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畸形的「大胃王」吃播終於被央視點名批評!
隨著直播行業的興起,吃播在各大平臺盛行起來。所謂「吃播」,具體來說,就是坐在攝像頭前,向網友直播自己吃飯的過程,依靠「吃相」的受歡迎程度獲得「打賞」。
畸形吃播糧食被浪費
吃東西,本是一件幸福感十足的事情。但隨著吃播的興起,這份幸福感卻變了樣。
為了博眼球、賺熱度,部分吃播博主將活章魚、變態辣椒、駱駝頭等稀奇古怪的食物端上餐桌;利用剪輯、卡點等手段使自己變身「大胃王」,「輕鬆」吃下正常人難以置信的食物數量;有些主播甚至使用催吐的方式達到吃下更多食物的假象……
催吐、浪費嚴重、誤導消費,讓曾經風靡一時的「吃播」走向病態和極端化。
繼央視批評吃播後,各大平臺的吃播博主們,刪去了暱稱中的「大胃王」並刪減掉了疑似浪費糧食的視頻。
平臺們也迅速回應,B站、抖音快手等平臺在搜索「吃播、大胃王」的時候,都會出現「珍惜糧食,拒絕浪費」等字樣。
一時間網絡各大平臺,網友們紛紛表達珍惜糧食、杜絕浪費的觀點,共同抵制畸形吃播文化。央視也用通俗幽默的語言批判到:「還是袁隆平爺爺讓你吃得太飽了」
是他們讓我們有了不挨餓的資本
細細回想,對於現代人來說,「挨餓」這個詞似乎有些久遠了。
2019年我國人均糧食佔有量,達到470公斤左右,比1949年的209公斤增長了126%,遠高於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的標準線。
我國糧食產量更是連續7年穩定在6億噸以上,截至2019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16連豐」,餘糧相當充足。
據官方近日發布的數據,今年夏糧產量達到2856億斤,增產24.2億斤,相較去年同比增長0.9%,創歷史新高。
對於70、80後來說,可能還能夠從父輩那裡聽說當年挨餓的故事;而對於90後乃至00後來說,挨餓這個有些陌生的詞語更多是在電視裡看到,接觸不多,更甭提什麼感同身受。
對「挨餓」一詞能夠有陌生感,得益於國家一以貫之的對農村農業問題的重視,也得益於有許多像袁隆平爺爺這樣在一線默默奮鬥與付出的人。
我們真的有可浪費的資本嗎?
國家和勞動人民給了我們「糧安天下」的底氣,但在中國夏糧增產的背後,我們真的就可以肆意浪費,自此溫飽無憂了嗎?
事實上,在中國糧食產量不斷增產,屢創歷史新高的背後,是我們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以及資源環境代價。
近代農業的發展由於片面追求高產而過量使用農藥化肥,已經造成嚴重的土壤汙染。
全國至少有1300~1600萬公頃的耕地受到農藥汙染,約佔全國耕地的10%以上,汙水灌溉汙染耕地216.7萬公頃,固體廢棄物存佔地和毀田13.3萬公頃,每年因重金屬汙染的糧食達1200萬噸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人民幣。可以說我國土壤汙染總體形勢相當嚴峻。
2019年,農藥利用率只有39.8%、化肥利用率僅達30%。不規範、不精準、不科學的使用方式,致使農藥、化肥使用率低下。未能有效充分使用的部分進入土壤,使得土壤板結、鹽鹼化、養分流失,嚴重影響農業土壤的生產力,使農作物產量與品質下降。此外,被汙染的土壤所種植的農作物,也會對人體帶來危害。
土壤生產力每況愈下、害蟲抗藥性與日俱增、農藥殘留日益嚴重……每一項都是是廣大農業人迫切需要重視和解決的難題。
不可浪費糧食,更不可浪費土地
作為普通人我們不能浪費糧食,作為農民我們更不能浪費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在土壤汙染形勢嚴峻的今天,保護土地,促進土壤可持續發展,是每一位農民當下需重視並落實的大事。
農民應該如何減少土地浪費,保護土壤?
減少農藥、化肥汙染
1.通過生物農藥與化學農藥混合和交替使用的方法降低對土壤的破壞和汙染,維護土壤的自然生態。
2.使用生物防治法,更多的利用益鳥、益蟲及病原微生物來防治病蟲害。
進行土壤汙染修復
1.採用例如蚯蚓等能提高土壤自淨能力的動物,進行對土壤的生物降解。
2.通過種植如羊齒類鐵角蕨屬植物等吸收重金屬能力強的植物,降低土壤的重金屬含量。
3.積極使用農藥汙染的微生物降解菌劑,以減少農藥殘留量。
提升土壤自身的淨化能力
1.減少作物對化學品的依賴性,修護土壤與生態環境,維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生物多樣性,促進土壤質量的提升。
2.合理使用土壤調理劑,增加土壤微生物數量和活性,增強微生物降解作用,也能有效提高土壤淨化能力。
「一米一粟當思來之不易」,我們浪費的每一粒米,所付出的代價已不僅僅是農民的汗水,還有被透支的生態環境。
尊重糧食,愛惜糧食,方能回歸美食真味。大家對於吃播的盛行以及減少糧食浪費有哪些看法和建議?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探討,亮出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