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鄱陽湖區的過冬候鳥群。(資料圖) 江西九江永修縣委宣傳部供圖
中新網南昌12月10日電 (記者 吳鵬泉)籌集分配補償資金超110億元、去年主要河流水質優良比例98.9%、去年全省設區城市優良(達標)天數比例均值為89.7%……近年來,長江中下遊省份江西不斷建立完善合理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保障長江中下遊水生態安全。
江西湖口縣通過實施長江「最美岸線」等示範工程,長江和鄱陽湖岸線綠色生態芳容盡顯。(資料圖) 程鵬 攝
江西是長江中下遊地區重要水源地,鄱陽湖流域佔全省轄區面積的97%,該省境內贛江、撫河、信江、修河、饒河五條主要河流均匯入鄱陽湖,調蓄後經湖口匯入長江,流域具有完整的生態系統。保護好鄱陽湖「一湖清水」,探索建立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對保障長江中下遊水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航拍江西省最大河流贛江南昌段水域。(資料圖) 劉佔昆 攝
其實早在2008年,江西就探索建立河湖源頭區生態補償機制,補償範圍主要包括該省五條大河流域源頭以及東江源地區,共涉及40個鄉鎮。2012年至2014年,在袁河流域的江西萍鄉、宜春、新餘三市開展省內跨市水資源生態補償試點,實施三年補償資金共計1500萬元。
為調動各地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2016年江西在全國率先實行了全流域的生態補償,並將當年首期籌集補償資金20.91億元分配到各地。
航拍江西撫州撫河。(資料圖) 劉佔昆 攝
2018年,為建立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加強全省流域水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力度,江西省印發了《江西省流域生態補償辦法》(以下簡稱《補償辦法》),對境內鄱陽湖和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等,以及東江流域等實施生態補償,覆蓋全省的100個縣(市、區)。
《補償辦法》提出,江西把流域生態補償與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等有機結合。通過主要採取整合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和省級專項資金,設立全省流域生態補償專項資金,實行地方政府共同出資,社會、市場籌措等方式,籌集流域生態補償資金。
航拍遊客行走在江西省鉛山縣河口鎮信江之上的浮橋。(資料圖) 劉佔昆 攝
「2016年首期籌集補償資金就達20.91億元,後逐年遞增,四年來共籌集分配資金達110.24億元。」江西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根據《補償辦法》,流域生態補償資金分配將水質作為主要因素,水環境質量因素佔40%權重,水資源管理和水環境綜合治理因素佔40%權重,森林生態質量因素佔20%權重,對水質改善較好、生態保護貢獻大、節約用水多的縣(市、區)加大補償力度。
記者了解到,江西還要求全省所有縣(市、區)對促進全流域可持續發展和水環境質量的改善承擔共同責任。建立獎罰機制,對發生重大(含)以上級別環境汙染事故或生態破壞事件的縣(市、區),扣除當年補償資金的30%-50%,所扣資金納入次年全省流域生態補償資金總額。
江西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江西省生態文明辦專職副主任劉兵近日表示,該省深化國家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省建設,累計發放全流域補償資金134.95億元,公益林補償標準達21.5元/畝,居全國前列。
實行全流域生態補償以來,江西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數據顯示,2019年,江西地表水Ⅰ-Ⅲ類水質優良比例為92.4%,主要河流水質優良比例98.9%,水質均為優;全省設區城市優良(達標)天數比例均值為89.7%。
流域綜合管理改革是江西省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制度創新之一。今年10月,江西印發實施了《江西省流域綜合管理暫行辦法》。
江西省河長辦專職副主任姚毅臣說,《江西省流域綜合管理暫行辦法》對流域監測數據共享、流域風險預警、流域生態保護補償等11個方面,規範管理流域水資源保護、河湖水域岸線管理保護、水汙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等活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