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的故事,在中國,婦孺盡知,今天我分享一下,我翻閱資料所知道的信息,來告訴大家,楊家將其實是真實存在的,而楊宗保的所有故事純屬虛構。
南宋之後民間說書人把楊家將故事編成了話本,在民間流傳。究其原因是由於北宋為外敵所滅,南宋人民崇拜英雄的心情非常強烈。導致楊家將故事在百姓流傳過程中,大為光輝。加上民間藝人對其進行了大量的藝術加工,許多神奇的故事和人物不斷被滲透。神話色彩的附會,宿命傳說的離奇插入,文化的傳播使然,因緣際會又創造出了楊宗保,還虛構了楊家將祖孫九代人捨命救宋情節的故事。到了元代以後,楊家將故事形式又有新拓展,出現了雜劇,比如《轅門斬子》等。明代以後,楊家將故事進一步豐富,出現了《楊家將演義》、《楊家將傳》,楊家將故事以小說、評書的形式廣泛流傳。這些故事反映的時間跨度加大,從宋太祖趙匡胤登基一直寫到宋神宗趙頊,約一百年的歷史,編織了楊家祖孫世代抗敵的英勇故事。
明朝中後期,朝廷積弱,外敵虎視,這種局面與宋朝何其相似,楊家將成了借古言今的最好方式和工具。一方面,明政府也非常推崇楊家將,希望藉此宣揚忠君思想。民間藝術家在傳說和戲曲的基礎上,改編出歷史演義小說,如明代紀振倫的《楊家將通俗演義》,加上清代熊大木的《北宋志傳》,這兩部書使得楊家將故事定型,為後來的戲曲和說唱文學提供了豐富素材。明清兩代,戲曲舞臺上以楊家將為題材的劇目就有三百出之多。
直到今天,京劇和其他地方劇種還經常上演《四郎探母》、《穆桂英掛帥》等劇目。這些小說和戲曲,與歷史事實出入已經很大,成了英雄傳奇。此外,《四遊記》裡的《東遊記》中穿插了「楊家將大破天門陣」的神怪故事;《水滸傳》中也有楊門後代青面獸楊志的記述。
所以說,查遍所有的史料,幾乎找不到楊宗保在楊家將隊伍裡的影子,也找不到楊宗保對宋王朝所做的貢獻,更不用說是故事、傳奇了。
以上史料記載,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忠君報國的思想主線貫穿了楊家將故事系列,這也是中國古典文化對人民的教化之深,大家都對待君王,唯命是從,對待國家患難,都十分積極。這也是楊家將、薛家將、嶽家軍等故事家喻戶曉的緣故。
既然說到了演義,我就大概的說一下楊宗保在楊家將故事中的精彩表現,楊宗保是楊家第四代英雄,從一出場大家都對他極為期待,第一,楊宗保是楊家後人中的獨苗(楊宗勉、楊宗英為出場之前),第二,楊宗保是佘太君的掌上明珠,又是和京城王爺一起長大的主,交易圈廣泛,用現在的話就是「京城四少」之一。
在演義中,楊宗保更是繼承了楊家的勇猛,善戰,小小年紀心懷大志,為國家立功,為楊家爭光。演義中尤其是三請穆桂英最為經典,把家國情懷演繹的淋漓盡致,大男兒情懷洋溢,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影視劇盛行,各種版本的以楊家將為題材的影視劇就層出不窮了。尤其是羅晉、張智堯的演繹,使大家更加覺得楊宗保的真實和感人,在他們帥氣的演繹之下,楊宗保和穆桂英的愛情故事更是耳熟能詳。
遺憾的是演義中,楊宗保穆桂英夫妻大破天門陣之後,受命兵徵西夏,中計受困於陷金山,被方魯用流星錘砸死,這才逼迫十二寡婦西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