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片是記錄和見證時代變遷的重要工具。從笨重的老式相機到輕便的智慧型手機,從膠片時代到數碼時代,從複雜繁瑣到簡單隨意,無一不真真切切展現出多年來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變化,以及百姓生活質量的穩步提升。
天彩照相館位於如皋長江鎮的二案老街,至今已經開了30多年,幾乎每個生活在附近的人都在這裡留下過自己的身影。一張張照片,定格了時光,為褪色的記憶增色添彩。一走進這兒就像走進了一個關於時光的紀念館,照相館的牆上掛著形形色色的肖像,有老人、有小孩,這些照片裡雖然人物不同,但相同的是他們的臉上都充滿了故事,就像每一個走進這裡的人,都會有一種跨越時代的感觸。
朱愛民是原先二案中學的校長,也是天彩照相館創始人陳進的老朋友。退休前,他每年都會帶著畢業生到陳師傅的照相館裡拍畢業照。退休後,只要有空他就會來這裡跟老朋友敘敘舊。朱愛民說,「我1979年到如皋二案中學工作,此後學生的畢業照片都在他這兒拍,70年代這邊的照相館不多,陳師傅很熱情周到,收費也不貴,大家就成為了朋友。」
陳進還有位「老朋友」,就是他購買的第一部相機。1980年在部隊接觸攝影,從部隊回來後想繼續做這份工作,陳進回憶說:「當時沒有條件,當了6年多兵,拿了240多塊錢退伍費,第一部相機就花了一半的錢,是個進口貨,那個時候拍照只有幾毛錢。」就是用這部相機,陳進開始走鄉串戶,挨家挨戶地拍照片。在陳進的鏡頭中,那些年,騎自行車還是一件很神氣的事;人們還是習慣提著熱水瓶去鍋爐房打水;後來,流行把「大哥大」掛在腰間、光腳穿皮鞋也是一種時髦……照片中的那些人、那些景,讓不少看過照片的人思緒一下子就被拉回到二十年前。「剛開始他們來拍照片的時候騎的是自行車,永久牌、鳳凰牌、上海產的,高興得不得了,有時候在車子旁邊拍個照留個念,就這幾十年的時間,變化太大了,私家車家家有,看到這些發展我心裡也特別高興。」
陳進回憶說,當時鄰裡鄉親們特別喜歡正月裡過年來拍照片。「我記得那時候,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忙得都來不及吃中飯,每天都要挨到下午三四點才能扒上幾口。客人都排隊在這裡拍照,現在可就不同了,從正月初一到十五,是最休閒最快樂的時候,這段時間照相館裡的生意相對冷清,過節大家都戴上數位相機或者手機,自己出門拍照去嘍。」
當我們詢問陳進是怎麼看待這種變化的時候,陳進笑著說:「挺好的,人人都是攝影師,都能為自己留下美好的記憶,也證明了時代的進步。」確實正如陳進所說,只要留下了美好,就沒有了遺憾,至於對攝影緣何堅守了這麼多年,陳進說,除了純粹愛好外,更多的則是為了留住這些舊時光裡的印記。
「來來來,我幫你們擺一個年輕人的姿勢,笑開心一點,好,再拍一張。」這些年,年近八旬的鄒蘭芳和陳錦文夫妻倆,每年都會到陳進的攝影館拍照,雖然現在有手機,但二老覺著在照相館裡拍更有儀式感。「我們家總共是五代,五代的人都在他這兒拍過照片,現在這個照相館有燈光有背景,技術也越來越高。」陳錦文告訴記者。
在人人都有手機的時代,每個人都是一個移動的攝影師。陳進用幾十年時間記錄了長江鎮的變遷,正是這一張張無聲又真實的記錄,讓我們看到了歷史曾有過的精彩瞬間,為後人留下了極其珍貴的存證。「長江鎮最早的時候,從長青沙渡口過江是用渡船過去的,因靠江邊比較近,我經常騎車過去拍照,經常看到有個老人負責撐船,有時候要等兩三個小時才能上船,有的是用繩子拉,有的是撐過去,然後建了長青沙大橋,再後來又建起了二橋,現在發展得越來越快,而我,幾乎記錄了這其間發展的每個重要時刻。」
時代變遷的同時,老照相館也在與時俱進。從事攝影行業30多年,相機從在懷舊電影裡才會出現的老式照相機,到海鷗4D再到佳能、尼康,陳進也在不斷學習新的攝影知識。「今天來跟我師父一起出去飛無人機,平時出去拍攝,都是從正常角度、低角度、中角度拍攝,現在流行無人機俯拍,通過『上帝視角』拍出來的東西總讓人驚豔不已。」陳進的徒弟薛馮是個愛折騰的攝影愛好者,他也坦言,攝影是一個相互學習的過程,師父負責傳授傳統的拍攝技巧,自己也經常跟師父分享潮流的拍攝技術。採訪結束後,師徒倆一起拿著無人機開啟了新一天的拍攝。
文丨記者 李彤 通訊員 徐曼 沈群山
圖丨通訊員 徐曼
END
來源:南通發布 編輯:王婷
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