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祖廟是去佛山旅遊必須要去的一個地方。除了能夠看到精美絕倫的磚雕、木雕、石雕、陶塑、灰塑之外,裡面還有葉問博物館以及醒獅表演,對了解佛山文化很有幫助。
但是,我今天要說的可不是這些,而是佛山祖廟裡隱藏的幾個秘密,據說,好多人都不知道呢。
從祖廟正門一直向前,走到一面紅牆下,這第一個秘密就隱藏在玻璃罩下。在玻璃罩下有一塊石碑,上面寫著「佛山」,還標有「貞觀二年」。我們都知道,貞觀二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這塊來自於唐代的石碑可不簡單,它可是佛山得名的見證。
佛山原來並不叫佛山,而是叫季華鄉,即沒山,也沒佛,在佛山祖廟不遠處,有一間面積只有40幾平方米的小廟,這座小廟被稱為「佛山初地」。小廟所在的位置原來是一片座荒無人煙的山崗。有一天,突然來了一位印度和尚,在此搭建了一座茅屋,並在茅屋裡供奉了三尊佛像,一邊向人們傳經,一邊在此修行。印度和尚不知道在此地待了多久,總之,在他離開之後,並沒有將佛像帶走,而是留在了他的茅屋裡。
時光到了唐代,季華鄉的人口越來越多,人們便向城外擴展,終於擴展到了和尚居住過的山崗。人們從地下挖到了那三尊佛像,這種昭示讓人們認為此地必有靈氣,從此,這片山崗便被稱為了佛山。人們在挖到佛像的地方建了一座廟,立了一塊碑,那座廟便是祖廟附近的那座廟,那塊碑便是祖廟玻璃罩下的這塊碑了,這塊碑可是切切實實的真跡,來自於唐朝。
祖廟的第二個秘密在古戲臺。祖廟被人稱為北帝廟,因為裡面供奉著北帝,北帝掌管著水,又被人稱水帝。一來呢,是因為佛山屬「火地」,是嶺南重要的冶鐵中心,防火很有必要,二來呢,是佛山自宋代以後便發展為以鑄造為主的手工業城鎮,像陶瓷、絲綢等,這些也需要防火。以前佛山的水路交通四通八達,並非現在高樓大廈林立的模樣。在明清時,還是「天下四聚」(四個最重要的商業中心城市)之一。一座需要處處防火的城市供奉水帝便理所當然了,那麼,這古戲臺與水帝有什麼聯繫呢?
古戲臺又稱「萬福臺」,搭建於清初,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雖然現在每逢初一、十五或節假日,古戲臺都會給觀眾表場幾場粵劇,可是,要是稍微留意一下,便會發現古戲臺的戲臺比地面高出近2米,人們看戲得仰著頭看,這是為什麼呢?這便要提到粵劇了。
佛山是粵劇的發源地,粵劇一開始以歌舞的形式出現,戲劇人員坐著「紅船」遊蕩在佛山大大小小縱橫的水面上唱戲。玉皇大帝看這些人一天到晚唱唱跳跳歌舞昇平不務正業,便要求火神華光大帝去凡間燒毀他們的道具給於懲罰。華光大帝到凡間一看,這些粵劇人員只是在以歌舞的形式教人從善,便把所看到的情況報告給了玉皇大帝,從而保護了這些粵劇人員。因為粵劇人員的服裝和道具以及船隻都很怕火,而華光大帝又是火神,從此便拜了華光大帝為祖師爺,一方面帶有感恩之情,另一方面也是為尋求庇佑,每年還會舉行華光誕呢。
粵劇一開始唱戲並不是表演給人看,而是演給神仙看的,主要是「以謝神恩」。廣東的第一家粵劇會館叫瓊花會館,建有一座可拆卸的戲臺,他們把戲臺建得高一點,以便能正對著華光帝唱戲。祖廟的古戲臺與瓊花會館的戲臺有異曲同工之妙,高出地面2米是為了方便唱給水帝聽戲。順便提一句,祖廟屋脊上很多精美的雕塑也都是根據粵劇而來的。
祖廟的第三個秘密藏在一幅精美的木雕裡,這塊木雕安放在供奉著水帝的靈應祠大殿裡。木雕分兩層,上面一層雕著荊軻刺秦王,下面一層雕著洋人跪地求饒的場景,主要是表達佛山人民在鴉片戰爭之後憎恨侵略者的思想。問題就出在這幅洋人跪地求饒的場景上。
1958年,工匠對這幅牌匾進行維修,修到第二層的時候,不小心把寫著「金鑾殿」的紙給擦掉了,紙後竟然露出了「大明江山」四個字。一塊清朝牌匾雕著「大明江山」四個字,可是赤裸裸的「反清復明」思想啊!要是當時被人發現,那雕刻牌匾的工匠可是要被砍頭的,被誅九族也有可能!這塊木雕表面上看是木雕,暗裡可是含著未被人發現的驚濤駭浪。
祖廟的第四個秘密出在北帝的12位天兵天將身上。他們雖然身形高大,重量卻只有幾匹麻袋的重量,輕就輕吧,他們還個個歪著個身子,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是要表現出神仙俯視蒼生的感覺,時時盯著佛山的情況,讓佛山免水災免火災,安平天下,可謂煞費苦心。
一座祖廟竟然隱藏著如此多的秘密,現在你知道了嗎?
本文作者:開心菜菜
我是開心菜菜,熱愛旅行。如果你看過我的文章有任何不明白的地方歡迎留言討論,如果你看過我的文章,重走我去過的地方,那會是我莫大的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