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系列:43 大般涅槃經(上)

2021-02-12 佛經經典

 大般涅槃經 卷上

  東晉平陽沙門釋法顯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毗耶離大林中重閣講堂。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而與阿難。於晨朝時。著衣持缽。入城乞食。還歸所止。食竟洗漱。收攝衣缽。告阿難言。汝可取我尼師壇來。吾今當往遮波羅支提。入定思惟。作此言已。即與阿難。俱往彼處。既至彼處。阿難即便敷尼師壇。於是世尊結跏趺坐。寂然思惟。阿難爾時去佛不遠。亦於別處。端坐入定。世尊須臾。從定而覺。告阿難言。此毗耶離。優陀延支提。瞿曇支提。庵羅支提。多子支提。娑羅支提。遮波羅支提。此等支提。甚可愛樂。阿難。四神足人。尚能住壽滿於一劫若減一劫。如來今者有大神力。豈當不能住壽一劫若減一劫。爾時世尊。既開如是可請之門。以語阿難。阿難默然。而不覺知。世尊乃至殷勤三說。阿難茫然。猶不解悟。不請如來住壽一劫若減一劫。利益世間諸天人民。所以者何。其為魔王所迷惑故。爾時世尊。三說此語。猶見阿難心不開悟。即便默然

  爾時魔王。來至佛所。而白佛言。世尊今者宜般涅槃。善逝今者宜般涅槃。所以者何。我於往昔在尼連禪河側。勸請世尊入般涅槃。世尊爾時而見答言。我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猶未具足。又未降伏諸餘外道。所以未應入般涅槃。世尊今者四部之眾。無不具足。又已降伏諸餘外道。所為之事皆悉已畢。今者宜應入般涅槃。於時魔王如是三請。如來即便答言善哉。我於往昔。在尼連禪河側。已自許汝。以四部眾未具足故。所以至今。今已具足。卻後三月當般涅槃。是時魔王。聞佛此語。歡喜踴躍。還歸天宮

  爾時世尊。即便舍壽。而以神力住命三月。是時大地十八相動。天鼓自鳴。以佛力故空中唱言。如來不久當般涅槃。諸天人眾。忽聞此聲。心大悲憹遍體血現。是時世尊。即於彼處。而說偈言

  一切諸眾生  皆隨有生死

  我今亦生死  而不隨於有

  一切造作行  我今欲棄捨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默然而住。是時阿難。見大地動。心大驚怖。而自念言。今者何故忽有是相。如此之事非為小緣。我今當往諮問世尊。作此念已。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白言。世尊我向於彼。別處思惟。忽見大地十八相動。又聞空中天鼓之聲。心大怖懼。不知此相。是何因緣。佛言。阿難。大地震動。有八因緣。一者大地依於水住。又此大水依風輪住。又此風輪依虛空住。空中有時猛風大起。吹彼風輪。風輪既動。彼水亦動。彼水既動。大地乃動。二者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有修神通。始成就者。欲自試驗。故大地動。三者菩薩在兜率天。將欲來下。降神母胎。故大地動。四者菩薩初生。從右脅出。故大地動。五者菩薩舍於王宮。出家學道。成一切種智。故大地動。六者如來成道。始為人天轉妙法輪。故大地動。七者如來舍壽。以神通力住命而住。故大地動。八者如來般涅槃時。故大地動。阿難。當知地動因緣。有此八事。阿難。有八部眾。一者剎利。二者婆羅門。三者長者居士。四者沙門。五者四天王。六者忉利天。七者魔王。八者梵王。此八部眾。我觀其根應得度者。隨所現形。而為說法。彼亦不知是我所說。阿難。有八勝處。一者內有色想外觀色少境界。二者內有色想外觀色無量境界。三者內無色想外觀色少境界。四者內無色想外觀色無量境界。五者觀一切色青。六者觀一切色黃。七者觀一切色赤。八者觀一切色白。此是行者上勝之法。複次阿難。有八解脫。一者內有色想外觀色。二者內無色想外觀色不淨思惟。三者淨解脫。四者空處解脫。五者識處解脫。六者無所有處解脫。七者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者滅盡定解脫。此亦復是行者勝法。若能究竟此等法者。即於諸法。自在無礙。阿難。知不。我於往昔。初成道時。度優樓頻螺迦葉。在尼連禪河側。爾時魔王來至我所。而請我言。世尊。今者宜般涅槃。善逝。今者宜般涅槃。何以故。所應度者皆悉解脫。今者正是般涅槃時。如是三請。我即答言。今者未是般涅槃時。所以者何。我四部眾未具足故。所應度者皆未究竟。諸外道眾。又未降伏。如是三答。魔王聞已。心懷愁憹。即還天宮。向者又來。而請我言。世尊。今者宜般涅槃。善逝。今者宜般涅槃。所以者何。我於往昔。在尼連禪河側。勸請世尊而般涅槃。世尊爾時即答我言。我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猶未具足。又未降伏諸餘外道。是以未應入般涅槃。世尊。今者四部之眾。無不具足。又已降伏諸餘外道。所為之事皆悉已畢。今者宜應入般涅槃。魔王乃至如是三請。我即答言。我於往昔。在尼連禪河側。已自許汝。以四部眾未具足故。所以至今。今已具足。卻後三月。當般涅槃。魔王聞我作此語已。歡喜踴躍還歸天宮。我既於此受魔請已。即便舍壽。住命三月。以是因緣。大地震動。爾時阿難聞佛此語。心大悲憹遍體血現。涕泣流淚。而白佛言。唯願世尊。哀愍我等。住壽一劫。若減一劫。利益世間諸天人民。如是三請。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今非是請如來時。所以者何。我已許魔。卻後三月。當般涅槃。汝今云何而請住耶。阿難。汝侍我來。頗曾聞我說二言不。阿難白佛。實不曾聞天人之師有二言也。我於往昔曾聞。世尊為四部眾。而說法言。四神足人。則能住壽。滿足一劫。若減一劫。況復如來。無量神力自在之王。今更不能住壽一劫。若減一劫。而便舍壽。住命三月。唯願世尊。哀愍我等。住壽一劫。若減一劫。爾時世尊答阿難言。我今所以便舍壽者。正由汝故。所以者何。我前於此向汝說言。四神足人。尚能住壽。滿足一劫。若減一劫。如來今者有大神力。豈當不能住壽一劫。若減一劫。乃至如是殷勤三說。開勸請門。而汝默然。曾不請我。住壽一劫。若減一劫。是故我今住命三月。汝今云何方請我住。爾時阿難聞佛此語。決定知佛入般涅槃不可勸請。心生苦痛。悶絕懊憹。泣涕流連。不能自勝。爾時世尊既見阿難生大苦憹。而以梵音安慰之言。阿難。汝今勿生憂悲。有為之法皆悉如是。一切合會無不別離。世尊即便而說偈言

  一切有為法  皆悉歸無常

  恩愛和合者  必歸於別離

  諸行法如是  不應生憂憹

  於是阿難流淚而言。天人之師無上大尊。不久應當入般涅槃。我今云何而不憂憹。即便拍頭高聲唱言。嗚呼苦哉。世間眼滅。眾生不久。失於慈父。爾時世尊又告阿難。汝今不應生於憂憹。設住一劫。若減一劫。會亦當滅。有為之法。性相如是。汝勿於我獨生苦也。我今欲還重閣講堂。汝可取我尼師壇來。於是世尊。即與阿難俱。共還歸重閣講堂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今可語。此大林中。重閣講堂。諸比丘眾。皆悉令往大集講堂。阿難奉敕。即便普語諸比丘眾。世尊皆令往大集堂。比丘集已。阿難白佛。諸比丘眾悉皆已集。唯願如來。自知其時。爾時如來。從重閣講堂。往大集堂。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我昔為汝所說諸法。常思惟之。誦習勿廢。淨修梵行。護持禁戒。福利世間諸天人民。諸比丘。我昔為汝說何等法。汝思惟之。勿生懈怠。三十七道品法。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分。汝應修習精勤思惟。此法能令到解脫處。複次比丘。一切諸法皆悉無常。身命危脆猶如驚電。汝等不應生於放逸。汝等當知。如來不久。卻後三月。當般涅槃。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我欲棄捐此  朽故之老身

  今已舍於壽  住命留三月

  所應化度者  皆悉已畢竟

  是故我不久  當入般涅槃

  我所說諸法  則是汝等師

  頂戴加守護  修習勿廢忘

  汝等勤精進  如我在無異

  生死甚危脆  身命悉無常

  常求於解脫  勿造放逸行

  正念清淨觀  善護持禁戒

  定意端思惟  攝情於外境

  若能如此者  是則護正法

  自到解脫處  利益諸天人

  爾時諸比丘聞佛此語。心大苦痛。涕泣交流。遍體血現。迷悶懊憹。而白佛言。世尊。唯願住壽。勿般涅槃。利益眾生。增長人天。唯願住壽。勿般涅槃。開諸眾生智慧之眼。一切眾生墮於黑暗。唯願如來。為作明照。一切眾生皆悉漂沒生死大海。唯願如來。為作舟航。舉手拍頭。捶胸大叫。嗚呼苦哉。如來不久當般涅槃。一切眾生。何所歸依。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一切諸法。皆悉無常。恩愛合會。無不別離。汝等不應請我住世。何以故。今者非是勸請我時。向為汝等略說法要。當善奉持如我無異。日既晚暮。世尊即與阿難俱共還歸重閣講堂。爾時世尊既至明旦著衣持缽。而與阿難入城乞食。既得食已。即便還歸重閣講堂。食訖澡漱與諸比丘。往幹荼村。路經毗耶離城。世尊回顧。向城而笑。阿難即便頭頂禮足。而問佛言。無上大尊。非無因緣而妄笑也。佛即答言。阿難。我今所以向城笑者。正為最後見此城故。當於如來說此言時。虛空之中。無雲而雨。於是阿難復白佛言。世尊。甚為奇特。虛空清淨。無有氣翳。忽然而降如此密雨。佛告阿難。汝知之不。虛空諸天。聞我說言最後見於毗耶離城。心大懊憹。悲感涕泣。此是天淚。非為雨也。爾時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此語。心復悲憹。悶絕躃地。而白佛言。今者天人。極大苦痛。世尊云何而欲委舍般涅槃耶。爾時如來。即以梵音。而安慰之。汝等不應生於憂苦。諸比丘言。世尊今者最後見於毗耶離城。不久便當入般涅槃。我等云何而不憂苦。如是展轉。人人相告。乃至聲徹諸離車等。時諸離車。聞此語已。心懷悲憹。遍體血現。舉手拍頭。捶胸大叫。嗚呼苦哉。世間眼滅。眾生於今無所歸依。互相語言。我等今者。應往佛所勸請世尊。住毗耶離。住壽一劫。若減一劫。利益世間諸天人民。即便嚴駕疾往佛所。既出城門遙睹如來。又見阿難及諸比丘。涕泣流連。悶絕懊憹。諸離車等。倍增悲慟。前詣佛所。頭面禮足。而白佛言。世尊今者。欲般涅槃。一切眾生。失智慧眼。方當在於黑暗之中。云何能見所應行處。唯願世尊。住壽一劫。若減一劫。如是三請。佛即答言。有為之法。皆悉無常。設住一劫。若減一劫。亦歸無常。爾時如來。即說偈言

  須彌雖高廣  終歸於消磨

  大海雖淵曠  會亦還枯竭

  日月雖明朗  不久則西沒

  大地雖堅固  能負荷一切

  劫盡業火然  亦復歸無常

  恩愛合會者  必歸於別離

  過去諸如來  金剛不壞身

  亦為無常遷  今我豈獨異

  諸佛法如是  汝等不應請

  勿偏於我上  而更生憂惱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諸離車。汝等可止啼泣之情。諦聽如來最後所說。諸離車言。善哉世尊。願樂欲聞。於是如來。敷尼師壇。結跏趺坐。諸比丘眾。及以離車。強自抑忍。各坐一面。爾時世尊告離車言。汝等當知。有七種法。日就增進。而不減損。一者歡悅和同。無相違逆。二者共相曉悟。講論善業。三者護持禁戒。及持禮儀。四者恭敬父母及餘尊長。五者親戚和睦。各相承順。六者國內支提。修理供養。七者奉持佛法。親敬比丘及比丘尼。愛護優婆塞及優婆夷。如是七法。若受行者。令人威德日就增進。國土熾盛。人民豐樂。汝等從今至盡形壽。當奉持之。無得懈怠。時諸離車。即白佛言。我等若於此七法中。修行一事。尚能令我威德增進。況復具足修行七法。善哉世尊。我等今者。便得福利。當盡形壽奉持不忘。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從今亦當修習七法之行。一者歡悅和諧猶如水乳。二者常共集會講論經法。三者護持禁戒。不生犯想。四者恭敬於師及以上座。五者料理愛敬阿練比丘。六者勸化檀越。修營三寶所止住處。七者勤加精進。守護佛法。汝等當知。若有比丘行此七法。功德智慧。日就增進。複次比丘。更有七法。汝等當修。一者不如白衣營資生業。二者不作戲論調謔之言。三者不樂睡眠廢於精勤。四者不論世間無益之事。五者遠惡知識。近於善友。六者正念。不生邪想。七者若於佛法有所得者。更求勝進。汝等若能行此七法。功德智慧日就增長。複次比丘。更有七法汝等當行。一者於佛法僧。生堅固信。二者有慚。三者有愧。四者心常樂於多聞。五者心不輕躁。六者樂聞經義。七者樂修智慧。汝等若能修此七法。功德智慧日就增長。複次比丘。更有七覺意法。汝等當行。一者擇法。二者精進。三者喜。四者念。五者定。六者猗。七者舍。汝等若能行此七法。功德智慧日就增長。複次比丘。更有七法。一者觀於無常。二者觀於無我。三者觀於不淨。四者觀苦。五者不樂世間。六者不著五欲。七者勤修寂滅。汝等若能行此七法。功德智慧日就增長。複次比丘。更有七法。汝等當行。一者身常行慈。二者口常行慈。三者意常行慈。四者若有檀越種種布施。平等分與無使有偏。五者於深妙法。樂說不厭。六者不以世間典籍而教於人。七者見非同學不生憎嫉。汝等若能修此七法。功德智慧日就增長。複次比丘。更有七法。汝等當行。一者於九部法。善能分別。二者善解其義。三者行道誦習。皆得其時。四者行住坐臥。善得儀中。五者為人說法。並自量忖。以其所長。而以教人。六者若婆羅門。剎利。長者居士。來欲聽法。當善籌量。隨根為說。七者善別愚智。汝等若能行此七法。功德智慧日就增長。則能守護我之正法

  爾時國中諸離車妻。聞佛不久當般涅槃。今者最後見毗耶離。心大懊憹。悲泣流連。各與五百眷屬。各辦五百乘車。載供養具。種種莊嚴。車牛白者。懸素幡蓋。如是玄黃。各隨牛色。次第出城。往至佛所。爾時世尊遙見彼來。告諸比丘。汝等見此諸離車妻。前後導從。極嚴麗不。比丘答言。唯然見之。佛告比丘。此毗耶離。離車長者。及以其妻。出入之儀。甚為光飾。與忉利天。等無異也。時離車妻。既到佛所。頭面禮足。悲泣流連。不能自勝。以諸供具。而供養佛白言。世尊。唯願。住壽教化眾生。世尊今若般涅槃者。我等盲瞑。永無開悟。受生薄福。為此女身。恆有限礙。不得自在。無緣而數親近世尊。世尊便欲般涅槃者。我等善根日就減損。爾時如來而答之言。汝等從今至盡形壽。精勤持戒。如人護眼。意念端直。勿生諂嫉。此便即是。常得見我。諸離車妻。聞佛此語。倍增悲絕。不能自勝。卻坐一面

  爾時庵婆羅女。顏容端正世界第一。聞佛不久當般涅槃。最後見於毗耶離城。心懷悲懊。涕泣交流。即與五百眷屬。嚴五百乘車。次第出城。往詣佛所。爾時世尊。遙見彼來。告諸比丘。庵婆羅女。今來詣我。形貌殊絕。舉世無雙。汝等皆當端心正念。勿生著意。比丘當觀此身。有諸不淨。肝膽腸胃心肺脾腎。屎尿膿血。充滿其中。八萬戶蟲。居在其內。發毛爪齒。薄皮覆肉。九孔常流。無一可樂。又復此身。根本始生。由於不淨。此身所可往來之處。皆悉能令不淨流溢。雖復飾以雕彩。燻以名香。譬如寶瓶中藏臭穢。又其死時。膖脹腐爛。節節支解。身中有蟲。而還食之。又為虎狼鵄梟雕鷲之所吞噬。世人愚痴。不能正觀。戀著恩愛。保之至死。橫於其中而生貪慾。何有智者。而樂此耶。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雖復佩瓔珞  香華自嚴飾

  屎尿及唾洟  不淨藏其內

  眾生保惜之  迷惑不覺悟

  猶如灰覆火  愚人蹈其上

  智者當遠離  勿生染著心

  爾時庵婆羅女到於佛前。頭面禮足。以諸供具。而供養佛。銜淚嗚咽。而白佛言。唯願世尊。住壽住世。不般涅槃。利益世間諸天人民。世尊若定般涅槃者。一切眾生。無復獎道。猶如嬰兒失於慈母。爾時世尊。而告之言。一切諸行。性相如是。汝今不應生於悲憹。世尊即便普為來眾而說法言。汝等從今護持禁戒。勿得虧犯。破戒之人。天龍鬼神。所共憎厭。惡聲流布。人不憙見。若在眾中。獨無威德。諸善鬼神。不復守護。臨命終時。心識怖懼。設有微善。悉不憶念。死即隨業受地獄苦。經歷劫數。然後得出。復受餓鬼畜生之身。如是轉轉無解脫期。比丘持戒之人。天龍鬼神。所共恭敬。美聲流布。聞徹世間。處大眾中。威德明盛。諸善鬼神。常隨守護。臨命終時。正念分明。死即生於清淨之處。當於如來說此法時。六萬八千那由他天人八部。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六十比丘。漏盡意解。成阿羅漢。爾時世尊。告諸離車。及與其妻。並庵婆羅女。我今欲進幹荼村中。汝等可各還歸所止。當知。諸行皆悉無常。但當修行我所說法。勿如嬰兒涕泣悲憹。世尊即便從座而起。時諸離車及與其妻。庵婆羅女。聞佛此言。捶胸拍頭。號啕大叫。緣路隨佛不肯旋返。世尊既見戀慕情深。非是言辭所可安慰。即以神力。化作河水。涯岸深絕。波流迅疾。時諸離車及以眷屬。庵婆羅女。既見如來與比丘眾。在彼河岸。倍增悲慟。悶絕躃地。而以微聲。共相謂言。是處那忽有此大河。而復乃爾波湍驚急。當是如來見於我等隨從不舍。而故作此。絕行道耳。時諸離車及以其妻。庵婆羅女。既不得度心倍踴躍。俯仰哽咽。絕望乃還。爾時如來。至幹荼村北林中住。告諸比丘。汝等當知。有四種法。一戒。二定。三慧。四解脫。若不聞知此四法者。斯人長夜在生死海。我於往昔。若不聞知此四法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世尊。即說偈曰

  戒定慧解脫  我若不久聞

  不能疾得證  無上正真道

  汝等宜精進  修習此四法

  能斷生死苦  天人上福田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為諸比丘。分別廣說此四法義。當於如來說此法時。千二百比丘。即於諸法。漏盡意解。成阿羅漢

  爾時世尊。與諸比丘。即從座起。趣於象村。庵婆羅村。閻浮村乃至到於善伽城。到彼城已與諸比丘。前後圍繞。在一處坐。於是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聖諦。當勤觀察。一者苦諦。二者集諦。三者滅諦。四者道諦。比丘。苦諦者。所謂八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所求不得苦。六怨憎會苦。七愛別離苦。八五受陰苦。汝等當知。此八種苦。及有漏法。以逼迫故。諦實是苦。集諦者。無明及愛。能為八苦而作因本。當知此集。諦是苦因。滅諦者。無明愛滅絕於苦因。當知此滅。諦實是滅。道諦者。八正道。一正見。二正念。三正思惟。四正業。五正精進。六正語。七正命。八正定。此八法者。諦是聖道。若人精勤。觀此四法。速離生死。到解脫處。汝等比丘。若於此法。已究竟者。亦當精勤為他解說。我若滅後。汝等亦應勤思修習。當於如來說此法時。五百比丘。漏盡意解。成阿羅漢。虛空諸天。其數四萬。於諸法中。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決定說。一者若有比丘。樂欲說法。作如是言。我親從佛聞。如是法善解其義。受持讀誦。極自通利。汝等宜應請之令說。應隨所聞善自思惟。為修多羅。為是毗尼。法相之中。有此法者。若修多羅及以毗尼法相之中。有此法者。宜應受持。稱讚善哉。若修多羅及以毗尼法相之中。無此法者。不應受持。亦勿稱讚。當知此法。非我所說。二者若有比丘。樂欲說法。作如是言。我於某處。比丘僧眾。聞如是法。善解其義。受持讀誦。極自通利。汝等宜應請之令說。隨所聞法善自思惟。為修多羅。為是毗尼。為是法相。有此法耶。若修多羅。及以毗尼法相之中。有此法者。宜應受持。稱讚善哉。若修多羅及以毗尼法相之中。無此法者。不應受持。亦勿稱讚。當知此法非我所說。亦復非彼比丘眾說。三者若有比丘樂欲說法。作如是言。我親從彼某僧伽藍某阿練若住處。眾多上座比丘。悉皆多聞。聰明智慧。聞如是法。善解其義。受持讀誦。極自通利。汝等宜應請之令說。應隨所聞。善思惟之。為修多羅。為是毗尼。為是法相中有此法耶。若修多羅。及以毗尼法相之中。有此法者。宜應受持。稱讚善哉。若修多羅及以毗尼法相之中。無此法者。不應受持。亦勿稱讚。當知此法。非我所說。四者若有比丘。樂欲說法。作如是言。我親從某僧伽藍某阿練若住處。有一上座比丘。智慧多聞。聞如是法。善解其義。受持讀誦。極自通利。汝等宜應請之令說。應隨所聞。善思惟之。為修多羅。為是毗尼。為法相中有此法耶。若修多羅及以毗尼法相之中。有此法者。宜應受持。稱讚善哉。若修多羅及以毗尼法相之中。無此法者。不應受持。亦勿稱讚。當知此法。非我所說。汝等宜應善分別。此四決定說。又亦以此分別說法。傳授餘人。設我在世。及般涅槃。虛偽真實。以此知之。時諸比丘而白佛言。善哉世尊。我等從今當能分別佛說魔說

  爾時世尊與諸比丘。從座而起。趣鳩娑村。到彼村已。與比丘眾。前後圍繞。坐一樹下。時彼村中。諸婆羅門。長者居士。聞佛至已。皆悉馳競。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而白佛言。世尊。今者與諸比丘。故來此村。別有餘趣。於是如來。即答之言。我卻後三月。當般涅槃。從毗耶離城。遍歷村邑。次第到此。爾時諸人。聞佛此語。悲泣懊憹。悶絕躃地。舉手拍頭。捶胸大叫。唱如是言。嗚呼苦哉。世間眼滅。我等不久。失所歸導。垂涕白言。唯願世尊。住壽一劫。若減一劫。爾時世尊。而答之言。汝等不應生此悲憹。所以者何。有為之法。性相如是。汝等可舍憂憹之情。靜心聽我最後所說。於是諸人。強自抑忍。低頭默聽。時彼座中。有一婆羅門。名弗波育帝。聰明智慧博聞強記。爾時如來。即告之言。汝等當知。在家之人。有四種法。宜應修習。一者恭敬父母。盡心孝養。二者恆以善法。訓導妻子。三者愍念僮僕。知其有無。四者近善知識。遠離惡人。汝等若恆行此四法。現世為人之所愛敬。將來所生。常在善處。複次弗波育帝。在家之人。有四樂法。一者不負他財。無慚愧色。二者極大巨富。自惜不用。父母妻子。親戚眷屬。皆不給與。又不供養沙門婆羅門。三者極大巨富。身著麗服。口恣上味。供養父母親戚眷屬皆悉給與。奉事沙門及婆羅門。四者身口意業。並不為惡。聰明智慧。樂欲多聞。汝等當知。在家之人。雖復有此四種之樂。而不負他債及以慳貪。此法名為最下之樂。好行布施。名為中樂。身口意業不造於惡。聰明智慧。樂於多聞。此法名為上勝之樂。爾時如來。而說偈言

  不負債及慳  斯名為下樂

  有財行布施  此名為中樂

  身口意業淨  智慧樂多聞

  此則為上樂  慧者之所行

  汝等從今日  乃至盡形壽

  長幼互相教  行此中上法


往期精彩:

佛經系列:01 金剛經 (全文)

佛經系列:02 藥師經(全文)

佛經系列:03 佛說阿彌陀經(全文)

佛經系列:04 佛說無量壽經卷(全文)

佛經系列:05 圓覺經(全文)

佛經系列:06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佛經系列:07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

佛經系列:08 佛說八大人覺經

佛經系列:09 維摩詰經

佛經系列:10 佛說盂蘭盆經(全文)

佛經系列:11 佛說戒香經(全文)

佛經系列:12 大佛頂首楞嚴經 卷一

佛經系列:13 大佛頂首楞嚴經 卷二

佛經系列:14 大佛頂首楞嚴經 卷三

佛經系列:15 大佛頂首楞嚴經 卷四

佛經系列:16 大佛頂首楞嚴經 卷五

佛經系列:17 大佛頂首楞嚴經 卷六

佛經系列:18 大佛頂首楞嚴經 卷七

佛經系列:19 大佛頂首楞嚴經 卷八

佛經系列:20 大佛頂首楞嚴經 卷九

佛經系列:21 大佛頂首楞嚴經 卷十

佛經系列:22 《地藏菩薩本願經》贊 開經偈 第一卷

佛經系列:23 《地藏菩薩本願經》第二三四卷

佛經系列:24 《地藏菩薩本願經》第五六七卷

佛經系列:25 《地藏菩薩本願經》第八至十三卷

佛經系列:26  佛遺教經(全文)

佛經系列:27 僧伽吒經 第一卷 第二卷

佛經系列:28 僧伽吒經 第三卷 第四卷

佛經系列:29 十善業道經(全文)

佛經系列:30 佛說戒消災經(全文)

佛經系列:31 佛說尼拘陀梵志經

佛經系列:32 七佛父母姓字經

佛經系列:33  佛般泥洹經

佛經系列:34 佛說大集法門經

佛經系列:35 佛說人本欲生經(全文)

佛經系列:36  佛說人仙經(全文)

佛經系列:37 佛說七佛經 (全文)

佛經系列:38  佛說梵網六十二見經

佛經系列:39 佛說信佛功德經(全文)

佛經系列:40 佛說善生子經(全文)

佛經系列:41 大悲心陀羅尼經(全文)

佛經系列:42  佛說帝釋所問經(全文)

關注公眾號:佛經經典,回復1,掃描二維碼進佛經經典公眾號交流群,回復2,掃描二維碼進全國傳統文化相親群,找到有共同信仰的他(她),回復3,掃描二維碼進佛經經典生活交流群,群裡大家暢所欲言溝通交流,可以問佛學問題,或答疑解惑,歡迎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微信號:佛經經典

微信號:佛經經典

相關焦點

  • 佛教經典 |《大般涅槃經》序
    《大般涅槃經》亦稱《大本涅槃經》或《大涅槃經》,簡稱《涅槃經》。這部經是佛住世時,所說的最後一部經。《大般涅槃經》上講,眾生的惡業再大,也不過得見大涅槃日。大涅槃日一出,就能夠消滅一切眾生所有惡業。可見,《大般涅槃經》具足流通時,就是正法復當興旺時!經上講,此大涅槃經在佛滅度後,由大迦葉尊者護持流通四十年,以後沒地。在正法欲滅就剩下八十年時,此大涅槃經復當在閻浮提廣行流布!但是,這部大涅槃經是二乘人不信之法!阿羅漢、闢支佛也難以相信,何況是凡夫!
  • 佛教經典 |《大般涅槃經》簡介
    《大般涅槃經》亦稱《大本涅槃經》或《大涅槃經》,簡稱《涅槃經》。這部經是佛住世時,所說的最後一部經。  這部經的主要內容是:世尊示疾,預知涅盤,弟子請法,入般涅盤,舍利供養等。(以上節選自為淨慧長老《<大般涅盤經>略釋》)
  • 妙印法師:《大般涅槃經》導言
    《大般涅槃經》是由北涼天竺沙門三藏法師曇無讖尊者翻譯。此是《乾隆大藏經》裡,大乘經涅槃部的第一部經。同一部《大般涅槃經》的第二個版本,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南本」。此版本不是後人再翻譯本,而是繼曇無讖法師「北本」譯文基礎上的再文字潤色再編排,成稿總36卷,然後加上唐沙門若那跋陀羅法師與會寧等翻譯的2卷後續,總合計38卷。此南本是由宋代的兩位沙門比丘與一位在家居士三人共同彙編而成。
  • 天天知識 兩晉南北朝時代的《大般涅槃經》
    這兩號《大般涅槃經》卷面整潔,書風新妍,結字毓秀,實為拍場罕見,故有佳績。方廣錩、許培玲在《敦煌遺書中的佛教文獻及其價值》一文中曾闡明,敦煌佛教文獻「大抵為千年以前的古抄本,比起現在流通的各種藏經,它們更接近諸經之原貌。」那麼,魏晉南北朝時代的敦煌寫本《大般涅槃經》是怎樣的呢?
  • 《大般涅槃經》:解脫只需安住於大般涅槃,死王不能及
    唯除菩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勢不及故。複次迦葉。如水災起一切漂沒。唯除三禪力不至故。善男子。死水亦爾漂沒一切。唯除菩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複次迦葉。如風災起能吹一切悉令散滅。唯除四禪力不至故。善男子。死風亦爾悉能吹滅一切所有唯除菩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彼第四禪以何因緣。風不能吹水不能漂火不能燒。佛告迦葉。善男子。彼第四禪內外過患一切無故。善男子。
  • 《大般涅槃經》(313)大般涅槃經卷十九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 第二十二之一
    《大般涅槃經》亦稱《大本涅槃經》或《大涅槃經》,簡稱《涅槃經》。這部經是佛住世時,所說的最後一部經。還有九千五百年,佛法將在地球上滅失,須五十七億年後,再值彌勒佛住世。無佛與無佛法時間多麼漫長!難道不是"百千萬劫難遭遇" 嗎!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那我們就要珍惜聽聞佛法的機會,珍惜法緣,精進修行,去證悟超脫生死的涅槃境界。  這部經的主要內容是:世尊示疾,預知涅槃,弟子請法,入般涅槃,舍利供養等。
  • 妙印法師答疑:《大般涅槃經》的精髓是什麼?
    《大般涅槃經》導言妙印法師 敬撰《大般涅槃經》是由北涼天竺沙門三藏法師曇無讖尊者翻譯。此是《乾隆大藏經》裡,大乘經涅槃部的第一部經。同一部《大般涅槃經》的第二個版本,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南本」。此版本不是後人再翻譯本,而是繼曇無讖法師「北本」譯文基礎上的再文字潤色再編排,成稿總36卷,然後加上唐沙門若那跋陀羅法師與會寧等翻譯的2卷後續,總合計38卷。此南本是由宋代的兩位沙門比丘與一位在家居士三人共同彙編而成。
  • 佛教經典 |《大般涅槃經》卷五 (070)
    《大般涅槃經》亦稱《大本涅槃經》或《大涅槃經》,簡稱《涅槃經》。這部經是佛住世時,所說的最後一部經。還有九千五百年,佛法將在地球上滅失,須五十七億年後,再值彌勒佛住世。無佛與無佛法時間多麼漫長!難道不是"百千萬劫難遭遇" 嗎!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那我們就要珍惜聽聞佛法的機會,珍惜法緣,精進修行,去證悟超脫生死的涅槃境界。  這部經的主要內容是:世尊示疾,預知涅槃,弟子請法,入般涅槃,舍利供養等。
  • 佛教經典 |《大般涅槃經》卷四 (063)
    《大般涅槃經》亦稱《大本涅槃經》或《大涅槃經》,簡稱《涅槃經》。這部經是佛住世時,所說的最後一部經。還有九千五百年,佛法將在地球上滅失,須五十七億年後,再值彌勒佛住世。無佛與無佛法時間多麼漫長!難道不是"百千萬劫難遭遇" 嗎!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那我們就要珍惜聽聞佛法的機會,珍惜法緣,精進修行,去證悟超脫生死的涅槃境界。  這部經的主要內容是:世尊示疾,預知涅槃,弟子請法,入般涅槃,舍利供養等。
  • 《大般涅槃經》 (188)卷十二​聖行品第十九之中
    《大般涅槃經》亦稱《大本涅槃經》或《大涅槃經》,簡稱《涅槃經》。這部經是佛住世時,所說的最後一部經。還有九千五百年,佛法將在地球上滅失,須五十七億年後,再值彌勒佛住世。無佛與無佛法時間多麼漫長!難道不是"百千萬劫難遭遇" 嗎!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那我們就要珍惜聽聞佛法的機會,珍惜法緣,精進修行,去證悟超脫生死的涅槃境界。  這部經的主要內容是:世尊示疾,預知涅槃,弟子請法,入般涅槃,舍利供養等。
  • 大般涅槃經原文全文3
    大般涅槃經卷第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般涅槃經卷第八
  • 《大般涅槃經》:不受方等大乘經,即是邪見外道弟子
    善男子,若有經律作如是言:「如來正覺久已成佛,今方示現成佛道者,為欲度脫諸眾生故。
  • 《大般涅槃經》中的生死學 :一個佛教文化哲學觀點的解讀
    (二)大乘系統的《大般涅槃經》大乘系統的《涅槃經》的傳譯,有幾個階段,首先是東晉法顯取自印度的寫本,譯出六卷本,後來曇無讖譯出北本的《大般涅槃經》(四十卷本)2,然後南朝的慧觀、慧嚴及謝靈運等人據此潤飾並增加品名,將原本的四十卷十三品,調整為三十六卷二十五品,是為南本《大般涅槃經》。
  • 《大般涅槃經》(411)卷第二十五•師子吼菩薩品第二十三之一
    《大般涅槃經》亦稱《大本涅槃經》或《大涅槃經》,簡稱《涅槃經》。這部經是佛住世時,所說的最後一部經。佛從兜率內院示現降生至十八歲,為太子階段,主要是感悟生、老、病、死苦。十九歲出家,六年參訪,六年雪山靜坐為修行階段,主要是證悟佛理和示現成佛。三十歲至八十歲之間,說法四十九年三百餘會,主要是闡揚佛法與廣度眾生階段。
  • 《大般涅槃經》原經文.卷4
    (1)(2)(3)大般涅槃經卷第四如來性品第四之一  佛復告迦葉:「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分別開示大般涅槃
  • 《大般涅槃經》(382)卷第二十三•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二十二之五
    《大般涅槃經》亦稱《大本涅槃經》或《大涅槃經》,簡稱《涅槃經》。這部經是佛住世時,所說的最後一部經。還有九千五百年,佛法將在地球上滅失,須五十七億年後,再值彌勒佛住世。無佛與無佛法時間多麼漫長!難道不是"百千萬劫難遭遇" 嗎!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那我們就要珍惜聽聞佛法的機會,珍惜法緣,精進修行,去證悟超脫生死的涅槃境界。  這部經的主要內容是:世尊示疾,預知涅槃,弟子請法,入般涅槃,舍利供養等。
  • 【音頻珍藏版】妙印法師恭誦《大般涅槃經》第01—42卷
    《大般涅槃經》是由北涼天竺沙門三藏法師曇無讖尊者翻譯。此版本稱北本,總40卷;後續的2卷,是由唐代沙門若那跋陀羅法師與會寧等翻譯,總合計42卷圓滿。此是《乾隆大藏經》裡,大乘經涅槃部的第一部經。同一部《大般涅槃經》的第二個版本,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南本」。
  • 【音頻珍藏版】妙印法師恭誦:《大般涅槃經》第11—20卷
    《大般涅槃經》是由北涼天竺沙門三藏法師曇無讖尊者翻譯。此版本稱北本,總40卷;後續的2卷,是由唐代沙門若那跋陀羅法師與會寧等翻譯,總合計42卷圓滿。此是《乾隆大藏經》裡,大乘經涅槃部的第一部經。同一部《大般涅槃經》的第二個版本,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南本」。
  • ​迦葉完成使命入般涅槃 ——《彌勒大成佛經講記·迦葉入滅》
    爾時,摩訶迦葉踴身虛空,作十八變:或現大身滿虛空中;大復現小如葶藶子,小復現大;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履地如水,履水如地,坐臥空中,身不陷墜;東踴西沒,西踴東沒,南踴北沒,北踴南沒,邊踴中沒,中踴邊沒,上踴下沒,下踴上沒。於虛空中化作琉璃窟,承佛神力,以梵音聲,說釋迦牟尼佛十二部經。 前面說,關於智慧之事,不要做外貌協會,要看本質。我想到一個人——道安。
  • 《大般涅槃經》(311)卷十九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二十二之一
    《大般涅槃經》亦稱《大本涅槃經》或《大涅槃經》,簡稱《涅槃經》。這部經是佛住世時,所說的最後一部經。還有九千五百年,佛法將在地球上滅失,須五十七億年後,再值彌勒佛住世。無佛與無佛法時間多麼漫長!難道不是"百千萬劫難遭遇" 嗎!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那我們就要珍惜聽聞佛法的機會,珍惜法緣,精進修行,去證悟超脫生死的涅槃境界。  這部經的主要內容是:世尊示疾,預知涅槃,弟子請法,入般涅槃,舍利供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