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錄一段幾月前寫的讀書筆記,這種寫法都是我讀書時隨時記錄,不加思考,順手而為。如果有錯誤也是難免。讀書筆記本無所謂題目,所以文章的題目也是臨時加的,未必契合。)
「《周易》自伏羲畫卦,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謂之經。經分上下二篇。孔子作十翼,謂之傳。傳分十篇:《彖傳》上下二篇,《繫辭傳》上下二篇,《文言》、《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各一篇。」
《周易》分經、傳兩部分。不刊之論為經,常道也,經分三部分:六十四卦的卦象、文王卦辭、周公的爻辭,為經。「傳」為「經」的輔助,幫助理解「經」,好比今天高中生在課本之外使用的參考資料。「傳」取「傳不習乎」,即不發明新意,只是「習乎」先王之道而傳承之,述而不作也。《周易》之「傳」分十個部分,即十翼。「翼」為翅膀,左右輔助經,經才如虎生翼,才能流傳數千年而不衰。公允地說,沒有十翼的幫助,《周易》單靠「經」,是不可能傳承下去,更不可能源遠流長。沒有十翼,中國文化的格局與文化特性也會發生變化。
朱熹此處講十篇,省去《象傳》上下,即大小象。大小象加上《彖傳》上下二篇、《繫辭傳》上下、《文言》、《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各一篇,合起來為十篇。《象傳》在《周易》傳中佔比重最大,有總有分,「總」是解讀整個一卦,為大象。譬如否卦的大象之辭為:「天地不交,否。」有「分」,「分」是解釋每一卦的每一爻,每一爻都有象辭,為小象,如否卦解讀初六的小象為:「拔茅貞吉,志在君也。」「自漢以來,為費直、鄭玄、王弼所亂,取孔子之言逐條附於卦爻之下。」
按照朱熹的理解,《周易》本來面貌是「經」、「傳」分開的,先有經文,傳文錄在後面。自漢代費直、鄭玄、王弼出來之後,他們為了解經方便,就把「傳」拆開,一條條附在每條經文後面,即所謂「取孔子之言逐條附於卦爻之下」也,「卦爻之下」,即每一個卦辭與每一爻辭之下。
「程傳因之。及朱元晦《本義》始依古文,故於《周易·上經》條下云:「中間頗為諸儒所亂,近世晃氏始正其失,而未能盡合古文。呂氏又更定著為經二卷,傳十卷,乃復孔氏之舊雲。」洪武初,頒《五經》天下儒學,而《易》兼用程、朱二氏,亦各自為書。永樂中修《大全》,乃取朱子卷次割裂,附之程傳之後。」
「程傳」,即程頤的《周易程氏傳》或《程氏易傳》。「因之」,因襲之也。程頤也採用「傳」附錄於「經」的方式,按照王弼解經的老路。而自朱熹開始,開始依據經傳分家的古經路子去做。朱元晦即朱熹也。朱熹的《周易本義》出來後,採用經、傳分開的辦法,欲恢復《周易》最初的本來面貌。朱熹所以取名為「本義」,其中意思之一即此也。朱熹對此有個解釋,說,《周易》經傳本來面貌被漢儒打亂了,到了近代晃、呂兩家修訂之後,《周易》經分上下,傳十篇,如此才恢復了孔子當年《周易》經傳排列的舊貌。
到了明代洪武初年,國家頒布《五經》,《周易》兼用了程頤與朱熹兩家註解,但分開來,沒有合併為一本。到了明永樂年間,明政府修《永樂大典》,《周易》以程頤易傳為主,朱熹的註解割裂開來,附在程傳的後面,作為補充參考。
「而朱子所定之古文仍復淆亂。「彖即文王所系之辭,傳者孔子所以釋經之辭也,後凡言傳放此。」此乃《彖上傳》條下義,今乃削「彖上傳」三字,而附於「大哉乾元」之下。「象者,卦之上下兩象及兩象之六爻,周公所系之辭也。」乃《象·上傳》條下義,今乃削『象上傳』三字,而附於「天行健」之下。此篇申彖傳、象傳之意以盡《乾》、《坤》二卦之蘊,而餘卦之說因可以例推雲。」乃《文言》條下義,今乃削「文言」二字,而附於「元者善之長也」之下。其「彖曰」、「象曰」、「文言曰」字皆朱子本所無,復依程依添入。後來士子厭程傳之多,棄去不讀,專用《本義》。而《大全》之本乃朝廷所頒,不敢輒改,遂即監版傳義之本刊去程傳,而以程之次序為朱之次序。相傳且二百年矣。惜乎,朱子定正之書竟不得見於世,豈非此經之不幸也夫?」
這樣,朱熹所考訂的《周易》古文,到永樂期間又亂了。按照朱熹的解釋,大彖辭、大象辭分別為文王、周公所作,那孔子只能說作八翼了,不再是十翼。什麼是大彖辭與大象辭。我們舉一個例子。
以「噬嗑卦」為例。
「彖曰:頤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剛柔分,動而明,雷電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雖不當位,利用獄也。」其中,「頤中有物曰噬嗑」屬於大彖或上彖,總論噬嗑卦,按朱熹的意思,是文王所作。「噬嗑而亨,剛柔分,動而明,雷電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雖不當位,利用獄也。」為小彖或下彖,為孔子所作。
「象曰: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敕法。屨校滅趾,不行也。噬膚滅鼻,乘剛也。遇毒,位不當也。利艱貞吉,未光也。厲無咎,得當也。何校滅耳,聰不明也。」其中,「雷電,噬嗑」為大象或上象,為總論,為周公所作。而其後的文字為小象或下象,為孔子所作。
按照今天的人一般看法,「大彖」大象都不是文王、周公所寫,它們都屬於十翼之一,為孔子所作。
明代有的儒生不喜歡程傳,那怎麼辦呢?就把朝廷頒布的《周易大全》中程頤傳去除,留下朱熹的《本義》。但這樣一來,《本義》的次序是按照程傳的,《本義》也便失去原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