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對《周易》十翼的解讀

2021-01-19 愚直君

(今天錄一段幾月前寫的讀書筆記,這種寫法都是我讀書時隨時記錄,不加思考,順手而為。如果有錯誤也是難免。讀書筆記本無所謂題目,所以文章的題目也是臨時加的,未必契合。)

「《周易》自伏羲畫卦,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謂之經。經分上下二篇。孔子作十翼,謂之傳。傳分十篇:《彖傳》上下二篇,《繫辭傳》上下二篇,《文言》、《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各一篇。」

《周易》分經、傳兩部分。不刊之論為經,常道也,經分三部分:六十四卦的卦象、文王卦辭、周公的爻辭,為經。「傳」為「經」的輔助,幫助理解「經」,好比今天高中生在課本之外使用的參考資料。「傳」取「傳不習乎」,即不發明新意,只是「習乎」先王之道而傳承之,述而不作也。《周易》之「傳」分十個部分,即十翼。「翼」為翅膀,左右輔助經,經才如虎生翼,才能流傳數千年而不衰。公允地說,沒有十翼的幫助,《周易》單靠「經」,是不可能傳承下去,更不可能源遠流長。沒有十翼,中國文化的格局與文化特性也會發生變化。

朱熹此處講十篇,省去《象傳》上下,即大小象。大小象加上《彖傳》上下二篇、《繫辭傳》上下、《文言》、《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各一篇,合起來為十篇。《象傳》在《周易》傳中佔比重最大,有總有分,「總」是解讀整個一卦,為大象。譬如否卦的大象之辭為:「天地不交,否。」有「分」,「分」是解釋每一卦的每一爻,每一爻都有象辭,為小象,如否卦解讀初六的小象為:「拔茅貞吉,志在君也。」「自漢以來,為費直、鄭玄、王弼所亂,取孔子之言逐條附於卦爻之下。」

按照朱熹的理解,《周易》本來面貌是「經」、「傳」分開的,先有經文,傳文錄在後面。自漢代費直、鄭玄、王弼出來之後,他們為了解經方便,就把「傳」拆開,一條條附在每條經文後面,即所謂「取孔子之言逐條附於卦爻之下」也,「卦爻之下」,即每一個卦辭與每一爻辭之下。

「程傳因之。及朱元晦《本義》始依古文,故於《周易·上經》條下云:「中間頗為諸儒所亂,近世晃氏始正其失,而未能盡合古文。呂氏又更定著為經二卷,傳十卷,乃復孔氏之舊雲。」洪武初,頒《五經》天下儒學,而《易》兼用程、朱二氏,亦各自為書。永樂中修《大全》,乃取朱子卷次割裂,附之程傳之後。」

「程傳」,即程頤的《周易程氏傳》或《程氏易傳》。「因之」,因襲之也。程頤也採用「傳」附錄於「經」的方式,按照王弼解經的老路。而自朱熹開始,開始依據經傳分家的古經路子去做。朱元晦即朱熹也。朱熹的《周易本義》出來後,採用經、傳分開的辦法,欲恢復《周易》最初的本來面貌。朱熹所以取名為「本義」,其中意思之一即此也。朱熹對此有個解釋,說,《周易》經傳本來面貌被漢儒打亂了,到了近代晃、呂兩家修訂之後,《周易》經分上下,傳十篇,如此才恢復了孔子當年《周易》經傳排列的舊貌。

到了明代洪武初年,國家頒布《五經》,《周易》兼用了程頤與朱熹兩家註解,但分開來,沒有合併為一本。到了明永樂年間,明政府修《永樂大典》,《周易》以程頤易傳為主,朱熹的註解割裂開來,附在程傳的後面,作為補充參考。

「而朱子所定之古文仍復淆亂。「彖即文王所系之辭,傳者孔子所以釋經之辭也,後凡言傳放此。」此乃《彖上傳》條下義,今乃削「彖上傳」三字,而附於「大哉乾元」之下。「象者,卦之上下兩象及兩象之六爻,周公所系之辭也。」乃《象·上傳》條下義,今乃削『象上傳』三字,而附於「天行健」之下。此篇申彖傳、象傳之意以盡《乾》、《坤》二卦之蘊,而餘卦之說因可以例推雲。」乃《文言》條下義,今乃削「文言」二字,而附於「元者善之長也」之下。其「彖曰」、「象曰」、「文言曰」字皆朱子本所無,復依程依添入。後來士子厭程傳之多,棄去不讀,專用《本義》。而《大全》之本乃朝廷所頒,不敢輒改,遂即監版傳義之本刊去程傳,而以程之次序為朱之次序。相傳且二百年矣。惜乎,朱子定正之書竟不得見於世,豈非此經之不幸也夫?」

這樣,朱熹所考訂的《周易》古文,到永樂期間又亂了。按照朱熹的解釋,大彖辭、大象辭分別為文王、周公所作,那孔子只能說作八翼了,不再是十翼。什麼是大彖辭與大象辭。我們舉一個例子。

以「噬嗑卦」為例。

「彖曰:頤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剛柔分,動而明,雷電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雖不當位,利用獄也。」其中,「頤中有物曰噬嗑」屬於大彖或上彖,總論噬嗑卦,按朱熹的意思,是文王所作。「噬嗑而亨,剛柔分,動而明,雷電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雖不當位,利用獄也。」為小彖或下彖,為孔子所作。

「象曰: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敕法。屨校滅趾,不行也。噬膚滅鼻,乘剛也。遇毒,位不當也。利艱貞吉,未光也。厲無咎,得當也。何校滅耳,聰不明也。」其中,「雷電,噬嗑」為大象或上象,為總論,為周公所作。而其後的文字為小象或下象,為孔子所作。

按照今天的人一般看法,「大彖」大象都不是文王、周公所寫,它們都屬於十翼之一,為孔子所作。

明代有的儒生不喜歡程傳,那怎麼辦呢?就把朝廷頒布的《周易大全》中程頤傳去除,留下朱熹的《本義》。但這樣一來,《本義》的次序是按照程傳的,《本義》也便失去原貌了。

相關焦點

  • 《十翼》真是孔子韋編三絕所著嗎?只有七篇文章,為何稱十翼
    學習《周易》,愛好「易學」的朋友們都知道孔子讀《易經》致使韋編三絕的典故。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這些著作被合稱為《十翼》,也就是《易傳》。說它是「傳」是針對「經」而言的,在中國古代語言裡,「傳」就是解釋、疏通、闡發使之流傳後世之意,「傳」就是對「經」的註解與發揮。將「傳」稱之為「翼」也很好理解,「翼」就是羽翼、翅膀,是協助經典飛翔的。然而明明只有七篇著作,為何不是「七翼」,何以成為《十翼》呢?
  • 易經極簡史:《十翼》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孔子?
    孔子晚年特別喜歡《周易》,「韋編三絕」的典故也正處於此,說孔子因為翻閱《周易》次數太多,連穿竹簡的牛皮繩都斷了好幾次。 子貢都不理解老師為何天天要讀周易,他問孔子,老師你不說那些沒有智謀的人才去佔卜算卦,怎麼你現在也看算卦的書?
  • 論朱子對《周易》卜筮性的重新確立及其解釋學意義
    若從朱熹整個易學解釋看,此種觀點過於輕率,是對於朱熹的誤解。其實,朱熹作《周易本義》和《易學啟蒙》等書,重提《周易》卜筮性有其歷史原因和學術整體發展的思考。如朱熹所言,「今學者諱言《易》本為佔筮作,須要說作為義理作」(《卜筮》,《朱子語類》,第4冊,卷66,第1622頁。),「今未曉得聖人作《易》之本意,便先要說道理,縱饒說的好,只是與《易》元不相干」(《卜筮》,《朱子語類》,第4冊,卷66,第1629頁。)。有感於此,朱熹重點對於當時流行的將文本確定為義理之書、用義理解讀易學文本的做法,提出了深刻的批評。
  • 朱熹易學——求真求實,孰是孰非
    朱熹作《周易本義》倡言《易》本卜筮之書。程頤一生對周敦頤《太極圖說》不置一詞,朱熹作《太極圖說解》,視《太極圖說》如經典。程頤一向輕蔑邵雍的圖書術數之學,朱羆視之為珍寶。程頤解六十四卦一從義理,朱驀解六十四卦以佔卜為前提。程頤是純粹的義理派,解卦雖不免亦有誤時,但大方向始終不偏。朱煮解卦義理、象數、佔卜兼顧,歸根結底是重佔卜、象數。程朱兩大家,孰是孰非,一向是一筆糊塗帳,罕見有人分辨。
  • 封神演義:司馬遷說『文王拘而演周易』,難道周易不是伏羲所創?
    在這個過程中,姬昌沒有閒著,寫下了一步千古奇書,也就是司馬遷所說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但在這裡出現了一個問題。說起周易,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三皇之一的伏羲。而且,還能聯想到諸多詞條,比如:佔卜、八卦、陰陽、太極、道家等等。實際上,這些聯想有一部分是錯誤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周易》的作者,不是西伯侯姬昌、也不是伏羲。
  • 他只是推演《周易》
    《周易》原本不叫《周易》叫《易》他成書何時,至今無人知曉,根據一句傳言,大約可以推到新石器石器!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意思是說《易》經歷了上古時代聖人伏羲,中古時代聖人周文王,近古時代孔子,用時幾千年!有人說周文王就是《周易》的作者!這句話不錯,文王羑裡演周易!《周易》與《易》又不同,《易》是《周易》的前身!
  • 新書丨鄭吉雄:《周易階梯》
    朱熹: 《周易本義》,海峽兩岸有多種版本。朱子《周易本義》是傳統《周易》註解著作中,繼《周易註疏》、《周易集解》後第三部必讀書,而讀者宜以朱子另一部著作《易學啟蒙》,以及《朱子語類》與此書合看,才較能窺見朱熹《易》學觀點全體。
  • 朱熹忠告:一般人讀不懂《易經》,但是有兩種人或許能讀懂
    古往今來,讀過《易經》的人不計其數,但是真正能讀懂的卻是寥寥無幾,就連朱熹都曾經感嘆:經書難讀,此經尤為難讀。朱熹在研究《易經》的時候,寫過一本《周易本義》,這部書算是朱熹早年的作品,其中的內容相對簡略,由此不難看出,那時候的朱熹對《易經》的解讀非常的淺。但是從後來的《朱子語類》我們能夠發現,朱熹在晚年時,對《易經》的解讀程度已經到了非常高的境界。
  • 《周易》入門解讀
    答:《周易》是我國古代哲學、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一部巨著,歷來被尊稱中國文化的百科全書,其內涵涉及天文學、氣象學、物理學、數學、醫學、軍事學、氣功學等。千百年來,《周易》對我國的哲學、史學、文學、宗教、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都有著巨大的影響。
  • 《周易》中的這句話,人人都聽過,可惜大多理解錯了
    《易傳》是孔子為方便後人便於讀懂《易經》而做的解釋,共分十章,自漢起又被稱為「十翼」。「翼」就是翅膀,有了「十翼」就等於給《周易》插上了十副翅膀,學習起就會容易得多。那麼,《易傳》中的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千百年來眾說紜紜,各種各樣的解釋都有,讓人莫衷一是。
  • 周易到底是一部什麼性質的著作?
    周易與易經的區別我們很多人把周易等同於易經,其實嚴格說來,易經和周易是有區別的,據《周禮·春官》記載,《易經》有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一曰《連山易》;二曰《歸藏易》;三曰《周易》。傳說《連山易》由神農炎帝所創,是以艮卦為開始,《歸藏易》,是軒轅黃帝所創,以坤卦為開始,據說現在已經失傳。
  • 「千年古縣」 朱熹故裡
    尤溪縣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朱熹的誕生地,這裡是國內外朱子理學研究的文化名城,2010年被聯合國有關地名組織命名為福建省第一個「千年古縣」。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祖籍江西婺源,生於福建尤溪,19歲考中進士,曾任漳州知府、浙東巡撫等職。
  • 探究《易經》‖ 孔子《十翼》
    「傳」比較豐富,我們把它叫做《十翼》。翼就是翅膀,就是給《易經》加上了十隻翅膀,讓它更加有價值,更加有內涵。《十翼》實際上只有七種,不過其中有三種分上、下兩部分,所以稱為《十翼》。以上三種各分上下,就成為《十翼》的六個部分。除此之外還有:《說卦傳》,專門解說八個基本卦的真正意思;《序卦傳》,用以說明六十四卦為什麼從乾、坤開始,最後到既濟、未濟結束,它的次序非常有道理,脈絡也很清楚;《雜卦傳》,對六十四卦不按照古經的排列方式,自己創出一套排列的次序。最後就是《文言傳》。
  • 《周易》64卦詳解:講解乾卦彖辭和象傳,其譯文和含義
    今天來講一下乾卦的彖辭和象傳,首先講一下彖辭和象傳並非是《周易》中的一部分,是後人為了更好的理解《周易》而作的卦辭和爻辭。那麼這些彖辭和象傳是誰作的呢?是周文王的兒子周公所作還有一些是卜官所作,後來到了孔子時代經過孔子整理,然後孔子口言相傳給其弟子,然後在孔子死後,其學生把它們書寫成書發表出去。也就是我們現在知道的《易傳》又稱為《十翼》。
  • 光遇十翼需要多少光之翼
    光遇十翼需要多少光之翼?很多玩家不是很清楚,本次爪遊控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光遇十翼需要光之翼數量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光遇十翼需要光之翼數量  想要得到十翼,就需要收集120個光之翼,想要得到的話,需要你在之前的追光季全部收集得到,而且還需要把所有的地圖全部都給畢業,這樣的話才可以勉強收集到120
  • 周易研習|學習周易預測的訣竅
    「變卦」是《易經》上的術語,常出現在日常交往的口語當中,可見《周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是多麼深遠和廣泛。我們學習周易,是為了認識自然,順應天意,為了更好地認識事物的客觀規律,修為自己。學習周易預測的奧妙不在於使用什麼高招,那麼真正的訣竅是什麼呢?周易預測學門類繁多,奇門遁甲、大六壬、四柱預測、梅花易數、風水學等等。不論哪一種預測體系,都離不開對於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 《周易》哲學——卦象、象數、卦爻辭、易傳形成過程
    《周易》是儒家的哲學經典,關於其形成過程班固在《漢書·藝文志》概括為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推演六十四卦、孔子作十翼。《周易》也是佔卜之書,佔卜的過程中使用的佔卜工具是蓍草做的小棍,也成為「枚佔」。相比龜佔,枚佔因為其材料易於得到且操作簡單,所以被成為「易」。
  • 易學常識——「漢易」與「周易」有什麼不同?
    《漢易》是對《周易》的「反編譯」《周易》只是《易經》的一種,《易》有多種,現在已知的《易》至少有四種——連山(夏易)、歸藏(商易)、周易、漢易。什麼是「易」?其實用現代語言講,非常簡單——實際上就是中華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