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育兒課堂(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你知道嗎?在你面前乖巧的孩子,最想做的事可能就是逃離你。
作者:半夕
前段時間在閒談中,朋友突然說了這樣一句話:
你知道嗎?我現在最想做的事就是逃離我的父母。
我很難想像,從小就是乖乖女,甚至連大學的選擇都全權交給父母的乖乖女,竟然會有這樣離經叛道的想法,可還沒等我說話,她又接著說:
「我發現,孩子年齡越大,和父母越來越無話可說。每當你想做一件事,抬頭卻發現他們就像山一樣橫亙在你面前,心理一下子滿是絕望。」
「我現在回家啊,就像是上班打卡,我們三個人的關係,還不如和各自的手機關係親密。」
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她,這種真實又殘忍的事的確發生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每個人都不願意承認,我們和父母的關係早就已經變了質。
或許是在父母發現孩子越來越懂事,或許僅僅是一次當眾的批評和責難。只是從孩子懂事和挨罵的時候開始,他就已經迫切地想要逃離父母了。
孩子的逃避其實源於父母的傷害
曾經在評論區看過這樣一句話:他說他的親生母親想讓他死。
他印象很深刻,在他小學的一次期末考試中,他並沒有考到很好的成績。回家後他的媽媽告訴他,等到吃完午飯就帶著他讓公路的汽車撞死。當時九歲的他感到很害怕,在他的心中,吃安眠藥會比撞死更好一些,於是吃下了一整瓶的安眠藥。
所幸,他被及時送到醫院救治。只是他現在一看到媽媽總是會想到這個場景,內心總是會抽疼。
可能對這位母親來說,對自己的孩子「發發狠」來教育並沒有什麼不妥當的地方,但對於孩子的來說,父母的話更像是害人的毒藥。
最可怕的是,對於那些不斷傷害孩子的父母,仿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帝王」一般,統治著孩子的一切。
在這種統治下,逃避就成為了孩子長大後的主話題。
在騰訊頒布的《朋友圈親情白皮書》中,有52%的人選擇屏蔽父母。
父母所看到的孩子的冷漠和逃避,其實只是父母傷害的副產品而已。
別讓情緒發洩代替了交流
父母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將自己和孩子之間的交流,錯誤地變成了單向的情緒發洩。
在高中的時候,身邊發生過這樣一件真實的事情。
一位復讀的學長在一次校方小測中成績下降明顯,當晚在和父母打電話的過程中,父親毫不客氣地責怪他不好好學習,不懂得體諒父母的辛苦,雖然他那時候已經連續熬夜學習了很久。
第二天,老師又將他叫出教室,想找他聊聊。可班主任剛說了一半,他轉身從6樓跳下。
這位學長從一開始就有跳樓的打算嗎?答案很顯然不是。
父母沒有了解前因後果對孩子的盲目指責會在孩子心中產生沒人理解的委屈心理,這種心理會造成孩子內心的失落感,繼而做出讓人遺憾的事情。
如果父母用情緒發洩代替了交流,還可能刺痛孩子的自尊。
演員郭濤曾經在自傳《父親的力量》中指出,曾經因為父母的指責,自己甚至產生了自殺的衝動。
在一次考試中,我並沒有取得很好的成績,父親指責我說:「你在家裡吃我的穿我的,最後考成這樣,你有啥臉面見我?」
郭濤感到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爬到天台上,想要將這一身的血肉還給父親。
還好被人拉了下來。
父母很難意識到,在自己眼中輕飄飄的一句話可能就是壓倒孩子的稱重砝碼。從父母的砝碼下僥倖逃出的孩子,又怎麼能和父母無話不談?
讓溝通變成雙向
父母總是沒有耐心聽自己的孩子把話說完,「你不行」「你不要」「聽我的」幾乎是所有父母都和孩子說的話。可是,和孩子說的這些話,真的是交流嗎?
這並不是交流,這只不過是父母單向的情緒發洩,是專屬於父母的語言暴力。
馬歇爾在《非暴力溝通》中指出,大多數的暴力在於忽略了對方的需要,卻將衝突的發生怪罪在對方的身上。
脫口秀演員呼蘭在節目中分享經歷時說:
別人關心我飛得高不高,我媽只關心我的翅膀硬不硬。
說來可笑,思來心酸。
相比較於孩子的成長和發展,一些父母更關注於自己的威信還在不在。何必呢?父母何必做一位暴戾的君主,逼著孩子遠離自己?
父母需要明白,相比較於一位威嚴的君主,孩子更需要一位貼心的朋友。
現在讓我們回到最開始的那個問題:
"為什麼孩子長大後,和父母越來越無話可說?"
實際上,孩子的緘口不言並不是不願意和父母溝通,只是受到傷害後的自我保護。,所以天下的父母啊,在和孩子交流之前,請學會好好說話,不要讓暖心的話成為傷人的匕首。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