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讀者
作為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什麼?
是門門課程不落成績拔尖,還是看更多、思更廣,培養和世界同臺競技的能力。
作為孩子,如何自己勾勒未來的輪廓?
是在茫茫題海中尋找答案,還是在不斷地質疑、實踐中真正明白想要的是什麼。
體制內外兩種教育方式並不對立,在成長的路上沒有最合適,只有更適合。就讓他們用真實經歷告訴你,國際教育給孩子、給家長帶來了怎樣的改變——
講述人:Jeffrey媽媽
孩子從浙江到上海讀國際高中,媽媽一路陪伴講述育兒歷程
Jeffrey從小學開始就在寧波當地的雙語學校讀書,在他初二的時候,為了升學問題當時我們列了三個方案吧:一、繼續在浙江上國際學校;二、去上海讀國際學校;三、直接出國讀美國高中。
每一種方案都有它的優缺點,在寧波本地當然好孩子從小就在這長大,是最舒適的環境,但教育資源確實不是頂尖,如果去杭州那不如換個方向直接去上海。出國讀美高那是最地道的了,將來考大學必定是最有優勢的,但孩子能否適應,我如何給予他助力心裡完全沒底。
當家長的做方案是為了保證每一種情況都有能力去負擔以及在可控範圍內,但最重要的還是孩子的選擇,他自己是到底是什麼想法。最終一家人坐下來商量,Jeffrey很快就做了決定:去上海。
上海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但對孩子來說也是一個全新的環境,從擇校到備考確實要感謝精銳國際的老師,因為專業所以整個過程都是有條不紊地進行,非常順利。
其實說起國際學校,很多人的印象可能是學費高昂、快樂教育,但是並不代表家長就可以「放手不管」了,不管孩子去哪裡學習,教育質量的好壞除了看學校,家長的重視程度永遠是放在第一位的,因為家長對學習的態度才是孩子對學習的態度。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們在去國際學校開放日的時候,招生老師總會問道:父母雙方誰帶孩子時間比較多?誰的工作時間相對自由?之所以會這樣提問,是因為學校、孩子、家庭連成一條線,孩子在中間,家校之間缺一不可同樣重要,目的都是為了孩子的成長。
Jeffrey出生之後我的職業就變成全職媽媽了,但是我並不認為自己是無業的,相反這是一項挑戰度更高的工作。因為孩子在沒有去到學校之前,我就是他的老師,我的行為和態度會完完全全影響他,沒有什麼比保持開放的心態更加重要,作為家長從心裡願意接受新鮮的事物,要走在孩子前面。尤其他現在長大了,每天都會接收到很多信息,如果很多事我自己都不知道,那說實話很難去和孩子做溝通和討論,所以Jeffrey從小到大應該說都是在一個比較開放的環境,他自己是非常願意和別人交流和分享的。
說到底讀國際學校未來的目標肯定是要出國留學,進入國外大學自然會遇到來自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同學。如果他內心拒絕和他人交流,那就沒有辦法主動接受學習,無法融入到學習生活中,更加不用說在大學的舞臺發光發熱,那走這條路是沒有意思的。
收到國際學校的offer那會兒我們就開始張羅在上海租房的事了,對於第一次體驗租房的Jeffrey來說他倒是比我興奮很多,前前後後跑了三次他都要求跟著,當然最後也是尊重他的意願選擇了現在的住所。可能會覺得我們家的風格是不是過分「自由」了,自由是一定的,但這種自由必須是有底線和紅線的,哪些話不能說哪些事不能做潛移默化就已經紮根在他的整個成長過程中了。
前段時間Jeffrey剛剛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禮,雖然國際學校學習的科目非常多,平時的活動也少不了,但明顯能夠感覺到他已經掌握了這種快節奏的強度,可以合理地去安排自己的時間。尤其是這一兩年越發覺得孩子慢慢已經長成了一個足夠獨立、有思考能力的個體,這不正是做父母所期望的嗎?
很多人總說做全職媽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迷失了自己,但我卻覺得只要你一直是你自己,是陪伴而不是依附於孩子,又有什麼可擔憂的呢。
(完)
註:為了保護隱私文中人物皆為化名
做有溫度的高端教育一直是精銳國際教育的初心,面對這一年的教育挑戰,我們堅持以國際夥伴的身份和角色,陪伴在每個家長和孩子身邊,化解每個家庭的升學擇校難題。
公眾號:精銳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