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三峰山:蒙古騎兵戰術的教科書戰例

2021-02-13 冷炮歷史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評論區話題丨你怎麼看金國末期的抵抗?


作為中世紀大規模騎兵戰術的巔峰,蒙古人的集團作戰模式,一直是後世軍事學家們所津津樂道的傳奇。而他們的對手,往往也會想出各種急功近利的方法來加以應對。只是這些短期手法,往往也只是在起到一時之效後又馬上失靈了。

難得的戰略機遇期

野狐嶺之戰後 蒙古人很快便捲土重來奪取了金國中都


1211年的野狐嶺之戰後,金國不僅損失了自己手裡的大部分作戰力量,也讓自己在戰略上處於極度被動的狀態。小小的居庸關,根本無力擋住蒙古騎兵南下包圍中都。在一場漫長的圍困後,金國在內地與東北本土的連接被徹底切斷。

為了收縮防線,以圖再起。金國主動放棄了整個河北,也等於是在實際上拋棄了自己在東北亞山林的龍興之地。隨著蒙古人控制山西、河北與遼東,金國完全成為了一個困守黃河以南到淮河以北的中原國家。按常理,金國的命運也已經走到了盡頭。但隨即發生的一系列國際變故,卻讓金國得到了難得的喘息之際。

在蒙古壓迫下 苟延殘喘的金國


如果今天依然有自認金國為文化先祖的當代人,穿越回去。一定可以在13世紀初的華北,驕傲的向全世界宣布:我們金國是所有國家裡,抵抗蒙古騎兵最頑強的一個!

但這種連古人都不會有錯覺,其實是蒙古自身的遊牧集團屬性決定的。在統一了草原各部後,蒙古人實際上已經在戰略上與西面的中亞世界產生了緊密聯繫。一些原本抵抗蒙古的草原突厥勢力,則繼續在高原西部與中亞的七河流域聚集新的抵抗力量。甚至在歸降的西夏與新徵服的黃河以北,局面也是暗流湧動。

在成吉思汗軍事生涯的後期,他首先出兵消滅了乃蠻王子屈出律叛軍的喀喇契丹王朝。後者由於需要獲得當地契丹貴族支持,將原本的涅斯託利基督教信仰改為了佛教。隨後在西遼境內各地,開展了轟轟烈烈的佛教聖戰運動。這不僅讓西域等地的伊斯蘭城市對他發起抵制,連原本跟隨他的部落殘餘都心灰意冷。喀喇契丹隨即在蒙古騎兵抵達後,土崩瓦解。放棄抵抗的回鶻、突厥與西域城市,成為了蒙古人理解中亞文明與定居文化的啟蒙老師。

末代喀喇契丹軍隊 主要由乃蠻突厥人為主


隨後,利用商隊被殺事件,成吉思汗有向西發動了震撼中亞歷史的第一大規模西徵。利用喀喇契丹與加茲尼王朝衰退後的真空期,花剌子模人逐步在中亞東部構建起自己的一個帝國雛形。然而,志大才疏的國王摩柯末卻錯誤的估計了敵我形式。他的鬆散聯邦,在蒙古騎兵集團的迅速衝擊下,一敗塗地。但殘存部隊卻在王子扎蘭丁指揮下,一直在阿富汗與北印度與成吉思汗周旋。

蒙古騎兵大戰花剌子模騎兵


在印度河戰役中擊敗花剌子模殘軍後,蒙古軍隊又接著對開始出現反抗苗頭的西夏用兵。成吉思汗在大功告成前病死在軍中,第二任大汗窩闊臺才正式走上歷史的大舞臺。但需要得到庫裡勒臺大會認可的規定,讓蒙古人又等待了三年,才確定了窩闊臺的正式地位。

此時已經是1229年的秋天了。金國人在數年時間裡,得到了寶貴的戰略機遇期。他們可沒有閒情逸緻,將花剌子模與西夏人的抵抗,算給自己豎立成就感。相反,在一系列大刀闊斧的短期改革後,金國人的戰鬥力相比野狐嶺時期已經有了回升。

蒙古的向西徵戰給了金國以更多時間


黃河以南的堡壘國家

四處出擊的蒙古帝國


在主動放棄河北等地後,金國人將首府搬到了昔日北宋的王都--開封。過去曾經困擾北宋的戰略防禦問題,現在也是金國人所需要考慮的難題了。

一方面,根據北宋的歷史經驗來看,強大的敵人很容易從河北等地突入河南。黃河雖然是數一數二的大河,卻在很多地方遠沒有南方的長江流域開闊。在天寒地凍的季節,容易凍結的河面根本不可能拱衛南面的花花世界。西北方向上的關中盆地,也長期處於河套地區的籠罩,金國人在這裡也很難做到長期堅守。所以,在昔日的北宋王朝,國防前線與兵力都主要集中在河北。

退居河南的金國人經常要面臨開封受到攻擊的威脅


另一方面,此時的女真貴族們漢化已深,卻還是利用中原地區僅存的各類資源,做了最大努力。除了增加一些重點城市的城防外,從各地漢民中募集新軍,組建了總兵力達20萬的防禦力量。這支嶄新的金國漢軍,在武器與戰術方面與當年的北宋軍隊相差不多。但在士兵素質與將領勇武程度上,更勝一籌。最為著名的一支,便是漢軍名將王張惠指揮的花帽軍。

當蒙古大將木華黎的偏師,佔據陝西等地後。金國的新軍以潼關和虎牢為依託,堅持抵抗,將蒙古騎兵長期地域在自己的河南自留地之外。這是的金國,儼然已經是一個黃河以南的堡壘國家。他們利用中原腹地的優勢,最大化的縮短了進軍和補給路線。從而規避了在面對蒙古軍時,機動力差與反應遲鈍的缺陷。蒙古騎兵即便能突入防線,也奈何不了據城死守的步兵。

經過嚴格選拔訓練的忠義軍


也是在這個時期,一批中青年將領逐步成長起來。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是騎兵名將完顏陳和尚。他用女真騎兵的傳統訓練方法對本部騎兵進行嚴格訓練,並以優厚的待遇提升士氣。

這支名為忠孝軍的精銳騎兵部隊,成為了金國晚期機動力量的核心。曾在大昌原擊潰了蒙古名將速不臺的八千蒙古精銳。還在衛州解圍戰裡,以三千突騎撕破蒙古軍對州城的數重包圍。在潼關附近的倒回谷,也是他們的拼死衝鋒,擊敗了蒙古人。這幾次憑藉重騎兵出色發揮打敗勁敵的戰鬥,極大的提升了屢戰屢敗的金國軍隊的士氣。

忠義軍與大量漢軍成為金國最後的依靠


蒙古主力登場

繼位後的窩闊臺決心拿金國祭旗


1229年,穩坐蒙古大汗位置的窩闊臺,決心用垂死掙扎的金國為自己祭旗。他將從中亞與西域返回的蒙古大軍集結,制定了一套新的對金作戰策略。雖然在前期的衛州之戰中,蒙古軍隊被忠孝軍擊退,但更大規模的南下徵伐還是在第二年如期而至。

根據成吉思汗生前就制定的策略,蒙古大軍準備從西北方向進行戰略迂迴。大將拖雷率領的40000大軍,圍攻當地的金國防禦要地鳳翔府。這個時期的蒙古軍隊,已不僅僅是重騎兵與輕騎兵構成的移動大軍。隨著華北多地的歸附,來自西域和西夏的步兵開始進入進來。那些曾經為金國守邊的契丹與漢人將領,也在獲得了近乎地方諸侯的地位後,組織步兵為蒙古大汗作戰。

由於,他們世代生活在農牧兩種經濟生產的混合地帶,熟悉騎兵作戰也是步戰好手。他們還能及時打造工程器械,讓蒙古的攻城水平大增。

漢軍的加入讓蒙古人的攻城水平大大提高


鳳翔府的佔領,就讓拖雷南下的障礙得以掃除。蒙古軍採用強行借道的辦法,繞過了同樣會重兵把守的西安,繼續南下。他們一面向宋朝投遞通好書信,一面以大軍猛攻宋朝西部邊區。在擊潰了宋朝在西部邊區的大部分軍隊後,經興元府沿長江流域的漢水東下。最後進入湖北,全軍渡漢水攻入金國境內。面對這樣的突然迂迴,先前還將主力放置在北方防線的金國人,不得不調頭向南。

金軍最致命的弱點是兩名高級將領之間的不合。掌平涼行省、平章政事完顏合達是轉戰宋金、金夏、金蒙各個戰場的前線指揮官。行尚書省事移剌蒲阿卻是金宣宗還在太子時期就提拔起來的親信,在金哀宗即位時立下護駕之功。是典型的京師成長起來的嫡系將領。

兩人對戰略的見解時常發生分歧。完顏合達在陝西兩行省和各路敵軍交戰的時候,移剌蒲阿卻讓金哀宗將他調回。獲得蒙古軍從西南方向閃擊入境的情報後,兩人一同率領大批北方前線部隊南下鄧州,去尋找蒙古軍主力。

南下的蒙古騎兵部隊


金軍在進入鄧州時,蒙古騎兵還在漢江之南。於是金軍面臨著兩個選擇,可以等蒙古軍半渡時突然出擊,也可以讓蒙古人上岸後列陣決戰。步兵將張惠認為應該截江而擊之。因金國西南方向腹地廣大,守備空虛,一旦敵人的騎兵渡江之後就無法應付。位高權重的移剌蒲阿卻說:你們了解南方的地理卻不懂北方的軍隊。我在裕州的時候就得到過皇帝制旨。敵軍就算在沙漠也要前去應戰!如果半渡而擊,敵人又像在大昌原、倒回谷那樣跑掉怎麼辦?!

於是,為了徹底消滅蒙古軍主力,金軍足足休整了20天。等到蒙古大軍渡河北上,才全軍向前去迎戰拖雷的軍隊。

武器水平已經有了大量提升的蒙古人


禹山初戰

從西北方向有如無人之境的蒙古騎兵


金國軍隊在戰前對蒙古軍隊的兵力與組成,了解極少。只是在小規模接觸後,之後才捕獲兩名迷路的蒙古遊騎。通過審問,他們得知敵軍有頭項七人,得一大將統率之。

所謂頭項代指軍隊中直接指揮的將領,類似於金國的提控官或南宋的統制官。大將自然是指蒙古軍主帥拖雷,七名實際指揮軍隊的將領是老將速不臺、忽突忽、夔曲涅、先鋒土薛,按竺爾、以及指揮漢軍部隊的萬戶劉嶷外和契丹人蕭扎剌兒。除此之外,還有漢軍萬戶劉亨安、砲手軍元帥賈剌塔渾等部作為輔助軍參加戰鬥。

以逸待勞的金軍選擇禹山作為主戰場,提前做好了戰鬥部署。步兵佔據險要的高地,俯瞰迎面而至的蒙古軍。騎兵預備隊則影藏在山坡背後,準備隨時發起反擊。

今日的禹山


蒙古軍以兩小旗作為先導窺探金軍虛實,卻並不急於正面交鋒。數量眾多的騎兵沿戰線全面展開,猶如大雁展開雙翅一樣包圍了固守山頭的金軍。不但將山頭的金軍步兵包圍,甚至圍住了山後的金軍騎兵部隊。蒙古騎兵的主力有將近兩萬,分三隊依次前進。金軍主帥移剌蒲阿看到蒙古人的布陣,居然天真的以為蒙古人想要圍困他,不會主動強攻。但他部署在山地各處的部隊,很快都遭到了蒙古人的襲擊。

蒙古騎兵的作戰方式,就像是用水來做壓力測試一樣,針對敵軍的各個環節分別施加壓力,以求分解敵軍的陣勢。因而堅守山頭的金軍步兵發現,雖然蒙古輕騎兵如浪潮般多次湧上來,卻很快就被持槍重步兵身後的弓弩手擊退。這樣的正面交鋒,總共持續了三個回合。發現無法強取的蒙古騎兵,又繞到金軍側後,對主帥移剌蒲阿所在的位置連續衝鋒三次。

正在衝鋒的蒙古重騎兵


金國的忠孝軍騎兵,在蒙古箭矢的激怒下,頻頻衝鋒反擊。他們與當面重來的蒙古重騎兵遭遇,在地形不便的山地間,展開廝殺。蒙古騎兵在這種作戰環境下,沒有優勢。忠孝軍成功的將迂迴的敵人擊退。

此後,蒙古騎兵又對山頭的金軍步兵發起攻擊。重新替換上來的新部隊在側翼位置上猛攻疲憊不堪的漢軍士兵。事情一度發展到主將陣斬後退的千夫長,才讓全軍不至於崩潰。知道無法擊破金軍的蒙古騎兵,於是選擇脫離接觸。如果忠孝軍在這時發起追擊,可能就直接擊垮拖雷的主力了。

但移剌蒲阿卻下令堅決不出,並認為蒙古人在自己的部隊與長江之間,難以逃逸。想不到對手在隔天后,就消失的無影無蹤。金軍追擊4天,卻因為糧草所剩不多而想鄧州城撤退。潛伏多日的蒙古騎兵從一片棗林裡突然殺出,讓所有人驚出一身冷汗。雖然主力部隊因防禦嚴密而擊敗敵軍,但輜重部隊還是被劫掠一空。進攻一整天的被包圍,他們才在夜裡撤入了鄧州城。

行蹤詭異的蒙古騎射手


魂歸三峰山

窩闊臺的主力軍從正北方向直接南下


當金國最重要的野戰軍部隊在南方被牽制時,蒙古軍隊真正的主力才開始南下。大汗窩闊臺親自領兵,直指金國首府汴梁。由於野戰部隊被抽調,地方上分散的民兵部隊根本無可能擋住蒙古騎兵。金哀宗只能下令召回南方的部隊。

1232年的2月,移剌蒲阿與完顏合達帶領的部隊,離開了鄧州。此時他們依然有包括忠義軍在內的20000騎兵與至少兩倍於此的步兵。更多勤王部隊在半路上加入進來,包括了地方官軍與集中的民兵守備隊。這讓進軍規模空前擴大,算上各類民夫與差役,足足13萬人。

不斷監視和騷擾金軍的蒙古騎兵


拖雷的騎兵則在整個過程中,一直對金軍如影隨形。他們不僅會接近對方的部隊射箭,還花了很多氣力來擾亂輜重隊伍。由於此前的戰鬥,金軍的補給損失很多。當隊伍規模越來越大時,軍中的後勤就陷入即將崩潰的境地。蒙古騎兵還在各個方向上加以騷擾,即減緩了進軍速度,也殲滅了不少沿途運輸給養的小分隊。外加天寒地凍,進軍在均州25裡地方,已經再也走不動了。

在天寒地凍中處境艱難的金軍


金哀宗的使者此時帶來了皇帝的旨意,令他們火速帶兵返回京城,皇帝將在城門親自迎接。對於處在懸崖邊緣的金軍來說,這無疑是最後一道索命金牌。

在強行軍的金人在抵達三峰山附近後,發現道路越來越難走了。蒙古人已經提前砍倒了兩側數目來封鎖山道。步兵們必須頂著隨時可能來襲的冷箭,一點點清除障礙。隨後,這些漢軍還必須驅逐佔據一些山地的蒙古騎兵。在對手的退卻下,他們也兵分兩路,朝著東北與西南兩個相反方向,分頭前進。

金軍的騎兵們也發現,自己周圍似乎有數不清的蒙古騎兵出現。這可能是蒙古人故意揚起塵埃,或者四處煽風點火所製造的假象。但已經神經高度緊張的金人,還是忍不住發起了一次自殺性衝鋒。結果,金國騎兵還是追不上遠遠跑開的蒙古人。

今日的三峰山


利用金軍在三峰山一帶浪費時間的機會,拖雷等到了從黃河以北南下的窩闊臺軍主力。大量騎兵迅速抵達三峰山一帶,通過各種封鎖手段,將金軍包圍在整片山區裡。經過數日風雪交加的行軍,金軍已經毫無抵抗之力。士兵著衣甲僵立,長槍結冰如柱,軍中也已經斷糧數日。

深諳遊牧騎兵之道的拖雷,下令在通向均州的一條小路上不設防。發現這個情況金軍,開始爭先恐後的朝著均州奔逃。主帥移剌蒲阿和完顏合達則完全失去了控制軍隊的能力。結果10萬人的部隊與馬匹,在狹窄的山路上到處擁擠。蒙古騎兵終於等到了自己的狩獵時刻。他們從各個方向上發起強攻,用箭矢或輪番衝的方式,將失去還手之力的對手殺死。

最終被蒙古人大肆屠殺的金軍


移剌蒲阿在亂軍中被俘,因為不願意投降而被處死。完顏合達和完顏陳和尚率領數百騎兵衝出三峰山,逃入均州城。但他們很快就被尾隨而來的蒙古人包圍。隨著蒙古漢軍的拋石器壘起,均州城被圍攻者擊破。兩位金國末年的悍將,都因為不願意投降而被殺死。

至此,金國人在20年裡抵抗蒙古入侵的軍隊,基本上損失殆盡。這其中不僅有花帽軍與忠義軍這樣的機動精銳,還包括很多被調集來的地方部隊。他們的戰死,也意味著大量建好的城池要塞,已經無人防禦了。

三峰山戰役 宣告了金國末日的來臨


從禹山到三峰山的大範圍對峙和追擊,無論是戰略謀劃還是戰術調度,都堪稱中世紀騎兵藝術的巔峰之作。即便是在經常上演類似好戲的蒙古戰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大勝。這一戰的完結,也基本上宣告了金國末日的來臨。

野狐嶺:40萬大軍浸沒在鐵騎的塵埃之中


相關焦點

  • 金國滅亡前的最後一場戰略決戰,三峰山之戰,詭異得讓人不可思議
    蒙古滅亡金國的過程當中,以野狐嶺之戰和三峰山之戰最為關鍵,野狐嶺之戰發生於公元1211年,此戰以後,金朝完全喪失了長城以北的土地,放棄中都(金北京一代),開始以汴京為國都(開封),此戰中,金國騎兵幾乎死傷殆盡,之後蒙古軍在降蒙契丹人的引導下襲擊了金朝的群牧監,使得金軍馬匹大部落入蒙古人之手,「下金桓州,得其監馬幾百萬匹,分屬諸軍,軍勢大振。
  • 蒙古騎兵:裝備 編制與戰術
    深刻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歷史,那麼,蒙古騎兵的戰略戰術,裝備編制是怎樣的呢?  一 蒙古軍隊的軍制1204年,成吉思汗創立了軍政合一的千戶制度,管理蒙古各部。所謂千戶制度,是大汗承認千戶那顏(蒙古語:官人)世襲權力。在其本管範圍內擁有分配牧場、徵收賦稅、差派搖役、統領軍隊等權力。
  • 蒙古騎兵簡介 蒙古騎兵創建者 蒙古騎兵裝備
    >蒙古騎兵是中世紀一支訓練有素、紀律嚴明、戰術靈活、智勇兼備、令人生畏的旋風部隊。與匈奴、突厥、回紇等遊牧民族一樣,蒙古擁有優秀的草原騎兵。然而蒙古霸業之所以前無古人,是因為擁有相較於其他歐亞政權的整體軍事優勢。從戰術運用與執行、武器裝備到情報搜集、戰爭規劃與準備等,蒙古人都展現出無以倫比的戰爭稟賦和超前的戰爭思維。蒙古帝國在軍事領域的綜合優勢通過兩次西徵,明顯地體現出來。
  • (補)蒙古騎兵
    而蒙古騎兵是怎麼回事呢。蒙古騎兵從來都不是重騎兵。重要的事情說三次。田中芳樹的「重裝騎兵斜線陣」毒害了整整一代小說讀者。其實根本不是那麼一會事。在西方人對蒙古的設定中,例如《文明》系列。「三峰山」戰役,金國15W大軍崩潰。野戰軍損失殆盡。而這一戰蒙古出動的兵力有多少呢。一共才出動了3000騎兵。宋徽宗哭暈在廝所裡。當時,中世紀歐洲人作戰,有著嚴格的陣型。
  • 蒙古騎兵為何能所向無敵,他們都用什麼武器
    兵器決定了戰術形勢,而戰術形勢反過來決定了戰爭形態。也就是說,仗怎麼打,是使用何種兵器決定。 前膛槍射程短準頭差,所有才有了排隊槍斃的奇觀。現代槍械準頭好、殺傷距離遠,因此不強調隊形,而是分散尋找掩體。 那麼,縱橫天下不落的蒙古騎兵,他們又使用什麼兵器呢?
  • 【騎兵】成吉思汗的蒙古騎兵為何能無敵於天下,震驚了...
    戰馬是蒙古軍隊所向披靡的關鍵因素之一。與高大的歐洲馬相比,蒙古馬矮小精壯,皮厚毛粗,耐受力極強,可忍受零下四十度的嚴寒,所以蒙古第二次西徵敢於在東歐的冬季發動戰事。蒙古馬能在雪地裡覓食,士兵可靠母馬的馬奶充飢,這就降低了糧草補給的負擔。蒙古的行軍、迂迴、穿插、詐敗等戰術對戰馬要求極高,再有耐力的蒙古馬也吃不消,因此每個騎兵通常有四五匹備用馬。
  • 歐洲騎士團和蒙古騎兵之間的PK
    當蒙古騎兵西徵歐洲時碾壓了強大歐洲騎士團。為什麼我們印象中精銳的歐洲騎團會敗給蒙古騎兵呢?1241年4月,在瓦爾斯塔特平原上(波蘭列格尼卡附近),蒙古騎兵和歐洲騎士團在戰場上對峙。由蒙古西徵的統帥拔都帶領2萬人對壘裡西亞公爵亨利二世率領波蘭軍隊大約有4萬人。
  • 蒙古以騎兵打天下,他們是怎麼攻城的
    蒙古軍隊能一直打到多瑙河邊,是由多種因素的決定的。彎刀、駿馬、勇士,是蒙古騎兵的三大制勝法寶。蒙古鐵騎就是依靠這三大法寶所向披靡,鐵木真也是依靠這三大法寶統一蒙古草原並當上成吉思汗的。歐洲重裝騎兵在蒙古鐵騎面前不堪一擊在西徵的戰爭中,成吉思汗遇到的主要對手是西域的阿拉伯軍隊和歐洲的騎兵。特別是歐洲的騎兵,在蒙古鐵騎面前不堪一擊。
  • 實力相差懸殊,八路軍騎兵團巧布口袋陣,痛殲日軍精銳騎兵旅團
    平型關戰鬥中執行阻擊任務的115師騎兵營 兵貴神速,在冷兵器時代,騎兵以其遠超步兵的機動性,成為戰場的主角,無論是胡服騎射的趙國,還是稱雄亞歐大陸的蒙古騎兵
  • 【戰史風雲】衝擊騎兵的戰術運用特徵
    裝備馬鐙和馬槊的騎兵與步兵交戰時,也習慣採用衝擊的戰術,直接衝入敵軍密集步兵隊列之中,即古人習稱的「陷陣」。在漢末三國時代,這種騎兵戰術就已經基本普及,到十六國和南北朝時,馬鐙普遍應用,腳踩馬鐙的騎兵在馬背上更加穩定,對步兵的威脅更大。騎兵衝擊、分割步兵隊列後,會打亂步陣原有指揮序列,造成混亂失控,特別是步兵指揮官傷亡後,普通士兵很容易在驚恐中潰散,造成整體失敗。
  • 為什麼漢民族騎兵以長兵器為主,而蒙古騎兵則用短兵器為主
    雖然蒙古騎兵裝備比較簡單,但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往往不是裝備。實際上,蒙古軍隊的戰鬥力,在整個世界古代史上都是名列前茅的存在。蒙古軍隊的西徵,對於歐洲人來說,是揮之不去的噩夢,被後世稱之為「上帝之鞭」。戰爭最後的結果,讓國王貝拉意想不到,歐洲聯軍一敗塗地,他靠一匹千裡馬才僥倖逃走,沒有成為俘虜。戰鬥力強悍的歐洲聯軍,並沒有阻擋住更加強悍的蒙古軍隊前進的步伐。
  • 為什麼英國人排隊槍斃的線列戰術,能在清朝八裡橋消滅蒙古騎兵?
    清軍3萬騎兵打英法聯軍8千線列步兵,結果自己損失千人,英法死了幾個人,這樣的戰損比,真的難以想像,清軍動用了2萬——3萬的蒙古騎兵,都是來自僧格林沁的精銳騎兵,本來在人數上已經對於英法聯軍有了人數上的絕對優勢,英法聯軍區區8千人,而僧格林沁卻有2萬到3萬的騎兵可以動用,沒想到最後的戰爭結果是清軍慘敗
  • 蒙古騎兵真的完虐歐洲騎士嗎?
    有趣的傳言在中文網際網路圈裡,不知何時一樁有關13世紀的傳言甚囂塵上,那就是在蒙古西徵之時,蒙古騎兵以精湛的騎射戰術痛虐了身著板甲的歐洲騎士團騎士
  • 大唐與西域騎兵作戰戰術與戰例分析:連續閃擊,奔襲東突厥
    雖然根據《大唐李衛公兵法》,唐軍的作戰核心思想仍是步兵先釋放大量箭矢,之後嚴陣接敵,騎兵與「奇兵」伺機迂迴包抄衝鋒,但有趣的是,包括兵書作者、名將李靖自己,在西域實際作戰時往往將步兵、輜重丟在後方,單獨率領精銳騎兵(有時候包括騎馬步兵)進行長途的奔襲。
  • 八裡橋:蒙古騎兵對陣歐洲槍騎兵列隊衝鋒
    張家灣清軍騎兵第一遭遇西方騎兵3000名蒙古騎兵VS8000名英法聯軍清軍統帥蒙古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根據鹹豐皇帝與聯軍決戰的旨意便在通州一帶 加緊部署防務。副都統格繃額帶馬隊3000人駐守於張家灣東面和南面;署直隸提督成保率綠營兵4000防守通州;禮部尚書瑞麟率領京營10000及副都統伊勒東阿督帶馬步兵4000防守八裡橋,作為僧格林沁軍的後援。
  • 統萬城之戰:罕見的騎兵攻城戰例
    不如騎兵先往。敵人看見我軍不是全軍來攻,必然有所怠慢。再用弱兵將守軍引誘出來,舉行決戰。我軍深入敵境二千餘裡,退路已經被黃河切斷,正是兵法上所說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局面。雖然不能馬上攻陷統萬城,卻可以將城中守軍在野戰中消滅掉。魏軍騎兵集團渡過黑水後,在6月抵達統萬城郊外。
  • 僧格林沁和他的蒙古騎兵
    其中,駐守在天津海防前線的蒙古騎兵和綏遠城馬隊共達3000 人,加上駐守在通州的察哈爾蒙古馬隊1000名、總共約為4000名。這些蒙古騎兵,在抗擊英法聯軍入侵的戰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當英、法聯軍攻上岸之後,扎賚特旗蒙古騎兵為」保全營壘,尤為出力 「(《僧格林沁等又奏扎賚特貝勒忠勇奮戰請加恩鼓勵折》,見《籌辦夷務始末(鹹豐朝)》卷39,第1466頁),同敵軍進行英勇的戰鬥。原駐守在新城哲裡木盟、昭烏達盟的1000名蒙古騎兵,奉旨」馳回大沽」,兩盟官兵歸僧格林沁調遣。當英法聯軍上岸」直撲營壘」時,僧格林沁立即命令蒙古騎兵出擊。
  • 1241年裡格尼茨,最後的波蘭騎兵與西徵蒙古騎兵之間的終極對決
    但如今面前可不是某個諸侯的鬆散民兵,蒙古精銳千錘百鍊可見得多了。一陣小規模的衝突之後,蒙古的輕騎兵們迅速轉身,西裡西亞騎兵們剛想追趕,他們停下自己的馬又射出了一陣箭矢。眼見蒙古騎兵們如此不堪一擊,亨利二世下令前排的騎兵部隊和步兵全部出擊,基督教的騎兵們滿懷著復仇的火焰乘勝出擊,而對面的蒙古騎兵卻不急於迎戰,任波蘭的騎兵與步兵衝鋒到自己的戰陣前,一陣如冰雹般的箭雨瞬間落下。前方,左面,右面,蒙古騎兵用猛烈的快速射擊覆蓋了基督徒的馬隊。
  • 蒙古鐵騎,遼東鐵騎,日本騎兵,八旗騎兵,哪個作戰能力最強?
    言歸正傳,還是來比較下這些騎兵吧,我們就從馬的種類、鎧甲武器、騎士、騎術、戰術、訓練等方面在實力最強盛的時候比較下。蒙古騎兵:蒙古騎兵最強盛的時候,60%是輕騎兵,40%是重騎兵,在後膛火器出現之前,重騎兵在戰場上發揮著突擊的作用。遊牧民族,對這一點最是有體會,一旦他們的實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無不爭先恐後的勒緊腰帶出重騎兵。
  • 冷兵器時代聞名天下的騎兵部隊——蒙古鐵騎為何這麼厲害?
    騎兵,縱橫千裡馳騁沙場,是冷兵器時代的高機動先進兵種,很多對冷兵器戰爭情有獨鐘的刀友應該都感覺的到騎兵的獨特魅力,中國歷史上最為有名且影響力最大的可能就要數蒙古鐵騎了,可以說他們達到了冷兵器時代騎兵的最高成就。這裡簡單介紹下的蒙古騎兵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