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瑗 梁琅玲 | 記者
凌瑗 梁琅玲 | 圖片
黃小燕 譚珺 | 編輯
一棵樹前,兩張桌子,一臺電腦,牆上掛著老照片,貼著泛黃的價目表——這是謝興生師傅工作的地方。2000年,謝師傅在南寧市青秀區葛村新竹路口開了這家豐興照相館,這一開,就是19年。
「剛開始,這裡的路還沒修好,人也很少,相館對面是一片草地,而現在人也多起來了,周圍房子都建起來了。」謝師傅望著相館之外,並用手指了指對面的建築,語氣平靜。十多年來,相館周邊滄海桑田,只有門前的大榕樹依舊高大旺盛——它見證了謝師傅19年的照相歷程。
能開起照相館,而且還開了19年,謝師傅自己當初也沒有想到。
上個世紀60年代,謝師傅就已經開始接觸攝影,那時他才十多歲。謝師傅的叔叔在廣西電影製片廠工作,平時經常與攝影儀器打交道。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這讓謝師傅有機會接觸在當時算是稀有物件的攝影設備。耳濡目染過後,謝師傅便對攝影產生了濃厚興趣。為學習攝影,他向叔叔討教攝影的各種方法、技巧,也獲得前輩們的很多幫助。
豐興照相館店鋪正面 凌瑗 攝
「葉寧、雷甲銘這些有名的老前輩,我都有向他們討教過,他們的點撥使我受益匪淺。」長輩將他引領進攝影的大門,教給他豐富的攝影專業知識,回憶起這些,謝師傅心中滿是感激之情。他說,年少時學攝影只是興趣使然,但當時學到的技能,對他後來從事攝影工作有深遠的影響。
從原工作崗位下崗之後,謝師傅開始經營照相館。與大多攝影棚不同,謝師傅拍攝時,多採用逆光拍攝——上鏡的人處於暗面,相機則處於光源一側。謝師傅解釋,這樣的布光可以替代高色溫長明燈,讓照片看起來更好。在長明燈需要依賴進口的那個年代,這種方法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最大程度地提高了照片質量。這是謝師傅年輕時在電影製片廠的攝影棚學到的知識,他把知識應用到攝影中,並從照相館建立之初沿用至今。
豐興照相館的攝影室 梁琅玲 攝
照相館能開這麼多年,和謝師傅的經營理念、經營方式有關。「攝影技術好」、「努力滿足顧客的要求」、「價錢便宜合理」是顧客對謝師傅以及豐興照相館的評價。「到我的照相館拍過照的顧客,很多都會來第二次的。」謝師傅說,相館附近的居民有很多成為了謝師傅的老顧客,他們之間彼此信任。「我能給他們拍出滿意的照片,價錢也合理,他們以後還會選擇來我們照相館拍照。」
豐興照相館店鋪內 梁琅玲 攝
「婚紗照、證件照、畢業照……這些顧客需求的照片我都拍。」謝師傅說,他在這裡拍了將近二十年的照片,有些人每年都來拍照,謝師傅就幫他們從小拍到大;有些人全家都來這裡拍照,謝師傅就拍了幾代人。
與謝師傅交談時,照相館陸續來了不少顧客,謝師傅或者他的家人來給他們處理照片。一位顧客來拿相片,用南寧白話與謝師傅打招呼,領取照片後詢問價格,「幾悶錢,你體住比就好了咯」謝師傅抬頭回答一句,沒有停下手頭上的工作。謝師傅給各個年代的人都拍過照片,努力滿足不同顧客的不同需求。慢慢地積累了一批老顧客,照相館的生意得以堅持了十九年。
謝師傅與顧客交流 凌瑗 攝
謝師傅說,他不覺得自己有什麼特殊的地方,認真地工作,認真地生活。「我是很普通的一個人,只是開了一個相館。」
「一開始開店是為了謀生,現在過了這麼多年,對它已經有感情了。」 謝師傅說。如今他的家人也都在幫忙料理這個照相館,相館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當問及未來規劃,謝師傅表示,自己年紀也大了,不再考慮擴大經營了。
正在為顧客拍照的謝師傅 梁琅玲 攝
「以後還是會繼續照相的。很多老顧客已經習慣我給他們拍照了,而且,在這裡給別人拍拍照,有點兒收入,生活不就是這樣的嘛。」謝師傅說著,又擺弄了一下手裡的相機,似乎是想到了什麼,又將目光投向相館門外。
相館門外,太陽快要下山,在落日的餘暉下,門口的大榕樹被風吹得沙沙作響,卻依然還是那麼挺拔、那麼旺盛。
歡迎向我們投稿:
xidaxinchuanmei@163.com
歡迎加入「《新傳媒》讀者交流群」
群聊號碼:63864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