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 無愧於「青天」的「清官典範」

2020-12-17 南方新聞網

●郭珊

【評說包拯】

《宋史·包拯傳》載:「拯知端州,端土產硯,前守緣貢率取數十倍以遺權貴。拯命制者才足貢數。歲滿,不持一硯歸。」寥寥30來個字,明晰地勾勒了包拯在端州(今肇慶)任職時的作為和廉潔形象。

所謂作為,是前面那30來字。端硯,眾所周知為「中國四大名硯」之首,肇慶特產。從前,但凡出特產的地方,那特產往往都異化為地方「公關」甚或邀功取寵的媒介。因而擁有特產,有時分不清是上天眷顧,還是會對百姓貽害。《棗林雜俎》收錄的《富春謠》,道出了害在何處:「富陽江之魚,富陽山之茶。魚肥賣我子,茶香破我家。採茶婦,捕魚夫,官府拷掠無完膚。昊天何不仁?此地亦何辜?魚胡不生別縣?茶胡不生別都?富陽山何日摧?富陽江何日枯?山摧茶亦死,江枯魚始無。」特產無辜,特產之害實乃「邪臣」之害。明了諸如此類的背景,再明了唐朝以來端硯已是欽定貢品,包拯不能抗拒,但較之前任「率取數十倍以遺權貴」,便知其作為究竟在何處了。

所謂廉潔,後面那幾個字足矣。包拯從端州卸任,一方端硯也沒帶走。傳說別人在他行李中悄悄塞有,被他發現後還是扔掉了,後人便在那故事發生的地方修了「擲硯亭」。這亭子不知今天還在不在,不在了的話,重修一個無妨,在這個問題上不必糾結於原裝與否。包拯的廉潔形象亦當此一建。

包拯不僅自律甚嚴,而且也如此教育子孫。其家訓曰:「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歷史上,「包青天」所以能夠做到「鐵面無私辨忠奸」,那個「廉」字正是剛正不阿的基礎。如明朝楊瀚貼在自家門口的對聯:「門如市,車如水,一塵不染;提得起,放得下,百事敢為。」

——潮白

頭戴翅帽,身著蟒袍,黑面長髯,眉心懸一月牙,陰陽皆判,平冤昭雪……說到中國民間最深入人心的古代「清官」形象,非「包青天」包拯莫屬。從古典小說《三俠五義》《包公案》,到傳統戲劇《鍘美案》《烏盆記》,關於包公斷案的故事從古至今一直長盛不衰,《包青天》等現代影視作品自播出以來,更是紅遍大江南北。

其實,歷史上的包拯並非面如黑炭,據傳「面目清秀,白臉長鬚」,可與故宮南薰殿舊藏包拯畫像相參照。從38歲出仕到63歲病逝於開封,他曾在地方上做過知縣、知州、知府,並在刑部、兵部、工部、監察、財政等部門任過職,官至樞密副使(樞密院為宋代最高軍事機構)。他沒有鍘過駙馬,更沒破過「狸貓換太子」案,見於正史的斷案實例也僅有「盜割牛舌案」等幾則,比起專司刑獄的法官,他在北宋仁宗朝更重要的身份是一名監察官和財政官。

然而,包拯的生平事跡無愧於「青天」之譽:官場上,他秉公執法,敬德保民,在肅貪倡廉方面更是不遺餘力,是締造宋仁宗執政後期「嘉祐之治」的中堅力量;生活中,他律己極嚴,家風清峻,在治理端州(今廣東肇慶)期間「不持一硯歸」,贏得了萬民敬仰、百世流芳。

懲治貪腐 彈劾皇親

包拯(999-1062),字希仁,諡號「孝肅」,出生於北宋廬州(今安徽合肥)一個基層官吏之家,從小深受中國傳統忠孝仁義文化的浸染。他曾在一篇奏章中自述:「生於草茅,早從宦學,盡信前書之載,竊慕古人之為,知事君行己之方,有竭忠死義之分。」歐陽修曾稱讚包拯「少有孝行,聞於鄉裡;晚有直節,著在朝廷。」(歐陽修《文忠集》)

天聖五年(1027),28歲的包拯參加了進士考試,名列甲科一等。當時,進士登第之人往往「不數年,輒赫然顯貴」,而他卻為了奉養雙親,辭官不就,直至父母去世、守喪期滿之後,才於景祐四年(1037)赴京聽選,獲授天長(今安徽天長)知縣,這時他已臨近不惑之年。

隨後,包拯曾擔任監察御史、知諫院(諫院為宋代重要諫官職位)、權御史中丞(知、權,即以低級官階出任高位之意)等司掌糾察、朝議之職。北宋前期政治相對開明,崇尚法制和「官德」,「凡罪罰悉從輕減,獨於治贓吏最嚴。」(趙翼《廿二史札記》)另一方面,朝廷對文士較為寬容,一般來說「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也極大地鼓勵了知識分子積極參政議政的熱情,為包拯踐行「以法律提衡天下」的政見,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

包拯所著的《包孝肅奏議集》,其中收錄的奏摺絕大部分都與彈劾當朝官員、舉報違法行為以及為民請命相關。大多數被揭發的官員都存在貪圖榮祿、收受賄賂、假公濟私、違規經營、侵害民利等腐敗行徑,如淮南轉運使張可久利用職權販賣私鹽,總理財政的三司使張方平低價購買轄區內富民房產等。

另一些人則是因生活作風問題遭到包拯檢舉,例如三司使宋祁遭到罷免的原因之一,是「宴飲過度」、生活奢靡。

包拯擔任御史中丞期間,仁宗因寵幸張貴妃,將其伯父張堯佐破格提拔為三司吏、戶部侍郎及宣徽南院使、淮康軍二府節度使、景靈宮使,一人兼領數個要職,激起朝中群議洶湧。

包拯認為,仁宗私暱後宮,包庇外戚,不合大宋法律,且張堯佐存在濫用財政之嫌,他斥責張堯佐 「無功受祿,不知羞恥」「真清朝之穢汙,白晝之魑魅也」。(《上仁宗論張堯佐除四使不當》)為此,他多次上奏力諫仁宗「當以祖業為重,親連宮掖,不可用為執政之官」(《再彈張堯佐》),甚至在慷慨陳詞之際激動到「唾濺帝面」(參見朱弁《曲洧舊聞》),唾沫都噴到仁宗臉上,最終迫使仁宗決定「今后妃之家,不得任二府職事」(參見《宋史》本傳)。

除此之外,他還彈劾了仁宗叔父的女婿郭承祐等人,一時間使得「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形容包拯「天性峭嚴,未嘗有笑容」。有研究者提出,包拯在小說、戲劇中的「黑面」形象正是由此演化而來。

廉而有能 以民為本

令人意外的是,如此「剛正敢言,辨忠邪,詆權幸,犯天子顏色」的包拯,仕途卻是一路亨通,少有波折,在不到30年的為官生涯中,升遷達20多次。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於他端正峭直、奏議公允,「清節美行,聞於朝廷」(歐陽修《文忠集》);另一方面,也與宋仁宗對包拯的信任、重用密不可分。

包拯曾言:「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今天下郡縣至廣,官吏至眾,而贓汙擿發(意為揭發),無日無之……雖有重律,僅同空文,貪狠之徒,殊無畏憚。」(《乞不用贓吏疏》)在他看來,定製治貪關鍵在於「依條施行」,對於贓吏應嚴懲不貸,遇大赦也不予續用,「如此,則廉吏知所勸,貪夫知所懼矣。」「善為國者,必務去民之蠹,則俗阜而財豐,若蠹原不除,治道何從而興哉?」(《請置鹿皮道者》)這與宋仁宗推行「慶曆新政」、清除積弊、振興吏風的初衷不謀而合。

與此同時,北宋王朝的統治還存在另一重隱形的危機。隨著局勢趨於穩定,原本「士君子務以恭謹靜慎為賢」,漸漸流露出新的弊端,即「循默苟且,頹惰寬弛,習成風氣,不以為非」。(歐陽修《文忠集》)

因此,包拯極力推崇敢於擔當、明責思進的用人之道。在被他彈劾的對象當中,就有一些雖無違法亂紀,但政績平庸、才不堪用之人,例如擔任宰相七年而尸位素餐、「安處洋洋」的宋庠。

包拯多次強調要加強和完善科舉「封彌謄錄」制度(即考卷密封、糊名、抄錄),杜絕考場舞弊,從任用的源頭抓起,防範於未然。

他又奏請朝廷,對於那些憑藉出身和朝廷「恩典」獲得從政資格的高官子弟進行任職考試,防止其因為學業怠惰、不曉治理,「一旦俾臨民政懵然於其間,不知治道之所出。」

包拯重視法制、選賢任能,其出發點是「大緩吾民,以安天下」的民本思想。他指出:「民者國之本,財用所出,安危所系,當務安之為急」(《請出內庫錢帛往逐路糴糧草》)。在《包孝肅奏議集》中,他請求薄稅賦、寬徭役、救饑饉、保民田的奏疏,共計50多則。

包拯不僅長於諫議,同時也擁有豐富的地方治理經驗和卓越的施政才幹,將廉政與善政實現了有機結合。例如元雜劇《陳州糶米》及民間故事「陳州放糧」的雛形,就與包拯所寫的《請免陳州添折見錢》奏疏有關:當時,陳州(今河南淮陽)受災歉收,民不聊生,包拯請求朝廷下詔,依大小二麥實際市場價格,就近繳稅,防止地方官以糧食「折現」及運輸、倉儲等名義盤剝災民。

晚年主政開封府之後,包拯為了方便百姓當面遞狀申訴,裁撤了門牌司,既提高了行政效率,又使得百姓免受辦事書吏的勒索刁難;貴族侵佔河岸私建宅院,導致水道壅塞時,包拯又雷厲風行予以拆除,並制裁了一幹權貴,大快民心。

立身清白 「孝肅」傳家

1040年,包拯任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州。任職的兩年多時間裡,他率領當地民眾墾荒儲糧,治理西江水患,調和州民與少數民族關係,加強城防,建星巖書院,足見治端有方。

據《宋史》本傳記載,端州以盛產硯馳名,前任官員均借進貢之機額外採制,或用於賄賂朝中顯貴,或據為己有。而包拯卻嚴格按照朝廷上貢的數額進行徵收,離任時「不持一硯歸」。

上世紀70年代,考古人員在發掘安徽合肥東郊大興集北宋包拯家族墓群時,清理出50餘件隨葬品,皆為陶瓷器、銅鏡、銅錢等普通物品,無一貴重金玉器具,僅在其子包綬墓中出土了一枚尋常的歙硯,印證了「不持一硯歸」之說。

同時,曾鞏在《孝肅包公傳》中評價其「仕至通顯,奉己儉約,如布衣時」,也與其夫人董氏墓志銘中所言「孝肅漸貴,夫人與公終日相對,亡(通無)聲伎珍怪之玩,素風泊然」相符合。

《宋史》本傳還稱,包拯「與人不苟合,不偽辭色悅人,平居無私書,故人、親黨皆絕之。」這種待人接物嚴謹縝密的作風,特別為大儒朱熹所感佩。《朱子語類》提到:包拯與一書生年少時在僧舍讀書,相鄰有一富人主動邀請吃飯,包拯每次都婉言謝絕。同學問其故,他正色相告:吾輩乃讀書人,將來若守鄉郡為官,今日妄交富人,恐為他日所累。多年後,二人果然相繼回鄉任職。

司馬光在《涑水紀聞》裡記載了一段包拯任廬州知州時的往事: 廬州為包拯鄉裡,「親舊多乘勢擾官府,有從舅(母親的叔伯兄弟)犯法,希仁戮之(意為懲罰),自是親舊皆屏息」。

民間相傳,包拯去世前,仁宗念其勞苦功高、生活清貧,有意將廬州城賞賜給他,並勸他為後代著想予以接納。幾經思量,包拯的回覆卻是:「不要廬州府一磚,只取護城河一段」。他所想的是,令子孫清理河道,一來造福地方,二來可灌溉農田,種植作物,實現自給自足。

他真正留給後人的,是一筆無價之寶——「孝肅家風」。包拯生前曾留下一篇家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在他的言傳身教之下,其子孫蒞官臨事,均廉潔自律,清苦守節。據其家族墓志銘所載,次子包綬病逝後,遺物中除「誥軸著述外,曾無毫髮所積為後日計者」;孫子包永年同樣身後「了無遺蓄」,依靠親友資助才完成喪葬。

這筆意義重大的精神遺產,不僅惠及包氏後裔,同樣潤澤南粵,千年不絕。根據《肇慶府志》記載,在包拯辭世後約十餘年間,端州即在府治儀門外興建了第一座包公祠。此後又經歷了多次翻修,供人觀瞻,以滋養「仰止之心,思齊之志。」(張詡《宋包孝肅公新祠記》)

包拯在端州所作的《書郡齋壁》,是其唯一存世的詩作。在詩中,他以「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總結了一生為官為人的原則:清心寡欲,正道直行。這是包拯一生品格的自我寫照,令人咀嚼不盡、終生受益,對當下的廉政文化建設仍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與借鑑意義。

相關焦點

  • 包拯被稱為「包青天」!可這個「青天」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提起包拯,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一想起包拯就想起那句膾炙人口的歌詞: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江湖豪傑來相助,王朝和馬漢在身邊!想必很多人都看過包拯的電視劇,一幫人鐵面無私、不為權貴的精神所觸動!他又被人們稱作包青天,但是你知道包青天中的這個「青天」是什麼意思嗎?且看本文分解!
  • 青天大老爺---包拯
    包拯像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產、鞏固國防、舉賢任能、為民請命,頗有政績,是中國歷史上的名臣,傑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為清廉的象徵。元曲元代時,政治黑暗,人民期待清官,元雜曲裡大量包公戲流傳,保存下來的有完整劇本的清官斷案戲有十六、七種,其中包拯斷案的就有十一種之多,有無名氏的《陳州糶米》、《合同文字》、《神奴兒》、《盆兒鬼》,關漢卿的《蝴蝶夢》、《魯齋郎》,鄭廷玉的《包待制智勘後庭花》,李行道的《灰闌記》,曾瑞卿的《留鞋記》,武漢臣的《生金閣》,還有一種是科白不全的《張千替殺妻》。
  • 包拯是不是清官,專家挖出包拯真墓,墓中盜賊留言解開百年謎團
    雖然俗語流傳著「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種紅薯」的說法與期望,但是複雜的官場下,清官的存在總是顯得十分難能可貴。 如果要評選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清官,那麼被譽為「包青天」的包拯一定會榜上有名。這位曾經在《宋史》中留下「關節不到,有閻羅老包」記載的著名清官,卻受到了一些熱衷於「翻案」的人的質疑。
  • 開封府,被譽為天下首府,除了清官包拯還有蘇軾等人你都知道麼
    開封府,被譽為天下首府,也因清官包拯(包青天)而廣為人知,但寇準、歐陽修、司馬光、蘇軾等人也在開封府任職過,你知道麼?歷史朝代的變革,湧現出許多的歷史著名人物清官,其中以包拯斷案鐵面無私最為出名,也被民間稱為青天大老爺,而包拯所在的開封府,也被譽為天下首府。如今的開封府,坐落於河南開封市區包公東湖北側,與包公祠遙相呼應。
  • 看兩個時代的清官,包拯與海瑞的結局便有答案
    偶有"超凡脫俗"者,能抵擋大半的官場濁氣,便能成為名留青史的清官名吏。而這其中的卓然者,於現代人而言的最熟悉的兩位,大抵便是海瑞與包拯。在董群先生所編纂的《歷代清官廉吏故事》中,包拯和海瑞都位列其中。董群先生給二人的故事的小標題很簡單:"包拯笑比黃河清"、"清廉剛直的海瑞"。
  • 真假包拯,展昭成就包拯的清官,好官
    上回我們講到展昭屈服意欲前去殺害楚戈以救包拯性命之前的夜裡,公孫策前來找假包拯談話,假包拯正愁悶得慌便同意了,只是假包拯既然已經洩露了身份,為何還用包大人的聲音,他說,可惜的是自己受傷的左腿洩露了身份,都是拜楚戈所賜,這因為這句話公孫策明白他派展昭殺他的原因,假包拯隨即也知曉公孫策的心機便什麼都不說了
  • 包拯的墓志銘被公開,內容顛覆認知,真實的包拯根本不會斷案?
    於是,剛正無私、不畏權貴、為民請命、善斷疑案的包拯,自然成為民眾崇拜的「青天」。人們更是期望統治階層出現更多的「包拯」,甚至希望每個官員都是「包拯」。所以說,包拯藝術形象發展和成熟的過程,是包拯形象在百姓間擴散的過程,也是清官政治文化傳播和發展的過程。
  • 古代清官的美稱
    「嶽九吊」嶽飛抗金英雄嶽飛,是位有名的清官。大將吳玠平素最欽佩嶽飛,他問嶽飛:「天下怎能太平呢?」嶽飛答:「文官不愛錢,武臣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嶽飛遇害後,奸相秦檜派爪牙去搜查他家的遺物,發現只有九吊錢。人稱「嶽九吊」。
  • 此人一生剛正不阿,兩次被罷官入獄,最終成為史上清官典範
    不愧一代清官的典範。所以當海瑞因病去世之後,南京的百姓罷市三日。海瑞的靈樞用船運回家鄉時,穿著白衣戴著白帽的百姓站滿了兩岸,祭奠哭拜的人百裡不絕。後來朝廷追贈海瑞太子太保,諡號忠介。歷史上,我們知道被百姓稱為「青天」的有兩個人,一個是宋代的「包青天」包拯,一個就是明代的「海青天」海瑞。
  • 真實的包拯:善於彈劾,身邊沒有王朝馬漢
    歷史長河中,能被絕大多數人記住的人,包拯算是一個。已化身「青天」的包拯,人們的口耳相傳,並在戲劇舞臺上活躍。那麼,一個真實的包青天又是怎樣的呢?「不持一硯歸」現實中的包拯沒有離奇的身世,既不是黑臉怪胎,也沒有什麼兄嫂。
  • 清官包拯墓被發現,挖開進入墓穴後,裡面場景太讓人心痛了
    包拯是中國人心目中一個大公無私的清官,他一生中斷案無數,為那些無辜冤死的亡魂討回了公道。因此得到了百姓的擁護,當時普通百姓稱之為「包青天」。到了現代,包公墓的真正埋葬地成為了眾人關注的焦點,民間主要流傳兩種說法,一說是在河南鞏縣,還有一說是在合肥大興集,合肥是包拯的故鄉,包拯在考中進士之後才進入首都為官,之後便一直在河南開封府工作。
  • 包拯到底是不是清官?專家進入包拯墓後,墓中8個字揭開真相
    這句話說的非常有意思,宋朝人民是如何描寫包拯的形象的呢?宋朝人就回答說,包拯是一位冰清玉潔的人,他的五臟六腑都非常的乾淨。也就是說包拯不是一個黑心的官員,胸懷裡只裝得下江山社稷和為民請命的意志。從這樣的描繪中,大家可以看出後人對於包拯的形象大多數都是恭維的,而歷史上的包拯真的是一名清官嗎?當學者挖開了包拯的古墓之後,其實也就找到了真相。
  • 為紀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而修建的園林安徽包公園,鐵面無私包青天
    合肥市包河區蕪湖路72號,始建於北宋嘉祐七年(1063年),是為紀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而修建的園林。神龕介紹:堂內設神龕,包拯神主安放在帷幔正中,視之肅然。包拯墓介紹:包拯墓高5.2米,為「覆鬥型」方墓。北側是附葬區,有包拯夫人及其子孫等墓5座。
  • 不,古代清官更可恨,更猖狂
    而貪官汙吏是百姓們最憎恨的,他們欺上瞞下,中飽私囊,不顧百姓的死活,不為百姓做主,在這樣的壓榨迫害之下,百姓們產生了一種心理需求,他們迫切地希望能有清官,就比如「青天大老爺」,在文學作品和影視劇中,清官的形象光輝偉岸,百姓們還會為其建廟塑身,供奉香火,而反觀大奸臣,比如秦檜,則是被塑身,「裸跪千年」。
  • 安徽包公園為紀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而建,清正廉潔鐵面無私包青天
    包公園是為紀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而建的主題園區,全園以「歷史包公-文物包公-文化包公」來組織遊線,以權威詳實的歷史資料陳列、文物展示和戲劇表演向世人展現宋代重臣包拯的清正廉潔、執法嚴明、鐵面無私、不畏權貴的人格魅力。
  • 耿直青年、黑臉BOY、包拯:為什麼叫我包彈?還有其實我白著呢
    一直以來我對包大人的形象都來自於電視中那個黑麵包青天的形象,結果他根本就不黑。我們先來看一下他的畫像: 我們也可以看到史書中對於包拯的記載是「面目清秀,白臉長鬚」,是真的不黑。那麼電視劇中包拯的黑臉月牙形象是從哪裡來的呢? 黑臉包公?不不不,人家可一點都不黑
  • 同樣是「清官」,一個名利和仕途雙豐收,一個身體和靈魂都受苦
    相比之下,包拯的仕途則順利多了,沒有什麼大起大落,同僚關係相對比較和諧。都是歷史上罕見的"青天大老爺",為什麼一個順順利利,一個卻顯得有點悲劇 。包拯和海瑞都是古代官場晚出道的典型。如果把包拯和海瑞這兩人放到現在,估計都會被歸類於"低情商"之列,因為懟天懟地懟皇帝。影視劇中,包拯是一位"善於"斷案的大清官,各種案件神分析。實際上,歷史上的包拯一生中最高光的時刻不是在斷案的時候,而是在向皇帝進言的時候。有一次,皇帝的一個妃子替自己的伯父向皇帝要官做。包拯知道後,二話不說就去向皇帝進言。
  • 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清官包拯,成名於廣東肇慶,留有唯一題刻
    這三年是包拯清官品格的弘揚與提升,治國思想的實踐與升華的重要時期,他寫的那首明志詩《書端州郡齋壁》便是明證。留下的十三處遺蹟、遺址更顯示了包拯對端州地域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作出的不朽貢獻。 包拯在今城內中衙巷以東興建豐濟倉,儲糧備荒,這便是米倉巷得名的由來。為把農產品變為商品,包拯還教人把蓮藕製成糖蓮藕運到廣州銷售。為了發展內河航運,包拯創建了新的航運碼頭。     隋唐時代的端州驛,又稱崧臺驛,設於現在的閱江樓。
  • 十個版本「包拯」,周星馳搞笑,他沒有月牙,最後一個無人超越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江湖豪傑來相助,王朝和馬漢在身邊」,伴隨著劉德華這首熟悉的老鼠愛上貓,大家是否想起了一個經典的人物:包拯。廉潔公正、鐵面無私、剛正不阿的清官, 後人稱為為「包青天」。扮演過包拯的演員非常多,今天說說比較熟悉的這十位吧一、周杰版包拯對於周杰,大家最熟悉的兩部劇,一部是《還珠格格》中的福爾康,另一部就是《少年包青天》中的包拯了。
  • 飛花令,含有青天的詩句,你知道多少?
    青天,指藍色的天空,喻光明美好的世界,同時也指包拯、海瑞等清官。古詩詞中的青天大多指藍色的天空。那麼,含有青天的詩句,你知道多少?山如碧浪翻江去,水似青天照眼明。——北宋·王安石《泊姚江》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唐·李商隱《嫦娥》知心賴有青天在,又炷中庭一夕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