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古代文明的產物,古代老百姓春種秋收,按照節氣變化耕種農作物。古人根據自然規律變化,確定了二十四節氣的時令。通過「二十四節氣」來確定農耕的時間,確保農業種植和生產時間,避免影響到農作物的產量。
古代人沒有現代的高科技,不知道未來天氣變化。老百姓只能通過觀看氣象,結合一些民間諺語,來判斷天氣狀況,根據雨水量和氣溫的變化,選擇耕作農田的時間。但是氣候變化無常,在收割或者種植階段,雨水量過多或者過少,都會影響到一年的收成。
芒種是夏季的第三個節氣,也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九個節氣,芒種這個時節雨水量較多,甚至會有大暴雨或者大風的侵害,這就嚴重影響到農作物的生產。
歷史書上記載,芒種就是:「鬥指巳為芒種,此時可種有芒之谷,過此即失效,故名芒種也。」
這個節氣適合於種植穀類作物,民間有諺語稱「芒種不種,再種無用」,「芒種端午前,處處有荒田」,這個季節老百姓都忙於耕種,如果錯過了某種季節,會導致農作物產量下降。
在芒種這個季節,如果雨水量過多,就會嚴重影響到早稻的收割。俗語「芒種怕雷公,夏至怕北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那麼為什麼在芒種時節怕打雷呢?「夏至怕北風」這句俗語,又蘊含了怎樣的道理?
一、芒種怕雷公
「河陰薺麥芒愈長,梅子黃時水漲江。王孫但知閒煮酒,村夫不忘禾豆忙」,寫的就是芒種前後,老百姓忙碌的生活狀態,所以老百姓都希望芒種這天公作美,最好不要下雨,避免影響到小麥的搶收。
芒種前後南方要收割小麥,首先小麥收割後,需要一定時間的晾曬。隨著農業技術的發展,如今用農業器具來進行收割,所以相對來說比較快,但是收過了小麥之後,只有曬乾了才,能夠很好地保存起來,避免小麥受潮、發黴或者生蟲。
如果在芒種時節下起大雨,就直接影響到小麥的晾曬時間。一旦小麥收割之後被淋雨,就容易發黴變質,這也是老百姓最擔心的事情,所以有「芒種怕雷公」的俗語。如今生產力水平有所提高,晾曬小麥和小麥烘乾的方法比較多,因此俗語「芒種怕雷公」,只是在特定的歷史階段比較受用。
如今小麥收割之後,可以選擇科學的方法,進行處理和烘乾。芒種時節南方可以收割小麥,北方則需要種植玉米等農作物,種地的時間需要大量雨水,所以在芒種時節下雨,雖然會導致小麥受潮,但是對於玉米等農產品的種植,還是有好處的。
芒種時節南方需要收割小麥,如果這幾天一直是大晴天,對老百姓來說再好不過,就不會影響到小麥的產量。農民過了收割小麥之後,就要種植下一茬莊稼,所以還是需要一定的雨水量,種莊稼前後下雨,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
二、夏至怕北風
「二十四節氣」包括小滿、芒種、夏至。夏至最害怕的就是北風,如果夏至天氣炎熱、大旱將至,地表環境受到高溫的影響,會導致植物生長緩慢,也嚴重影響到農作物的生長,夏至急需雨水,所以古代諺語就有「夏至怕北風」之說。
俗語「芒種怕雷公,夏至怕北風」意思就是芒種時節打雷下雨,夏至時節刮北風,這些都不是好現象,甚至會影響到一年的生產和農作物產量,如果天氣不好收成便不好。但是隨著現在科技的發展,這些困難都可以一一解決。
結 語
古代老百姓流傳了關於農耕方面的俗語,比較適合當時的生產生活方式。俗語「芒種怕雷公,夏至怕北風」,就說明了季節環境不好,會影響到農作物的產量。這句話只適用於當時生產力較低的古代,由於現代科技的發展和進步,很多困難都可以迎刃而解。
俗語是古代老祖宗留下的生活經驗,也是老百姓智慧結晶。古代勞動人民在幾百年的農耕生活中,總結出一些關於農業生產的俗語,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這些俗語有重要的意義,能夠幫助老百姓渡過難關。