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於2017年5月份開始與觀眾們見面,直至現在,獲得了眾多觀眾的一致好評,由影片延展到對女性力量的討論更是如湧狂潮般接踵而來,不同的人對於這個敏感的話題更是持有不盡相同的態度。
印度女性的地位或者說是女權這樣一個話題,在意識尚未很明顯的印度,女性是不怎麼會得以尊重的,而在《摔跤吧!爸爸》中,導演正是通過展示印度女性的不平等現狀,而不斷地強化女性的力量,告訴觀眾女人可以不比男人差的。
影片跌宕起伏的劇情和新穎的電影題材和思想深入人心,該片深受觀眾們的歡迎和喜愛。
接下來,我們主要通過深入探討《摔跤吧!爸爸》影片中對於女性形象和地位以及對於女性權利的覺醒的描述,給觀眾一種女性被公平地對待的保護意義。
電影題材新穎,關於印度女權的保護戰開始了
對於一個導演和臺下所有的觀眾來說,一部好電影的問世,首先電影所選擇的素材是關鍵,一個有看點有內涵的素材,這是吸引觀眾和引發思考的第一步,而相對於新穎的電影題材是核心也是觀看的價值所在。
電影《摔跤吧!爸爸》的素材故事,不是甜膩的愛情也不是刺激人心的抗戰片,此次,導演打破傳統的素材選擇,全新打造了一部以弘揚印度女性權利和地位為電影故事題材的勵志片,呼籲更多的人關注印度女性的主權自由和保護,凸顯每一個的「她」也可以有選擇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的權利。
此外,該影片的故事題材參考了印度的真人事件,這樣能夠很好的揭露社會的現實問題,題材新穎且關乎社會現實。導演旨在表達印度的女性都不應被歧視,她們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權利的思想,因此該電影中所展示出來的正是關於印度女權的保護戰。
電影中對於印度社會女性意識的剖析
(1)順從和被動
電影裡的母親是一個溫柔賢惠的人,她將在家相夫教子當成是終身的任務和職責,這無疑是典型的家庭主婦的代表。
一家之主是她的丈夫馬哈維亞,一直以來印度的男權意識非常的強烈,而她從小被灌溉的思想就是以丈夫孩子為中心,內內外外都是依附於丈夫的,所以面對什麼大事情也是要丈夫拿主意的,儘管馬哈維亞是個不怎麼強勢的人,她也是沒有什麼話語權的。
而她的女兒吉塔和巴比塔在自我意識覺醒之前也是這樣的生活在印度最底層的女性,如果不是父親的用心栽培和偉大的付出,她們兩個可能就會等待著時間的到來,過著沒有話語權和選擇權的生活。
其實在印度的社會制度下,眾多的女性的權利意識都是需要被激發的,變被動為主動,才是她們該走下去的人生路。
(2)主動和反抗
擁有主動的意識的女性,意味著她們有自己的主見和思想,而不是一味的順從和被動接受任何的事情,儘管現實生活中被欺壓和被動了,你也要勇敢地站起來為了自由和權利而戰。
毫無疑問,電影的中吉塔和巴比塔是主動女性的代表了,因為她們有自己的思想並且會為此作出反抗。
在面對父親每天的重壓訓練之下,她們表面順從了父親的意願參加摔跤訓練,而剪短髮事件正是她們主動作出反抗的爆發點,她們開始叛逆,拒絕父親對她們的負荷訓練。
直到後來,看到了同齡女孩的婚姻生活,不能有所作為就只能屈從這被安排好的生活,她們兩個徹底明白了父親的用心良苦,她們的反抗就是放任自己的墮落,她們開始努力的訓練摔跤,她們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實現自己的價值,於是,她們的意識徹底從那時候覺醒了。
結語
總的來說,電影《摔跤吧!爸爸》講的正是對於女性主動追求所想和反抗命運不公的意識的轉變,兩個女兒從開始的不理解和反抗到後來的蛻變後站上了更大的摔跤舞臺,其中的心路歷程正是主動意識的覺醒過程。
因此,希望能夠呼籲更多的正在生活在底層的女性們,勇敢地站起來,走出屬於自己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