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中國製造業第一縣?

2020-12-14 騰訊網

法律顧問:趙建英律師

2019年,江蘇省江陰市蟬聯工業百強縣(市)三連冠共有11家企業入圍中國企業500強 ,19家企業入圍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8家企業入圍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以約佔全國萬分之一的土地、千分之一的人口,創造了超過二百四十分之一的國內生產總值、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實現了全國縣域經濟和綜合發展「十六連冠」。助推企業上市方面,江陰擁有「中國A股第一縣」稱號。今年年初,江陰市迎來第51家上市公司——科茂新材料江陰上市公司總數和募集資金總量雙雙位居全國同類城市第一名

70周年閱兵三軍儀仗隊的高定軍裝、「神舟十一號」航天員的航天常服、江陰大橋和港珠澳大橋上的斜拉索都是江陰製造。那麼,江陰究竟是怎麼修煉成「中國製造業第一縣」的?今天,我們來看看江陰的成長發展史。

起家與堅守

江陰本土製造風雨前行

從發展脈絡看,江陰工業發展大致經歷了恢復改造、曲折發展、改革探索、快速發展、轉型升級等五個時期。

恢復改造期

(1949—1957年)

解放初期,江陰工業發展以恢復生產為主,產業以棉紡織和染織業為主,存在部分糧油加工業,其他工業類型極少。縣委、縣政府努力對設備簡陋,條件低劣的小作坊、小工廠進行改組,到1952年,江陰工業企業261家,較1949年增加23家,工業總產值8090萬元,年均增長26.6%。到1957年,江陰工業總產值1.32億元,比1952年增長63.0%。

曲折發展期

(1958—1978年)

1958年,江陰緊隨國家政策興辦社隊工業,掀起工業發展的熱潮。1965年,江陰工業總產值達1.63億元,涵蓋機電、冶金、化工、船舶修造、醫藥、紡織、食品等門類的工業體系初步建立。1967—1976年江陰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1.6%,比三年調整時期低8.7個百分點。到1978年,江陰工業企業2166家,工業總產值6.36億元,工業經濟實力悄然崛起。

改革探索期

(1978—1991年)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江陰採用「以工補農」「以工建農」等方式,推動農村貿工農一體化發展。1987年江陰撤縣設市,實施工業興市、市場對接、國際接軌,鄉鎮企業裂變發展,並逐步形成集體、民營、外向經濟三足鼎立的格局。1978—1991年,江陰工業經濟總量呈幾何級數增長,工業總產值從1978年的6.36億元增長到1991年的130.30億元,年均增長26.1%。第二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從1978年的55.1%提高到1991年的69.6%,增加14.5個百分點。

快速發展期

(1992—2012年)

1992年,江陰深入推進鄉鎮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探索實踐企業資本經營方式,大力擴展對外開放,民營經濟迎來高速發展。1995年,以江陰經濟開發區為代表的一批工業園區相繼建立和完善。到1999年,江陰擁有江蘇陽光、華西村、法爾勝等8家上市企業,累計募集資金21.6億元,形成中國資本市場上獨樹一幟的「江陰板塊」。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江陰經濟迎來新一輪發展熱潮。到2012年,江陰規上工業企業1418家,工業總產值6003.03億元,年均增長21.0%。

轉型升級期

(2013年—至今)

黨的十八大以後,江陰把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強化創新驅動發展,注重新舊動能轉換。1978年,第二產業佔GDP比重55.1%。目前第二產業佔GDP比重仍為54.4%,保持住了支柱性地位,江陰成為民營製造集聚能力和水平最高的縣(市)。到2018年,江陰規上工業企業1469家,規上工業產值6059.13億元,江陰連續榮膺中國工業百強縣(市)第一名。

曲折與輝煌

江陰工業經濟深耕主業

1949年,江陰工業基礎薄弱,工業總產值僅為3986萬元。經過解放初期恢復和調整,1953年工業總產值突破億元大關,達到1.24億元。經過20年曲折發展,1975年,工業總產值突破5億元,達5.50億元。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工業經濟發展乘勢而上,總量躍升並屢創新高。2002年,江陰工業總產值突破千億元大關,達1079.19億元。2005年突破2000億元,2006年突破3000億元,2008年突破4000億元,2010年突破5000億元,2011年邁上6000億元臺階。到2018年,江陰工業總產值超過七千億元,超過1978年工業總產值的1200倍,相當於改革開放以來25年的工業總產值累計之和。

實體經濟是江陰經濟發展之根。1949年,江陰存在小規模的私營工業。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國有工業和集體工業二分天下。1978年起,江陰多種所有制經濟蓬勃發展,多元化市場主體格局逐步形成,民營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江陰企業以80年代鄉鎮企業為中堅力量,逐步發展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企業。目前江陰19.1萬家市場主體中,企業有6.5萬家。2019年,江陰19家企業登榜「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民營工業企業有1205家,佔規上工業企業數的比重高達82.0%,13家企業躋身「中國民營企業500強」,規上民營工業總產值佔比超過70%,民營工業對江陰規上工業產值增長的貢獻率超過80%。

集約與高效

江陰產業體系健全完備

1949年,江陰工業企業僅有238家,僅能生產棉布、棉紗、襪子、毛巾、日用木製品、鐵製農具等初級產品。

到1978年,江陰工業產品主要以紗、布、服裝、陶瓷等輕工產品為主。

目前規上工業企業已達1728家,132家企業主持制訂了457項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主持起草了14項國際標準,有中國世界名牌1隻、中國名牌13隻、中國馳名商標54件、國際知名品牌領軍企業7家。電子信息、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長電科技成為我國最大、世界第三的半導體封裝測試企業,遠景能源成為我國最大的海上風機供應商、全球最大的智慧能源資產管理服務公司海瀾集團、中信泰富特鋼集團相繼成為無錫、江陰第一、二家千億級企業。目前江陰正全力打造紡織服裝、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等四個千億級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醫藥等兩個五百億級產業集群,領航江陰經濟發展。

數據顯示,2018年,江陰鋼材、水泥、服裝、印染布產量分別為1301.37萬噸、299.84萬噸、4.72億件、4.98億米,與1978年相比,分別增長823倍、50倍、342倍、23倍。集成電路、電子元件、光纖、光纜、太陽能電池(光伏電池)等新興產品產量也實現了從無到有、由少到多的飛躍,分別達到322.46億塊、3.24億隻、639.90萬千米、218.80萬芯千米、139.40萬千瓦。江陰已擁有110多隻行業單打冠軍產品,150多家企業成行業「隱形冠軍」。

目前江陰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新興產業產值佔比分別達到33.4%、43.9%,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佔比達到3%;獲評中國工業大獎2個、中國質量獎1個、省獨角獸企業1家,入選全國首批創新型縣(市)建設名單

今後一個階段,江陰將重點聚焦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車船高端裝備、生物醫藥和醫療設施等五個方面的重點領域,有利於加快江陰新興產業的集聚,形成新的產業高地。

追趕與領先

江陰探索創新從未止步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開放政策將中國工業發展帶入發展黃金期,江陰製造業探索創新的腳步也從未止步。以華西村為例,1980年,華西村在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前提下提出調整產業結構方案,全村600畝良田由30名種田能手集體承包,絕大多數勞力轉移到了工業上去,華西從此跨上了發展市場經濟的道路。1992年,江陰著手推進企業股份制改革,提出資產重組、資本經營的發展思路,出臺激勵、扶持措施,積極推動企業上市。1997年2月,江陰市第一隻股票「興澄股份」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揭開了江陰規模企業競相上市的大幕。到目前,江陰擁有上市公司49家,主要以製造業企業為主,大企業大集團各領風騷,形成了中國資本市場獨具魅力的「江陰板塊」

近年來,在創新驅動戰略引領下,企業不斷加大研發投入,製造業生產的「含金量」進一步得到提升。2017年,江陰規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活動的企業數達943家,佔比64.1%,較2009年提高48.8個百分點。規上工業企業戶均擁有企業辦研發機構0.65個,較2009年增加0.53個。規上工業企業開展研發項目2381個,較2009年增長1.34倍。2017年,江陰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佔GDP的比重為3.02%,較2009年提高0.34個百分點。

江陰是一座創新名城。江陰高新區目前已經形成以特鋼及金屬製品為主導產業,微電子集成電路、現代中藥和生物醫藥、機械智能製造為特色產業,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為戰略性產業的創新集群。擁有國家特色產業基地5個、國家集成電路封測產業鏈技術創新戰略聯盟1個、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3家、國家級眾創空間3家,江陰國家高新區已經成功躋身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核心區。江陰建成諾貝爾獎得主中國研究院6家、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9家、省級以上博士後科研工作站5家、省級以上研究生工作站16家、院士工作站16家

End

來源:金屬加工

資料來源:江陰統計、多彩江陰、中國經濟信息社江蘇中心、江陰工信、江陰發布、人民網江蘇頻道、財經快播網

評論處大家可以補充文章解釋不對或欠缺的部分,這樣下一個看到的人會學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相關焦點

  • 「專精特新」成就「製造業第一縣」江陰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朱國亮產業鏈現代化是精準破解製造業「大而不強」的關鍵一招。被譽為「中國製造業第一縣」的江蘇省江陰市聚焦優勢產業集群,壯大龍頭企業,培育「專精特新」,固強補弱提升產業鏈控制力,推動上下遊企業融通發展。
  • 中國製造業第一縣今天捧回的這頂桂冠,含金量有多高?
    今天,第三屆中國縣域工業經濟發展論壇(2020)對外發布「中國工業百強縣(市)」榜單,十強中,江蘇包攬前3,其中江陰再次摘得「中國工業百強縣(市)」桂冠,實現四連冠。  這個獎盃分量有多重?「瞭望君」獲悉,「中國工業百強縣(市)」榜單是在國家工信部的指導下,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依託製造強國產業基礎大數據平臺,對全國各縣(市)競爭力進行的實證分析和比較研究,今年已是第6次正式發布,具有高專業性、權威性和含金量。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榜單在江陰揭榜,系該榜單首次離京發布。家門口捧獎盃,更顯榮譽分量。  從「第一縣」到「百強」第一,「強」字飽含深意。
  • 全球製造業強國口碑榜:德國穩居第一,日本第八,中國呢?
    我國在製造業的發展從1978年以來就沒停下過速度,高速發展下的我們輕鬆拿下了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的稱號,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工廠。但即使這樣,在全球製造業強國口碑榜中,依然沒有我國的名字,事實上我國本來就不是製造業強國,目前處於一個大國向強國轉變的過程。高鐵全球第一:八縱八橫說起我國的製造業,不得不提一提我國新世紀四大發明之一的高鐵,我國的高速鐵路營業裡程很早以前就是排在全球第一了。
  • 一個江蘇的縣級市「中國製造第一縣」,GDP在無錫中排名第一
    在中國所有的縣級城市中,江陰可以稱為領航人,民營經濟發達,製造業發達,其中中國500企業10家,中國製造業500強企業17家,分別佔江蘇省入選企業的19.23%和34%,此外,江陰還有51家上市公司,不得不說江陰確實超出了縣級城市的想像,因為江陰確實超出了縣級城市的想像產業發達,江陰的經濟發展迅速,江陰的GDP將達到400102億元,人均GDP將高達242100
  • 日本和德國作為一流製造業強國,誰才是高端製造業的霸主?
    編輯:簡易財經目前,全球製造業強國第一梯隊只有三個國家,分別是:美國、日本和德國,其中日本、德國在眾多高端製造業領域處於絕對領先地位,在全球產業鏈當中佔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那麼,日本和德國和全球一流製造業強國,誰才是高端製造業的霸主?我們需要從汽車製造、工具機製造、機械製造、半導體等高端製造業領域分別對比,誰強誰弱便一目了然。汽車製造在全球汽車製造領域,德國略微領先於日本。
  • 北方城市太羨慕,中國縣城新競爭,義烏、沙縣,誰才是全國第一縣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兩座縣城,誰才全國知名第一縣,有著深遠的影響。 被世界級權威機構認定成為世界第一市場。每天都會有大量商品從義烏前往世界各地。曾經有外國人挑戰不購買義烏的小商品,僅僅一個月,都只能用去年留下的物品。可以見得,義烏的影響力也是十分巨大。
  • 全球「製造業口碑」排名出爐:德國第一,美國第十,那中國呢?
    文:團團眾所周知,中國製造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中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勞動力豐富,市場廣闊,製造業也非常先進,素有「世界工廠」之稱。現今貿易全球化,我們或多或少有用過其他國家製造的產品。那麼哪個國家製造的產品口碑最好呢?
  • 全球製造業口碑排名:日本第8,中國無緣前十,第一名實至名歸
    都說「中國製造」享譽全球,那在全球製造業口碑排名中如何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憑藉著廉價的勞動力、巨大的市場潛力以及各種優惠政策措施,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外企在華投資建廠,「世界工廠」的名號也由此而來。再加上各國之間貿易往來的加速發展,中國製造可謂是遍布全球。
  • 山東第一強縣最有錢的4大富豪,第一名竟然是他家?你最喜歡誰?
    有點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山東的第一經濟強縣既不是在青島市,也沒坐落在濟南市。而是處在自然條件相當不錯,但經濟發展卻不算快的煙臺市內,與有仙境之稱的蓬萊為鄰,它的名字就是龍口市。這麼一說,是不是還是比較陌生呢?畢竟龍口這座小小的縣城名氣實在是不大。但儘管名氣受限,但它的經濟發展可不弱,龍口堪稱是山東「最牛」的縣城。龍口之所以能夠力壓榮成、膠州等等成為山東第一大經濟強縣的龍口市,它的底氣可不虛。
  • 衝擊「中國製造業第一市」,蘇州為何高規格布局生產性服務業
    被外界稱為「最強地級市」、製造業位居全國前三的蘇州,最近鮮明地提出,未來要成為「中國製造業第一市」。7月18日,蘇州市召開生產性服務業推進大會。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藍紹敏在會上表示,這並不是說說而已。
  • 海鹽名列中國工業百強縣(市)榜單第49名
    ■全媒體記者 馬卓儀本報訊 近日,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主辦的中國縣域工業經濟發展論壇(2020)在江蘇省江陰市舉行,論壇發布了《中國工業百強縣(市)、百強區發展報告(2020)》。海鹽上榜中國工業百強縣(市)榜單,名列全國第49名,較去年上升5位。海鹽已連續多年入圍全國工業強縣「百強榜」,靠的是「硬實力」。近年來,海鹽大力推進位造業高質量發展,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基本形成了以核電關聯、高端裝備等新興產業為成長點,以緊固件、綠色紙業等傳統優勢產業為基礎特色,以生產性服務業為支撐的產業集群發展態勢。
  • 全球製造業口碑排名:德國第一,日本第8,中國卻不在榜單內?
    文:繆禾40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因此,當談到世界上哪個國家是製造業大國時,中國當仁不讓。在短短幾十年時間裡,中國從一個農業國轉變為世界上最一大工業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雖然與美國仍有一定差距,但已達到可追範圍。
  • 全球製造業強國口碑榜:德國蟬聯第一,日本第八,中國無緣前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實力一路突飛猛進,如今已經坐穩「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這其中,離不開國家的領導和人民的努力,更離不開中國製造業。中國製造業的騰飛令中國的進出口規模不斷擴大,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同時也被稱為「世界工廠」。
  • 瀋陽下轄的2縣1市,誰會是第一個撤縣設區的?
    瀋陽遼寧省省會,素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城」之稱,一座具有7200文明史的國際化大都市,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幾百年來,明清的鐵蹄、軍閥的炮火、日本人的踐踏令瀋陽疲憊不堪, 但是,瀋陽用成績證明了它的堅韌。
  • 國內石榴產地排名,誰是你心中的石榴第一縣?
    中國石榴文化的產生、發展與成熟,凝聚著「採國外名花,結國內碩果」的意蘊。寓意著對美好吉祥事物的熱愛與嚮往,激勵著民眾對現代文化生活的渴望與追求。中國傳統文化視石榴為吉祥物,寓意為多子多福。同時石榴營養豐富,維生素含量是大多數水果的兩倍。中國種植石榴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分布面積非常廣。很多地方都有「石榴之鄉」的稱號,那麼要是評選一個石榴第一縣,你會如何抉擇。
  • 陝西77縣GDP排名公布:第一縣神木居全國第11!
    近日,陝西省統計局公布了《2019年陝西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監測分析》,數據顯示:2019年,全省77個縣(市)實現生產總值10956.42億元,同比增長4.9%。縣均GDP142.29億元,較上年增加2.83億元,超過100億元的縣(市)40個,較上年增加1個,超過200億元的縣(市)達到11個。
  • 河南第一人口大縣竟然沒有直達省會火車
    河南第一人口大縣竟然沒有直達省會火車固始縣位於河南省東南門戶,南依大別山,北臨淮河,具有北國江南,江南北國,魚米之鄉之稱,中國產糧大縣、中國柳編之鄉、中國書法之鄉、中原僑鄉,全縣人口180餘萬,河南省第一口大縣,年輸出勞力70餘萬,全國勞務輸出大縣
  • 全球製造業強國口碑榜:德國蟬聯第一,日本第八、中國無緣前十
    最近四十年來,中國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和世界地位,社會發展和經濟是有目共睹的,短短幾十年來,就從一個農業國家搖身一變成為世界第一製造強國,經濟也躍升為世界第二,雖然在各方面與美國和歐美強國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但是差距已經在不斷縮小,用不了多少時間也能躋身為世界強國之列。
  • 日本和德國同是製造業大國,誰的經濟實力更強?
    全球製造業格局上圖是如今全球製造業分布圖,可以看到,如今我國是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佔全球製造業產值的28.37%;美國排名第二,佔全球製造業產值的16.65%。中國和美國佔全球製造業產值的45.02%,接近一半的份額。在中美之後,日本和德國是全球製造業第三大、第四大國,佔全球總量比重分別為7.23%、5.78%,比例較為接近。上世紀中期開始,日本和德國先後扛起「世界工廠」的旗幟,並且「日本製造」和「德國製造」成為了世界製造業的標杆。
  • 製造業「去中國化」暗潮洶湧
    全球疫情形依舊嚴峻,防疫物資進一步短缺的當下,全球製造業「去中國化」的行動,再次轟轟烈烈地搬上日程。但不同的是,這一次日本拿出了實打實的解決方案。疫情加速日本製造「去中國化」 自2006年中國首次超過美國成為日本第一大貿易夥伴,中日兩國之前便一直保持著緊密地商務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