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多竹且竹藝發達。我國西南 (含湖南)和東南一帶盛產竹,「茂林修竹」,竹簡帛書,自古有名。湖南不但產竹,而且擁有精湛的竹藝。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竹器就很有名氣。長沙例城橋1號楚墓。出土積竹秘七件。長沙出土的戰國墓和漢墓中,則都有精緻的竹蓆。唐代詩人杜牧,宋代詞人柳永等,都曾寫過讚美製作精緻的竹蓆的詩詞。
精湛的竹藝以邵陽的翻黃竹刻,益陽的小鍁竹器、水竹涼蓆最享盛名。湘中的益陽是有名的「竹器城」。600多年前的明代,這裡就有了較為發達的竹器業。舊時,15裡路長的街市擺滿了五光十色的竹製品;現今的竹器市場更是一片繁榮。益陽的「天竹閣」,塔高19.8米,全部用竹子建成,塔身沒有一根鐵釘、鐵絲,堪稱全國「一絕」。益陽市的楚天茶樓,全部以竹裝飾,整個茶樓充滿著竹文化的氣氛。1993年夏天,益陽地區舉辦國際竹文化節,以竹為媒介開展經貿洽談,成交額達7.757億元 (人民幣);對外成交項目63項,引進外資7024萬元(美元)。益陽市現在生產的小鬱竹器計10大類。200多種高、中、低檔商品,贏得海內外客商的交口稱讚。香港竹器公司陳正明先生說:益陽的竹器「壓倒了世界上其他國家所有竹器,公認為世界第一流。」泰國手工業考察團來益陽考察後,也稱讚益陽的竹器「具有國際水平」。
湘中一帶竹器繽紛,竹業繁榮,表明這裡千古以來竹文化昌盛發達。而在竹文化發達的深處,則蘊藏著為一般人所不大知道的竹崇拜 (圖騰信仰)的秘密。在《後漢書·西南夷傳》、《華陽國志·南中志》、《述異記》等典籍裡,先後載述了一個關於「竹王」的神話傳說,其故事情節充滿著傳奇色彩:古時,有一女子去河邊洗衣,看見河面飄來三節大竹,裡面傳出哭聲。這女子把竹子撈上岸打開一看,見到竹子裡面有一個小孩:這個小孩長大後,既聰明勇敢,又很有才幹,自封為夜郎侯 (夜郎故地在今湘西、貴州一帶),並以竹為姓。後來,夜郎侯被漢朝的皇帝殺了,不久又封夜郎侯的三個兒子為侯,並在他們死後享受祭祀,這就是竹王三郎神的來歷。這一古老的神話傳說表明,在遙遠的古代西南一帶,竹既是祖先圖騰神,也是部族的保護神,地位崇高,受人崇敬。這是緣於在西南地區民眾的生活中,竹與他們的生存、生產和生活各方面有密切的聯繫,人們對竹的感恩思想產生了竹崇拜意識,因而,人們把竹靈物化、神聖化,竹成為了他們圖騰崇拜的對象。其實,在荊楚、湖湘、巴蜀等地,竹王三郎神的故事並不是最古老的竹崇拜神話傳說,湖南的許多地方流傳的爆竹驅逐兇惡的怪獸山魈的神話傳說,要比竹王三郎神的故事更為原始、遙遠得多。
千百年後的今天,在湘中和湘西等地仍然流傳著與竹崇拜有關的一些神話傳說,比如《爆竹的來歷》,《鴉溪三王》(湘西苗族)等。自然,竹崇拜的圖騰信仰及其神話傳說遠非湘中一帶所特有,它殘存的地域還較寬廣。這是緣於竹是熱帶、亞熱帶常見的闊葉林;而各民族又都經歷了大體近似的「童年時期」,都產生過「萬物有靈」的思想觀念和原始思維,也就有著大同小異的神話、傳奇、故事以及自然崇拜、靈物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等思想意識。所以,竹崇拜及《爆竹的來歷》、《鴉溪三王》、《竹娘》一類的神話傳說,在盛產竹的日本、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以及我國的雲南、四川、貴州、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省 (自治區),都有流傳。不過,由於歷史發展的不平衡,傳統文化保存完整與否,有些地區這些神話傳說早已消失、混滅,有些地區則至今仍然流存 (或殘留)著。
蜀南竹海純天然野生竹燕窩,綠色有機食品酒店特色食材
風土人情:東北蘑菇種類大全
風土人情:最古老的玉石之一 瑪瑙
旅行購物:怎樣辨別黃金戒指的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