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到了,古人講「芒種怕雷公,夏至怕北風」,到底是什麼意思?

2020-12-11 芷天說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文明的產物,古代老百姓春種秋收,按照節氣變化耕種農作物。古人根據自然規律變化,確定了二十四節氣的時令。通過「二十四節氣」來確定農耕的時間,確保農業種植和生產時間,避免影響到農作物的產量。

古代人沒有現代的高科技,不知道未來天氣變化。老百姓只能通過觀看氣象,結合一些民間諺語,來判斷天氣狀況,根據雨水量和氣溫的變化,選擇耕作農田的時間。但是氣候變化無常,在收割或者種植階段,雨水量過多或者過少,都會影響到一年的收成。

芒種是夏季的第三個節氣,也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九個節氣,芒種這個時節雨水量較多,甚至會有大暴雨或者大風的侵害,這就嚴重影響到農作物的生產。

歷史書上記載,芒種就是:「鬥指巳為芒種,此時可種有芒之谷,過此即失效,故名芒種也。」

這個節氣適合於種植穀類作物,民間有諺語稱「芒種不種,再種無用」「芒種端午前,處處有荒田」,這個季節老百姓都忙於耕種,如果錯過了某種季節,會導致農作物產量下降。

在芒種這個季節,如果雨水量過多,就會嚴重影響到早稻的收割。俗語「芒種怕雷公,夏至怕北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那麼為什麼在芒種時節怕打雷呢?「夏至怕北風」這句俗語,又蘊含了怎樣的道理?

一、芒種怕雷公

「河陰薺麥芒愈長,梅子黃時水漲江。王孫但知閒煮酒,村夫不忘禾豆忙」,寫的就是芒種前後,老百姓忙碌的生活狀態,所以老百姓都希望芒種這天公作美,最好不要下雨,避免影響到小麥的搶收。

芒種前後南方要收割小麥,首先小麥收割後,需要一定時間的晾曬。隨著農業技術的發展,如今用農業器具來進行收割,所以相對來說比較快,但是收過了小麥之後,只有曬乾了才,能夠很好地保存起來,避免小麥受潮、發黴或者生蟲。

如果在芒種時節下起大雨,就直接影響到小麥的晾曬時間。一旦小麥收割之後被淋雨,就容易發黴變質,這也是老百姓最擔心的事情,所以有「芒種怕雷公」的俗語。如今生產力水平有所提高,晾曬小麥和小麥烘乾的方法比較多,因此俗語「芒種怕雷公」,只是在特定的歷史階段比較受用。

如今小麥收割之後,可以選擇科學的方法,進行處理和烘乾。芒種時節南方可以收割小麥,北方則需要種植玉米等農作物,種地的時間需要大量雨水,所以在芒種時節下雨,雖然會導致小麥受潮,但是對於玉米等農產品的種植,還是有好處的。

芒種時節南方需要收割小麥,如果這幾天一直是大晴天,對老百姓來說再好不過,就不會影響到小麥的產量。農民過了收割小麥之後,就要種植下一茬莊稼,所以還是需要一定的雨水量,種莊稼前後下雨,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

二、夏至怕北風

「二十四節氣」包括小滿、芒種、夏至。夏至最害怕的就是北風,如果夏至天氣炎熱、大旱將至,地表環境受到高溫的影響,會導致植物生長緩慢,也嚴重影響到農作物的生長,夏至急需雨水,所以古代諺語就有「夏至怕北風」之說。

俗語「芒種怕雷公,夏至怕北風」意思就是芒種時節打雷下雨,夏至時節刮北風,這些都不是好現象,甚至會影響到一年的生產和農作物產量,如果天氣不好收成便不好。但是隨著現在科技的發展,這些困難都可以一一解決。

結 語

古代老百姓流傳了關於農耕方面的俗語,比較適合當時的生產生活方式。俗語「芒種怕雷公,夏至怕北風」,就說明了季節環境不好,會影響到農作物的產量。這句話只適用於當時生產力較低的古代,由於現代科技的發展和進步,很多困難都可以迎刃而解。

俗語是古代老祖宗留下的生活經驗,也是老百姓智慧結晶。古代勞動人民在幾百年的農耕生活中,總結出一些關於農業生產的俗語,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這些俗語有重要的意義,能夠幫助老百姓渡過難關。

相關焦點

  • 俗話說「芒種怕雷公,夏至怕北風」什麼意思?芒種打雷有何講究?
    今天是芒種,早晨起來,我們老家的天氣是陰天,不過沒下雨。快到中午的時候,天氣有點兒放晴,稍微出了點兒日頭。不過沒有昨天陽光那麼強烈。昨天我去葫蘆地架葫蘆,天氣特別炎熱,看到旁邊鄰居家的麥田開始泛黃,過不了幾天,膠東地區馬上就要到了收割麥子的季節。
  • 芒種是什麼意思 芒種時節要注意什麼
    很多人都不知道二十四節氣的名字都是怎麼來的,其實它們是根據節氣的一些習俗以及農作物來命名的,那您知道芒種是什麼意思嗎?在芒種時節我們應該注意什麼呢?每一個節氣的氣候都是不一樣的,想要健康度過的話,就要知道芒種養生應該做什麼,什麼不應該做,趕快來看看吧。
  • 芒種夏至天 走路要人牽——身識養生
    三之氣,太陰溼土,正當小滿芒種夏至小暑之時。其時之病,多風熱暑溼。四之氣,少陽相火又起於大暑六月中。故其時之病純是溼熱,但以寒為名也。」 ——清·汪琥《傷寒論辯證廣注》第三氣,太陰溼土當令,正是小滿、芒種、夏至、小暑時節。這時的疾病,多由風熱暑溼引起。第四氣,少陽相火,又開始於六月的中氣大暑。所以這時的疾病,純粹由溼熱引起,只是用寒症命名罷了。」芒種期間,天地能量積蓄至盛滿,「滿則溢」的規律性在身心各個方面都有不同的表現。
  • 芒種是什麼意思含義 芒種節氣的習俗風俗及養生飲食技巧
    北京時間6月5日12時58分  將迎來「芒種」節氣。  芒種,又名「忙種」,  是二十四節氣之第九個節氣,  夏季的第三個節氣。  芒種,是「有芒之穀類作物可種」的意思。此時,仲夏已至,北方麥黃,江南梅熟。進入 「芒種」時節,氣溫不斷升高、雨量日漸充沛、空氣溼度慢慢增大,北京的汛期也到來了。
  • 芒種|養生
    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種最忙的季節,故又稱「芒種」。        芒種在小滿和夏至之間,是處在轉折期的一個節氣。長其夏至,短其冬至,在芒種期間,太陽將逐日靠近它在北半球運行軌跡的最北端,北半球白晝時間最長的日子也就要到了。「芒」,指的是有芒作物的收穫。「種」,指的是谷黍類作物的播種。
  • 農諺「芒種刮北風,旱斷青苗根」,今年降雨如何,對農業有影響嗎
    今天是芒種,二十四節氣之一,排行九位。芒種顧名思義,代表著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到來,即有芒之穀類作物可種,那麼什麼是「有芒的穀物」,無非是有芒尖的穀物而已,比如小麥、水稻等等。說文解字說,芒者,忙也。芒種的由來,目前可以追溯至《周禮》一書,說「澤草所生,種之芒種」,意思是利於草木生長的沼澤溼地,可以種植芒類穀物的種子。由於芒種的歷史久遠,以及對老百姓的生產生活影響較大,所以數千年的封建農耕歷史中,流傳下大量的民俗農諺。
  • 芒種.
    芒種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芒種是很忙的節氣。陝西,甘肅、寧夏是「芒種忙忙種,夏至谷懷胎」。廣東是「芒種下種、大暑蒔(蒔指移栽植物)」。江西是"芒種前三日秧不得,芒種後三日秧不出"。貴州是"芒種不種,再種無用"。福建是"芒種邊,好種秈,芒種過,好種糯"。江蘇是"芒種插得是個寶,夏至插得是根草"。山西是"芒種芒種,樣樣都種"。"芒種糜子急種穀"。四川、陝西是"芒種前,忙種田,芒種後,忙種豆"。
  • 芒種:螳螂瞪著大眼睛 催人起五更
    芒種節氣的由來  今年6月5日為芒種。芒種,是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陽到達黃經75°時為芒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意指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搶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種最忙的季節,故又稱「芒種」。
  • 芒種|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
    芒有2層意思第一個本義是指穀類植物種子殼上的針刺狀物第二個意思是指真的忙在芒種時節像大麥、小麥這種殼上有細刺的作物已成熟搶收它們已迫在眉睫與此同時晚稻,黃米、高粱這些夏播的植物也正處於播種最忙碌的時間所以民間常說「芒種」忙種地裡栽秧割麥兩頭忙芒種夏至是陽氣逐漸達到頂峰的日子同樣的,也是陰氣初生的日子陰氣的小苗苗開始發育了
  • 《芒種》歌曲火遍大街小巷,今日芒種,透過詩歌感受古時農忙氣息
    最近,有一首名為《芒種》的歌曲非常火,其歌曲非常中國風,頗有古風韻味。本以為這首歌會與二十四節氣中的芒種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仔細聽之,卻發現意境完全不同。這首歌曲《芒種》巧妙地融合了佛家的思想,向我們闡述了人在困頓之後的開悟,是一首頗有禪意的歌曲。今天是芒種時節,我們不談這首歌曲,只談古時芒種時節的文化氣息。古代,人們將芒種分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鶪始鳴;三候反舌無聲。
  • 古諺語「芒種火燒天,夏至雨漣漣」你知道其中的含義嗎?
    2020年6月5日芒種,是二十四節氣第九個節氣,此時太陽到達黃經75度的位置,是反應農作物現象的一個重要節氣。芒種也是農民下地播種最為繁忙的季節了……古諺語有句老話這樣講「芒種火燒天,夏至雨漣漣」,芒種其實將兩字分解,「芒」就是大麥,小麥進入成熟時節,即將收穫,「種」就是谷,玉米等夏季農作物正是播種最為繁忙的時候。在我們河南,農作物大多都以這個為臨界點,過了這個季節,農作物成活率輝大大降低,所以芒種老百姓既會忙著夏收,也要芒著播種。
  • 農村老人說「鴨怕十四,狗怕夏至,雞怕冬至」,是什麼意思?
    特別是每年有好多節日,使人們可以找尋到機會,緬懷祖先,祈望祖先賜福給兒孫後代。冬至節、夏至節、七月十四就是祭祖的傳統歲節。冬 至冬至節,古人對這一節日是相當重視的。漢代每至冬至節,則官吏休假,家人鄰裡相聚慶賀。冬至在古代被稱為「亞歲」(《冬至獻履襪表》)意即冬至亞賽年節。
  • 芒種的花
    但今天咱們不論芒種的農作物,也不論英雄,咱們一起聊聊芒種時節盛開的花朵。芒種節氣裡盛開的花朵很多:金銀、石榴、茉莉花,梔子、月季、虞美人,木槿、蜀葵、萱草花等等等等,實在是很多,我們就先挑三種來欣賞一下。
  • 今年是「寡年」逢九,芒種逢四後一天端午,農村這些流傳知道嗎?
    這不,最近村裡的王大爺就經常提起老輩人們流傳下來的老話語,轉眼間,今年的二十四節已經過去了8個,而第9個節氣也即將匆忙趕來,今年的第幾個節氣芒種節氣,對咱農業生產有哪些影響呢?一起來看看農村流傳的這些你知道嗎?啥意思?「寡年」是什麼?「寡年」給農村老人有什麼樣的感覺?眾所周知「寡年」實際上是指,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立春節氣日,提前到了上一年。
  • 夜讀丨芒種: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
    出自《故宮知時節: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 芒種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地官》中:「澤草所生,種之芒種。」意思是說,只要能長草的水田,都可以種麥子或者稻子。當然,這句話中,是讀作芒種(zhǒng),芒種泛指長著芒刺的各種穀物。
  • 2020芒種節氣物語,芒種適合發朋友圈的句子,句句充滿希望!
    芒種將至,氣溫也將逐漸升高,稻香收穫的季節來了。六月芒種,幾場熱風把麥子吹熟了,成熟的麥穗顆顆飽滿。芒種節氣,吐露著大地的心事,響應著萬物的成長。耕耘歲月,東走西忙。四季時光,夏種冬藏。生活無非,拼搏一場。
  • 諺語、詩歌話「芒種」: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
    前些年,一首歌曲《芒種》紅遍大江南北,但是對于越來越現代化的人們來說,卻很少有人知道什麼是「芒種」。芒種節氣在農耕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民間也稱為「忙種」、「忙著種」,是播種晚稻等穀類作物的時節,也是麥子豐收的季節。這個時候人們不僅收穫了喜悅,更是種下了希望。
  • 二十四節氣·芒種
    反舌鳥,就是蛤蟆,哈哈哈,意思是蛤蟆現在不叫了~《歲時纂要》中記載:「閩人以立夏後 逢庚為人梅,芒種後逢壬為出梅。」《癸辛雜識》說芒種後壬日人梅;《月令廣義》中記芒種後逢丙日人梅,小署後逢未日出梅。周處《風土記》叫夏至日前雨水作黃梅雨。《皮溪詩話》說,江南五月,梅子熟時,霖雨連旬,叫作黃梅雨。清代顧祿的<清嘉錄·黃梅天》 引用項衛東說法:「江南以三月為迎梅雨,五月為送梅雨,遇雷電為斷梅。」嶺南一帶三四月就是雨季,越向南雨量越充沛。
  • 芒種即「忙種」,古代以農立國,自然少不了跟芒種有關的詩詞!
    鬥指丙,太陽黃經達75°,一般是每年公曆6月5-7日是「芒種「芒種,是「有芒之穀類作物可種」的意思。氣溫顯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氣溼度大,適宜晚稻等穀類作物種植。青梅也是上市季節,所以有煮梅之說!農事耕種以這一時節為界,過此之後成活率就越來越低。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
  • 芒種 這首風靡抖音的歌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但這首歌的到底講了些什麼?除了音闕思聽在官博上給出的那句,佛說: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很多痴迷音樂的孩童們都不懂這首歌到底在講什麼。今天帶土哥就來給大家剖析一下這首歌的隱藏意思。原創不易,請大家有空就點點關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