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 / 理想禁區本文由ACGx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深刻的思想內核才是中國動畫未來的發展基礎
在現階段的中國動畫行業中,青年向動畫始終是整個行業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難題。相比起依附於玩具行業的兒童向動畫,這些定位為「給大人看的」青年向動畫,不僅擁有變現路徑更為複雜的商業模式,同時對內容方面的劇情深度也同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7年10月,一部名為《理想禁區》的動畫作品開始在網絡上更新,隨即引起了不少動畫愛好者及主流媒體的關注。除了該動畫作品是騰訊動漫所推出的又一重點項目之外,它最引人注目的關鍵在於,這是一部以「網癮」問題作為題材的動畫作品,其故事內容給觀眾帶來的極度震撼以及深度思考,在中國網絡動畫發展歷史上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
講述一位少年不斷成長的「網癮」題材動畫
「當今社會,出現了一種新型疾病,在大量青少年身上滋生。其症狀為:長時間和習慣性地沉浸在網絡時空,強烈依賴和過度使用電子產品,達到痴迷的程度。專家稱,這一疾病為網癮。
為了幫助這些得病的少男少女,做回自尊自信、自重自愛、自強自立的好學生,社會上出現了一種專治網癮的民間教育機構——網癮學校,為他們正確地成長,加油助力。」
伴隨著超現實主義風格的動畫畫面,這段來自《理想禁區》開頭的旁白,直接了當地指出了這部動畫作品所希望討論的主題。自從「網癮」問題被社會大眾所關注以來,無論是那些被送去戒除「網癮」的少年/少女,還是他們身邊的家長、網癮學校,這個話題所引發的故事、爭議和思考,便獲得了社會大眾以及中國年輕群體的高關注度。
《理想禁區》這部動畫作品,講述了一位因為「網癮」被家人送進「育才精英再教育學校」的少年黎響,在一片黑暗之中尋找光明,並奮起反抗的逆襲故事。
在沉重的主題以及略顯黑暗的故事劇情下,《理想禁區》成功塑造了黎響、孟進、冼石等多個重要的角色。而隨著動畫故事的不斷深入和推進,觀眾們也隨著男主角的一次次成長,逐漸看清了隱藏在這所戒網癮學校背後的真相——原來治療「網癮」只是表象,故事中每位角色背後所面臨的家庭、教育等問題,才是造成這一系列悲劇的根本原因。
在b站《理想禁區》的評論區中,不少觀眾就圍繞這部動畫展開了深入的討論,甚至還出現了一些曾經被父母送進「網癮學校」的年輕人出現。
有人說,動畫中幾位重要角色的名字分別對應了「理想」、「夢境」、「現實」等詞彙,結合這些角色的一言一行,實則就是製作團隊對「網癮」這種社會現象進行著辛辣的諷刺;也有人說,孩子和父母之間的矛盾自古就有,所謂「網癮」只是雙方矛盾最容易激化的一個點,它既是孩子成長出問題時最不願面對的現實,也是父母教育出問題時最喜歡找的藉口,我們不僅需要加強管理與監督,更需要從長遠的角度來培養合格的家長。
此外,《理想禁區》這部動畫的出現,也同樣引起了不少主流媒體的關注。法制晚報、新聞晨報、北京青年周刊等主流媒體紛紛對這部動畫做出了積極的評價,並針對「網癮」問題的存在,明確指出這應該是家長與孩子之間應該共同走出的困境。
可以說,《理想禁區》將社會現實問題與動畫作品成功地結合在了一起。無論是該作品本身的動畫製作水平,還是在觀眾乃至社會大眾中引起的熱議和話題,《理想禁區》這部青年向動畫所帶來的社會意義,在中國網絡動畫發展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深刻的思想內核才是青年向動漫作品的「標配」
相比起少兒向動畫,青年向動畫在製作過程中的難點在於,由於觀眾的年齡較高,閱歷較為豐富,他們對動畫作品的內容深度往往都會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除了在畫面、人設等方面需要保持高水準之外,一部青年向動畫要做到深受用戶喜愛,它更重要的是其故事能否引發觀眾深度地思考。
在文娛產業較為發達的海外,一部動畫或影視作品背後深刻的思想內容,往往才是其能夠被主流所接受的原因。
1954年,日本東寶株式會社推出了一部名為《哥斯拉》的怪獸電影。憑藉這部作品的成功,電影中那隻身高達50米的恐龍形怪獸「哥斯拉」,不僅在日本乃至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一股長達60餘年的怪獸文化熱潮,同時這個經典電影形象也在後來成為了許多電影、動畫、漫畫作品中的怪獸原型。
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哥斯拉》的誕生其實是日本社會對核災難陰影的投射。在繼1945年廣島、長崎核爆之後,1954年3月美國在馬紹爾群島比基尼環礁進行的氫彈試爆事件,又再度升級了日本民眾對核武器的恐懼。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圓谷英二、田中友幸等日本電影人便以此為契機,最終推出了《哥斯拉》這部經典不衰的怪獸電影系列。
而在文娛行業更為發達的美國,利用這樣一位虛擬人物形象的故事來映射現實的做法,其歷史則更為久遠。
發生在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以及迫在眉睫的戰爭陰影,對當時的美國人來說無疑是一場悲慘的經歷。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1938年6月,人類史上第一位超級英雄超人誕生了。這位擁有強大超能力,富有極強的正義感與同情心的超級英雄,也成為了當時不少美國人心中,真正能夠代表美國的強大力量。
實際上,包括《機動戰士高達》、《新世紀福音戰士》、《南方公園》、《辛普森一家》這些一系列深受年輕人,乃至社會大眾喜愛的動漫、影視作品,幾乎都是對於當時日美兩國社會環境的深度映射。
而在中國,影視行業在內容方面也早已開始這方面的努力。比如近段時間在院線熱播的《芳華》,2010年的電影《讓子彈飛》,以及1996年的電視劇《宰相劉羅鍋》,都是中國影視內容創作者對社會現象的反思和意見表達。
但是反觀中國的動畫領域,雖然在上世紀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推出的《金剛葫蘆娃》等一系列作品中,就曾批判性地出現過鑽錢眼、穿小鞋、潑髒水、扣帽子等當時社會環境的歪風邪氣,但是這些在動畫作品中的深度內容嘗試,卻並沒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保留下來。時至今日,在整個行業仍然停留在以少兒動畫作為主流的大環境下,這些有深度、有內涵的經典作品,卻反而只能停留在許多當年的動畫小觀眾,如今早已成年的年輕人記憶中了。
毫無疑問的是,《理想禁區》這部動畫的出現,是中國網絡動畫乃至整個動畫行業中,在近些年來出現的為數不多的現實主義動畫,其故事內核直指在當下的中國教育環節,孩子與父母之間需要互相理解的重要性。
在知乎,就有觀眾在看了這部動畫後提出了三個令人深思的問題:
為什麼網絡成癮就是一種疾病?
為什麼網絡成癮的成年人沒問題而光是青少年有問題?
什麼叫「正確地成長」?
或許在現階段,沒人能夠客觀、完整地回答好這三個問題,但「網癮」問題始終是當下社會和大眾關注的重點之一。所以《理想禁區》這部動畫的誕生,即是順利成章,也再次把「網癮」問題重新擺在了年輕觀眾的面前。
中國動畫的發展,要用堅實的腳步進行探索
現如今,讓大眾進一步接受動畫這種藝術形式,擺脫「動畫是小孩子看的」刻板映像,早已成為了許多國產動畫項目一直追尋、探索的主流。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些標榜自己是面向成人的動畫作品,卻往往只是嘗試性地融入愛情、暴力等元素,但在對現實社會的映射方面卻一直沒有勇氣邁出這關鍵的一步。
出現這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仍然是動畫項目商業化的束縛。畢竟如果我們的創作者要通過一些現實主義題材讓故事變得有內涵,那就勢必會面臨內容尺度能不能把控到位,故事核心所傳達出來的三觀是不是足夠「正能量」等一系列的問題。
但是從業者們也必須明白,中國動畫行業的未來其實是在於青年市場,這就需要我們在創作內容的過程中採取循序漸進的發展模式。自從2013年推出第一部青年向動畫以來,騰訊動漫就在豐富動畫類型的同時,不斷探索觀眾的喜好,並在近些年陸續上線的《狐妖小紅娘》、《從前有座靈劍山》、《一人之下》等愛情、奇幻、冒險類動畫項目中,增加略顯沉重的現實內容。
正是在這數十部動畫項目的不斷探索和經驗積累下,騰訊動漫最終推出了《理想禁區》這部以「網癮」作為主題,令觀眾深思的動畫作品——這不僅是騰訊動漫首部反映現實的動畫,在整個中國動畫行業也是十分罕見的。《理想禁區》這部動畫的意義,更多的是文化價值、社會價值的體現。
動畫說到底還是一種文化產品。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文化產品與商業之間似乎都存在著一條看似不可逾越的天然溝塹,而這些文化產品在內容方面的一次次突破,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完善文娛產業的商業化進程。正如騰訊動漫總經理鄒正宇所說:「目前市場忽略了對青年人或年齡層次更大一些孩子的娛樂訴求,他們的娛樂訴求更高級一些,這是我們現在越來越需要考慮的,要找到貼合他們需求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