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建立完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 保障長江中下遊水生態安全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圖為鄱陽湖區的過冬候鳥群。(資料圖) 江西九江永修縣委宣傳部供圖

中新網南昌12月10日電 (記者 吳鵬泉)籌集分配補償資金超110億元、去年主要河流水質優良比例98.9%、去年全省設區城市優良(達標)天數比例均值為89.7%……近年來,長江中下遊省份江西不斷建立完善合理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保障長江中下遊水生態安全。

江西湖口縣通過實施長江「最美岸線」等示範工程,長江和鄱陽湖岸線綠色生態芳容盡顯。(資料圖) 程鵬 攝

江西是長江中下遊地區重要水源地,鄱陽湖流域佔全省轄區面積的97%,該省境內贛江、撫河、信江、修河、饒河五條主要河流均匯入鄱陽湖,調蓄後經湖口匯入長江,流域具有完整的生態系統。保護好鄱陽湖「一湖清水」,探索建立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對保障長江中下遊水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航拍江西省最大河流贛江南昌段水域。(資料圖) 劉佔昆 攝

其實早在2008年,江西就探索建立河湖源頭區生態補償機制,補償範圍主要包括該省五條大河流域源頭以及東江源地區,共涉及40個鄉鎮。2012年至2014年,在袁河流域的江西萍鄉、宜春、新餘三市開展省內跨市水資源生態補償試點,實施三年補償資金共計1500萬元。

為調動各地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2016年江西在全國率先實行了全流域的生態補償,並將當年首期籌集補償資金20.91億元分配到各地。

航拍江西撫州撫河。(資料圖) 劉佔昆 攝

2018年,為建立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加強全省流域水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力度,江西省印發了《江西省流域生態補償辦法》(以下簡稱《補償辦法》),對境內鄱陽湖和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等,以及東江流域等實施生態補償,覆蓋全省的100個縣(市、區)。

《補償辦法》提出,江西把流域生態補償與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等有機結合。通過主要採取整合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和省級專項資金,設立全省流域生態補償專項資金,實行地方政府共同出資,社會、市場籌措等方式,籌集流域生態補償資金。

航拍遊客行走在江西省鉛山縣河口鎮信江之上的浮橋。(資料圖) 劉佔昆 攝

「2016年首期籌集補償資金就達20.91億元,後逐年遞增,四年來共籌集分配資金達110.24億元。」江西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根據《補償辦法》,流域生態補償資金分配將水質作為主要因素,水環境質量因素佔40%權重,水資源管理和水環境綜合治理因素佔40%權重,森林生態質量因素佔20%權重,對水質改善較好、生態保護貢獻大、節約用水多的縣(市、區)加大補償力度。

記者了解到,江西還要求全省所有縣(市、區)對促進全流域可持續發展和水環境質量的改善承擔共同責任。建立獎罰機制,對發生重大(含)以上級別環境汙染事故或生態破壞事件的縣(市、區),扣除當年補償資金的30%-50%,所扣資金納入次年全省流域生態補償資金總額。

江西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江西省生態文明辦專職副主任劉兵近日表示,該省深化國家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省建設,累計發放全流域補償資金134.95億元,公益林補償標準達21.5元/畝,居全國前列。

實行全流域生態補償以來,江西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數據顯示,2019年,江西地表水Ⅰ-Ⅲ類水質優良比例為92.4%,主要河流水質優良比例98.9%,水質均為優;全省設區城市優良(達標)天數比例均值為89.7%。

流域綜合管理改革是江西省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制度創新之一。今年10月,江西印發實施了《江西省流域綜合管理暫行辦法》。

江西省河長辦專職副主任姚毅臣說,《江西省流域綜合管理暫行辦法》對流域監測數據共享、流域風險預警、流域生態保護補償等11個方面,規範管理流域水資源保護、河湖水域岸線管理保護、水汙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等活動。(完)

相關焦點

  • 施懿宸:關於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的建議
    根據文件,沿黃九省(區)將在2020年至2022年開展試點,探索建立流域生態補償標準核算體系、完善目標考核體系、改進補償資金分配辦法、規範補償資金使用。其中,實行流域一體化管理、完善省際間協商補償機制、保障公眾知情權和參與權、建立市場補償機制等經驗在各成功案例中具有一定共性,參考價值較大。三、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的幾點建議(一)自上而下提出生態補償的一般標準1.
  • 汾河水庫流域水環境汙染和生態補償機制探討
    ,這種強烈的發展要求得不到良好引導和控制,沒有一個切實有效的生態補償政策支持,很可能使上遊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影響整個汾河流域水質和生態安全。本文通過建立生態補償方法和公示路線計算出汾河水庫上遊四縣為水環境治理應獲得經濟補償金額和保護生態環境應獲得的經濟補償費用。為政府決策提供技術依據,為提高庫區流域人民生活水平,人民自覺保護水庫飲用水水源起到積極的作用。
  • 王金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思考
    當前黃河流域存在的流域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保障形勢嚴峻、發展質量有待提高的問題,表象在黃河本身,實質在流域整體。因此,為從根本上解決黃河保護治理問題,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統領,以維護黃河生態安全、維持黃河健康生命為目標,立足全流域整體和長遠利益,正確處理開發和保護的關係,統籌考慮黃河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安全、水監管等涉水問題,還水於河,以水定發展,優先推進休養生息。
  • 唱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壯美樂章——沿黃九省(區)政協黃河流域生態...
    生態環境依然脆弱,水土保持任重道遠,礦產開發對生態影響較大,投入保障機制不夠完善。黃河流域陝西段生態補償機制建設。陝西省結合實際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多方籌措資金,為生態治理提供可靠資金保障。首創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持續健全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完善省域內生態補償機制。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 最高檢:服務保障長江生態環境治理,注重踐行恢復性司法理念
    12月11日,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副書記、常務副檢察長童建明在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第三屆服務保障長江經濟帶發展檢察論壇上表示,檢察機關服務保障長江經濟帶發展是一場持久戰,要從嚴懲治長江流域工業廢水偷排、危險化學品洩漏等違法犯罪,但也需特別注重踐行恢復性司法理念。
  • 「專家視角」程亮 陳鵬:關於完善「十四五」生態環保投融資機制的...
    生態環境保護投資是「十四五」期間優化投資結構、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的重點領域,也是建立政府投資引導、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形成市場為主導的投資內生增長機制的急需領域。為此,筆者認為,應綜合運用財政、金融、價格、生態補償、環境權益交易等多種政策工具,加快建立健全多元化生態環境保護投融資機制。對此,提出五項建議。
  •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水安全保障規劃》通過水利部審查
    中國水利網站12月21日訊 (通訊員 楊慧娟)12月17日,水利部審查通過了黃委編制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水安全保障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與會專家和代表聽取規劃編制情況及主要成果匯報後,充分肯定規劃成果,深入討論規劃主要內容,圍繞進一步完善提升規劃成果提出了具體的修改意見。
  • 各地環保頭條丨共保聯治 互利共贏 生態補償「新安江模式」全面推廣
    「十三五」期間,生態補償試點積累了寶貴經驗,形成了「新安江模式」。為保護好山好水,安徽省全面推廣「新安江模式」,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環境空氣品質生態補償、沱湖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等相繼實施,以經濟槓桿促進環境進一步改善。
  • 聚焦生態環境保護!第三屆服務保障長江經濟帶發展檢察論壇在浙江...
    以更大力度加強生態環境系統保護修復,積極參與長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以更實舉措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主動服務保障創新驅動發展,加強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在持續鞏固深化原有各項工作機制、工作措施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服務和保障工作做實、做深、做精。
  • 努力把新安江流域打造成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新樣板
    李錦斌指出,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指引下,在國家有關部委大力支持下,皖浙兩省接續開展三輪試點,取得豐碩成果,形成了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為指引,以生態補償為抓手,以生態環境保護為根本,以綠色發展為路徑,以互利共贏為目標,以體制機制建設為保障的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新安江模式」,充分展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強大真理偉力、強大實踐偉力和強大指導偉力。
  • 種好「試驗田」 結出「生態果」
    4年前,在福建、江西、貴州三省首批開展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探索不同發展階段的生態文明建設制度模式;4年後,三省基於各自生態優勢,在機制創新、制度供給、模式探索上大膽改、深入試,基本完成重點改革任務,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重大制度成果:福建各類自然資源「一張圖」管理、江西跨部門生態環境綜合執法協調機制、貴州赤水河流域跨省生態補償機制……
  • 【實踐新論】科學推進大氣汙染治理生態補償機制
    強化生態補償機制的頂層設計  之所以要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是因為一個區域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可能會付出一定的成本,但帶來的生態環境的積極變化會使相鄰區域受益。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建立有效的生態補償機制,合理體現生態環境作為公共品的價值,統籌區域協調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和反覆強調生態補償機制建設。
  • 守住長江生態環境安全底線 全方位打擊破壞行為
    檢察機關懲治犯罪與修復生態、糾正違法與源頭治理、維護公益與促進發展相統一  守住長江生態環境安全底線  與此同時,依法嚴厲打擊長江流域非法捕撈、破壞長江生態環境資源等違法行為,建立健全「河(湖)長+檢察長」協作機制。檢察機關推進長江經濟帶全形態、全鏈條、全流域治理,實現懲治犯罪與修復生態、糾正違法與源頭治理、維護公益與促進發展相統一,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司法保障。
  • 我國首部流域法律有哪些亮點?——解讀新通過的長江保護法
    長江保護法已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表決通過,將於2021年3月1日起施行。作為我國第一部流域法律,這部法有哪些亮點?將為保護長江母親河提供哪些保障?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經濟法室主任王瑞賀說,依法維護長江流域生態安全,推進長江流域綠色、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事關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事關中華民族和子孫後代的長遠利益,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 關於《大南昌都市圈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公示
    加強城鎮生活汙染控制,保障城市人口集聚生活環境舒適健康,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加強畜禽養殖汙染控制,大力發展生態型高效農業;強化森林植被的保護和撫育,加大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力度;與南昌市協調建立上下遊生態保護與水資源調配的協商機制,共同保護撫河流域生態環境。   共德永城鎮發展區:包括九江市共青城市、德安縣、永修縣。
  • 代表心聲丨張灼華:建議加大對洞庭湖生態修復的投入
    時刻新聞記者 鄭濤 報導洞庭湖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在蓄水防洪、維繫國家糧食安全、調節區域氣候、淨化水質、提供珍稀物種棲息地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對維持長江中下遊社會、經濟、生態的安全和穩定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首屆永定河論壇流域生態修復技術與實踐分論壇專家觀點集萃
    「兩手發力」是流域綜合治理的必由之路。要做到兩手發力,首先要轉變政府職能,履行好政府相關職責,同時應當建立和完善市場機制,使其能夠有效調節涉水活動,並且應當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流域綜合治理建設。同時大力推廣農業節水,完善多元化投入機制,拓寬投融資渠道,保障重點項目建設資金需求。06  張晴波疏浚技術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生態清淤是實現區域水環境改善的有效手段。我國生態清淤技術發展較發達國家起步晚,但其重要性已逐步被業內認可。
  • 中國法院首部關於流域司法保護的白皮書,正式發布
    江蘇建立「9+1」環境資源集中管轄審判體系,江西在「五河一江一湖」流域和部分重點區域設立11個環境資源法庭,構建以生態系統或者生態功能區為單位的跨行政區劃集中管轄機制。四是完善協調聯動機制和多元糾紛解決機制。
  • 顧洪:淮河流域河湖生態流量如何確定和保障?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把河湖生態流量確定和保障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推動第一批重點河湖生態流量保障目標落地實施,建立生態流量保障重點河湖名錄,按計劃分年度編制河湖生態流量保障方案,加快解決流域水生態損害問題,不斷改善河湖生態環境。
  • 貫徹落實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
    保護好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促進沿黃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我國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形成新發展格局、實現新發展目標的必然要求。黃河流域橫跨東、中、西部,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也是人口活動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區域。歷史上,黃河一直水患頻繁,流域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保障形勢嚴峻。黃河上中遊七省區發展不充分,與東部和南部地區相比差距明顯,擴大內需潛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