所搞出的碳板跑鞋潮流,實際上也屬於機械緩震跑鞋的一部分。碳板在用在跑鞋之前,和自行車減震器一樣,都是屬於物理結構型的零件。只是一開始大家都沒想到,這個零件用在跑鞋上後,居然會有這麼好的效果。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在其他跑鞋品牌現在都在抓緊開發自家碳板跑鞋的時候,美津濃又是和以前材料潮流時候一樣,不聲不響毫無動靜。
為什麼呢?沒有別的原因,碳板跑鞋用的碳板,實際上和美津濃的Wave差不了多少。只是碳板的作用更傾向於能量反饋,而Wave更注重緩震。
都說潮流是個圈,放在跑鞋領域這話也錯不了。當年一度沒落的機械緩震跑鞋,到了今年又開始變得熱火朝天了起來。反而單一的材料減震跑鞋,失去了熱度,如果沒有碳板就要開始坐冷板凳了。
但在老魏看來,未來跑鞋的潮流絕對不會是單一的材料緩震跑鞋,或者是機械緩震跑鞋。Next %以及其他碳板跑鞋已經證明了,如果將兩種方式結合起來,那麼就會出現1+1>2的情況。
也就是說,好的材料+好的結構設計,能讓一雙跑鞋在最大程度上避開材料緩震的耐久性不足的問題。而同時,也能彌補機械緩震跑鞋在腳感上、在兼容度上明顯的劣勢。這就好比合金這種東西,原本單一的金屬不是太重就是太軟,但是當做成了合金,輕量和堅硬都能兼顧,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