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方力
最近,杭州公安首次公布了杭州今年1-2月被通知移車前10的小區名單。其中,餘杭區桃源小鎮被要求移車392次排在第一位,蕭山區綠都湖濱花園被要求移車368次排第二,西湖區古蕩新村366次排第三。
今天(3月23日),小時新聞記者來到西湖區古蕩新村進行了實地探訪。這裡是典型的老小區,房子大多建造於上世紀80年代,自然是沒有停車庫。
上午9點多,小時新聞記者從益樂路一路走,兩旁一排排密集的房子。菜場、公園、小學、幼兒園、老年活動中心,甚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見縫插針分布在古蕩新村的範圍內。
走進古蕩北區,只有一條通行的道路,兩邊的車位基本停滿,顯得非常狹窄。進門沒兩步,就是一個小公園,很多老年人坐在涼亭、石凳上曬太陽。記者仔細觀察了一下,車位上大多畫上了具體的車牌號,還有幾個專門的孝心車位。一兩個空餘車位上,立著幾輛像是佔位用的電瓶車。
再走幾步,是個老年活動中心,暫時沒開門。繼續往前走,路左邊是古蕩街道社區衛生院,右邊是古北社區。衛生院門前人比較多,很多是帶著孩子來打疫苗的家長。一個背著黑包的男子站在衛生院門口不進去,焦急地指揮車裡的司機,「這裡很難停車,我剛看到那邊開出去一個,你趕緊去停。」男子說,他不是小區居民,知道這裡不好停車,但真沒想到這麼難。
「兩邊的車位全部都是固定車位,老早都分掉了,根本沒得停。」另一個穿夾克衫的中年男子告訴記者。
「這麼點停車位,馬路又窄,開進來要有點技術的。」一位中年大姐也是擺擺手。
小區一名物業保安也證實了這種說法:「車子白天可以進來碰運氣,空著的車位上臨時停一下,晚上5點以後肯定要開走。不然有車位的車子進來,肯定要叫移車了。」
「我自己就打過好多次114移車電話,都是因為社區門前被車子堵牢。」古北社區書記李丹的開場白是這樣的,語氣裡滿是無奈。
李書記說,因為古蕩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小區裡面,即使是疫情期間,只保留了一個進入口,但是每天還有三四百的人流量。可想而知,平時外來車輛有多少,停車有多打結。
李書記說,古蕩新村都是老房子,總共6000戶居民,裡面社區就有3個,體量非常大。
古蕩新村的物業主任王小濤告訴小時新聞記者,3個社區總共736個固定可劃車位,居民車子就有1400輛,幾乎一半是沒有地方停車的,這還不包括其他共建單位的停車需求,可以說車位嚴重飽和。
老小區停車難是個頑疾,那為什麼這裡移車這麼頻繁?
王主任說,房產證和駕駛證合一的居民車子要進小區,一些共建單位的車子也要進小區,這大部分車子都是沒有固定車位的,只能見縫插針臨時停一下,只要固定車位的車子到了,就得移車。有些車主沒留聯繫方式,那勢必要打114。
為什麼1-2月移車情況更多呢?工作人員說,是因為疫情期間,小區單行線取消了,就越加擁堵了。
這些年,物業也經常接到亂停亂放、車子刮擦的投訴,還有居民來反映半夜挪車的糟心。
為了改變這種固定車位停車的模式,讓車位能動起來,物業和社區發起過2次投票。
最近這次是去年年底,3個社區的居民統一進行投票,聘請了第三方統計。總共3個選項:全部車位先到先停,每年搖號一次,沿用現有固定車位方案。最終的結果,仍是沿用老政策。
李書記說,在現行的停車管理制度無法改變的情況下,街道和社區一直在想具體的辦法,「疫情結束後,先要把所有口子打開,另外,要將一些房子賣掉騰退的車位整理出來,用來先到先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