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巖門下95後女學生以「體」為筆進行創作,此舉是創新還是炒作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工具被開發和適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它們的有的方便了人們的出行,有的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物質基礎決定人們的精神文明,這些工具的開發也進而影響到了人們的文化結果——藝術的形式。在人類歷史上,藝術的載體也在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改變,在最早的原始社會,藝術是部落的圖騰,是口口吟唱的歌曲;在封建社會,藝術是詩詞歌賦、繪畫雕塑;到了近代,攝影印刷技術的研發和使用,讓人們對於藝術的印象中增加了攝影作品的身影:電影、照片。
藝術作品承載的內容也在不斷的增加、壓縮,從最開始單純表達兒女情長,到寄託家國情懷,藝術作品始終離不開喜怒哀樂這些人類最基礎的情緒和感情。但是不一樣的是,他們變得愈來愈複雜,人們開始調侃:唯有讀不懂的才是藝術,讀懂了,那就俗了。藝術被人們按在了高臺之上,在世俗眼裡,藝術就像一位始終戴著面紗的絕世美人,即使猶抱琵琶半遮面,仍舊美的身心蕩漾。但其主觀性和抽象化的特點,也給予很多覬覦其市場價值的投機者可乘之機,他們假借藝術的高雅之名為自己獲利,很多被騙的人們對於這種行為稱之為「炒作」。
本文的主角,一位95後藝術專業的女生,因其導師的名聲,以及碩士畢業作品內容的獵奇,一時間成為了網友的議論話題。俗話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她的導師,邵巖,就是一位很「典型」的藝術家,他從出名開始至今,網友對於他一直是眾說紛紜,有人認為這是一種極具創新精神的藝術佳作,有人則認為其作品就是一種譁眾取寵的炒作噱頭。而這位女學生的作品有一部分老師的風格,於是同樣也受到了網友的冷嘲熱諷。有網友表示:知道老師是邵巖就不足為奇了。
邵巖以其射墨的創作方式而聞名圈內,於是他對於自己學生的創作形式也十分注重,這位女生沿襲了師門大膽創新的精神,將行為藝術的實驗精神與自己擅長的攝影、水墨畫相結合,誕生出了上圖的作品。一串間斷的黑色墨跡橫亙於畫作中央,周圍散落著一些墨點和數十個手掌印。單看圖中的墨跡,的確十分讓人困惑,好在作者將整個創作過程都拍攝了下來,作為藝術本身的一部分。
照片中的女生渾身沾滿了墨汁,她以一種拖行的方式,僅用雙手向前爬行著,旁觀者單從照片看來,都能感受到整個過程十分艱難。很多人不理解這種行為背後的寓意,於是認為該作品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的創新,一種吸人眼球的噱頭。然而評論區中很多人也駁斥了這種觀點,他們看出了畫中作者的觀點和思考,認為這不屬於炒作,而是網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地體現。
雖然畫有一幅,但是人們對於畫的理解卻大不相同。有人認為這體現了女性在男性主導的社會中處境的艱難,以及女性群體本身的掙扎;也有人說這幅看似像人體蜈蚣的畫作,絲毫沒有美感,不應該屬於藝術,藝術應該是美的。在作者看來,前者的觀點純屬於網友個人見解,不予評論,但是後者的觀點有著明顯的偏激。
藝術可以是美的,但藝術並不一定是美的。對於人們來說,藝術應該是引起人們思考的,作品是引發人們共鳴的作品,是勾起人們情緒的作品。若是以美來定義是否符合藝術作品,這也就是變相的束縛了人們審美的多元化和自由化。邵巖及其女學生的作品之所以能夠引起人們爭論,就是因為他們的作品在人們看來是難以定論的。
在我看來,該95後女藝術生創作這樣的畫作必然有著自己的思考,雖然很多網友在下方評論其作品是偽藝術,是兩三歲小孩都能夠創作出來的作品。但其實這句評論的背後也顯示出了這位網友對於藝術價值的判斷源自藝術創作的難度。藝術離不開人群,這是必然的,非常現實的情況就是,一個兩三歲小孩做這樣的事,人們會將其認為是孩子的玩耍,而一個完全社會化、成熟的成年女性,再以這樣的方式進行創作,顯然其背後是暗藏著一些內容的。退一萬步說,即使這個女生真的是隨手亂來的創作了這幅作品,只要人們可以給她按上合理又高尚的解釋,那它就是藝術。
炒作和創作,看似失之毫釐,謬以千裡。前者以名利至上,後者以美學至上。對於創作者來說,當然希望自己的作品是因其內容和價值被予以認可,而不是通過媒體的渲染和文字的包裝,從而引導、操控群眾來關注自己的作品。但在如今這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如果缺少了媒體的宣傳,很多好的作品也會被埋沒,於是人們對於炒作的態度也變得更加辯證和寬容。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沒有事情可以被定性,所有事情都是取決於現實情況,不能一刀切的定義所有事物。
畫家只會畫「圓點」,6個月畫了百萬圓點,結果圓點組成了一幅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