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天大老爺---包拯

2021-02-11 歷史人物傳記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準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 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人物生平早年至孝

包拯生於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於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考中進士  ,被授任為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父母年邁,包拯請求在合肥附近就職,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縣)監稅,父母又不想讓他離開,包拯就辭去官職,回家贍養父母。幾年之後,他的父母相繼去世,包拯在雙親的墓旁築起草廬,直到守喪期滿,還是徘徊猶豫、不忍離去,同鄉父老多次前來勸慰勉勵。直到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才赴京聽選,獲授天長(今屬安徽)知縣。 

歷職有績

包拯像 

慶曆元年(1041年),包拯調任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府。端州出產硯臺,此前的知府趁著進貢大都斂取是貢數幾十倍的硯臺,來贈送給當朝權貴。包拯命令製造的硯臺僅僅滿足貢數,他在任滿一年沒拿一方硯臺回家。 

慶曆三年(1043年),入京任殿中丞。  後經御史中丞王拱辰舉薦,於十一月被任命為監察御史裡行, 改任監察御史。 

包拯又曾經建議說:「國家每年向契丹交納財物(歲幣),不是抵禦戎人的計策,應該操練軍隊、挑選將領,致力於充實邊境守備。」又請求重視門下封還駁正的制度,以及廢黜貪官汙吏不得做官,選擇郡守縣宰,推行考核試用補任恩蔭子弟的方法。當時各道轉運加按察使,他們上奏彈劾官吏大多指摘細小過失,注重苛刻嚴察相互標榜,官吏自覺不安,包拯因此請求免去按察使。  

慶曆五年(1045年)八月,包拯擔任契丹正旦使,出使遼朝,  完成了使命。 回朝後,包拯根據自己在遼朝的觀察,上疏建議朝廷挑選「素習邊事」的將領守邊,並重視代州(今山西忻州代縣)的將領選擇,以應對邊境突發的情況  。此後歷任三司戶部判官,於慶曆六年(1046年)六月左右出京任京東路(治今河南商丘)轉運使。 

包拯小像(宋濂書傳)

慶曆七年(1047年)四月,改任尚書工部員外郎、直集賢院、陝西轉運使。 

慶曆八年(1048年)五月二日,包拯調任河北路(治今河北大名)轉運使,六月二十二日,入朝任三司戶部副使   。秦隴斜谷務所的造船木材,一概向百姓徵收索取;又七個州交納河橋竹索的賦稅,一般有幾十萬,包拯都奏請加以廢除。遼朝在鄰近邊塞地區集結軍隊,邊境州郡漸加戒備,命令包拯去河北調發軍糧。包拯說:「漳河地區肥沃的土壤,百姓不能耕種,邢、沼、趙三州農田一萬五千頃,一概用來牧馬,請求把這些全都分給百姓。」聽從他的意見。解州鹽法規定使百姓困竭,包拯前去加以經營管理,請求一概與商販流通交換。  

皇祐二年(1050年),包拯受任為天章閣待制、知諫院。他多次論述斥責權貴得寵大臣,請求免去一切由內廷施予的曲意恩賜。又依次遞上唐魏徵的三條奏疏,希望放在座位右側,作為借鑑。又上言天子應當明於聽取採納,分辨朋黨,愛惜人才,不堅持先入為主的說辭,一共七件事;請求廢除苛刻不寬厚的做法,抑制僥倖投機得官,正刑法明禁令,戒除興建勞作,禁丘妖言妄說。朝廷大多加以施行。   當時,張貴妃(溫成皇后)的父親張堯佐被任命為淮康軍(治今河南汝南)節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南院使、景靈宮使,右司諫張擇行、唐介與包拯一起奏論此事,認為應追奪對張堯佐的任命,或者選擇宣徽、節度中的一個授予。最終,張堯佐辭去了宣徽使、景靈宮使之職。 

皇祐四年(1052年)十月,除任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 。曾經提議太平無事時把軍隊調到內地,沒有答覆。至此時,請求:「解除河北駐守軍隊,把他們分布在黃河以南的兗、鄲、齊、濮、曹、濟各郡,如果有緊急情況,沒有誤時的憂慮。如果說駐守軍隊不能立刻削減,請求訓練民兵,稍加供給乾糧,每年的費用,不到駐守軍隊一個月的開支,一個州的賦稅,那麼供給的人數就多了。」沒有答覆。數月後,轉任高陽關(今河北高陽東)路安撫使。同年七月,調知瀛州,各州用官府的錢做買賣,年累計虧負十多萬,都上奏加以除去。 因喪子請求任政務清簡的州郡任職,遂改知揚州,又轉知廬州,並加刑部郎中。 

權知開封

包拯半身像 [27]

至和二年(1055年)十二月,包拯因擔保推薦官員失誤獲罪,貶官兵部員外郎、知池州(今安徽池州)。 

嘉祐元年(1056年)八月,復職刑部郎中、知江寧府。 同年十二月,被召任權知開封府,遷升右司郎中。 

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升為右諫議大夫、權任御史中丞。 包拯上奏說:「太子的位置空缺已經很久了,天下人都為此感到擔憂,陛下這麼長久地不作出決定,是為什麼呢?」仁宗問他說:「你認為立誰為好呢?」包拯回答道:「臣下無能,還沒有考慮,臣請求早立太子,是為宗廟萬世之大計著想的。陛下問臣想立誰,這是懷疑臣。臣已是六十歲的人了,又沒有兒子,並不是為自己和後代邀寵考慮的啊!」仁宗聽了大為高興,說:「這件事還要慢慢商議。」他請求裁減內侍,減少不必要的費用,按條文督促各路監司盡忠職守,御史府可以自己舉薦所屬官員,減少官吏一年的休假日期,這些建議都得以施行。   七月,以權御史中丞職領轉運使、提點刑獄考課院。 [34] 

蹊田奪牛

包拯畫像

嘉祐四年(1059年),時任三司使的張方平由於買土豪的財產,被包拯上章將其彈劾免官;由宋祁接任,包拯又彈劾他;宋祁被免後,就由包拯以樞密直學士之職暫任三司使。對此,歐陽修說:「包拯是所謂牽牛踩踏了田而奪了人家的牛(蹊田奪牛),處罰已經很重了,可他又貪圖肥缺來做那個職務,不也是過分了嗎?」包拯因此待在家裡,以躲避代理三司使的任命,仁宗不許。許久後,包拯才出府任職。 

嘉祐六年(1061年)三月,升任給事中,正式擔任三司使。  數日後,拜樞密副使。不久,調任禮部侍郎,但他推辭不受。 

溘然長逝

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樞密院視事時,突然得病。 同月二十四日(7月3日),包拯病逝,終年六十四歲。仁宗親臨弔唁,並為其輟朝一日 。追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 

主要貢獻政績

包拯題跋像 

包拯以廉潔著稱,他執法嚴峻,不畏權貴。任監察御史及知諫院時,為肅正綱紀,懲處貪官贓吏,他彈劾販賣私鹽以牟取暴利的淮南轉運按察使張可久、役使兵士為自己織造一千六百餘匹駝毛緞子的汾州(今山西汾陽)知州任弁及監守自盜的仁宗親信太監閻士良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彈劾王逵。王逵曾數任轉運使,巧立名目盤剝百姓錢物。激起民變後,又派兵捕捉,濫用酷刑,慘遭其殺害者不計其數,因而民憤極大。但王逵與宰相陳執中、賈昌朝關係密切,又得宋仁宗青睞,故有恃無恐。為此,包拯連續七次上章彈劾,最後一次更直接指責仁宗說:「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於一王逵則幸矣,如一路不幸何!」其言激切剛直,朝野震動,輿論洶洶,朝廷終於罷免了王逵。 

此外,包拯還彈劾過宰相宋庠、舒王趙元祐的女婿郭承祐和仁宗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等人。任御史中丞時,包拯又先後彈劾利用職權賤買富民邸舍的張方平及「在蜀燕飲過度」的宋祁,使朝廷罷免二人的三司使之職。由於包拯敢於彈劾權幸,當時社會上出現了「包彈」的諺語,世人凡見官吏「有玷缺者,必曰:『有包彈矣。』『包彈』之語遂布天下」。  

對於有才幹有政績者,包拯則能秉公力薦,如楊邠、王鼎、王綽三人皆為範仲淹提拔的人才,曾分別擔任江南東路轉運使、提點刑獄和轉運判官,因任內嚴懲貪贓枉法的官吏而有「江東三虎」之稱。後受守舊權臣的忌惡,被降任知州,不得再任轉運使等「監司」官。包拯雖由守舊派人物王拱辰薦為御史,卻不為政派所囿,極力主張復用三人,終於使楊邠、王鼎、王綽先後又被起用為荊湖南路轉運使、河北路提點刑獄、江西路提點刑獄。  

包拯在經「慶曆新政」之後,也提過一些改革建議。如主張嚴格選拔官員,裁汰冗雜,對年滿70歲者應強令致仕,以解決冗官問題。他還主張停止招募士兵,揀斥老弱,以解決冗兵問題,同時應選練精兵強將,訓練義勇,以充實邊備,防禦契丹。他向仁宗建議:「不必分文武之異,限高卑之差,在其人如何耳。必當考以應敵制勝之略,詢以安邊御眾之宜」,然後「擢而用之」。他向仁宗條陳《七事》,建言應當「明聽納,辨朋黨,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說」,又奏請「去刻薄,抑僥倖,正刑明禁,戒興作,禁妖妄」,因其所言懇切,且合情合理,切中時弊,故多為朝廷所採納。包拯還特意奏上《進魏鄭公三疏札子》,希望仁宗能以唐太宗善納魏徵之諫的故事為龜鑑。  

任地方官時,包拯也善於體察民情,興利除弊,因而頗有政績。任京東轉運使時,他曾巡察各地訪問貧困冶鐵戶,並據實情申報轉運司,豁免了這些戶所欠的官鐵,同時又鼓勵有能力者開爐冶鐵,發展生產。 

權知開封府時,包拯疏浚惠民河。惠民河也稱蔡河,原自東京至通許(今屬河南),直達淮河。後為了水運之便,又自新鄭引閔水匯入,使之流量大增。時惠民河常漲水為患,大水時「門關折,壞官私廬舍數萬區,城中系栰渡人」。包拯查知河水泛濫的原因乃「中官世族築園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遂毅然下令,將所有跨河修建的樓臺、花園、水榭全部拆毀,使河水得以暢通。有些權貴持偽增步數的地券與包拯相爭,包拯皆通過實地測量、驗證,揭示其偽,並上朝劾奏,要求嚴懲。  

任三司使期間,包拯改變了過去的一些做法,以前,凡是各種封藏於倉庫供皇帝用的物品,都從各地科派,造成百姓困難。包拯特此設立市場,公私實行公平買賣,此後百姓不再受到侵憂。原來司裡吏員欠下金錢布匹,大多受到監禁,其中有些人往往逃走,就連帶拘禁了他們的妻子兒女,像這一類情形的包拯都釋放了他們。  

執法

包拯頭像 

包拯尤為人稱道的是其斷訟執法的明敏正直。出知天長縣時,包拯遇到一件棘手的案子。某日有一農人至縣衙,狀告歹徒割去其家耕牛的舌頭,請求捉拿罪犯。割去牛舌並無財利可圖,故包拯推斷此事必屬怨家的報復行為,於是命農人宰牛賣肉以引罪犯上鉤。宋代宰殺耕牛是犯法的,不出包拯所料,割牛舌者見牛主殺牛,欲加其罪,果然前往縣衙首告,遂自投羅網,疑案立破。 

包拯執法之剛正不阿在其出知廬州時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廬州是包拯的家鄉,任知州時,他的親朋故舊多以為可得其庇護,幹了不少仗勢欺人,甚至擾亂官府的不法之事。包拯決心大義滅親,以示警戒。時恰有一從舅犯法,包拯不以近親為忌,在公堂上將其依法責撻一頓,自此以後,親舊皆屏息收斂,再不敢胡作非為。 

權知開封府時,包拯整頓吏風,改革訴訟制度。開封府舊制,凡往告狀者,必須先將狀紙交給守門的府吏,再由府吏轉呈,是否審理,何時審理,則由府吏通知。由於訴訟者不能面見長官,府吏往往藉此敲詐勒索,營私舞弊,而有冤屈者常因送不起錢財而告狀無門。包拯革除此弊,大開正門,使告狀者可直接至公堂見官納狀,自陳冤屈,於是審案也更能公正合理。 

東京多皇親國戚、達官顯貴,素以難以治理著稱,而包拯「立朝剛毅」,凡以私人關係請託者,一概拒絕,因而將東京治理得「令行禁止」。也正因他執法嚴峻,不徇私情,「威名震動都下」,在他以天章閣待制職任知諫院時,彈劾權貴,「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  

包拯

包拯的嚴於律己,廉潔著稱也是十分突出的。二十三歲時,包拯受到出知廬州的劉筠嘉許,聲名大盛,家鄉有一豪富之家曾邀請他赴宴敘談,一位李姓同學欣然欲往,而包拯卻嚴肅地說:「彼富人也,吾徒異日或守鄉郡,今妄與之交,豈不為他日累乎。」可見他為官前即確立了從政不徇私情的志向。  

端州以產硯著名,端硯歷來是文人士大夫尋覓的珍品,包拯出知端州時不僅革除了諸前任在「貢硯」數額之外,加徵數十倍,以飽私囊和賄賂權貴的流弊,而且任滿離去時「不持一硯歸」。1973年,合肥清理包拯墓時,在包拯及其子孫墓中僅發現一方普通硯臺而無端硯,也足證史載之確。  

包拯曾力申「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他不僅如此說,而且還躬身力行並教之於後代。訂立了《家訓》。將《家訓》鐫刻於石碑,豎立於堂屋東壁,以昭示後人。 

個人著作

《包孝肅公奏議》

包拯有奏議十五卷,   今存《包孝肅公奏議》(《包拯集》)十卷,收入《四庫全書》「史部·詔令奏議類」第427冊,歷朝都有翻刻本出版行世,深受後世研究者的重視。

《包孝肅公奏議》幾乎囊括了包拯一生中所有的奏摺、陳表和各種各樣的建議、意見,全面呈現了包拯的政治主張和他的閱世態度,尤其他關於反對增加農民負擔和精兵簡政的建議,即使在今天看來仍然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及現實意義。

人物評價總評

包拯像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產、鞏固國防、舉賢任能、為民請命,頗有政績,是中國歷史上的名臣,傑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為清廉的象徵。

包拯性情嚴峻剛正,憎惡辦事小吏苟雜刻薄,務求忠誠厚道,雖然非常憎恨厭惡,但從來沒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隨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悅人,平常沒有私人信件,連朋友、親戚都斷絕來往。雖然地位高貴,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飲食跟當百姓時一樣。曾著家訓:「後世子孫仕安者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者,非吾子孫。仰珙刊石,豎於堂層東壁,以詔後世。」   時人也稱其「有凜然不可奪之節」,「有所關白,喜面折辱人」,據此可見,包拯的為人已清正剛直得近乎執拗,甚至還有些不近人情,然而,這也正是他與一些庸吏的根本不同。  

包拯在朝廷為人剛強堅毅,貴戚宦官因此而大為收斂,聽說的人都很害怕他。人們把包拯笑比做黃河水清一樣極難發生的事情。小孩和婦女,也知道他的名聲,叫他「包待制」。京城裡的人因此說:「暗中行賄疏不通關係的人,有閻羅王和包老頭。」按舊規矩,凡是訴訟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遞交狀子。包拯打開官署正門,使告狀的人能夠到跟前陳述是非,辦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瞞。朝中官員和勢家望族私築園林樓榭,侵佔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發大水,包拯於是將那些園林樓榭全部毀掉。有人拿著地券虛報自己的田地數,包拯都嚴格地加以檢驗,上奏彈劾弄虛作假的人。 

包拯以其政績和品行為人愛戴,因而包拯去世的噩耗傳出時,朝野震驚,全城盡悼,「京師吏民,莫不感傷;嘆息之聲,聞於衢路」。現藏開封博物館的北宋《開封府題名記》碑,上刻一百八十三位開封知府的姓名和上任年月,而包拯的名字卻已磨去,據說這是因為人們在觀賞碑記時,由於敬仰包拯而經常用手撫摸指點其名,天長日久,竟將碑字磨去。  

包拯在社會享有盛譽,因而人們廣泛傳誦他的事跡,並加以理想化和藝術化,衍生出許多軼聞傳說。南宋時有以包拯為主題的故事和戲曲,元雜劇中更有大量的包公戲如《陳州糶米》。包拯是以龍圖閣直學士(後世訛為大學士)職名任權知開封府,包拯世稱包龍圖。有小說《三俠五義》(評書界叫《龍圖公案》)流行,遂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  

歷代評價

士大夫語曰:富公真宰相,歐陽永叔真翰林學士,包老真中丞,胡公真先生。 

包拯塑像

歐陽修:拯性好剛,天姿峭直,然素少學問,朝廷事體或有不思...少有孝行,聞於鄉裡,晚有直節,著在朝廷。但其學問不深,思慮不熟,而處之乖當,其人亦可惜也!  

趙禎:包拯公而忘私,不邀陰幸也。  

司馬光:①拯進士及第,以親老侍養,不仕宦且十年,人稱其孝。 ②向者仁宗時,包拯最名公直。   ③拯為長吏,僚佐有所關白,喜面折辱人,然其所言若中於理,亦幡然從之。剛而不愎,此人所難也。  

劉敞:識清氣勁,直而不撓;凜乎有歲寒之操。

吳奎:① 宋有勁正之臣,曰「包公」。…其聲烈表爆天下人之耳目,雖外夷亦服其重名。朝廷士大夫達於遠方學者,皆不以其官稱,呼之為「公」。  ②公守法持正,敢任事責凜凜然有不可奪之節,蓋孔子所謂大臣者歟!   ③力於親,盡瘁於君。峻節高志,凌乎青雲。人或曲隨,我直其為。人或善容,我抗其辭。自始及終,言行必一,…惟令名之皎潔,與淮水而悠長。 

張田:仁宗皇帝臨御天下四十年,不自有其聖神明智之資,善容正人延讜議,使其謀行忠入,有補於國,卒大任以股肱者,惟孝肅包公止爾。  

包順:平生聞包中丞朝廷忠臣。

李燾:拯性峭直,然奏議平允,常惡俗吏苛刻,務為敦厚。雖疾惡甚至人情所不及,即推以忠恕。不為苟合,未嘗偽色辭以悅人。不作私書,至於幹請,無故人親黨一皆絕之。居家儉約,衣服器用飲食,雖貴,如初官時。  

朱熹:復為京尹,令行禁止,立朝剛毅。

王稱:拯為人不苟合,未嘗偽辭色以悅人,平居無私書,故人親黨亦皆絕之,人多憚其方嚴,仕已通顯,奉已儉約,如布衣時。 

脫脫:拯為開封,其政嚴明,人到於今稱之。而不尚苛刻,推本忠厚,非孔子所謂剛者乎。  

孫承恩:面目稜稜,剛氣烈烈。勢力苞苴,莫我敢敓。嚴肅者政,苛刻匪心。非漢法吏,乃古直臣。  

張居正:若包拯者,真可謂執法之臣,故雖至今兒童婦女猶知稱之,況當時乎!然其敦厚忠恕,又其立身行己之本,故雖執法而民不以為殘也。人主得斯人而用之,則可以振紀綱,整風俗,其於治道非小補矣。  

蔡東藩:狄青、包拯兩人,垂譽至今,稱頌不衰。而包龍圖三字,盛名尤出狄上。即婦人孺子,無不知有包龍圖者。甚且謂狄之榮顯,多由包拯之力,是則子虛烏有之談,固難取信耳。嘗考狄之立功,莫大於奪崑崙關,包之成名,莫要於知開封府,著書人不敢溢美,亦不敢沒善,就兩人功名,擇要演述,已足存其實跡;而當時朝政之得失,亦銷納其間,以視俗小說之附會荒唐,不值一噱者,固不啻霄壤之別也。此書一出,可以掃盡巵言。  

胡適:歷史上有許多有福之人。一個是黃帝,一個是周公,一個是包龍圖。···包龍圖——包拯——也是一個箭垛式的人物。古來有許多精巧的折獄故事,或載在史書,或流傳民間,一般人不知道他們的來歷,這些故事遂容易堆在一兩個人身上。在這些偵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間的傳說不知怎樣選出了宋朝的包拯來做一個箭垛,把許多折獄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包龍圖遂成了中國的歇洛克·福爾摩斯了。  

軼事典故巧答典客

包拯出使遼朝時,遼朝命館伴對包拯說:「你們不久前在雄州(今河北保定市雄縣)城開了便門,就是想引誘我國的叛徒,以便刺探邊疆的情報吧?」包拯說:「你們的涿州城曾經也開過便門,刺探邊疆的情報為何一定要開便門呢?」那個人便無言以對 

清正廉明

包拯

包拯被提拔為大理寺丞、知端州(相當於今天的廣東肇慶市)時。當時端州特產端硯是宋朝士大夫最珍愛時髦的雅器,當地每年向朝廷進貢。凡在這裡做「一把手」的官員,都在「貢硯」規定的數量外加徵幾十倍的數額以賄賂朝廷權貴,所謂「打點」中央的關係,此舉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個性官員包拯一上任就高調破除這則運行多年的潛規則,下令只能按規定數量生產端硯,州縣官員一律不準私自加碼,違者重罰。並且表態,自己作為「一把手」,決不要一塊端硯。此舉在當地掀起軒然大波。三年後,包拯任期滿,被調至中央任職,果然「歲滿不持一硯歸」。《包公擲硯》的故事就是以這個藍本創作的。  

包拯彈劾陳州京西路轉運司,揭露其盤剝災民的罪行的事跡,被石玉昆的《三俠五義》再創作為家喻戶曉的包公戲《陳州放糧》,民間渲染加工成開封府尹、欽差大臣「包青天」奉命查賑,劇中涉及國舅們害民肥私、包公查案遭人陷害、各路百姓掩護包公、包公怒鍘皇親國戚、成功放糧賑災等等,演繹了一個青天大老爺為民除害、不畏強權且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嘉祐四真

宋仁宗嘉祐年間,富弼為相,歐陽修任翰林學士,包拯任御史中丞,胡瑗在太學為侍講,集天下之望。當時士大夫相傳道:「富公真宰相,歐陽永叔真翰林學士,包老真中丞,胡公真先生。」便有四真之名。  

親屬成員高祖

包業,不仕。  

曾祖

包襲,不仕,後贈太子少保。  

祖父母

祖父:包士通,後因包拯顯貴贈太子少傅。  

祖母:宣氏,追封馮翊郡太夫人。  

父母

包令儀,官至虞部員外郎,後因包拯顯貴贈太保。  

張氏,追封(闕)陽郡太夫人。  

配偶

李氏,包拯原配,早卒。  

董氏,包拯繼室,後封永康郡夫人。  

子女

包繶,包拯長子,娶崔氏,官至太常寺太祝、通判潭州,先於包拯去世。 

包綬,幼名包誕,包拯幼子,出生在媵妾家中,後被崔氏迎回,官至朝奉郎、通判潭州。  

包氏,嫁陝州硤石縣主簿王向。  

包氏,嫁國子監主簿文效。  

史料記載

《包公墓志銘》 

《名臣碑傳琬琰集·卷四十五·包孝肅公拯》

《東都事略·卷七十三》 

《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傳第七十五》  

《堯山堂外紀·卷四十七·宋》  

後世紀念開封

開封府

開封府大堂

開封府位於河南省開封市包公東湖北岸,佔地六十餘畝,建築面積一萬四千平方米,是開封人民為紀念包拯而重建的,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開封府以正廳(大堂),議事廳、梅花堂為中軸線,輔以天慶觀、明禮院、潛龍宮、清心樓、牢獄、英武樓、寅賓館等五十餘座大小殿堂。根據陳展內容的不同,大體分為九個遊覽區。 

包公湖 

包公湖

包公湖位於河南省開封市城內湖的宋朝古城牆內,處於古城的西南角。

傳說北宋時黃河發大水,淹沒了開封府衙,包拯的陰陽鏡落入水中,形成今天的包公湖,開封至今還流傳著「死包公鍘了活知府」的故事。

整個湖泊呈現西北至東南走向,像一個斜躺的葫蘆,中部偏西有跨越該湖的南北路——迎賓路,西南為包公湖南路。 

包公祠

包公祠位於河南省開封市包公湖西畔,是為紀念包拯而恢復重建的。

包公祠

開封市包公祠是國家旅遊局開發建設的中原旅遊區的重要景點之一、河南省十佳旅遊景點之一。

開封市包公祠佔地1公頃,由大殿、二殿、東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組成。風格古樸,莊嚴肅穆。東側為靈石苑,由石雕、水榭構成,典雅別致。

祠內陳展有包公銅像,龍、虎、狗銅鍘,包公斷案蠟像,《開封府題名記碑》、包公正史演義等文物史料。 

合肥

合肥包公祠

合肥包公祠

包公祠,又名包孝肅公祠,位於今安徽合肥,合肥的包河有一個沙洲,名「香花墩」,傳說是包拯少年時讀書的地方。墩上的建築群即是「包公祠」。明弘治年間,知府宋鑑在墩上建包公書院,讓包公後裔在此處讀書。到嘉靖時,書院得以重修,改名「包孝肅公祠」。 

包公祠的迎面正廳是包公享堂,並有包拯塑像。塑像旁是一副對聯:「一水繞荒祠,此地真無關節到;停車肅遺像,幾人得並姓名尊。」祠東有一口水井,井沿是黑褐色的青石,石壁內側,是一道道被井繩勒得極深的紋道。 

包河位於安徽省合肥市廬州城南的一段護城河,傳說包拯幼時經常在這條河邊玩耍,家鄉人民為紀念包公把這條河取名叫「包河」。 

包拯墓

包拯墓

包拯墓全稱包孝肅公墓園,位於合肥市內包河南畔林區,與包公祠緊緊相連。墓園面積1200平方米。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包拯靈柩由他的女婿護送老家合肥,墓地在公城鄉。後來,金兵入侵,攻陷合肥,包拯墓被破壞,當時的隨葬器物也大多被盜。包拯後裔將原棺和墓誌遷葬於墓西三十多米處,原墓地被廢為耕地。後來,當地官員誤將包夫人墓當作包拯墓,修葺一新,並蓋有享堂。

1973年,合肥文物部門對包拯及其家族墓地進行清理,從包拯墓葬中出土了包拯遺骨及其墓誌,同時還出土了包夫人董氏及他們的兩個兒子、兒媳及長孫的遺骨。1985年,開始動工修建包公墓園,歷時三年竣工。墓園共有包氏家族的六個墓冢,按宋制修建。 

肇慶

肇慶包公祠

肇慶包公祠

北宋熙寧年間,肇慶(古稱端州)百姓為紀念曾任過知州的包拯,修建包公祠,引來成千上萬人朝拜。

四百多年後,由於祠堂年久失修,當地人又集資在城西重建一座包公祠,該祠歷代都有維修,故一直保存完好,後毀於「文革」中。2000年三月,包公祠重建,巍峨壯觀,是肇慶的旅遊熱點之一。 

硯洲包公樓

硯洲包公樓位於肇慶市(古稱端州郡)羚羊峽下西江河中心的硯洲島之東。距離肇慶市十多公裡。傳說包拯在端州為官時,奉詔回京時坐船途經羚羊峽口,驟被狂風惡浪困阻。包拯心思為官清正,為何離去之時江河不平,查問原因,原來是隨從收了當地人臨別送贈的一方端硯。包拯便把此方端硯拋下江中,時即風平浪靜。後來那方端硯竟化成沙洲,稱為「硯洲」。故此,民間流傳著「包公擲硯成洲」的典故。 

藝術形象民間故事

包拯故鄉

中國民間關於包拯故事的頗為豐富,在通俗文學中可以說是獨一無二。包拯去世後,包拯故事就在民間流傳,《合同文字記》(《包待制智賺合同文字》)和《三現身包龍圖斷冤》是最早的宋人創作的包拯斷案故事,《宋四公大鬧禁魂張》雖不是包拯斷案故事,但在篇末出現了包拯的名字:「直待包龍圖相公做了府尹,這一班盜賊,方才懼怕。各散去訖,地方始得寧靜。」但總的說,在流傳下來的宋元話本中,包拯的故事並不多。

元曲

元代時,政治黑暗,人民期待清官,元雜曲裡大量包公戲流傳,保存下來的有完整劇本的清官斷案戲有十六、七種,其中包拯斷案的就有十一種之多,有無名氏的《陳州糶米》、《合同文字》、《神奴兒》、《盆兒鬼》,關漢卿的《蝴蝶夢》、《魯齋郎》,鄭廷玉的《包待制智勘後庭花》,李行道的《灰闌記》,曾瑞卿的《留鞋記》,武漢臣的《生金閣》,還有一種是科白不全的《張千替殺妻》。

元雜曲中,包拯被塑造成半人半神、可以上天入地的判官形象。主持正義又無所不能的包拯,體現了人們對清明政治的渴望和期待。同時也是百姓對黑暗現實不滿的一種心理幻想。


  

斷案短篇集

明代《龍圖公案》

《龍圖公案》裡的包拯,既維護皇權,又剛正不阿,替民眾伸冤,顯示了一個清官所具有的正直品質和內在魅力,他有智有剛,是日斷陽夜斷陰的下凡星宿,與元曲逐漸神化的包拯相比,明代的包拯神通廣大,上至玉帝,下到閻羅,對包拯有求必應,有的地方神,更受他驅使。

長篇古典名著


  

清代《三俠五義》

《三俠五義》是古典長篇俠義公案小說的經典之作,堪稱中國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同時,作為中國第一部具有真正意義的武俠小說,《三俠五義》的版本眾多、流傳極廣,書中膾炙人口的故事對中國近代評書曲藝、武俠小說乃至文學藝術的內容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俠五義》中的包拯形象,集民間包公形象之大成,使包拯不畏強暴、剛正嫉惡、處事幹練的形象最為飽滿、得以更廣泛地流傳。特別是小說中詳細增加了包拯的身世、包拯的三口銅鍘由來、開封三寶(古今盆、陰陽鏡、遊仙枕)的由來,開封四勇士(王朝、馬漢、張龍、趙虎)的來歷,開封師爺公孫策的來歷,展昭、白玉堂等人的來歷等內容,及其大量包拯斷案和俠義之士遊行鄉裡除暴安良、為國為民的故事,把包拯形象推向頂峰。

衍生戲曲臉譜

包拯Q版形象

在中國戲曲史上,沒有一位官吏能夠像包拯那樣,可以如此頻繁地出當今歷代的戲劇舞臺上,至今久演不衰,並且成為一類非常獨特的戲劇通稱「包公戲」。包公戲的流行,從南到北,幾乎涉及到所有的戲曲種類。戲劇中的包公,並不等同於歷史上的包拯,而是改編自文學包拯的帶著某種理想化的包拯形象,包拯既是一位清正廉明、鐵面無私、心智過人、執法如山的清官,又是一個半神半凡的超人。在他的身上,凝聚了專制社會下老百姓對於清官的企盼,和對社會公正的嚮往。包公戲情節曲折,是非分明,同樣贏得今天觀眾的喜愛。京戲裘派名劇。

包拯的臉譜和傳統戲劇中的所有臉譜不同,它墨黑如漆,在腦門心的位置上用白色油彩勾畫出一彎新月。這一臉譜為戲劇中的包拯專用。包拯的前額所畫,俗稱「月形腦門」,學名「太陰腦門」。傳說中包拯剛正威嚴,「日斷陽間夜斷陰」,白天料理人間的案子,夜晚則主持陰間的訟事,需要陰陽兩界的「通行證」,而這「月形腦門」,就起到「通行證」的作用。 

影視形象

年份電視劇/電影名稱演員劇照1967年《七俠五義》井淼
1974年《包青天》儀銘1976年《南俠展昭》——1982年《御貓三戲錦毛鼠》——1985年《鐵麵包公》盧海鵬1986年《包公》白志迪1991年《三俠五義》李嘉彬1992年《五鼠鬧東京》凡偉1993年《三言二拍之包公斷奇冤》呂士剛1993年《包青天》金超群1993年《俠義包公》周初明1994年《東方小故事之包拯拒硯》馬冠英1994年《天師鍾馗》(新加坡版)金超群1994年《南俠展昭》黎漢持1994年《七俠五義》張復健1994年《碧血青天楊家將》金超群1994年《碧血青天珍珠旗》譚炳文1994年《俠義見青天》——1994年《新七俠五義》張彥春1994年《包青天》金超群1995年《天師鍾馗》(臺灣版)金超群1995年《包青天》狄龍1995年《包青天》金超群1999年《少年包青天》周杰1999年《包公出巡》金超群2000年《包公奇案》金超群2000年《包公生死劫》鮑國安2001年《少年包青天Ⅱ》陸毅2003年《老鼠愛上貓》黃秋生2004年《凌雲壯志包青天》(《劍臨天下》)王學兵2004年《新鍘美案》鮑國安2005年《大宋奇案之狸貓換太子傳奇》趙毅2005年《硯道》楊升2005年《傲劍江湖》王衛國2006年《江湖夜雨十年燈之白玉堂傳奇》金超群2006年《少年包青天III天芒傳奇》鄧超2007年《天橋十三郎》(《新七俠五義》)——2007年《大宋驚世傳奇》(《新狸貓換太子》)高發2008年《新包青天》金超群2010年《包青天之七俠五義》金超群2011年《包青天之碧血丹心》金超群2012年《包青天之開封奇案》金超群2011年《白玉堂之局外局》鮑國安2011年《七俠五義人間道》萬梓良2011年《帶刀女捕快》方舟波2011年《天師鍾馗2》——2013年《情逆三世緣》歐陽震華2013年《追魚傳奇》林達信2015年《神探包青天》

張子健

2015年《虎頭鍘》季晨2015年《麻辣白玉堂》文江2016年《開封府傳奇》黃維德2016年《五鼠鬧東京》梁冠華2016年《包青天》李東學

相關焦點

  • 包拯被稱為「包青天」!可這個「青天」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提起包拯,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一想起包拯就想起那句膾炙人口的歌詞: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江湖豪傑來相助,王朝和馬漢在身邊!想必很多人都看過包拯的電視劇,一幫人鐵面無私、不為權貴的精神所觸動!他又被人們稱作包青天,但是你知道包青天中的這個「青天」是什麼意思嗎?且看本文分解!
  • 真正的包拯到底長什麼樣,別再被電視劇帶偏了,他根本不黑!
    「青天大老爺」、「額頭一輪彎月」、「黑臉」,一提到這三個字,人們都會在心中默念他的名字:包拯。他是安徽合肥人,北宋名臣,他以嚴明政法、正直英武、斷案如神著稱,成為諸多影視劇中的主角,給人們留下了鮮明的印象。並不黑但你們知道嗎?
  • 包拯 無愧於「青天」的「清官典範」
    ●郭珊【評說包拯】《宋史·包拯傳》載:「拯知端州,端土產硯,前守緣貢率取數十倍以遺權貴。拯命制者才足貢數。歲滿,不持一硯歸。」寥寥30來個字,明晰地勾勒了包拯在端州(今肇慶)任職時的作為和廉潔形象。所謂作為,是前面那30來字。
  • 「青天」和「老爺」, 大多數情況下是一對反義詞
    在動蕩流離的社會裡,生活於底層的人們遭人欺凌時,總寄望於權貴力量的幫扶,對法律微弱的一點期盼也濃縮在那句柔弱悽涼的「青天大老爺」裡。在他們眼裡,代表著正義的只有青天,奈何他們不知,「青天」和「老爺」大多數情況下是一對反義詞。所以李雪蓮層層上訪,從法院到縣政府、市政府、省政府甚至中央,她找的都是「青天老爺」,她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一開始就走岔了道。
  • 《清平樂》中官家為何讓包拯擔任三司使?韓琦一語道破玄機
    而在最新的劇情中,官家趙禎卻不顧包拯百般推辭,執意讓包拯出任三司使之職,可以說是讓觀眾感到非常迷惑,而韓琦卻一語道破其中玄機。包拯眾所周知,包拯是北宋時期著名的忠臣,因為斷案無數而被世人稱為「青天大老爺」。由此可見,民間百姓對於包拯的能力和為官的政績是非常肯定的。
  • 開封府,被譽為天下首府,除了清官包拯還有蘇軾等人你都知道麼
    開封府,被譽為天下首府,也因清官包拯(包青天)而廣為人知,但寇準、歐陽修、司馬光、蘇軾等人也在開封府任職過,你知道麼?歷史朝代的變革,湧現出許多的歷史著名人物清官,其中以包拯斷案鐵面無私最為出名,也被民間稱為青天大老爺,而包拯所在的開封府,也被譽為天下首府。如今的開封府,坐落於河南開封市區包公東湖北側,與包公祠遙相呼應。
  • 包拯到處得罪人,26年內仍升遷25次,靠山太強大
    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文丨司過境遷(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作為家喻戶曉的青天大老爺包拯的一生在民間有很多傳奇的故事,狸貓換太子,鍘美案等等,這些故事的真實性還有待查證。
  • 包拯身邊的公孫策、展昭、王馬張趙,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有誰?
    首先我們先看看包拯這個人。 包拯,999年,出生年都這麼牛,出生在安徽合肥,這塊風水寶地出了中國歷史上很多名相。合肥其實沒有它古時候的名字出彩,古代合肥叫廬州,至今安徽還有人建議將合肥改名為廬州。
  • 老農的牛被人半夜割了舌頭,包拯:回家把牛殺了,兇手自會來自首
    說起過去的「青天大老爺」,很多人的第一印象,自然是包拯,他不但聰明,更是有著一身正氣,斷案絲毫不畏懼權貴,故而成為歷史上的傳奇人物
  • 開封府一塊重要的碑上,為何找不到包拯的名字,原因令人肅然起敬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對於包拯的生平,或許讀者都是從影視劇中了解到的,據《宋史》記載,包拯是廬州(安徽合肥)人,於宋真宗鹹平二年(公元999年)出生。包拯父親叫包令儀,為進士出身,是朝廷品虞部員外郎,因此包拯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廉政為民」教育,並對他「為天下,為蒼生」性格的形成也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公元1027年,28歲的包拯進士及第,開始步入仕途,歷任戶部判官,龍圖閣直學士和監察御史等職務。
  • 包拯去世後,21口棺材同時從7個城門出殯,盜墓界定一不成文規定
    在說起歷史上鼎鼎有名的公正廉潔的官員時,相信很多人都會想起包拯,包拯在當官期間清正廉潔,為民請命,受到了百姓的愛戴,被稱之為青天大老爺,但是也正因為他的公正,所以得罪了很多的朝廷權貴。包拯少年時期非常的聰明,年紀輕輕就考中了進士,但是他本著孝順的想法,父母在不遠遊,所以就選擇在家裡侍奉父母,沒有去當官。
  • 真實的包拯:善於彈劾,身邊沒有王朝馬漢
    歷史長河中,能被絕大多數人記住的人,包拯算是一個。已化身「青天」的包拯,人們的口耳相傳,並在戲劇舞臺上活躍。那麼,一個真實的包青天又是怎樣的呢?「不持一硯歸」現實中的包拯沒有離奇的身世,既不是黑臉怪胎,也沒有什麼兄嫂。
  • 趙祥借用國法將包拯處死,八賢王誇讚他的能力,賢能
    ,是不是自己太過鐵石心腸了,展昭懂得包拯不動聲色的用心只是別人不懂罷了,比如艾虎她突然失蹤的舉動,想必是找公孫策去了,如今包拯認為也該是我們行動的時候了。全國各地都在通緝公孫策,然而在回春堂的他卻是一概不知,成為了九老爺的他不忘施飯之恩,將自己所得的山珍海味一起分享給鐵蛋,所以呀人一定會學會感恩,誠心與人交友。
  • 包拯的墓志銘被公開,內容顛覆認知,真實的包拯根本不會斷案?
    包拯的形象是經過數十代人民豐富發展演變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包拯逐漸由一個普通人上升為聖人乃至神明,這是包拯形象神化的過程。於是,剛正無私、不畏權貴、為民請命、善斷疑案的包拯,自然成為民眾崇拜的「青天」。人們更是期望統治階層出現更多的「包拯」,甚至希望每個官員都是「包拯」。所以說,包拯藝術形象發展和成熟的過程,是包拯形象在百姓間擴散的過程,也是清官政治文化傳播和發展的過程。
  • 包拯死後,張龍、趙虎、王朝、馬漢和展昭去哪兒了?結局令人痛心
    包拯死後,張龍、趙虎、王朝、馬漢和展昭去哪兒了?結局令人痛心!王朝馬漢張龍趙虎是包青天手下四大侍衛,與南俠展昭、師爺公孫策一起構成開封府破案天團,這四位行俠仗義,懲惡揚善,加之武功高強,忠肝義膽,可謂正道人士代表人物。
  • 包拯是不是清官,專家挖出包拯真墓,墓中盜賊留言解開百年謎團
    這些惡意曲解歷史的說法由來已久,也讓包拯是否真的清廉正直逐漸成為一個百年謎團。 就在人們對這些「翻案風」進行抵制和反對的同時,考古專家在發掘出來的包拯墓中發現了一則盜墓賊光顧後留下的言論,為包拯的人設進行了有力的辯護。
  • 包拯鐵面無私,為官清正,但卻不是丞相,原因在這
    判案鐵面無私,為官公正嚴明的包拯在世人的心中堪比青天,然而這位以為民申冤,造福百姓為己任的青天相爺,卻未曾獲得丞相之名,相爺之稱實乃誤傳。因斬美案一句把包拯稱為相爺的秦香蓮,有句唱詞說相爺替民生冤屈,然而縱觀北宋一朝的官制和包拯一生的仕途不難發現,包拯並未為相,在宋朝時期的政治體制中丞相編制並不固定,這明顯是在集中皇權分散相權,以緩解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
  • 飛花令,含有青天的詩句,你知道多少?
    青天,指藍色的天空,喻光明美好的世界,同時也指包拯、海瑞等清官。古詩詞中的青天大多指藍色的天空。那麼,含有青天的詩句,你知道多少?山如碧浪翻江去,水似青天照眼明。——北宋·王安石《泊姚江》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唐·李商隱《嫦娥》知心賴有青天在,又炷中庭一夕香。
  • 包拯被處死,不料百姓來救場,功虧一簣
    上回我們說到包拯已由王丞相關押至大牢,八王爺因不忍在這種情形下與包拯見面,便派兒子去看他,包拯身在牢中依然不忘朝廷大事以及維護國法,這讓趙祥很是欽佩!包拯一直深受百姓的愛戴,更是他們心中的青天,一時間場面有些難以控制,突然鼓聲響起,只見張龍趙虎王朝馬漢四人一同被押出法場,緊接著包拯走出開封府大門,先是看到了百姓們都來看自己,心中很是欣慰:我沒白疼他們,然後又抬頭看了天空,只見這晴空萬裡竟然蒙上了一層層的霧,可見連老天爺都看不下去了認為包拯受冤,包拯一步一步的走上斷頭臺,聽著百姓們讓放了包大人的的叫喊聲,場面越來越不受控制,包拯突然出聲,百姓們就像被摁了開關一樣全部都聽包拯發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