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談」就是下圍棋的意思。高手對局,雙方無語;對枰相向,執棋而行。這一席話語意思是圍棋的術語,意思就是隨著時間一分一秒的逝去,一顆顆黑子白子被雙方精心布好的棋盤,無聲無息中充滿詭譎、埋伏兇險、暗藏玄機、瀰漫硝煙等,可以看出「手談」之緊張激烈,可謂驚心動魄,扣人心弦。更是在小小的棋盤上模擬了我們多樣有變的人生!
段祺瑞與圍棋大師吳清源都喜歡「手談」。兩人雖然同為「名人」,但是吳清源是為圍棋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圍棋名人;而段祺瑞就是近代中國史上,一直以來被稱為反動軍閥、日本帝國主義的走狗、「三一八慘案」的製造者,所以當兩人開始下棋,段祺瑞就在「名」上輸了個乾乾淨淨。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名聲」很臭的人,卻為近代中國圍棋做出了貢獻!
複雜的段祺瑞與他下棋的喜好
歷史不僅詭譎,而且複雜。就像一局充滿玄機的棋局。就段祺瑞,當年袁世凱在位時,召集內閣研究如何應對日本提出的不平等條約時,面對沉默的眾人,段祺瑞就憤然道出:應舉國之力,與日本決戰,「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在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更是積極贊成全國備戰,合理對付日本,聽其言相信大家都顛覆了段祺瑞的形象。
然而為什麼段祺瑞會變成遭受罵名,卻不得得知!就只有這樣複雜的人,才能對待圍棋一道坦誠。雖然段祺瑞的名聲不佳,但是他一生卻沒有放棄這兩個愛好:一是麻將,二是圍棋。打麻將時,極其自律,絕對不多措一把。至於下圍棋,就是他唯一得到好名聲的一件事了。
陳毅元帥就說過:「段祺瑞這一生幹了很多壞事,但對圍棋還算幹了一些好事。」而這裡就指的是段祺瑞對中日圍棋的交流推動,以及一定程度上的促就了吳清源後來在圍棋事業上的輝煌!
與圍棋大師吳清源下棋
日本的圍棋本來是由我國傳入,但自從清朝開始,我國的圍棋水平就不斷的落後於日本。此中的局勢,段祺瑞最開始是不知道的。在光緒末年,段祺瑞常與居住在保定一帶的日本人下棋,時而能夠小勝!然而直到1909年日本四段圍棋高手高部道平來華旅遊,不僅段祺瑞本人,就連身邊的「圍棋高手」都紛紛落敗,這下就讓其驚愕不已。
因此,就把高部道平客客氣氣地請到段府作客,成為貴賓,持續了進17年的時間。大大地促進了中日圍棋的交流。更是在1919年夏天,盛情款待了來華的日本青年棋手瀨越憲作,此人之後成為了吳清源的老師,成功教導出了日本的「昭和棋聖」,創造了圍棋界的「吳清源時代」。
段祺瑞與吳清源的首次「手談」時,吳清源還是年方11歲的稚嫩少年。因為吳清源的父親做過外交官,在前往日本的時候帶回來一些圍棋書籍。吳清源自幼天資聰慧,再經過研習,進步神速,九歲時就能與一些國手對局。後來因為父親死亡,家道中落,在1925年春天的時候,11歲的吳清源和母親打算回到鄉下生活。臨行前被棋手顧水如帶到段府,讓段祺瑞試探一下棋藝,結果輸得一敗塗地。
小肚雞腸的段祺瑞鬱悶的把自己關在房間中一天,謝絕避客。連個毛頭小夥子都下不贏,白下這麼久棋了。之後就有意讓吳清源留下來,每一個月給100元作為學費,當時北京僱傭一個人也才2元。可想而知這是多麼大的巨款了,吳清源一家也得以在北京生活下去,繼續下棋。
最後一次「手談」,圍棋大師吳清源還人情
「九一八」事變虎,蔣介石擔心日本侵略者利用段祺瑞,便特意請段祺瑞來到上海養老,住到一幢洋樓裡。他的到來,也使得中國圍棋的聚焦點轉移到上海,成為全國圍棋棋手匯聚之地。
1934年春,已經69歲的段祺瑞犯有嚴重的痔瘡導致大出血,經過多方搶救雖然挽回了一條性命,卻日漸衰弱。而在5月,著名的日本六段棋手木谷實與尚未加入日本國籍的吳清源五段前來拜訪。這也是段祺瑞與吳清源最後一次「手談」,最後段祺瑞小勝。
已是老態龍鐘的段祺瑞心中知道:吳清源在還他的「情」。此番「手談」,不知段祺瑞是否明白,世事如棋,充滿了許多複雜;人生如棋,設伏諸多微妙。無論於己於人,有時候看似輸了,其實未必是輸了;有時候眼見贏了,其實是輸。
縱觀段祺瑞這一生,顯然輸在從政,贏在下棋!
圖源網絡,侵者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