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兩茶作為黑茶中最為重要的產品之一,自嘉慶年間面世以來,已有三百餘年歷史。
受時局與經濟影響,千兩茶曾先後三次中斷生產。
從1952年開始,為使傳統技藝不被遺失,白沙溪曾抗下層層重壓先後三次恢復千兩茶生產,經過四十五年的堅持和努力,終在1997年全面恢復生產。安化千兩茶傳統製作技藝並於2008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重點保護名錄》。
千兩茶嚴格遵循安化傳統古法,採用全手工製作,一般只在每年七、八、九三個月生產,因此產量有限。是迄今為止世上加工技能最強,難度係數最大,生產跨度最長,體能消耗最大的茶。
千兩茶不同於其他茶類,其製作原料需通過傳統「七星灶」烘焙,這也是「煉茶」的第一步。待茶體成型後,更需在夏秋季節經七七四十九日日曬夜露,在自然條件催化下,自行發酵、乾燥,進入長期陳放期。
據說,在安化當地曾有人將一卷千兩茶放入池塘浸泡七年,七年後將茶撈出,茶心細密乾燥如初,香味品質依舊。
千兩茶每支長約1.5—1.65米,直徑0.2米左右,淨重約36.25千克(合老秤千兩)。因其古樸大器的外形、特殊的生產工藝、獨特的成茶品質和保健功效著,被業內稱之為「世界茶王」。
踩制千兩,以七人之力為佳。七為陽數,絞槓司壓乃剛氣十足。上如五嶽壓頂,氣勢恢宏;下有抽篾緊簍,猶如黃龍翻滾;加工號子,氣壯山河,粗獷有力。凝七人之陽剛,聚七音之韻律,讓人宛若身處遠古,心生敬畏!
2009年第二屆中國(深圳)國際茶業茶文化博覽會上,一支1953年白沙溪千兩茶以680萬元人民幣成交,創造了迄今為止黑茶拍賣的最高紀錄。
2011年第五屆中國茶業博覽會上,由湖南白沙溪茶廠生產的奧運紀念版「千兩茶」以200萬元人民幣被神秘買家購買,成為本次茶博會上當之無愧的「茶王」。
目前珍藏於全世界的陳年千兩茶已是屈指可數,大英博物館、日本茶葉研究所、中國茶葉研究所、安徽農業大學、臺灣坪林茶葉博物館和千茂茶業、湖南茶葉進出口公司各有一支,均為不可再得的珍品。其中由故宮博物館存放的一支,估價已不下250萬元人民幣。
當千兩≥千兩。那些從安化這片神奇土地上所流傳的黑茶文明與歷史;那些薪火相傳,幾經周折終於發揚光大的珍稀工藝;那些給萬千家庭送去的健康與祝福,它們早已超越「千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