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明代作家徐渭在《英烈傳》中說「兵在精而不在多,將在謀而不在勇」,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國家想要贏得勝利的必需因素,那就是精良的軍隊和有勇有謀的將士的帶領。的確,不管是在任何一場戰爭中,想要真正的獲得勝利,就離不開正確的指揮,當然在這背後同樣重要的還有精良的武器補給。「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是這個道理,在兵器發達的時代裡,一個上前殺敵的將士如果失去了兵器的補給,就相當於鳥兒失去了臂膀。
在我國的抗日戰爭時期,對於那些上前線的戰士們來說,彈藥的補給也是相當的匱乏的,那麼為什麼在抗日時期戰士子彈打光了,為何寧願拼刺刀,也不去撿敵人丟棄的武器呢?
01
大家都知道,在日本進行侵華戰爭的時候,我們國家在工業水平上是遠遠的落後於其他國家的,不管是在武器彈藥的裝備上,還是其他軍工用品的儲備上都比不上日本。當時為了能夠儘快的縮小這種差距,我們國家也開始不斷的學習,加大了對工業發展的重視程度,當然經過努力也確實有過幾個比較好的軍工廠,這些軍工廠製造的武器基本上全部都被送到了前線去。
而這些軍工廠之所以能夠成功的開建起來,其實這其中張作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說是他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我國的東北地區的經濟以及軍事工業上的發展。在他的帶領下中國在抗日戰爭時期,才有了相對充足的軍工品供前線的戰士們消耗。
02
東北的軍工廠建立起來以後,日本人曾經找到張作霖,說自己想要在中國的東北地區進行開礦,想要和張作霖達成合作,但張作霖並沒有同意。合作不成,日本人便想要報復張作霖,於是在張作霖外出的時候,拿到其行程並在其必經路段埋上炸藥,將其炸死,張作霖也因此永久的離開了人世。
張作霖去世之後,日本人在中國變得更加的囂張,甚至還在東北地區佔領後開起了自己的兵工廠,用來為日本的軍人提供彈藥裝備,自此以後我們國家的軍人在彈藥上一直處於一個比較緊缺的狀態。而戰士在前線沒有了作戰武器,就相當於失去了自己的左膀右臂。
再加上後來日本在中國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張學良甚至沒有進行真正的抵抗,東北的軍工廠也就真正成了日本人的軍事補充基地,中國自己的軍人卻沒有多少的彈藥裝備。根據當時的一位老兵回憶到,在那段時期,很多士兵分到手中的子彈還不到五發,有的甚至只有一兩發,至於手雷這些就想都別想了。
03
失去了穩定的彈藥供給,前線的戰士也開始慌了起來,在戰鬥的過程中,日軍很多時候會因為忙於逃跑而丟下很多的彈藥和物資,但是即使是這樣,中國的士兵也不敢上前去撿,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這是因為日軍相當的狡猾,他們經常會故意撤退,吸引中國的士兵上前撿武器裝備,然後趁機將這些士兵全部炸死,還有一些日軍,即使自己慘敗,也會選擇和中國的士兵同歸於盡。在這種情況下,導致中國的士兵即使看到日軍遺落了眾多的武器裝備,也不敢輕易的上前去撿,因為害怕被暗算,讓日本人從中得逞。就算去撿,也得提前做好偵查,確定日軍全部撤退不會埋伏暗算的時候,才會匆忙上前撿兵器。如果日軍是匆忙撤退逃走的話,就可以去撿,如果日軍明顯撤退很慢的話,就很可能是他們設下的一個陰謀。
結語
看到這些之後,會更加的感謝今天這個相對和平的年代,因為我們不再需要膽戰心驚的生活,不必為了明天是否活著而擔憂。而這一切都要感謝戰爭中的士兵,是他們拋頭顱灑熱血才換來了戰爭的勝利。他們不怕吃苦,不怕犧牲的精神也值得每一個年輕人學習。
當然在珍惜和平的同時,我們也更應當砥礪前行,讓中國的實力不斷壯大,畢竟弱國無外交,當一個國家弱小的時候,是很容易受到欺負的,這一點中國曾經經歷過,但希望我們通過努力,讓這樣的悲劇再也不會發生。
參考資料:
《英烈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