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歲老人孫克元最近了卻一樁心頭大事。老人居住在常德武陵區長庚街道仙源社區7 組,自再婚以來常年家庭矛盾頻出。4月份因徵地拆遷,孫克元兩老與子女就是否買房問題產生分歧,矛盾激化升級。
8月17日,孫克元一家坐進社區的多元調解室,社區黨委書記貴大旺和居民小組長、街道司法所所長聯合雙方親友,調解3個小時,找出兼顧雙方意見、大家都滿意的解決辦法,一家人化幹戈為玉帛。子女們陪同老人回到暫住的桃源馬鬃嶺家中,感受到久違的家庭溫暖,孫克元激動得熱淚盈眶。
類似的例子,在仙源社區創建「無上訪社區」的工作實踐中並不少見。
仙源社區於2003年撤村建居,總面積1.6平方公裡,常住人口7200餘人,其中原居民2000餘人。轄區人口密集且流動性大,在徵地拆遷、鄰裡關係、基礎設施等問題上常起糾紛。
共搭一把手,矛盾不帶走。面對相對繁重的治理任務,該社區黨委以黨建為引領,高舉「一面旗幟」,共守「一份約定 」,探索「一個機制」,突出「一條主線」,堅持源頭治理,創新基層治理模式。
社區採用「1+5+1」模式編織起一張服務網,即1個社區黨委+5個網格黨支部+1個非公黨支部。社區黨委「穿針引線」,網格支部書記帶頭,社區黨員積極參與,組建起社區巡邏隊、調解隊和服務隊,積極了解居民訴求,解決居民的困難事、煩心事。
多元化解是仙源治理的重要經驗。調解過程中,社區邀請法院、司法局、公安局工作人員以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共同推進矛盾化解;開展「黨員+」服務,動員退伍老兵、大學生志願者等社會力量協助工作。一核多元,共同參與,有效減少了矛盾上行。
發展社區集體經濟是仙源治理的法寶。貴大旺帶領社區居民,建立股份制經濟合作社,投資建設了佔地12餘畝、房屋面積5000多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用於出租。社區集體經濟年收入220多萬,除去入股分紅,還有部分用於社區基礎建設與孤寡老人慰問。
同時,社區還成立物業公司和勞務派遣公司,為居民搭建就業平臺;大力實施助民暖心工程,扶貧幫困。「居民收入增加了,社區的用心服務人人看在眼裡,更加信任社區,我們的協調工作推進也就順利。」貴大旺說。
近年來,仙源社區基本實現了「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矛盾不上交」。居民們信賴社區、依靠社區,大事小事芝麻事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社區。仙源,儼然成為居民心中和諧美好的家園。
(卓 萌 王 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